为什么有争议的王坚把阿里云做起来了?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马云的信任,王坚的技术和坚持

其他网友回答:

<2>坚持就是伟大!越是有争议,挑战的难度就越大,回报也就更多。

2012年,阿里集团最高奖“飞天奖”颁给了阿里云事业部,颁奖词是:坚持就是伟大。


曾经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BAT的创始人同聚在深圳IT领袖峰会,分别发表了对云计算的看法。马化腾和李彦宏都觉得云计算这个东西为时过早,这并不是他们狭隘,而是处于技术人员的严谨,而马老师这个门外汉却对这个东西情有独钟,还放言:“阿里不做云计算可能会死!”因为阿里做的是电商业务,发展快,很快就会遇到高并发数据处理的难题。实际上百度的搜索、腾讯的社交和游戏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阿里云先是致力于去除IOE这个IT行业都逃离不了的魔咒。

什么是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每年,阿里就要向IOE及戴尔等厂商支付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硬件费和维护费。而且随着用户激增IOE还越来越不好用,阿里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特别是早八点到九点半的“早高峰”,猛增的流量让服务器CPU使用率长时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这种场景,IOE也无能为力,问题越来越多,IOE原厂的售后和技术支持就得频频上门服务(需要支付高昂的服务费),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终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天猫)第一次借“光棍节”举办网上促销活动。面对集中流入的订单造成的突变型峰值,阿里的服务器崩了,频繁出现无法响应或是响应慢的局面。

这更加坚定了马云去IOE的决心,“骗子”王坚挂帅,一定要去除IOE!其实早在2008年阿里就开始搞飞天云操作系统了。

2008年10月24日启动,2009年2月19日第一行代码。


2010年阿里金融产品牧羊犬搭建在飞天系统上,当时系统很不稳定,数据也经常出错,金融行业对数据的准确性大家都应该很清楚,1分钱都不能错。胡晓明蚂蚁科技CEO找到马云说:“马老师,你能不能放我一马。”意思就是,飞天系统这么不稳定,我们阿里金融的产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马云当机立断,“不可以,阿里云是未来。”

阿里云早期真的很痛苦,逆光而行压力山大。始终不见起色,集团内部对阿里云评价越来越负面。

因为这是阿里战略性的路线,就算失败也得坚持,就怕放弃。所幸的是马云的坚定,以及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支持,阿里云终于在2013年实现了飞天5K集群(5000台计算机)的规模化运营(当时的世界首家)。同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这无疑是阿里云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一刻距离阿里云提出去IOE的口号,历时5年。基础打好在以后,越来越多的惊喜展现在人们面前。坚持就是伟大,阿里云在自研的道路上愈发坚定,“神龙”服务器架构、人工智能ET大脑、AI芯片NPU等核心技术都是自研,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云服务提供商。



总结,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王坚博士的坚持,王坚和马云就像是伯乐和千里马,一个能干、一个识人。阿里云在最艰难的时刻,马云突然召集阿里集团高管开会,所有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估计马老师要宣布关掉阿里云的消息,于是纷纷带上自己的技术负责人参会,准备抢阿里云的技术人才。马云说:“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不一样。”并许诺:一年投10亿,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眼界,还有格局!这是指马云在其他两位bat大佬还认为云计算只是新瓶装旧酒之时就已经决定了今天的局面与结果。另一方面,我想当时的王坚心里肯定也是憋着一股劲的,在别人都不看好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被别人看轻的一个领悟,想着自己一定要做出点名堂和成绩出来,不然及对自己说不过去,另一方面也不能辜负了马云对自己的一份信任啊!综合上述两点,这就是阿里云和王坚能有今天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事情能做成,是“相信”的力量。

马云不懂云计算,但他的朋友圈有人懂。就这样,马云挖来了研究大脑和心理学的王坚,因为“相信”王坚能做成云计算。

马云每年投入过亿的资金来支撑王坚搞阿里云,一砸钱就是计划10年。

王坚也不懂得具体编程序,但他懂得大脑脑神经单元的连接和协同计算。正是因为这些懂与不懂,就能跳出旧有的云计算框架,王坚主导了阿里云独立自主的云计算基本框架和计算架构,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堆积了中国独创的阿里云。

中途,很多程序员因为看不到前途,纷纷离开了阿里云,说王坚是个骗子,但马云始终“相信”王坚。

最后的结果,你们也看到了。王坚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阿里云,顶住了双11那天海量的数据处理压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在阿里云的数据处理量,居世界前3。

王坚凭这个贡献,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他网友回答:

总觉得做成事情的人就得有争议,这种争议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德范畴,而是有人会觉得你特牛,有人会觉得你干不成。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往前走,坚持,坚定。

之前知乎里的评论,对于王坚博士的评价的确极尽嘲讽,而且我猜在当时的确是很多人真实的感受,包括内部人。如果当时所有人都相信他一定能干成,这样一定是对的么?在困难的情况下,在不断试错的情况下,大家有怀疑,有不认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想一想,如果大家都觉得你能成功,并且你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那一定没有很多人都认为你不行,但你干成了,来的更痛快。而且,真正能成功的往往不就是后者么?如果那么容易走,那么容易看清楚方向,做成事的门槛就太低了,这个机会即使存在很有可能也不是你的。



评论总是容易,包括这段文字在内,但只有主角们才能我起舞。我们总是可以很轻易的写几段话,轻描淡写,背后掩过多少不易。这也才真能展示出坚持的可贵。

至于说阿里云本来就能成,如何集全公司之力,如何走了弯路,没有王坚也能做成之类,不具有讨论的意义。任何一个公司,一件事,都需要各种内部外部力量与资源的配合,也需要踩过坑,需要经验教训,不需夸大也不应贬低。

以现在阿里云的表现,我觉得王坚博士很牛。



以下引用一篇报道(没核实过):

来自集团的争议和质疑更多。因为阿里云有集团最强的技术团队,在云计算尚未形成规模时,集团内部员工不理解为何还要让这个每年业绩都是3.25分(阿里内部业绩考核分数,区间是3.25—4.0分)的公司继续存在。一次最为夸张的行动,是阿里集团召开高管会,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听说马云要把阿里云拆掉,纷纷带上自己的技术负责人参会,准备马云一声令下,就争抢技术人才。最令人伤感的是内部员工的放弃。就连王坚自己也承认,阿里做云计算是早了两年,所以开始一直都是在探索,没做出什么显著成绩。这让很多员工看不到希望,于是纷纷出走,或者转岗到风生水起的淘宝天猫等业务部门,或者直接离开阿里。甚至那些从微软追随王坚而来的人也在放弃。2010年,王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位老部下辞职离开阿里云时,深情又失落地对王坚说,做云计算的感觉就像集体合围抱一棵大树,谁都知道最终大家的手会连在一起,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刻会发生在何时。“我相信只有一个人没动摇过,就是他本人。”阿里云业务总监张敬说,任何时候,王坚都固执而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对云计算的判断,从未改变过。“如果太在意外界的看法,那你什么都做不成。有时候就得专注,目光和心思盯着自己想做的事。”王坚这样解释自己的执著。但他坦言也经历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那是2012年年中,阿里云内外交困,组织了一场员工和客户共同参与的“共创会”。王坚在会上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颁奖词是一句略带悲情的话——“坚持就是伟大”。

其他网友回答:

1,一颗恒心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一颗恒心。王坚博士看见了未来是云计算的世界,但是中国的云计算非常落后,要想走到彼岸就得有一颗恒心。

阿里巴巴每个事业部都是有kpi指标的,如果到年底业绩没有完成,绩效会被打3.25,这意味着干了一年,没有股票没有奖金,这是很大的委屈。阿里云就是多年没有明显业绩,团队纷纷开始离职转岗,只有王坚博士一直在坚持。所以我们看到王坚博士有一次在众人面前流泪。没有把事情做成功的恒心,阿里云一定是倒下了。


2,马云的坚持

当年的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是互联网最懂技术的人,而马云是不懂技术的,但是马云懂战略,会看到未来。当马化腾和李彦宏都说云计算还需要很多年才会到来,而马云和他们持有了不同的观点。

马云坚持每年投入10亿人民币去砸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未来,但是实际谁不知道会不会成功的未来。马云有一份坚持,王坚给了马云这份坚持很好的回报。


3,中国的科研人才储备

云计算属于基础计算机科学,需要大量的科研储备人才才能达到的巅峰。这个和华为的5G研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中国的本科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只有4%的样子,但是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科研的绝对人数还是很多的,而且具备了顶尖人才的储备。很多出国留学的科研人才,因为祖国的发展前景不错,都回到了国内。这也为中国云计算能够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国外的竞争环境

这些年,中国已经转变了基础研究的思路,从进口转到自研。在90年代前后,我们国家的家底比较薄,为了获得原始资金,我们很多企业选择了轻快的模式去发展,更多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赚快钱。等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开始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基础技术才有竞争壁垒。云计算一直是国外大型外企的专利,但是阿里巴巴赚的第一桶金之后,就想的是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这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5,双十一的业务滋养

云计算应用场景最大的就是双十一。好的抢手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双十一就是云计算的子弹。因为阿里巴巴的双十一同时下单的人非常多,每一秒就几百万人同时下单,国外的服务器计算根本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并发量。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自己来写代码搞定这个事情。多次双十一,让云计算经历了多次的锤炼,几次死去活来之后,云计算这个好抢手硬是被双十一的子弹喂成功了。

其他网友回答:

1、王坚院士的远见,看到云计算的未来和趋势,而且把它具体化、目标化;

2、马云对王坚院士的肯定及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对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和研发投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3、精准把握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

其他网友回答:

所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去做这个事情的人的坚定信念。

当时做阿里云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王坚正是拥有做成阿里云的坚定信念,所以他在一片片质疑声中不为所动,坚持了下来,带领团队做成了阿里云。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马云的信任。

王坚在接受董卿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可能除了马云以外,他们都觉得我是骗子”

马云相信王坚能做到,就算四年毫无建树,这个拥有超前眼光的小个子也选择站在王坚这边,要知道马云才是阿里巴巴一把手,如果马云不相信王坚,就算王坚信念再坚定也没办法。

这就是千里马与伯乐吧!

其他网友回答:

阿里云在王坚掌舵下,成为中国第一大公共云平台,是不争事实。在运营商、传统IT巨头、BAT们纷纷布局云计算,在Amazon、微软Azure们纷纷入华时,阿里云如何突出重围?确实是个可以八一八的话题。

为什么可以做到?个中艰辛只有阿里巴巴以及王坚本人知道。从围观八卦的角度来看,我给出了一个答案。

1、王坚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呢?YunOS没有做起来,这是to C的,当年面临跟Google的纠纷,还是陆兆禧来擦的屁股。但是,to B的,却做起来了,成为IaaS领域的中国No1,还在向海外发展。(最近两年,YunOS又谋求东山再起,杀回来了,跟魅族等厂商先后深度合作。)

2、为什么可以做起来?王坚自然功不可没,但设想如果没有王坚,或者阿里云换一个负责人,能做起来to B的业务吗?依然很有可能。

(如同张小龙被冠以『微信之父』的名号,但没有张小龙,腾讯是否可能还会有类似微信的产品出现并且做到今天的成就?我想依然有可能。)

我的理由在这里:

1、电商巨头走向云服务很自然,因为计算资源本身就存在共享的基础,双十一最高峰值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平时是闲置的,所以你看Amazon也做了云计算,而且最先做大。

2、数据是阿里三大战略之一,阿里巴巴从集团层面到马云个人,都十分重视这块,投入力度自然不会少,因此阿里云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打基础、补贴开发者……

3、阿里巴巴本身就擅长TO B业务,B2B业务起家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当然,现在阿里云比重越来越大的是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做生态,阿里体量到了今天(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号召力已经体现出来了。

4、互联网思维,这是毋庸置疑的。运营商什么的,也尝试过云计算,但开发者的使用体验,根本无法跟阿里云相提并论,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做云计算平台的优势。

5、王坚个人的判断、坚持和领导,以及阿里云团队的努力。

还有个先发优势,腾讯云什么的后来跟进了,在资源、体验这些方面并不比阿里云差多少,但是,人家已经跑了这么多年了。

在阿里云上,首功是马云。还记得很清楚那年深圳互联网大会,关于云计算讨论,马化腾还不坚定,李彦宏说是旧瓶装新酒。而那次大会,马云说未来属于云计算。

王坚技术确实不厉害,但就像马云一样,技术不行,可云计算这事做起来最关键的是信仰和判断。

另外,看了好些评论,到今天还这么多人不看好yunos。其实这步棋一点都没走错,步子上曾经大了点。在这块,阿里判断又是最好的,百度早放弃了,腾讯去年又捡起来了。在手机上要推广肯困难,但汽车上,智能家居上都有很大机会。国家层面也需要这样的力量。

至于使用体验,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人力有限,怎么能跟安卓比。但至少是没掉队,在积累着。

最后再总结一下,阿里云成了是事实,云计算成为阿里数据战略以及云+端战略的核心支撑,也是阿里技术最核心的保障,称之为阿里的基础设施并不为过,与基于支付的信任体系、基于大淘宝的流量体系以及基于菜鸟的物流体系应该都是并重的(未来还有基于口碑的O2O体系、文化健康体系等等)。所以,王坚功不可没,马云总是能看对人、找对人、用对人。

标签: 王坚 阿里云 做起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