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回答时,特别留心“可以”二字。也就是说,可以做得到“夜不闭户”,也可以做不到“夜不闭户”。我觉得要实是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以前的农村在治安问题上,说一点疤疤印印都没有,也过于夸张了点,盗贼始终是有的;但把它以点带面把整个社会说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糟,也不是实事求是,要说你是别有用心地故意找荐来贬低那个火红年代也不过分。
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是人们借用来形容那个社会环境的,说明那时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并不是说每家每户无论白天和夜晚非要把门大开着,这才叫“日不关门、夜不闭户”。关不关,闭不闭,人们总是会从实际情况出发。但有一点,那年代的人在夜晚很放心,盗贼有但并不多,也不是村村寨寨都有那样的人;如果周围有,还得提高警惕才行;如果没有,都比较放心大意一些,认为对关与不关都没有好大的区别,特别是夏天,人们都上打场坝乘凉过夜,他们认为关不关门,甚至是加锁不加锁都无所谓,并不是他们家穷连米都没有一把。主要是没有失过一次盗。
话说回来,如果小偷要决意偷你家的,跟现在一样,你又关得住锁得住吗?不然在如今一些有钱人及一些商家门市、银行不是防了又防,锁了又锁,怎么还是失盗了呢?现在不少的家庭,为了防盗不但有层层防盗门,而且已装上监控了,但有屁用,现在要防的主要不是小偷而是各类骗子。
有人说过去农村穷去偷个啥,有的说穷得连门窗都没有,还用得着关吗?这都是些屁话。常言说,强盗进屋灰都得抓一把走,还担心有谁穷不穷吗?他们该出手时就一定会出手,何况那时代吃穿问题是人们重中之重,哪家没有一点像腊肉之类吃的东西?不少人家所说的“三转一响”还是有的;也还有逢年过节穿的衣物、皮鞋等,这不正是小偷们所需要的吗?
即使是没有上述之物可以偷,家中米和面应该是有的吧?为什么失盗的少呢?因为在那时社会大环境下想偷者却不敢行偷,也不会有人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去杀人去抢劫,更没有像如今处处都有十分猖獗骗子,稍不小心就掉入陷坑里去。
所以人们对那年代的社会大环境,整个民风用“夜不闭户”来形容,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没有错,看事物发展应该看其主流,看一个社会也是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家里什么都没有偷什么?就粮食值钱,谁能让你偷去?夜不闭户?穷的连大门都没有闭什么户?说那时夜不闭户的住嘴吧!如果达到了夜不闭户为什么每年秋天都安排好多人去看庄稼?为什么出门很多人钱被偷?被抢?那个年代,出门带点钱真的提心吊胆,就怕被贼发现,一但被盯上,多少钱都是人家的了,偷不着也就动抢了!还是珍惜现在吧!我们这里水稻田比较多,插秧时插秧机晚上都不往回开,就放地里,为啥是不耽误时间,第二天来了就干活。各种水袋,水泵,等物资满地都是,这要是以前,都会丢没了!
其他网友回答:家徒四壁倒是真的,闭户和不闭户区别不大,不占小便宜不偷不抢不顺手牵羊的人占大多数,小偷小摸的只是极少数人,这种现象任何时候都存在,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小偷小摸的人更少了,社会干净了世界光明了……!
其他网友回答:国家幅员辽阔,人们居住风俗习惯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也不同。我们地区的农村民居是家家户户住房有门窗,院落有院墙有大门。家家户户都是关窗闭门锁大门的。做标国际风筝之都潍坊市!
其他网友回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句话是用来赞美社会环境优越的,但用在以前的农村,就显得太矫情了!
那时的农村,确实有些人家夜不闭户,但夜来闭户的更多,且还养着看门狗呢。
有的人认为,那时之所以可夜不闭户,是因为家穷,无物可偷,其实这也不对!为什么呢?这么说吧:虽然那个时候大家都穷,家无长物,但就是因为穷,才十分珍惜那点点滴滴;而想不劳而获的人,也不会嫌弃那点点滴滴的。你不闭户,不养看门狗试试看!
现以本人亲身经历为例,让大家看一下我当年下乡之地是怎么个“夜不闭户”的吧:
刚下乡时,生产队在村旁的湖边给我们划了一块比较大的自留地,让我们用来种菜。我们因从小学开始,就常参加“支农”活动,到中学时又常到学校的菜地和各个农场劳动,所以对农事毫不陌生;加上我们可以用集体户知青所属的一个农机厂送给我们的一辆淘汰了的手扶拖拉机到城里拉大粪来做肥料,所以我们的菜地,可以说是全村最漂亮的。每天傍晚,当大家去菜地里浇水施肥时,看着那些一天一个样的豆角、番茄、茄子、莴笋、韭菜等蔬菜,真的是很开心!但当我们菜地里的菜逐渐成熟后,主要的收获者却不是我们。所以我们以后便无心再种菜了。
那吃菜问题怎么解决呢?大家只有回家返村时带点咸菜、菜油等回来对付对付。那些从家里带来的菜油和面条是不能放在靠窗的桌上的,因为那些窗户都难得关死;好一点的鞋子洗净后,也要晾晒在安全的地方。
夜深人静之时,我们也会“入乡随俗”地借着月光,到农民的自留地里关“关顾”一下;或到别的生产队的豌豆地里“顺”上一把。我们宿舍的一个知青是队上的记工员,兼负责用秤称量、记录队上每天捕的魚。当专门负责捕魚的老大爷送盛魚的筐来给他称时,他有时就不从宿舍里取秤出去称,而是将魚筐提到宿舍门里去称,以便让我们飞快地舀上一小碗。
生的丰收瓜切成片,用从农家讨来的包谷面酱蘸着也能当下饭菜。
收获花生时,队上让我担任巡守花生地的活,并负责收工时检查社员是否夹带。
为避免夹带的花生在衣兜里鼓胀露馅,那些精明的女知青就将花生的壳去掉,以减少体积。但有一人,实在心厚,把花生米装得衣兜都撑开了,让我看了个清清楚楚。好在我不忍对她下手。
渴肉的时间一长,真让人受不了,怎么办?只能对不起贫下中农的鸡啰!
弄鸡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鱼钩穿上包谷粒,鸡啄后收线取之;二是寻半截砖一块,手握背后,临鸡猛砸即可得手。得手后迅速放入马筒包中。回宿舍后,将鸡毛褪尽、清洗,但不敢即时烹煮,只能使盐腌好藏起。待几天后风平浪静才放心享用。
弄鸡这样的好事,于心有亏,不敢常干。对甘蔗地下手就比较肆无忌惮了,机会也相对较多。到时“照顾好自己”也比较方便。若派到我们知青守甘蔗地时,可谓一人守地,众友有福也!大家有空,便三三两两地钻到甘蔗地里放开了肚皮。用镰刀砍去甘蔗的头尾,只取中段,一人七根八根乃至十根全部消灭!留下白花花蔗渣一片,撒泡尿,打着饱嗝走人!
其实喜爱光顾甘蔗地的并非只有知青,社员们也乐此不疲。有两个社员,一个因喜食“台湾甘蔗”,被呼为“老台”;一个则因喜食“本地甘蔗”,被号为“老本”。
之所以要派人守甘蔗地,其实主要是为了防范其他生产队的人来“占便宜”。因为若不小心,就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哄抢局面。
如有一天,我从城里的家中回到村边时,天刚擦黑。忽然看到很多人正在我队的一片蚕豆地里手脚十分麻利地采摘蚕豆,完全不似平日干活的架势。心想:怪了!队上怎么这么晚还没收工?再说蚕豆也还没怎么熟,为何就要摘了呢?
好奇心驱使我走到地头,想看个究竟。一看,发觉好多釆摘蚕豆的人都不是本队的,各队的都有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守地的人等不得家人送饭来,就回家吃去了,所以才被人乘虚而入:一人进了地,三五人就跟上;更有通风报信,呼朋引伴的,典型的“破窗”效应。待守地人回来,场面已不可收拾。这种情形不时发生。
知青们还会三三两两地到离村不太远的火车站“捡漏”:会抽烟的,就去捡那旅客们扔在地上的烟头,拿去抽烟筒;有时火车来了,正在饭馆里吃饭的一些旅客,因担心赶不上车,所以饭也没吃完就撂下碗急匆匆地走了,知青们就争先恐后地去帮他们“打扫战场”。
有个知青较“激进”——趁饭馆的人不注意,抓起一只卤猪脚就揣到衣服里胳肢窝下。这个知青由于太胆大妄为,偷鸡摸狗的事做了不少,后来还被队上的民兵抓起来开了斗争他的大会。
这类事太多了,大家看了以上内容,应该对当年有些地方“夜不闭户”的情形有所了解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在那个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嘴里是真的,事实是大粪都有人偷。
其他网友回答:有很多连院墙都没有,一穷二白,闭什户?但仍是有小偷的,
其他网友回答:各家各户什么贵重物品都没有,闭那门子户啊!
不过在北方,有院子的,不一定拴上大门。但是睡人的屋子,一般还是要关上门的。
而且,多数情况下,如果确实(经历过那时代的都懂得这个确实的含义)需要,偶尔去外面也就是取一些地里面生长成熟的东西。乡里乡亲的,大家相互都明白
威海链 » 以前农村可以做到夜不闭户是真的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