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反清为何汉人不响应他?只差一点点就能把满清赶回东北了?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脑回路清晰,不服都不行,甘拜下风了。言外之意,吴三桂“反清”差一点,就差汉人,也是没谁了。但果真如此吗?恐怕不尽然。

要知道,吴三桂“反清”声势浩大,席卷了多个省份,怎么可能没有汉人响应,难道光嘴上喊喊,或者是编出来的谎话不成?未免,也太可笑了吧!再则,吴三桂效仿洪武大帝,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直指满清统治的软肋,可谓打蛇七寸矣!不过,吴三桂终究起兵迟了,白白做了他人嫁衣,说来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另外,满清阵营,反应迅速,指挥得当,及时破灭了这次叛乱,亦是不可忽略的。其中,康熙大帝,自然功不可没,保住了大清万里江山,着实不可思议!也因此,圣祖一名,贯彻古今。

当然了,吴三桂到底还是一个投机者,这从他的人生经历,就可见一斑。犹记得,他是崇祯钦点的武状元,妥妥的将门二代,深受皇恩浩荡。并且,不久授予正四品官职,得以镇守辽东。往后,更得崇祯信任,驻扎山海关,负责京师的战略安全。可最后呢?居然投靠了满清,真是难以理解,不知崇祯作何感想?一路从平西伯到平西王,最终还做了皇帝,虽然不长,但做了就是做了,否认不了。

总之,吴三桂这个家伙,引清兵入关,着实不该。诚然,他有他的苦衷,但这不是原谅他的理由。更别说,他镇压起各路农民军来,那可是不遗余力,分外卖力,比满清铁骑都要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先来回答第一问,说实话吴三桂当时决定反清时候,并不是没有汉人响应,响应的人还真是不少的。首先、地方大员叛清投靠吴三桂。如张国柱、曹申吉、祖泽清、李本深、罗森、吴之茂等人,这帮人很多属于掌握军权的实力派,没有这些地方大员的主动投靠,吴三桂根本不会这么轻松的席卷川、湘、滇、贵、桂五省,与清廷对峙于湖北。




其次、除了地方大员之外,还有不少有着前明之思的知识分子也支持吴三桂。南明的灭亡距离吴三桂反清也不过区区十多年时间,很多明朝的遗老不仅健在,还对前朝怀有浓厚的怀恋之情,吴三桂在刚开始反清的时候打出复明的旗号,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争相投效吴三桂。

所以,吴三桂刚刚反清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和前明遗老是相当支持吴三桂的,尤其是前明遗老让吴三桂立明后反清的呼声很大,“三桂之拥立朱氏子孙,虽未见文报,人多言之,而亦未能详也”。只是,吴三桂这样的投机分子兼野心家所谓的“复明”只是说说罢了,给自己造反找个借口而已,只是想利用明朝这个旗号以壮声势而已,根本不是想真心恢复明朝。

对于吴三桂来说,当初轼杀永历帝的事让他对恢复明朝这事相当抵触,这是一个无解的心结,正如其手下一个谋士方光琛就对其心理比较门清,说了一番话,歌词大意是:当初你做清廷鹰犬杀永历帝的时候毫不留情,要是真把大明帮扶起来了,就不怕这朱家后人为了这事反攻倒算?那有一天要真这样了,你吴三桂是不是又要再杀一次朱家皇帝。史载“三桂为之悚然”。所以,无论吴三桂的反清大业成不成功,都不可能立明后,复明朝。




而且,随着反叛清朝初期战局顺利推进,吴三桂于康熙十三年自称“周王”,想要自己建立政权了,更不把大明旗号当回事,想要靠自己的实力与清朝拼一拼。至此,那些想利用吴三桂的实力恢复明朝的知识分子愿景直接灰飞烟灭,纷纷远走,不再与吴三桂合作,可以说吴三桂称王的举动让拥护他的知识分子极其失望,失去了其反清“群众基础”。从这个时候,天下的复明人士看清了吴的真面目,不再支持他了。“自此,人窥王志,无复望其景从矣”。




吴三桂称王后,邀请其故友谢四新为其站台,谢四新不仅不赴,还做诗一首嘲讽吴三桂,诗云: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吴三桂看罢,大骂“薄福小人!”,这诗用辛辣的嘲讽,将吴三桂言而无信、朝秦暮楚的品行揭露无遗,剥开了他反清复明的伪装。这首诗中的内容也基本代表了明遗民对吴三桂称王的态度,除了唾弃!就是唾弃!






至于吴三桂只差一点就能把清朝给赶回东北,那更是没影的事,这个“小目标”吴三桂是想都没想过,当然他的反清檄文里有“直捣燕山”之语,这纯粹是吹牛逼之语,也不必往心里去,实际上吴三桂对灭亡清朝这个目标是缺乏信心和决心的,根据《庭闻录》、《平滇始末》、《广阳杂记》等史书综合来看,造成吴三桂在湖北顿兵不前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他想“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他苦心经营云、贵十多年,北上意味着另辟新天地。倘若大事不顺,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二、他曾经和八旗军一起配合战斗过,对八旗军的战斗力尚有所畏惧,所以对渡江作战信心不足,其“素悉满洲骑兵利害,平阳不可敌,因不敢渡江,驻虎渡口”。




而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自己的短期的军事优势逼着清廷进行和谈,和谈目标也有两个:第一、希望通过和谈,让清廷将他的长子吴应熊放回。二、利用军事压力震慑住康熙,逼着康熙在谈判桌上让步,逼迫清廷“裂土罢兵”,守住现有的战争成果,达到画江而治的目的。这个要求吴三桂曾经通过五世达赖向清廷转达过,“若吴三桂力穷,乞免死罪。万一鸱张,莫若裂土罢兵”,裂土称王之心真是明明白白,这估计就是他最大的目标。

只是吴三桂确实小看了康熙,康熙将吴应熊斩首做为回应,确实出乎了他的预料,让他“裂土称王”的如意算盘成为了泡影。“及闻应熊讣,时方饮,停杯洒泪曰:“今日乃真骑虎矣!””




吴三桂的兵锋一旦停顿下来,战场形势就开始逆转了。当时吴三桂的手下将领、谋士们都劝吴三桂或东下吴、越,或北上中原。总而言之,必须全力一搏,方有一线生机。清廷毕竟在人力、物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一旦陷入持久战,吴氏集团走向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个道理吴三桂的首席谋士刘玄初对吴讲的清清楚楚,只可惜被吴三桂当做耳旁风。

《广阳杂记·卷四》: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




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消耗战模式,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完蛋了。从战争一开始,康熙就以满、汉、蒙重兵在湖北荆襄一带防止吴军北上、东进,一旦形成稳定的长江防线,使中原地区和东南财赋之地的牢牢掌握在清廷手中,就可以保证对吴三桂形成碾压式的人力、物力优势,从而获得持久战的胜利。

《圣武记·卷二》:各边虽乱,而江、淮晏然,得以转输财赋,佐军兴之急。而贼惟以一隅敌天下,饷匮财竭,重敛劳怨,遂臻瓦解。




那么一旦陷入持久战,清廷的优势有多大?我们就从经济数据中看看。清朝在当时能建立稳定控制的、没有战火波及的区域有北直隶、山东、江苏、河南、山西(被战争波及的省份我就不算上了)。吴三桂集团能控制的范围巅峰时期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湖北一部,当然其势力范围还短暂的延伸到了广东。

以地丁银计算:

清稳定控制区域:

山西:3018946两;山东:3296906两;北直隶:2445010两;河南:2723895两;江苏3996167两。合计:15480933两。

吴三桂巅峰控制区域:

广西:338607两;云南:84835两;贵州:63533两;四川:63337两;广东:1272519两;湖南793429两。合计:2616260两。

以上数据来源:《广阳杂记》

从地丁银来看,清军能稳定控制的区域其人力物力超出吴三桂所控制区域的5.9倍,如果加上其他税收差距显然会更大,而且吴三桂所控制的范围还很不稳定,而清廷所控制的省份可是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可以稳定的为清廷提供赋税的。

就吴三桂这条件和清廷长期对峙,必然就得输光底裤了,更不要说什么把清廷赶回东北什么的。康熙为了干掉吴三桂固然是财政困难,康熙十四年到十九年甚至开始停发官员俸禄,以打白条的形式记着,还开捐纳筹集饷银。




而吴三桂集团随着岁月推移则直接山穷水尽了,在占领区内各种加税加役,“征催严迫,怨声四起”,“滇民重困”。



在清廷的绝对人力物力的优势下,时间拖得越长,吴三桂集团越来越完蛋,直到最后被清廷消灭。所以,吴三桂根本就不具备把清廷赶回东北的实力,他也从来不敢往这方面想。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广阳杂记》、《圣武记》、《四王合传》、《郎潜纪闻初笔》、《清史列传》、《庭闻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滇云历年传》、《平滇始末》、《皇清奏议》、《平吴录》

其他网友回答:

吴三桂之心,世人皆知。

若不是他投靠清军,引清军入关,满清也不会统一中原,人人皆知,南明的永历皇帝正是被吴三桂亲手绞死,那时候他不说自己是明朝的臣子,现在又打着光复大明的口号造反,有谁会相信一个反复无常的贼子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没有响应?从云南就暴打康熙八旗一路打到长江都划江而治了,到死都是压着康熙打好不好

其他网友回答:

当吴三贵手刃永历时他就己背叛了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吴三桂帮助大清打李自成成了汉奸,引起汉人的反感。所以,在吴三桂与满清决战时,汉人就不响应他了。这是吴三桂的罪有应得。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没响应?差一点点是因为他突然中风挂掉了,他要是再活五年。历史就改写了

其他网友回答:

吴三桂在镇守山海关时,得知明朝京师被李自成围攻的时候他率军去救,半路得知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覆灭,崇祯自尽时,他竟然就掉头回去了,没有继续去北京抢救太子之类的明宗室起来继续战斗,而是自知无望,心安理得的班师回去了,而且李自成进来北京多天,吴三桂照样也没有去扶持其他明宗室而起兵去复仇,看来他是对明没那么忠心,心安理得的看着明朝覆灭,这表明吴三桂初始背叛汉家且对明并不很忠心。

李自成之后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同意了,率军去北京投降,走半路得知传言吴府被抄,陈圆圆被抢,吴三桂不加证实传言就反悔的又把军队带回去了,李自成知道后亲自御驾亲征他,反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反击得大败而逃,这算吴三桂第二次背叛和言而无信。

吴三桂在山海关为满清开关放行,获封王爵,至此以后他为满清鞍前马后,在帮助满清在中原攻城略地,一路率军打到了昆明,把永历皇帝从缅甸擒获回来,本该带永历回北京受降的,可吴三桂觉得永历走半路就会被明朝遗忠给截胡了,为免夜长梦多,所以奏请清廷把永历皇帝在昆明就解决了,他亲自用弓弦给勒死的,之后就地把永历给火化了,命人拿着块没火化得了的骨头带去北京给顺治复命,可以说,满清能得天下,他出了不少的力,还把永历亲手解决了,这就是 彻头彻尾的汉家叛徒,再加上之前的言而无信。

之后吴三桂在云贵一方做大,尾大不掉 让清廷如芒在背,康熙想着撤藩,他就急了,鼓动其他两个藩王一起造反,口号虽然是兴明讨虏,可他最后就自称大周皇帝,年号昭武,看来他反清复明是假,自己想开宗立派是真。

违明,叛顺 ,反清,自立,如此这样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但凡有点理智的汉人都不会去响应他的。

而且不只是吴三桂在反清就让满清撼动,而是还有其他两个藩镇,陕甘的王辅臣,东南沿海的郑氏,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做乱,这才让清廷顿时压力山大,一度想着退出中原逃到关外,但在孝庄太后的强力辅佐和康熙的运筹帷幄下,清廷积极的调兵遣将,历时八年,终将这些乱臣贼子一一荡平,使得天下重归于平和安宁。

其他网友回答:

别把响应看太重了,就是结果没打过。如果把满清赶回去了,汉人会很支持老吴的,老吴开山海关无所谓的,以后好好搞,群众也不抵制的。

标签: 反清 吴三桂 满清 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