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斗不过小小赵高,其实是李斯太自负,更没有政治远见。
(赵高剧照)
李斯自负,之前对赵高是蔑视
在秦始皇死之前,丞相李斯根本就不把中车府令赵高当回事,中车府令就是给皇帝管理车马的,怎么能与帝国二号人物朝廷重臣丞相李斯相提并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就是嬴政沙丘宫刚死去,李斯都没把赵高瞧在眼里。因为当时掌管府令玉玺的蒙毅返回泰山替皇帝祈福去了,秦始皇临时让赵高掌管府令玉玺,所以在秦始皇突然死亡后,李斯才让赵高参加了随皇帝出巡的重要大臣会议,商议秦始皇突然死亡后的相关事宜,这也为赵高篡改遗诏埋下了隐患。
(李斯剧照)
李斯没有政治远见
当李斯最终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逼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秦二世后,自以为功劳甚大,可以继续做丞相权倾朝野了,却不知赵高比他更有远见。赵高是宦官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更了解胡亥,更能接近和影响胡亥。当李斯发现不妙时,已经见不到秦二世了,最终在悔恨与自责中被当成秦国叛徒腰斩。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代丞相最终倒在了曾经蔑视的小人物手里,真是可悲可叹。
谁能说谁是小人物呢?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其主要原因是李斯没有真正地看清赵高,二世也昏庸。李斯身为丞相,国家二号人物,权利很大,不可能看得起赵高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宦官,可这个权利是秦始皇给的,现在秦始皇死了,秦始皇给他的权利,就打问号了,如果还有秦始皇在世那样的权利,那就要看秦二世给他多少权利了。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突然驾崩,李斯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竞然听信二世、赵高的话,密谋篡改遗诏,杀死扶苏,立二世为帝,误国误民。李斯上了二世、赵高的当,棋错一步,就满盘皆输了。李斯的丞相的位子保住了,可是,秦二世不能像秦始皇那样信任李斯,不给李斯什么权利,是个空架子的丞相。赵高虽是宦官,可是他是二世的老师,师生关系不错,又加上赵高篡改遗诏有功,二世非常信任他,并给他加官晋级。以前李斯看不起赵高,现在赵高得势,就不把李斯放在眼里了,赵高在二世面前不断地说李斯的坏话,强加罪名,二世信以为真。虽然李斯官大,可是实权不如赵高,朝中的官员,见风使舵,逐渐倒向赵高,这样一来,李斯的这个丞相也就陷于孤立了。
正是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才出现腰斩的悲惨结局。在李斯看来,自己还是丞相,一定有丞相的权利,赵高不会出他的手心。清人有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始皇朝了,而是二世朝了,皇帝变了,臣子也变了。赵高的小人之心,李斯没有看清,若看清的话,就不会篡改遗诏了。扶苏是李斯的学生,非常信任李斯,扶苏做了皇帝,李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二世年轻幼稚,给了赵高很大的权利,其结果连自己的命也丢了。
李斯斗不过,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出身:法家和宗族内宦官。
李斯出身法家,法家的追求是以法治国,法家人的特点严法,人情味就少了,同时法家人的权利都是帝王给的,失去帝王他们什么都不是。李斯是扶苏的岳丈,在沙丘最后才支持胡亥的。胡亥对他的信任不可能高,朝中没有盟友更是寸步难行。赵高本身是赢氏宗族远支,出身低微底下,他很懂得察言观色,又是宦官,可以经常见到秦二世,在胡亥年期的时候,也当过他老师,一直坚定支持胡亥,这个先天的优势。
个人能力上,李斯是个大才,他是荀子学生,对法家的理论知识是很清楚的,帮助秦始皇建立了秦国的的郡县架构等等,但是他个人嫉妒心重,并不善于经营自己,这或许也是法家人特性,遇到明君可以发挥,遇到普通君王就很容易被冷落。权力欲很重但是不能很好驾驭权利。赵高首先精通法律,会识字,这个是他当官的基础要求,出身低微,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时候学会察言观色,会讨人喜好,口才好。
政治架构上,秦朝的政治架构是高度集权,相权还没有后世打。这个时期政治权利在原有公族结构向帝权和相权结合转变,相权相对很弱,只是执行皇帝命令并沟通上下和监督下级为主。这时候内府和外朝权利也没分开,内府接进皇帝和公族,中车府令和郎中令都是实权的地位,权利其实不小,同时署官很多,分管又大。
其他网友回答:不能小看中车府令,官虽不大,权力不小。他是专门为秦始皇管理车辆,并随时侍驾出行的人;常年伴君左右,随时能对皇上进言的人;也是很多官员争相交结的人。而赵高这个中车府令更有不同,他的长处不仅仅是驾车,他还精于律法,并兼着另一项工作,就是教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学律法判案断狱。在老皇上面前鞍前马后,在小皇子面前伴读执教,加上自己聪明怜俐,赵高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了。
当然,和李斯这类大人物,国家柱梁,朝廷重臣相比,那又只能是小人物了。赵高虽为近臣,也只是待侯人而已,何况一太监,怎能入得了丞相法眼。估计早些年李斯就没有正眼瞧过他,更不会把他当作自己将来的对手。可是最后结果是堂堂大丞相栽倒在小小的中车令府手中,落了个腰斩于市的悲惨下场。
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得势于矫诏。伪造两道诏书,奠定了赵高横空出世,一道诏书胡亥上位,二道诏书扶苏赐死。反而一个大丞相居然服从了小小中车令府,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于是,什么时候埋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胡亥变成了秦二世,拥戴之功当然是赵高,没有李斯什么事了。
李斯傻啊,也不。才干非凡的他也有软肋,想李斯本布衣出身,又并非秦国人,凭一本《谏逐客书》开始立足秦国朝堂,几十年忠心谋国,为秦国之掘起,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自己也成为全天下之丞相。秦始皇一死,新的主子会如何待他?还能象过去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这种担忧只能在心里,不可与人说。
当秦始皇死,赵高与胡亥密谋矫诏,没有丞相李斯认可一切为白费。胡亥看李斯似一个巨大的障碍,但在赵高眼中如同无物,他能抓到李斯的软肋。
他只对李斯问一句:如果扶苏即位,你在扶苏心目中比蒙恬如何?李斯立马焉了。蒙恬秦国老牌贵族,握重兵守长城,扶苏为监军,两人朝夕在一起,论与扶苏私人感情和秦国传统贵族地位,自己非秦人且布衣出身确有不如。相比赵高身份低下,将来好控制得多。于是一切都按赵高的即定方针办了。
李斯聪明吗?也不。与君子相争即便失败失去的只有身份地位,与小人相斗则不同,小人阴暗手段却杀人于无形。
从此胡亥成了秦二世,不问国事只沉湎声色犬马,赵高成了郎中令只取悦于胡亥,李斯贵为丞相却难见皇上一面。
李斯不但斗不过赵高,甚至被赵高当狗虐,他想见皇帝赵高会"好心"帮他,每当秦二世玩女人正高兴,李斯跑进来汇报工作,睡觉正香时,李斯进来谈国事,类似事件多了秦二世如何不恨,赵高再通过熟知的律法,开始罗织李斯谋反罪名,李斯终于走到了尽头。
李斯死前仍在喊寃,他自己挖的坑,或许早忘了。赵高提醒了他:你有什么寃屈到地下找秦始皇去说吧!他哑口无言了,他还有脸见秦始皇吗?
其他网友回答:说道丞相,其实,秦国历代的丞相都没什么好下场,看看商鞅,看看张仪。
所以李斯做丞相做的中规中矩,丝毫不敢做僭越皇帝的事情。
那么,还是一句话,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还是皇帝说话算数。
为什么这么讲呢?看看吕不韦的下场就知道了。
吕不韦对秦始皇干涉太多,被弄死了。试问李斯会不会是下一个呢?
秦始皇是什么脾气?
所以,听过吕不韦有门客3000的,却没听过李斯有多少门客。被二世杀的时候,也没多少势力。
赵高就不同了,他是二世的老师,古代也将尊师重道。况且,二世不怎么会做皇帝,什么都得问一下老资格的赵高,为什么问赵高呢?这就涉及到恋父情节。
秦始皇做的太牛了,二世当然想学父亲,可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基本上是见不到皇帝的,同样的问题,秦始皇父亲遇到,会怎么做呢?
不过,赵高就不同了,他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常伴秦始皇左右,看过秦始皇做事,知道他遇到什么事会下什么样的决定。
所以,二世一定会重用赵高,而且二世的即位本来名不正言不顺,宫闱里赵高肯定下了不少,李斯是外朝官,压根很少见到皇帝。
文/牛在看你
其他网友回答:在一般人眼中,丞相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赵高只是一个小小的宦官,无论从权力还是威望上讲,赵高都无法与李斯相提并论,因而产生困惑:大丞相怎么就被小宦官弄死了呢?
由于历史的误传,让人们放大了李斯的“大”,缩小了赵高的“小”,也忽视了权利斗争的基础——政治势力这个问题。
李斯之所以不是赵高的对手,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从职位上看,李斯的丞相,不比赵高的郎中令有实权;从个人能力上看,赵高左右皇权的条件和能力,远非李斯可比;从政治架构上看,法家体系下的秦朝,李斯没有撑腰的政治势力。
朝堂职位:李斯与赵高,到底谁手上的权柄重?李斯官居左丞相,赵高是中车府令兼郎中令,车府令即西汉的太仆,郎中令即后来的光禄勋,都是九卿之官,归丞相统管。从职务高低看,李斯是赵高的顶头上司,是不是意味着李斯可以分分钟捏死赵高呢?
1.秦法架构下的朝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秦朝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法家思想为统治工具的帝制王朝,在这种结构下,皇帝是唯一的决策者,所有的官僚体系都围绕秦法运转。秦法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包括丞相在内,都是法律的执行人。
所以,秦朝是典型的吏治结构,基层吏员按照秦法办事,高层官员按照秦法实施监督权,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上。李斯和赵高本质上一样,都是法律的看门狗,职务上有差别,都没有实际权力,无所谓权力大小。
这种情况下,对皇帝个人素质要求极高,所以秦始皇很累: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他老人家每天审阅120斤重的竹简公文,不分白天黑夜,一捆一捆送到他的案前。看完还得做出批示,工作量非常大,还得有非常强的决策能力。丞相和九卿,无非是提点意见,然后遵照皇帝的批示去执行。
这种结构,李斯和赵高的所谓权力,也就是半斤对八两。
2.李斯的丞相,不等于“外朝一把手”
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从客卿被提拔为廷尉。廷尉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的九卿之一。因为拥立之功,被秦二世提拔为左丞相,右丞相是冯去疾,位在李斯之上。
西汉的三公九卿制,朝政的决策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为首,上报皇帝批准,再交由九卿执行。但是秦朝显然不是这样,丞相有左右,九卿制还不完备。
李斯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皇帝与基层的沟通渠道,统筹九卿工作落实和反馈;二是决策参谋,给皇帝提提个人意见,不能自行决策。没有垂直的决策指挥权,丞相只是监管领域比赵高大了些,不等于权力大。
3.赵高的郎中令,更接近权力核心
赵高一人身兼两职,车府令和郎中令,车府令掌管皇家车马仪仗,兼战备后勤物资供应,后来由赵高的弟弟赵成接任。郎中令的职责特别庞杂,官员设置数量也很庞大。
它的职能有:皇宫内院的安保、皇帝的朝政决策顾问班子和秘书团、预备官员管理、祭祀、典籍管理、官员选拔、军事行动参与等等。比如羽林军就归郎中令统属,中郎将就是郎中令的直接下属。谏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博士、郎官等文官集团,统归郎中令直属。大臣与皇帝的沟通,也必须通过郎中令下属的谒者。
名义上,李斯是赵高的领导,但是赵高的很多工作直接对皇帝负责,李斯无法插手。比如皇宫宿卫,中郎将、羽林卫的调遣,谒者工作指派等等。
通俗讲,李斯是“县官”,赵高是“现管”,李斯是没有决策权的“县官”,赵高却是有指挥权的“现管”,到底谁的实际权力大,一眼见分晓。
个人能力:李斯与赵高,谁更能操控皇权?秦朝的政权结构,决定了谁更接近皇权,谁就可能拥有皇帝授予的实际权力。很明显,赵高具有李斯无法相比的优势条件和“个人素质”。
1.赵高操控皇权的条件和手段
①赵高的工作性质
有人说赵高是宦官,其实没有任何证据,他应该是正常的男人,只不过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皇帝的近臣。东汉之后,才由宦官掌皇宫内院的规定。
毫无疑问,赵高的身份,决定了他具备左右皇帝决策的条件。李斯所有的奏章,要通过赵高的手才能到达秦二世,赵高可以过滤掉他不希望秦二世看到的内容:
“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即便能传递到秦二世手上,解释权也在赵高手上: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于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三言两语,赵高就把李斯对他的指控,说成了李斯个人效法田常擅权。胡亥耽于享乐,与外臣隔绝,客观上给赵高操控皇权创造了条件。
②赵高的个人条件
赵高能玩弄秦二世于鼓掌,表明赵高个人的能力非常强。赵高跟秦始皇同宗,同属嬴姓赵氏,他能走向权力中枢,绝非奉迎二字能概括。据《史记》记载,赵高精通法律,书法造诣水准极高。
秦国对官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懂法律,赵高精通法律,所以秦始皇让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秦朝统一文字,出了三本标准字库,其中《爰历篇》就是赵高的作品。秦始皇在世时,赵高就很受宠幸,官居秘书长,经常随他出巡。
可见,按照当时对人才的标准,赵高绝对是专家级人才,跟李斯相比,虽不及其思想深度,但是能力未见得比李斯差。
③赵高的政治手腕
赵高的政治手腕,却远比李斯强百倍,他玩死李斯的步骤非常清晰:
第一步,隔离皇权。打着为胡亥尽忠的旗号,激发胡亥最本能的需求,让他与外朝隔绝,为自己操控皇权奠定基础;
第二步,操控皇权。利用身份优势,对外培植党羽,对内巧言令色,闭塞言路,成为皇权代言人。
第三步,打击异己。赵高针对的不仅是李斯,而是所有反对派。他的手段之巧妙,让人胆寒。比如唆使李斯进谏,专挑胡亥玩乐兴头的时候,给他找霉头。又比如,他不动声色的火上浇油。
第四部,架空皇权。当外朝党羽遍布,内廷防务落入自己手中后,赵高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凶残。
2.李斯不懂权术
相对于李斯,他既不具备接近皇权的条件,也没有出色的政治手腕,个人的贪欲还被赵高牢牢撰在手中。
法家三把刀:势、术、法,李斯只懂法,赵高更擅长于势和术。恰恰是势和术,才是政客们打击异己,巩固权势的有效手段。李斯“单纯”得一度对赵高非常信任,希望通过赵高,来劝谏秦二世。
可见,李斯这个法家弟子,是顶层设计专家,对权术的运用一窍不通,也不懂人性的险恶之处。所以,跟赵高火并,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李斯,实则不堪一击。
政治结构:李斯之殇,映衬了法家体系的缺陷赵高一句话,干掉了两位丞相和一位御史大夫: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一次进谏,三位帝国最高领导集体被干掉,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这在任何一朝都不可思议。秦帝国的文官集团,怎么就那么水?
1.帝制结构下权力分配法则
政治是势力集团之间的权力分配,均衡是相对理想的状态。但是,秦朝不行,因为秦朝没有政治势力。
秦朝以前,是王权与宗室势力的动态平衡;西汉以后,是皇权与士族集团(门阀集团、士族地主阶级)之间的权力动态平衡。唯独秦朝,商鞅变法后,宗族被铲除,士族未成形,皇权成了唯一的政治势力。所以,秦帝是完全的独裁。
所以,秦朝的政治斗争,是朝臣之间,以及朝臣与皇权的单打独斗。
2.秦法破坏了权力结构的均衡
皇帝的绝对独裁,失去了势力的掣肘,这种政治结构就是一种极度不稳定状态。受到政治势力左右的皇权,虽然会表现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常常会影响决策效率,逐步走向僵化,但是它的稳定性所能发挥的均衡作用,却不能忽视。
秦法却摧毁了这种结构,试图靠法律的“机械运转”,代替政治关系。事实证明,秦法不具备这个能力,失去均衡的秦帝国政权结构,在皇帝的独裁领导下,迅速偏坠,又没有政治势力帮它纠偏。
由此二世而亡!
3.李斯的孤单与赵高的狐假虎威
从秦朝政治结构的缺陷,我们再来审视李斯与赵高的斗法。
表面上看,李斯与赵高,是拳击台上的两名运动员。其实不然,李斯代表个人,赵高代表的却是皇权,他狐假虎威!以个人对独裁的皇权,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赛,李斯毫无胜机。
但是,如果将他们放进士族集团与皇权制衡的年代,给李斯背后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赵高还能左右皇权吗?他还能“指鹿为马”吗?士族集团的奏章就可以淹死他!
商鞅变法摧毁了政治势力,士族还未发育成熟,像李斯这一类,以客卿身份在秦国起家的政治家,既无家族势力可言,也无政治根基的累世沉淀,失败不也是必然吗?
当时只有一个明白人——叔孙通,叔孙通一顿奉承拍马,下了朝面对儒生们的指责,说的最紧要一句话就是:“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然后马不停蹄逃出咸阳,而指责他的儒生们,显然没看穿危机,留下来等着挨刀!
叔孙通看穿了什么?皇权势力无所顾忌的独裁呐,就像老虎随时吃人!李斯但凡看明白这一点,他应该明白,自己跟赵高的对决,其实就是跟皇权打擂台,不用登台,他就已经输了!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很简单,因为李斯是文人。
不错,李斯的确厉害,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推陈出新,鹤立鸡群。
但是,他忘了,他的对手是什么人。
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因为,他们不管对象如何,总是按自己的常理出牌,不够圆滑,不够实际,不够策略,不够厚黑。
一句话,原则性太强,灵活性不足,不能从政治手腕上处理问题。
而赵高是什么人呢?
小人一枚。
小人是什么人呢?
就是有奶就是妈,就是没有原则,就是无底线,就是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而他的目的,又不高尚,没有什么道德原则。
故从长期看,邪不压正,君子是主体,但是从局部看,
很多时候,君子败于小人,死于小人。
死于天真,死于原则,死于不能够不择手段。
先说我的答案:秦始皇没有理由斩杀赵高。李斯斗不过赵高,是因为赵高比他更能看到他人的软肋,李斯被赵高拿住了软肋,所以后来堂堂一国丞相,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
先说第一个问题,秦始皇不但没有理由杀赵高,反而非常的欣赏赵高。
为啥?
因为赵高同学在秦始皇治下,那绝对是一个值得重用的优等生。
首先,赵高的出生卑微,是在隐官之地长大的苦孩子。啥是隐官之地,就是劳改释放人员再就业中心。赵高的母亲是有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赵高的父亲是在再就业中心就职的小公务员一枚。
赵高就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高从小就知道这辈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靠自己,拼爹拼妈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赵高从小刻苦攻读文书刑律,而且认真练习书法。
顺便说一句,赵高的大篆书法放眼整个大秦帝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自学成才的赵高长大后成为了皇宫里面的小职员,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秦始皇钦点做胡亥皇子的法律专业辅导员,兼皇家小车队调度班长(中车府令)。
穷人家长大的孩子,最擅长看人脸色。赵高把胡亥服侍的妥妥帖帖。因为他知道,自己这辈子的幸福全指望这个猪头猪脑的二皇子了。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赵高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机会,就是秦始皇东巡。
秦始皇东巡,病死于沙丘。临死之前命令赵高写下诏书,准备传位公子扶苏。
为啥让赵高写诏书呢,这是因为此时赵高不但是小车班班长,还是秦始皇玉玺的保管员,而且,赵高还写的一笔好字,别忘了他还是一个大书法家。
坏人光坏并不可怕,又坏又有才华,才特么的最可怕,是不是这个理?
诏书写好,秦始皇也翘辫子了。
赵高这时候开始博前程了,如果把诏书发出去,他这辈子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
他一直押宝在胡亥身上,圣旨却要传给扶苏。扶苏跟赵高有没有一毛钱交情,真上位了,赵高别说小车班班长,估计车屁股都摸不着了。
于是赵高先是说服胡亥篡位,再说服李斯支持篡位。
李斯一开始还犹豫不决,赵高一眼看到了李斯的软肋:贪慕权力。
赵高做思想工作一针见血:如果扶苏当皇帝,丞相的位子肯定是蒙恬的,跟你李斯一分钱关系没有。
你是想继续荣华富贵吗,还是被排挤成一个边缘人,自己选边站吧。
李斯选了胡亥。
赵高是辅佐胡亥上位的第一功臣,自然倍受恩宠。
但是他不满足,因为李斯在他上面,他不愿意抬头的时候看见李斯的屁股。
搞掉他!
搞掉李斯,赵高使用的是离间计。
李斯毕竟是一个工作能力突出的丞相,要想离间,必须让皇帝讨厌他。
赵高首先把胡亥给隔离起来。
胡亥是个大活人,每天都要开御前会议,有没有患上新冠肺炎,怎么隔离呢?
好办。
赵高对胡亥曰:皇帝你还年轻,想要保持威信不容易。朝廷上都是老江湖,熟悉各种行政法律,你天天跟他们研讨治国政策,回答多了难免不会出错,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瞧不起你?
胡亥天真的问:那咋办捏?
赵高曰:好办啊陛下,距离产生美啊,距离也产生神秘感啊。你让这些老家伙见不到你,他们慢慢就会害怕你,摸不清你的底细了。你就有威信了。
胡亥:那工作咋办?
赵高:好办啊,有老臣在。老臣就是一条忠实走狗,全心全意为陛下服务。重活累活您交给我,我来跟他们斗!
就这样,胡亥和宫女们走进皇宫的大森林里过起了幸福的生活,秦朝话事权落入了赵高手里。
最后,赵高挑拨离间,诬陷李斯有谋反之心,把李斯打入大狱之后,严刑拷打,李斯屈打成招,一代名臣最后落得个爷俩手拉手跳黄泉的凄惨下场。
这就是赵高的小故事,大家觉得是不是很温馨浪漫鸭?
其他网友回答:李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秦始皇时代的权臣也是一只找到了粮仓的老鼠;他为了自己的权利至国家的命运于不顾听信赵高的怂恿,设计害死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权利仅次于皇帝。他拥有治理国家的权利,却也只是一个为皇帝打工的外人。所以当皇帝想要处理他的时候,他就在劫难逃。
赵高是一个阉人,他可能存在这严重的心里扭曲;他又是一个努力的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精通了秦国律法成为秦始皇的中书令专职为皇帝盖章;后来又成为公子胡亥的老师。
在胡亥登记成为皇帝这件事上赵高是最大的功臣。再加上他从小教导胡亥,可想而知胡亥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因此在胡亥登基为秦二世时,赵高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逐渐超过了李斯的作用。他所说的话胡亥更是言听计从。
赵高告诉胡亥,曾经的那些伟人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人早晚都要去见阎王爷的,所以你应该好好享受将国家的事交给我来处理。
他还对胡亥说:你刚刚登基在朝中没有威信,如果事实没有处理好就会有更多的人反对您,所以请您不要见朝廷的大臣了,有什么事到我这先过滤一遍再汇报给您;即可以避免您处理不当而丢了面子又不耽误工作。
就这样赵高掌握了最高权利,没有赵高的允许没有人能见到皇帝。
李斯几次去见皇帝都是皇帝在陪美女们喝酒耍乐的时候;于是胡亥开始厌恶李斯。赵高不失时机的在胡亥面前说李斯的坏话。
这样的情况下赵高得势,李斯作为赵高最大的政敌被处死;不久后赵高就替代了李斯宰相的职位。
还有一个原因,在进入战国时期以来各诸侯国都在对内部进行改革。他们不断加强皇权,而秦国是做的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吕不韦同样为宰相却也难逃一死的命运。
回顾秦国历史,真的和赵高这个阉人分析的一样。从商鞅开始没有哪个秦国宰相是有好下场的;商鞅死后还被车裂,张仪跑到魏国度过晚年,吕不韦被迫自杀。这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的手段也可能是政见不和,甚至有可能只是为了缓解矛盾。
无论哪种原因统治者想要杀死宰相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而这时候的赵高已经掌握了秦二世,秦二世对他言听计从所以赵高杀李斯实际上借的是皇帝的名义,杀李斯对于这时候的赵高并不困难。
其他网友回答:暗箭难防
偏偏又击中要害
威海链 »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