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过一首没有留下具体写作时间的词全文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在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曾写过一首在他这一生中唯一没有留下具体写作时间的词,全文如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主席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在经历了湘江战役,渡过湘江之后在翻越老山界时,在马背上呤出的。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无论是网上还是书本上的解释都是一致的,都解释为是描写山景的,表达毛主席一种愉悦的心情。对于此种解读,本人表示不赞同,因为这与当时的情形十分不符。

有部电影叫《湘江血战》,这部电影真实反映了当时湘江战役的惨烈,经过湘江一战,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迅速锐减到3.3万人,可以说红军损失惨重。担任阻击敌军追击任务的林彪在撤离战场时,望着漫山遍野牺牲的红军战士热泪滚滚而下。以致当地百姓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再有,素有“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在这次战役中失踪,这是我党情报战线上莫大的损失。面对如此现状,毛主席有心情观山景吗?所以,毛主席的这首诗是借山喻情的。

整首词应该描写的是战斗场景,第一句: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描写红军在加紧赶路,以期尽快渡过湘江,而“三尺三”有说取材于民谣,本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有民谣不假,但以毛主席的性格,他的诗词多大气磅礴独有新意,又何必取材民谣,别忘了这是战斗场景!所以这个“三尺三”是暗指渡过湘江后红军所剩的人数3.3万。

第二句: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很显然这是描写当时惨烈的战斗场景的,把翻江倒海以倒装句的形式更加突出战场的激烈程度。

第三句: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大家都知道,国民党的旗帜是“青天白日旗”,那么这里的“刺破青天”是暗指红军经过血战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虽然损失巨大,但红军的战斗力尚在,还是一支所向披靡的勇敢部队。“天欲堕”三字说明当时的情形很危急,若不及时调整路线,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个“赖”字就很清晰地说明了情况的紧急性。

以上就是本人对毛主席这首词的理解,欢迎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写过很多气壮威武经典诗词,句句都是真理和正义诗篇,真难以取舍和理解,伟人的经典诗作句句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理解是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体现了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星星之火,可认燎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样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

其他网友回答: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气势磅礴,志存高远。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写下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的诗句真是难以取舍说那一句好。句句都好…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的写过没有留下具体写作时间的词全文是什么?

目前还没看到这样的词。毛主席的诗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文化出版部门多次发表毛主席诗词。每首诗词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和说明。尚没看到。

本人认为我们应该严肃对待网上的出现的这类诗词。对这类作品应以国家正式出版物和新闻报道为准,辨别其作品的真伪。并根据诗词的内容,毛主席的工作时间,时代背景和内容,以及毛主席年表,对应分析考察其内容,表达的主题,题材以及语言风格,探究,学习和传播。应该以严肃,科学的态度,进行调研,分析。避免采取错误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写的«十六字令三首»的全文如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选自1967年10月由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飞雪迎春”战斗组编山西省教师进修学院山西省青年广播学校翻印的«毛主席诗词讲解»】。这本书记载毛主席的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从中看出,写作时间不具体。我估计,毛主席很长时间才写出三首短诗词。也许毛主席觉得每一首太短,等一等再吟,所以没有写具体写作时间。等共吟了三首,毛主席觉得是好长时间吟成的,把写作时间写成最后一首的写作时间又不合适。所以就笼统写上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当然这个笼统的写作时间也可能是他人推测的。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的诗词我读过、只因粗心,未注意这些、

其他网友回答:

我也赞同作者的见解,毛主席这首诗是,看是写景,实是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写过的每一首诗词,都是气壮山河,多的让人无法取舍那一首或那一句了,句句都是经典语录…

标签: 毛主席 写作 全文 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