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掐死女儿,后人是如何得知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同时建立了武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特殊身世和成长经历,导致围绕她的谜团很多,“武则天女儿之死”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他的父亲是唐朝应国公、工部尚书、荆州都督武士彟,母亲杨氏则出身于隋朝皇室。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召14岁的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皇太子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

武则天虽然依例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之前就与唐高宗李治有旧,仍然藕断丝连。

这时,王皇后和萧淑妃正在后宫争宠,王皇后发现唐高宗喜欢他的庶母武则天后,就决定配合唐高宗召武则天还俗入宫,试图与她合作扳倒萧淑妃。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如愿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

唐朝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不久被拜为二品昭仪,备受唐高宗的恩宠。

让王皇后高兴的是,情敌萧淑妃失宠了,但失望的是,唐高宗一心都在武则天那边,并没有对她回心转意。

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开始联手,竞相在唐高宗面前诋毁武则天,但唐高宗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进封武则天为宸妃。

而武则天此时已经不再满足于专宠,而是暗暗瞄上了皇后之位。

唐朝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又生下一个女儿,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也去探视过这个小公主。

可没过几天,小公主突然去世,这让唐高宗和武则天都伤心不已。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跟随唐高宗祭拜昭陵途中,生下次子李贤。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后宫谣传王皇后和他的母亲柳氏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大怒,不仅将柳氏赶出皇宫,还想趁机废掉王皇后。

但是,以赵国公、太尉长孙无忌,河南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坚决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

同年十月,唐高宗还是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唐朝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追封早夭的女儿为安定公主,谥号思。

由于安定思公主李氏死时,正值她的母亲武则天后宫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而且一年之后,武则天就当上了皇后,所以后世包括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武则天害死了安定思公主。

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中记载: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在这里,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就如同有监控录像记录下来一样,可谓绘声绘色。

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的《资治通鉴》,同样也有类似的记载: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虽然这里的字句与《新唐书》中有所出入,但也同样认为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

不过,悦史君通过深层次查阅,还是认为安定思公主绝非武则天所杀,而是因病早夭,具体缘由如下:

第一,《旧唐书》中没有类似记载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此时距离唐朝灭亡,仅仅过去38年,各种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旧唐书》中对安定思公主只有一句记载:“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

这里只是一个追封,没有关于安定思公主死因的任何描述。

第二,《唐会要》中没有类似记载

《唐会要》成书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比《旧唐书》晚了16年。

《旧唐书》中对安定思公主的死因,有了第一次描述:“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但这里写的是“暴卒”,就是突然死亡,具体怎么死的,并没有展开说。

不过,死因写了是“王皇后杀之”,成了武则天晋升的一个阶梯。

显然,《旧唐书》和《唐会要》成书比较早,而且距离唐朝灭亡时间不久,为什么他们没有记载的事,距离唐朝灭亡已经150年开外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能够写得那么详细呢?

无他,武则天是女主当国,越到后面越被黑化,看看《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唐高宗重振皇权的需要

唐高宗登基后,权力一直受到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限制,心中常常郁郁不得志。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她和唐高宗一拍即合,唐高宗决定借“废王立武”的机会,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

于是,虽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极力反对废后,但武则天私下接触了不少官员。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第一个支持“废王立武”,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重赏。

随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纷纷请求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

唐高宗询问英国公、司空李勣时,李勣只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于是,唐高宗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人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同时,褚遂良第一个遭到打击,被贬为潭州都督。

唐朝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再次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从此,唐高宗乾纲独断,真正掌握了大权。

因此,武则天这污名,实在是没来由,怪只怪她太有本事,当了女皇帝罢!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评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生了四男两女,李弘、李贤被立为太子,却被武则天害死,李显、李旦做了皇帝,却被武则天废掉,就连武则天长女都被她掐死,武则天真的如此狠毒吗?世人印象中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又究竟有什么根据吗?我们就通过武则天儿女之死来了解下历史中真实的武则天。

武则天对自己的亲儿子有多狠

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14岁时进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又被唐高宗李治封为昭仪,通过一系列手段废除了王皇后成为了武皇后,并与唐高宗并称二圣,从此称霸朝野,唐高宗去世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时改制,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

之所以大家对武则天有很多的猜疑,与她的能力出众、作风强悍有关,她不仅对敌人特别狠,就是对自己的亲儿子都敢下杀手。

公元671年,李弘年满18岁,定下了一门婚事,成年之后按理说应该开始执政,但武则天却并不想放权,两人矛盾随之激化,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将《孝经》列入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提出“父在母亡时,儿子要为母服孝三年”的建议,初衷便是将母亲的地位提高到和父亲一样高,为继任皇帝扫平道路。

面对此举,太子李弘立即组织了反击,当时李治身体已经不好,武则天独掌大权,李弘没有去向武则天请示,反而去找李治,想要把武则天竞争对手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出去。

李治立即批准,可是武则天却不同意,为此她将两位公主嫁给了地位低下的士官,据说婚后两位公主还都遭受过家暴。

随后李弘踢走了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武则天铲除了李弘的左右手赵仁本铲除两人,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

恰在此时,李弘的未婚妻被武则天的亲外甥贺兰敏之强暴,由此李弘认为一切都是武则天指使,彻底对武则天宣战。

李治看到双方缠斗,不想参与,提出“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想要将皇位赡养给李弘”,此举激怒了武则天,建议提出不久后,李弘就盛年病故,很多人说这是武则天一不做二不休,毒杀了李弘。

不久之后,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也步入哥哥李弘的道路,与母亲开始争权夺利,最终被武则天罢黜,流放巴州。唐高宗李治过世后,武则天又担心大臣们联合李贤闹事,于是亲自前往巴州,逼死了自己的亲儿子李贤。

其实,李弘之死源于身体孱弱,再加上多年与武则天争斗,身体越来越差,官方给出的结论是死于肺结核恶化,唐高宗给李弘的追封诏书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李弘被立为太子时就染上了病,后来又受命监国,不得不带病理政,以致日夜操劳,加重了病情,最终病故”。

世间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传说便源于她的两个儿子之死。

王皇后看过武则天女儿之后,女儿就死了

公元655年,武则天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没有孩子,所以没事就过来看小公主,十分喜欢这位小公主。

一天,王皇后又来探望小公主,可是当她离开之后,武则天突然恶向胆边,生生掐死了沉睡中的小公主,然后问身边的侍女“小公主怎么死的?”,侍女战战兢兢地说“王皇后刚才来过”,随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的想法并随机着手实施。

这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桥段,在欧阳修编制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段历史。但对于这种说法,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

疑问主要有几点:

  • 王皇后身边有侍女,为何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小公主?她不是太子,没有继承权,杀死她只会给王皇后带来无尽的灾难。
  • 武则天侍女只说王皇后来过,并没有直接指出是王皇后杀的,而且李治没有调查,直接动了废后的心思,这说明他对王皇后早就多有不满。
  • 武则天要偷偷杀死自己的孩子,需要瞒过所有的人,这不符合常理。毕竟掐死女儿很容易被发现,而且这是她的第一个女儿,当时她还没有被逼到绝境,为何会做出如此举动?

但是如果没有这段史实,为何史官会记录武则天偷偷杀死自己女儿的呢?如果当时史官知道武则天杀子,她还有什么资格继续当妃子甚至当皇后呢?

虽然唐朝十分风气开放,尊重女性,可以容忍武则天嫁给李治父子,但并不是说就会容忍一个杀害自己女儿的人执政,如果当时有记载的话,那么武则天必然会早早下位,受到人民的唾弃!

这就要提到上面的武则天杀子了,因为武则天当上了女皇,位置高高在上,所以人们才觉得武则天会杀死自己的女儿,以此达到篡权的目的。因为在整个事件中,最终的受益者就是武则天。

上面提到武则天是一个欲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逼死了李弘和李贤,对于自己儿子都如此残忍,更何况自己的小公主,但她又十分宠爱自己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又似乎在弥补自己杀死亲生的女儿的愧疚之心,由此人们脑补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心狠手辣的妇人,为了上位,直接掐死了襁褓中的婴儿,并成功嫁祸给了王皇后。

在唐朝的记录中,并没有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任何记载,反而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期,诞生了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人们根据脑补的想象推测出的说法,但因为人们太相信这种杀子夺位的情节,所以更容易相信,也更容易传播。

在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史料遗失很多,当时的记载说“从前书籍,几乎损毁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年代越久远越无法触及事情的真相,因此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没有关于武则天杀女的出处备注。

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还曾写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檄文,其中痛斥了武则天干过的各种坏事,包括武则天杀兄杀姐杀夫杀母,但却绝口没有提到武则天杀女的事情。由此可知当时武则天杀女根本便是子虚乌有。

武则天女儿死亡的真实原因

武则天的女儿究竟是如何死去的呢?一种最可能的说法就是夭折病死。

当唐朝,前后记载了30位夭折的公主,但可惜的是并没有记载唐高宗有一个夭折的女儿,这无疑就是谣言诞生的温床。

虽然没有记载,但唐朝的孩子夭折率确实很高,哪怕是皇宫,婴儿夭折的概率也在25%~33%之间,遇到皇帝身体素质较差很多,皇室子孙夭折率甚至超过一半,可以想象,当小公主出生一个月时,正值身体虚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夭折。

此时,心思细腻的武则天在得知女儿意外暴毙后,只能趁此机会利用小公主之死来陷害王皇后和萧淑妃,以达到利益最大化,这便是武则天的精明之处。

武则天女儿死去,为李治废后提供了条件,两人携手铲除了王皇后,甚至皇位都没传给李治儿子,反而传给武则天儿子,这是为何呢?

因为李治有更深远的考虑,虽然他身体不好,但他依然想独掌大权,如果让自己儿子登基便没有了这种基础,可武则天不是李家人,随时可以废除,于是他便将武则天推上管理位置,方便日后自己夺权,可李治没想到的是,自己身体一直没有恢复,从此朝代都被武则天改了。

武则天不仅借助女儿死亡的事实打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还将他俩软禁在清冷的宫殿,紧锁窗门,只留一个小洞每天送饭,从此暗无天日,凄凄苦苦。

就算这样,武则天都觉得不过瘾,还与李治商量“她们刚刚被废,一切都还不稳定,有可能再起波澜。如果您放了她们,好像是旧情复燃,那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大臣们会觉得您软弱善变,您得到的胜利成果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啊”。

李治听后说“不如杀了这两个人吧,一劳永逸,不留后患,可是我不方便出面,就由你来处理吧”。

武则天由此将两人打得皮开肉绽,还砍去她们的手脚,扔到装满酒的缸里去,令她们骨醉。

临死之前,气愤的萧淑妃说“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鼠,我要活活把它给咬死!”

从此之后,武则天十分怕猫,禁止在宫中养猫,她害怕萧淑妃真的变成猫去咬她,不敢继续住在太极宫,后来搬到了大明宫。

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武则天对皇权渴望至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因此后世将她刻画成一个冷漠的女人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

武则天的女儿被《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为“亲手杀女”缺乏事实依据,由此可知史书也不可尽信,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每件事情可能发生的原因,武则天的女儿应该是夭折,成为了武则天争夺皇位的切入口,她后来生下了太平公主,所以更加珍惜,这才是真正的人之常情。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安定思公主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

(武则天剧照)

事情说的是武则天当时和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争得很厉害,大家都在李治面前互相说对方的坏话,李治不听。当时,武则天生下长女刚满月不久,王皇后来看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不久,李治来了。李治来后,武则天便揭开被子让李治看自己的女儿,发现女儿已死。于是就大声痛哭,并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是王皇后来过。李治大怒,让王皇后解释。王皇后则解释不清楚,于是李治便有了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

很多人评价这段历史,认为不可能是真的。理由有这些——

一是这个记载出现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只是说安定思公主“暴卒”。一般来说,《旧唐书》及《唐会要》成书更早,更容易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前。由于契丹人入侵灭亡后晋,并四处烧杀抢劫,宫廷资料大量丧失。因此,《旧唐书》所记载的,应该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

二是《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编撰的,其编纂的目的,正像《资治通鉴》书名表示的意思那样,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既然如此,自然要有意贬责篡夺李唐江山的武则天,表现她心狠手辣及李治不明不察的一面。

(武则天与李治)

三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因为接触的原始资料不多,武则天杀女的事,更多的来自于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再加上个人推断。显然,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及个人推断都是无法作为确切历史的。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武则天杀女的事,很可能是真的。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旧唐书》及《唐会要》这两本书,其实并没有说安定思公主不是武则天杀死的,而是说“暴卒”。只是阐述结果,并没有说过程。因此,并不能根据这两本书,就判断《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的不对。《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肯定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一定是推断得合情合理,才会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怎么推断的呢?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我这里也来做点分析。

有一个情况可能大家没有注意,王皇后去看武则天女儿的时候,武则天在吗?皇后去看,武则天肯定不可能不在。既然武则天在,王皇后就没有作案的可能。因此,这一点基本上可以断定,安定思公主不是王皇后杀死的。

武则天的女儿不是王皇后杀死的,会不会是因为盖被子没注意,被闷死的呢?也不太可能。为什么呢?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看见女儿已死,大声哭闹,问宫女刚才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宫女说,王皇后来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宫女的回答。武则天问的是自己女儿怎么回事?也就是要问女儿死因。宫女回答的是,王皇后来过。这意思,显然是说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要知道,这是一个宫女,就是借她一千个胆,她也不敢说是皇后干的。就算是照顾不好捂死的,她可以推给别人,都不敢推在皇后身上。唯有一种可能,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

由此便可断定,武则天的这个女儿,确实是她自己杀死的。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武则天真的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只要她自己不说,请问后世的史学家们是如何知道的?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书中所说的也未必全是事实。

中国的传统,是后人给前人修史,清朝给明朝修史,明朝给元朝修史,元朝给宋朝修史,而记载唐朝的历史书籍,主要有四本,分别为《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资治通鉴》中的唐史部分。其中《旧唐书》和《唐会要》成书于唐朝之后的五代时期,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

查阅资料即可发现,在较早成书的《旧唐书》和《唐会要》中,丝毫未提及武则天杀女之事,只说安定公主“暴卒”。但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则明确记载了武则天杀女一事。

根据记载,武则天入宫之后,被封为昭仪,很快就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宠爱,威胁到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地位,为此三人经常相互攻讦,在李治面前说其他两人的坏话。

654年,武则天在为李治生下第五子李弘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安定公主。安定公主是李治的第一个女儿,自然格外疼爱。

王皇后身为皇后,自然也是安定公主的嫡母,所以也很喜欢安定公主。有一天,王皇后去看望尚在襁褓之中的安定公主,武则天不在家,王皇后逗弄了一会孩子之后,起身离开。武则天马上偷偷出来,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再用被子盖住。

过了一会,李治也来看望女儿,揭开被子,却发现女儿已死,顿时大怒,下令立刻追查。通过询问宫中的宫女和宦官,都说只有王皇后来过。李治大怒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啊!”

王皇后虽然没有做过此事,但却无法自证清白。“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很显然,按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是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设下的一个陷阱,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再嫁祸给王皇后,为的就是争夺皇后之位。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也就证明了武则天不仅心机深沉,而且心地狠毒。

在这里,我就想问,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只要武则天自己没亲口承认,欧阳修、司马光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而武则天如果真的做了这件事,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人说出口的。岂非是自相矛盾?

可以肯定,司马光也好,欧阳修也好,对这件事的描写都是出于推测,而推测的基础,则是首先认定武则天是一个“坏女人”。在正统的史学家眼中,武则天篡夺了唐朝李室的江山,绝不是正统,这样一个人必定是劣迹斑斑,她的地位和权力一定是通过卑劣的手段得来的,这才有了武则天杀女一事的记载。

其实,武则天杀女陷害王皇后之事,漏洞极多。

首先,安定公主是李治的第一个女儿,十分疼爱,恐怕宫中伺候照顾她的人不在少数,绝不可能让安定公主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王皇后来之前和走之后,都一定会有宫女照顾公主,怎么可能这么长时间没人去看一眼公主的死活呢?期间只要有一个人看过一眼,都可以洗脱王皇后的嫌疑。

其次,李治虽然治国才能不算突出,但却绝不是个糊涂之人,不可能如此轻易相信王皇后就是杀害安定公主的凶手。并且李治当时只是追问了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就马上确定了王皇后是凶手,事后也没有深入追查,实在不符合常理。

再次,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李弘当时不过刚刚一周岁,如果王皇后因为嫉妒,要对武则天下手,选择的对象无论如何不应该是安定公主,而应该是李弘才对。毕竟当时武则天的其他儿子还没出生,李弘就是她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武则天没有儿子,那么她的地位将会大大下降。如果只是失去女儿,则对武则天的地位没有影响。王皇后没有理由对安定公主下手,这一点不会没有人想到。既然王皇后的杀人动机不充分,那么武则天的陷害就有可能失败,甚至会引火烧身,以武则天的心机,怎么会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去做如此没有把握的事情呢?

最后,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描述中,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就连武则天的表情,以及李治的心理活动都好像亲眼所见,可能吗?北宋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他们是如何将这一件唐代宫闱秘事了解得如此清楚的呢?

历史上,安定公主之死是在654年,而王皇后被废是在655年,之间相差不到一年,后人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进而编造出了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陷害王皇后的故事,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李治废后的诏书中,详细说明了废后的原因是以“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并没有提到杀害安定公主之事。

在古代废后是一件大事,皇帝要废掉皇后,理由当然越充分越好,如果真的有此事,无论有没有证据,在废后诏书中一定会提及,为何略过不写呢?而且王皇后被废之前,李治已经罢免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的中书令之职,被废之后不久,王皇后本人被武则天毒死了,足以说明当时王皇后以及其家族已经完全失势,武则天不可能因为有所顾虑而略过杀女之事不提。

此外还有一个反证,那就是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当时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双方是敌对关系,所以这道《讨武曌檄》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却偏偏没有提及武则天杀女一事。按照骆宾王的文风,别说此事坐实,就算民间只有传言,只怕也会添油加醋地写上几笔。而骆宾王没有写,只能证明起码当时还没有武则天杀女一事的传言。

综上所述,安定公主早夭,王皇后被废,这本是两件完全独立的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在早期的史料中也没有提及两者之间有关联。但经过几百年的层层传递,两件事被慢慢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细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合理,以至于司马光、欧阳修这样的历史大家也深信不疑,并将之写到了史书中。而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这一事件是真实发生的,并引为秘史津津乐道,这一半是因为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无一例外都演绎了这个故事,另一半则是因为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没过过脑子。

其他网友回答:

据说,武则天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诬陷说是王皇后干的。如果联系到后来武则天对自己的几个儿子也比较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她掐死亲生女儿这件事是真的。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如果是真的,后人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如果不是真的,武则天的女儿又是怎么死的呢?

武则天十三岁的时候成为李世民的嫔妃,二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去世,她因此与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进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由于武则天与李治在李世民去世之前已经相互暗生情愫,所以650年李治在感业寺与武则天再次相遇的时候,两人就情不自禁地纠缠在了一起。

651年,李治将武则天接入宫中,那时候她已经二十七岁了。而在入宫之前,武则天已经怀孕了。入宫之后不久,武则天就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李弘。

起初,武则天在宫中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王皇后和萧淑妃相互争宠,她们还经常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坏话。但武则天那时候表现出一副贤良淑德的模样,所以李治并没有相信谗言。


654年,三十岁的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也就是安定思公主。

在安定思公主出生一月之际,一件比较争议的事情发生了。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设了一个计策陷害于她。

一天,王皇后去看望安定思公主,在逗她玩了一会儿之后,便起身离开了。武则天在王皇后刚走不久,就趁没人的时候将女儿掐死,然后再将被子盖上。

没过多久,李治也来看望安定思公主,武则天假装很开心,但她一掀开被子,却发现女儿早已经死去。武则天开始不停哭泣,表现得十分伤心,李治一边安慰她,一边询问侍女刚才谁来过,侍女便说王皇后来过。

李治便以为是王皇后杀死了安定思公主,武则天还趁机细数了王皇后的几桩罪过,李治由此打定主意废掉王皇后。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资治通鉴》

如果单说这个故事,似乎很符合我们所熟知的武则天的风格,像是真的。但问题是,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武则天肯定不会告之于人,别人又是如何得知并将其写入史书的呢?


事实上,这件事细细推敲一下,还是有很多漏洞的。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皆成书于宋,距离武则天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三百余年,欧阳修和司马光这两个老夫子把事情描写得这么详细,就像是他们亲身经历过似的,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晋代成书的《旧唐书》之中,并没有关于武则天掐死女儿并陷害王皇后的记载;而在唐代成书的《唐会要》之中,虽然有关于武则天上奏说王皇后杀死安定思公主的记载,但整个记录只有短短二十一个字,而且很难了解到细节。

昭仪(武则天)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唐会要》

写到这里,起码可以说明一点,《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掐死女儿并陷害王皇后的细节,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层累的历史造就,也就是后人根据前人的记载一步步拓展思维,最终将真实历史牵强附会成成书者所想的样子,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是不可信的。


那么,武则天或者王皇后有可能杀死女儿安定思公主吗?实际上细细推敲一下,疑点还是很多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武则天生安定思公主的时候已经是二品昭仪了,地位非常高,她宫中的宫女肯定是很多的。更何况武则天宫中还添了新生儿,服侍的人必定也不会少,公主身边也不能没有人,因为一旦有什么差池,可是要被问罪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想找一个没人的时机是很难的。

第二,唐高宗李治虽然宠爱武则天,但她并不是个昏君。恰恰相反,李治精明强干,不可能因为侍女和武则天的一面之词,就在不调查的情况下,将杀害公主的罪名安在王皇后身上。

第三,王皇后被废的时间,是在安定思公主死后一年,如果真是她杀死了公主,那么李治不会等这么久才废掉她;而且在王皇后被废的诏书之中,并没有一条罪名说她杀死了安定思公主。

再者说了,王皇后贵为一国之母,她想做的事情是扳倒武则天,她特意跑去看望安定思公主还顺手杀死她,难道王皇后是傻子吗,这对扳倒武则天又有什么益处呢?


第四,武则天善于谋略,但杀死安定思公主并不足以确保她未来登上皇后之位,而且还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很容易引起怀疑。而且那时候朝中反对武则天的人很多,所以武则天断然不敢去冒这个险。

第五,纵观整个唐代,关于武则天弑女的传言很少,而且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说武则天“弑君鸩母”这件事在当时根本就没人信。

关于武则天弑女的流言,一直到宋代才开始逐渐流传,欧阳修和司马光或许就是道听途说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文字根据。

第六,最重要的一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武则天作为孩子的母亲,怎么可能去亲手杀死孩子呢?

至于说后来武则天杀害李弘,其实也没有证据,但即便这件事是真的,那时候武则天也是为了争夺权力而为之,跟安定思公主死时武则天的情况是大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武则天或者是王皇后杀死安定思公主的可能性很小。至于说安定思公主是怎么死的,现在学界很普遍的一个说法是,因为那时候幼儿死亡率很高,所以安定思公主极有可能是夭折了,属于是正常死亡。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如果王皇后没有杀死安定思公主,她又是怎么被武则天扳倒的呢?

实际上,王皇后并不是简单,她可不是武则天随便陷害一下就可以扳倒的。

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氏,她的祖父是西魏时期的上书左仆射,父亲则在贞观年间在朝为官。

王皇后还跟李氏家族是亲戚,她的叔祖母是李渊的女儿同安大长公主,她的父母两族也都是皇室宗亲,她的家族因为跟随李渊建立唐朝,所以属于是关陇贵族集团,跟李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王皇后年轻的时候因为貌美而被李世民所知道,李世民便将她许配给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为妻。

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又册封王皇后为太子妃,王皇后的家族成员也因此得到提升,父亲、叔叔及几个兄弟们都开始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

李治继位为帝之后,王皇后也升级为皇后,她的父亲则被封为魏国公,她的父亲柳氏也被封为魏国夫人,她的舅舅柳奭也成为了中书令。


王氏家族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当时唐朝的大氏族了,在朝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武则天完全无法相比的。

武则天的入宫对王皇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王皇后也确实想要除掉武则天,但她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和有谋略的人,她没在背后下黑手,她的被废其实跟武则天有关系,但跟安定思公主没有任何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王皇后和母亲柳氏因为担心武则天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就行厌胜之术来诅咒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知道了,将此事告知于李治。

在古代,皇帝对厌胜之术是十分反感的,所以王皇后的所作所为就给了李治一个很好的借口去提议废除她。

实际上,李治早就有了废除王皇后之心,这不单单是因为他更喜欢武则天,更为重要原因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势力太大,威胁到皇权,而且他们也都是王皇后的坚定支持者,对武则天则十分反感,所以李治就想借“废王立武”来重振皇权。


而李治的这个想法,跟武则天的私心,至少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二人就在不谋而合地达成了联盟。但是王皇后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想要动她,难度还是很大的。

王皇后和柳氏行厌胜之术事件爆发之后,李治就借此机会罢黜了柳奭的职务,并且不再允许柳氏一族进宫。其实那时候李治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因为他不得不顾及到大臣们的想法。

但即便如此,李治的出手给朝臣们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许敬宗和崔义玄等许多大臣都嗅到了风向的改变,所以很快就投向了武则天的阵营。

李治见这么多人开始支持“废王立武”,便召开廷议讨论这件事。其实当时朝堂上还是有很多大臣反对“废王立武”的,李治变暗示宰相李勣帮自己说话。

李勣这个老狐狸因为受到李治的恩惠,所以最后也选择支持李治,他抛出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立马就扭转了局面,“废王立武”因此成为定局。


655年,李治下诏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们贬为庶人,王氏和萧氏族人也都全部流放岭南。

还有一件事必须澄清,武则天根本就没有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制作成人彘,其实她们是被武则天派人去缢死的。人彘之说其实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拿武则天跟吕后相提并论,以此来抹黑她罢了。

总结一下:

安定思公主并不是武则天或者王皇后杀死的,她应该是自然死亡的。史书中说武则天亲手杀死女儿还诬陷王皇后,并对事情经过进行详细描述,其实是不可信的。

武则天最后之所以能够扳倒王皇后,还在于她与李治有共同的需求,而且最终争取到了大臣们的支持,所以才取得了成功。

而王皇后的头脑也确实简单了一点,而且做了一些蠢事让人抓住了把柄,她的最终下场其实从武则天跟李治好上那天起就注定了,后来她做的事情都只是在拖延时间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武则天杀死自己的女儿的事情,太有戏剧化了,我一向是倾向于不太相信的。如果从知道“历史”的角度来说的话,像这样隐秘的事情,武则天不说,谁会知道呢?但武则天不说,后人可以“写”。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还真人“创造”的,但也不是随便乱编。以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来说,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一、其实这个事情在《旧唐书》中是没有记载的,第一次出现在正史中,是欧阳修写的《新唐书》,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又把这个故事编了进去,欧阳修和司马光在书中把这个事情说得有板有眼的,欧阳修说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暗中用被子捂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故意诱导唐高宗去怀疑是王皇后干的,引起唐高宗的大怒。司马光干脆就说武则天自己杀了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导致王皇后被废。

这个段子太有戏剧性了,所以被后来的电视剧反复演绎,但是要注意的是,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是北宋中后期的人了,离武则天时代已经过了400年,他们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增加武则天的罪行罢了,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喜欢武则天。

二、尽管这个武则天杀女儿的故事不是真的,但是要说这个故事完全是欧阳修和司马光他们两个编出来的,也不完全对。因为它事实上反映了历史上某些时期的社会舆论倾向。因为这个故事可能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了很多年了。因为唐代的史书里面,确实记载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一个女儿夭折了的事情,这个女儿叫做“安定公主”。小孩夭折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个小孩的夭折可能真的帮了武则天的大忙。

因为安定公主的意外死亡,最终引起唐高宗对宫庭中后妃们的“斗法”有了警惕,古代皇宫中最流行的宫斗术就是“厌胜”,类似今天的折个纸人来打小人之类的法术,当时就有人揭发失宠的王皇后可能经常干这个事情,但是没有证据,安定公主的死,使武则天诱导唐高宗认为王皇后的厌胜术真的起了作用,导致高宗对王皇后的不满增加,不过还是没有证据,但这种神秘主义的法术的事情,其实是说不清楚的,王皇后只能吃哑巴亏。

这个事情可能从宫庭传到了民间,经过加工改造,就变成了武则天先杀了自己的女儿,再嫁祸给王皇后。当然,这样的花边新闻,在唐代根本不能算“历史”,但欧阳修、司马光把他们写进了《新唐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它就成了“历史”了。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掐死女儿这是根本都不需要猜测,因为这事都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王皇后完全没必要也不可能会这么做。



都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鲜有人知道这位女皇帝的上位之路是何等的艰辛。

虽说在贞观年间就进入皇宫,但由于不得宠爱,所以一直没有子嗣最终在李世民死后被安置到感业寺中。

幸好武则天得李治赏识,两人在感业寺重新相认之后就彻底死灰复燃了,但这时候的武则天也不过是一位贵妃,别说是皇帝,就是离皇后还都差得远呢。



跟随李治入宫后的武则天先是干掉了受宠的萧淑妃,紧接着干掉了李治的原配王皇后,最终成功成为皇后,之后的路就是一帆风顺了。

在武则天干掉王皇后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武则天狠辣的一面,就是为了陷害王皇后,武则天亲自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给掐死,李治得知后果然王皇后被废除。

很多人对此是不相信的,认为虎毒不食子,并且如此这般秘闻,怎么可能被史官所记载,但其实这件事都不用记载的太详细,因为除了武则天会动手外,其他人根本没有理由动手:



武则天正值恩宠

在萧淑妃没了之后,李治的心思就全然放在了武则天身上,这就导致武则天的地位在后宫仅次于王皇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不长眼的去欺负武则天?要知道这种事一旦被发现可就是死罪啊。

后宫里面可都是人精,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妃嫔越希望武则天能好好的,这样她们也就没什么危险,毕竟如果一旦武则天受到半点意外,不管是不是她们做的,吃亏的都是她们。



既然地位比武则天低的没法做,那地位在武则天之上的王皇后呢?

王皇后没出手动机

其实按理说武则天还是王皇后接回宫里面的,因为李治虽然喜欢武则天,但她毕竟是自己名义上的小妈,说出去不太好听。

于是王皇后就自作主张,其实也算是顺着李治的心意来,告诉其他人李治需要纳妃了,而这个武则天就很不错。



就这样李治就不需要背负什么骂名,毕竟是王皇后一手操办了,其实王皇后还有另一层目的,就是让武则天进宫后治治那个正在受宠的萧淑妃。

可是王皇后万万没想到,武则天很快就干掉了萧淑妃,这时候王皇后才明白过来,敢情是刚送走豺狼,现在来了更厉害的虎豹。

但就算如此,王皇后也依然不惧,毕竟她才是原配,而武则天只是贵妃,只要自己不犯错不给武则天抓到机会,那武则天就依旧是不能转正的妃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皇后为何要铤而走险的去掐死武则天的女儿呢?是嫌自己后宫第一人的权力太大了,皇帝治不了?

再者说了,如果王皇后仇视武则天,那为何不去弄死威胁更加地位更高的儿子李弘呢,偏偏要找一个小女儿下手,完全没道理啊。



武则天有前科

所以一切证据都指明武则天是元凶,因为掐死女儿后虽然表面对他不利,但背面却对她极有利。

为什么后世都那么肯定女儿是被武则天亲手掐死的呢?主要是这武则天有前科啊,她的心狠手辣可是出了名的。

武则天最先就是因为用器具训马而出名,虽然赢得了李世民的敬佩,但却也再无侍奉的可能,最后也因没有子嗣被赶到了感业寺为尼。



后面就是武则天为了安稳帝位,先后逼死自己的儿子李弘和李贤,没错,武则天的狠辣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试问,这么一位狠毒到对自己亲儿子下手的母亲,又有什么理由不掐死一个女儿,还是一个带着巨大利益的女儿。

在类似种种的证据下,武则天弑女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有太过详细的记载,因为随便一想就知道肯定是武则天动的手,跟其他人没有半点关系。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武则天女儿之死,说来还真是一桩无头公案。虽然王皇后当了替罪羊,冤死于媚娘之手,但毕竟是因宫庭争宠屈死。可见媚娘手段在王皇后之上,纵观历史上为争宠夺权喋血骨肉之事,武则天取自已亲生女儿性命之事极有可能。一个女人除了姿色取得宠爱外,剩下就是心计了。武则天二者俱备,十四岁入宫,"娇小娃儿,已解被底风月“(蔡东藩语),很快由媚娘升为才人,有了这个名份,却离她“宏旨”相差甚远。幸遇情种李治追欢,再次入宫后,机会终于赐给了有准备的人,大唐国运因武则天的一时之狠(指掐死女儿事)而曲折了许多,血雨腥风,多少人头落地,李氏宗族几殆戮尽,令后世齐眉男儿汗颜,史家扼腕长叹!

武则天画像

最早出现记录此事的书是《旧唐书》:"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接着写道:"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囟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旧唐书》是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塘命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写的唐史,因其成书时间短,编写质量欠佳,宋人批评说"纪次无法,祥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是照抄唐史的有关文献,几乎接近于实录唐末文书档案。关于安定公主死亡原因史官根本不可能、也无胆量做实录,除了将死因赖给王皇后外,只是对追封谥号为思一笔带过,史料模棱两可,说了等于没说。从这里看不出安定思公主因何而亡的蛛丝马迹,反而徒添了令人生疑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也怨不得后晋人,乱世中能够治史已相当不错,就别提真伪了。

王皇后画像

二次写此事的书是《新唐书》,对武则天之女死因做了祥细描述:”昭仪生女,后(指王皇后)就顾弄,去,昭仪(武则天封号)潜毙儿衾下,伺(等待)帝至,阳(表面)为欢言,发(揭开)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造访)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馋媢(maO,嫉妒),今又尔(同汝,指王皇后)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Zi,说坏话),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这段字文采斐然,不知是否出自欧阳修之手?但武则天掐死女儿之事言之凿凿,无楔可入,似乎是铁板钉钉,焊接无隙了。《新唐书》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宋祁(写云破月来花弄影)等人在《旧唐书》的基础上撰写的唐朝史书,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期间相隔一百五十多年,其编写依据是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审慎选编,删除了谶纬怪诞内容,史料可信度高。可是这段文字的真伪本人不敢苟同,原因是武则天掐死女儿之事,知情者唯有自已和身边丫鬟,丫鬟或串通,或迫于主子淫威,不可能实话实说,也许事过之后已借故灭口,所以这事儿就成了一桩悬案。

骆宾王《讨武曌檄》

《旧唐书》未曾披露,《新唐书》纯属臆断,明显带有偏见。欧阳修、宋祁等人正统思想严重,况武则天一介女流,在男权思想严重的封建社会居然篡唐代周,僭越了封建礼法,加之受徐敬业《讨武曌檄》“……入宫见嫉,峨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启发以及武则天的种种作为,推断出上述文字尽在情理之中。后人多批评欧阳修撰《新唐书》时”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是有道理的。

欧阳修画像

紧接着写此事的史书是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视之,女己死矣,既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刚刚的意思)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总结以往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即"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从这段文字的侧重点来看,重墨落在“废"字上,主要强调皇帝李治对废立太后前后的变化,最终因公主之事废立王皇后,使后宫生乱,大唐基业因李治一念之差几险国灭,教训及其深刻。司马光引《新唐书》旧说,主要为废后找依据,没有新的观点,并非跟昭仪过不去。当然,司马光还是相信武则天亲手捂死了女儿,所以延用欧阳修的推理之说。

《资治通鉴》

由此看来,安定思公主之死症结有二,一是《旧唐书》载“暴卒“之说,若成立的话,纯属巧合,试想一下,满月的孩子,未听说患病经历突然毙命,似乎不大可能,况且丫鬟时刻伺候跟前,若有不适,立传太医诊治,有史官记录在案,而这一切都是空白。症结之二,昭仪下手嫁祸王皇后之说嫌疑最大。从武则天入宫到登基:用尽了各种手段花样。虽是女流之辈,强悍胜于男子,太宗曾叹西域进贡的“狮子骢"马无人驯服,武则天则说"陛下,妾能制之,只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鞭之不服,则以铁锤击之,再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其喉杀之。此马如此暴烈,必须用特殊手段。“太宗听后,大为惊骇,这或许就是太宗时媚娘没有生养的缘故,而依太宗之意是要她殉葬的,谁知聪明绝顶的她竟然提出削发为尼的请求,逃过一劫。驯马论显示了武则天非凡的见识和胆气,机会一次次垂青于她,从她登基后大肆屠戮李氏宗族,长子李弘死因不明,次子李贤废为庶人(章怀太子)流放巴州,后谴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等事情來看,武则天杀死女儿的事情极有可能。一旦人的强烈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变得丧心病狂,而捂死女儿只是她爬向龙椅,争宠上爬的第一步。

章怀太子李贤墓

图源来自网络,不便刪除

其他网友回答:

诚谢邀请:

我不相信武媚会亲自动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尽管本人在类似的回答中多有提及,但人微言轻,没有得到反响与回应。

这种说法最早大概来自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中记载: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活灵活现,绘声绘色,令人信服.但距离事件的发生有四百多年了,类似我们记载明朝的事,可信吗?

我们来梳理下情节:

唐朝永徽五年正月(公园654年),武媚生下一个女儿,作为后宫之主,当时的王皇后去探视这个小公主再正常不过了,而且以前王皇后,武媚与萧淑妃演过三国,内心有芥蒂,趁武媚不在内,来看望也很好理解。养尊处优的她也仅仅是看望后迅速离去.

当时为昭仪的武媚,散步归来,这个时个早朝后归来的高宗也带五,六名宦官径直来武媚宫里,二人类似热中的少男少女手牵手进入小宫主卧室.

武媚走到床边拉开小公主的棉被,刹那间仿佛遭遇雷击,全身颤抖,目瞪口呆.随后,大声尖叫,摇摇欲坠.

惊慌的高宗抱着武媚,武媚也哭成了泪人似的,身体像得疟疾般痉挛不止.

随后,小床上的棉被被掀开,小公主两眼紧闲,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无任何生命体征,任何人都看得出,小公主已经断气了.

下边有嫁祸于人的说法.至此:我们来分析

1.小公主是正月出生,来世上不满一个月就离世,就是说天气依然很冷,唐朝取火方式,房间里放一座很大的的铜炉,此事发生又是清晨,不难想像,里面有很多木碳,冒着紫色的火苗,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大家耳熟能详,这可能是小公主致死的真凶.

2.出生一个多月,尚未取名的公主暴毙,是大事.因为是皇帝的女儿.如果放在普通百姓家则微不足道,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冬天至初春这段时间,还有,宫中的老妈子没有现在的护理知识,为保暖,捂紧被子不自觉中闷死了公主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3.武则天是心狠手辣,作为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择手段地排挤,诬陷,打击自己的政敌,曾经发明了诸多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刑罚就是证明,然而,古往今来的政坛风云人物几个是吃素的?心地善良根本不是帝王的本性.基于此原因后人栽桩给武后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4.成为皇帝后下令毒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能性极大,记住是 下令.但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媚,要她亲手掐死(下令是政治家的风范,亲手不是政治的习惯)自己的女儿,我认为不是政治家所为.



《旧唐书》成书于公园945年,距离唐灭亡仅仅38年,各种资料比较详实,来源较为丰富,事实性较强。关于小公主死亡只说是武后的长女及不足一个死亡而矣,没有指责武后的只言片语.

《资治通鉴》(北宋元丰七年1084),也有武后掐死自己女儿的记载,个人认为有东施效颦之嫌.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的女儿,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载,《旧唐书》和唐朝的史料里并没有记载。不过《新唐书》成书的时间是在北宋,这就说明武则天的这些历史都是后人记载的,可信程度值得商榷。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一直到李世民去世,她也没有晋级,武则天也没有为李世民生下一儿半女,因此在李世民去世后,也没有依靠,只好出家为尼。如果不是王皇后想到了她,也许武则天只能伴随青灯古佛,终其一生。

武则天的内心是强大的,在感业寺的日子里,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她抓住一切机会,向李治传递信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治在继位后,去到感业寺进香,见到了苦苦期盼他的武则天,但要想把武则天接进宫中谈何容易。从感业寺回来后,李治失魂落魄,念念不忘武则天。他的小心思终被王皇后看破,此时的王皇后正和萧淑妃争宠,李治不怎么待见王皇后。



武则天一心想走出感业寺,王皇后正好想利用武则天来对付萧淑妃,于是王皇后安排人把武则天偷偷的接回宫中,也解了李治的心头之急。武则天没有辜负王皇后的期望,他们联手,扳倒了萧淑妃。萧淑妃对付王皇后没有问题,可在武则天面前就是小菜,萧淑妃最终被打入冷宫,王皇后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胜利。



可还没等王皇后真正的高兴,武则天就把目光盯向了王皇后。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始终是个才人,跟随李治后被封昭仪,可同皇后相比,地位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武则天想起一幕幕的往事,深感权力的重要。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登上皇后之位。心里有了这个念头,王皇后就不再是她的盟友了,而是对手是敌人。



一般人可能不会有这个想法,因为武则天毕竟是李世民的才人,是李治的庶母,能从感业寺回到宫中,已经是八辈子的福气,应该不争不斗,好好的伺候李治,哄好王皇后,过过安稳的日子。可武则天偏不,他要做后宫之主。这事想想可以,要去做,风险很大,这几乎就是玩命。武则天就是一个天生的赌徒,她有了想法就一定会付于行动。



王皇后还把武则天当朋友的时候,武则天却在等待时机。公元654年,武则天给李治生下了长女安定公主,这个把李治高兴坏了,虽说别的妃子给李治生了好几个儿子,可闺女还是头一个。李治有事没事就要去看看自己的宝贝女儿。

王皇后作为后宫之主,母仪天下,没事也会在后宫转转,问候问候其他妃子,看看其他妃子的孩子。王皇后自己一直没有生育,内心对小孩更加怜爱。有一天,王皇后心血来潮,就来到了武则天的住所,王皇后要来,武则天早得到信息。当王皇后到了武则天的住所后,并没有见到武则天,只是看到安定公主在睡觉,可爱的安定睡得正香,王皇后弯下身来,轻轻的亲了亲安定,然后领着随从就走了。



王皇后刚走一会,安定公主的房里就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安定公主死了。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治耳里,李治急匆匆的赶来,见此情景厉声喝道:谁干的?武则天和众随从异口同声的回答:皇后来过!矛头直指王皇后。气急败坏的李治大声道:把皇后给我抓起来。



戏演到此已是高潮,王皇后害死安定公主似乎已成定案。除了她还能有谁呢?她一来,安定公主就离奇的死了。

王皇后被李治训斥一通,不是众人求情,王皇后立马就被李治废了。严查严查,查来查去,也没有个结果。加上武则天的步步紧逼,王皇后还是被李治废掉。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虽说长孙无忌等老臣苦苦相劝,武则天还是成功上位了,成为了李治的皇后。



那么安定公主真的是王皇后害死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姑且不说,王皇后出行时身边随从众多,她也不至于傻到亲自跑到武则天住所去害死安定公主。再者说,李治一问谁干的,武则天手下人的回答很统一,说皇后来了!这明显就是有预谋的陷害。

武则天为了权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从某个方面来说,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看惯了宫廷争斗的武则天,她深知权力对她的意义。牺牲女儿也是为了成就自己。没有这样的狠劲,武则天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女皇。

标签: 掐死 武则天 后人 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