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到底有多“坏”?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是谁,那么庆父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这么恨他?庆父为何叫父,他名字就这个,名字都在好当爹,喜当爹,还不如叫庆爷,庆哥,庆弟,庆叔,非要叫庆父,名字不咋的,人品更差,如果是女的不如叫庆母,以前听到庆父还以为是一个叫庆的父亲呢,其实是一个人名字。庆父出生于春秋时期,是鲁国人。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兄。名字不是父就是叔的,大概就是古人那个时候的潮流吧!但是庆父一直想当鲁国的君主。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竟偷偷和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勾搭上了。这可是勾二嫂的家伙!


后来鲁庄公得了不治之病,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但是他和夫人哀姜膝下没有任何一子,于是鲁庄公决定从庶子中选一个人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庆父得知消息后,提前买通了叔牙,于是叔牙建议鲁庄公立庆父作为继承人。但是季友坚决不同意,要求立鲁庄公宠姬的儿子般作为继承人。

鲁庄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虽没有大作为也没有大失误,心里倒安然。可身后之事却令他心神难安。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自己最宠幸的爱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凤生了公子申,由谁来继承王位呢。三个儿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谁继位,他的三个弟弟是关键。大弟庆父凶残专横,且隐隐约约地知道他与哀姜关系暧昧,不愿见他,就叫来二弟叔牙商议后事。谁知叔牙早被庆父收买,极力推荐庆父,庄公没说什么。又叫来三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盛赞公子般的仁德,愿竭力拥戴般继承王位,此事就这样敲定了。

秋风萧瑟的八月,庄公驾崩,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孤立了庆父,宣布遗诏,让公子般登上了王位。庆父哪能忍下这口恶气,在密室里与哀姜尽情欢愉之后,二人就谋划起来,一致的意见是除掉新君,让谁继位呢,哀姜极力怂恿庆父登基,庆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先让八岁的启当个傀儡,再伺机而动。而启是哀姜的亲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吊唁的时候,庆父发动政变,让启当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同时派人在途中截杀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胁,赶快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齐国公主,闵公自然是齐王的外孙,庆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稳,就慌慌张张地跑到齐国去争取援助,齐桓公答应了他。


此时庆父越发猖狂,随意诛杀异己,欺压良善,与哀姜的亲密接触,也毫无顾忌了。第二年庆父就和哀姜杀掉了闵公,自立为国君了。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动乱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其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准备采取措施。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又胡作非为,已满腔愤怒,听说齐国要对付他,就纷纷起来反抗庆父。这时身在邾国的季友发出讨伐庆父的檄文,并拥戴公子申为国君,国人热烈响应。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敌众,仓惶逃到莒国去了。季友带申回国,并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鲁庄公离开了人世,公子般继承了王位。庆父还是不甘心,就与哀姜密谋,想要杀死姬般。这时有个叫荦的牧马人,力大无穷,脾气暴躁,鲁庄公曾经责罚过他,于是他怀恨在心。庆父就教唆这个荦的牧马人,设置埋伏,在姬般为鲁庄公守举行葬礼期间打死了他。庆父和哀姜阴谋得逞后,让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姬启继承了王位。

从此以后,庆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他公开和哀姜住在了一起,没有感到任何一点羞耻。把勾二嫂公开化。在鲁闵公继位的第二年, 庆父又派人暗杀了鲁闵公,想取而代之。不料,季友趁宫中大乱之际,带着鲁庄公的生子姬申,逃到了邻国邾国。到达邾国后,立即向全国发出告示,要声讨庆父,要求庆父让出王位,必须谢罪,立姬申为君王。国人们看到告示后,非常愤怒,于是开始讨伐庆父,庆父得知大事不妙,连夜逃亡到了莒国,哀姜也逃亡到了株国。

奸夫淫妇庆父和哀姜逃亡后,姬申回国继承王位。季友用重金买通了莒国国君,莒国国君下令庆父回国,庆父得知消息后,在回鲁国的路上便自杀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但是哀姜却是齐国齐襄公的女儿,还是齐桓公宗族之女。齐桓公从来都是以恪守礼仪自居,得知哀姜做了这样的事情,他感觉自己大失脸面,非常愤怒,于是偷偷将哀姜杀死了。


庆父的罪恶滔天,他在鲁庄公死后,和哀姜勾结起来,杀害了鲁国的两位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犯下了滔天大罪,给鲁国和鲁国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齐国大臣仲孙湫在吊唁鲁庄公后,叹息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是历史上第一个危害国家的大奸臣,也是最早的大奸臣。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同样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如果存在小的隐患,不及时处理,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其他网友回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是一句著名的成语。按照解释是:假如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将要是继续发展。意思就是必须铲除制造国家内乱的乱臣贼子,国家才能安定发展。那这个庆父是何人?他又是如何“名垂青史“的呢?下面清水哥就给大家仔细说说。

庆父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鲁桓公庶长子。关于庆父的具体记载出自《左传》,书中记载:“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这是仲孙湫与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对话。从中也可以看出鲁国的暴乱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一触即发的地步。

鲁国是周王近亲宗室,属于春秋时期大国。但鲁国从来没有因为他的地位而强大过。公元前602年前后,庆父连杀两位鲁国君主,引发鲁国国家内乱。起因就是庆父淫乱后宫。自己想当国君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鲁庄公、叔牙、季友,庆父。在鲁桓公临终之际问叔牙何人继位,叔牙举荐庆父,后又征询季友的意见,季友举荐鲁庄公。最终鲁庄公继位。

鲁庄公登基以后,国家局势比较稳定,但鲁庄公预料不到是,庆父已经和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通奸,而此时庆父已经有自立意思了。他在等在时机,鲁庄公突然去世给庆父带来了机会,鲁庄公的同母弟弟季友就按照庄公的遗命,拥立庄公的庶长子之斑为国君。庆父对此十分不满,都是庶长子,为何子斑能当国君,我就不行。在心理极度的不平衡的状况下,派人暗杀了公子斑。而公子斑被暗杀身亡的时候距离鲁庄公病逝才仅仅两个月。作为托孤之臣的弟弟季友只得逃到陈国政治避难。

庆父杀公子斑不过是想自己当国君,由于时机不成熟,庆父与哀姜合谋,预备拥立哀姜妹妹和鲁庄公所生的儿子公子启为国君,也就是鲁湣公,但继位鲁湣公虽是是庆父所立。但鲁湣公十分反感与惧怕庆父。且他本人并不愿意当傀儡,更怕庆父对自己下黑手,所以联合在陈国叔叔季友对抗庆父。又积极向当时最强大的齐桓公求救。经过几番运作,在鲁湣公元年(前661年)八月,齐国正式准备干涉。

就在齐国积极准备的时候。就在鲁湣公二年,庆父痛恨鲁湣公不识抬举。而且鲁湣公有联合外国(齐国)对付他的意思,于是庆父先下手为强,派人害死了鲁湣公,季友只有再次逃出鲁国在庆父的眼里,似乎对于弑君和宰鸡没啥区别。庆父自觉很正常但庆父的行为引发整个鲁国公愤。也让鲁国宗室人人不安。而庆父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索性自立为君。

庆父无故连杀两任国君。引发鲁国政治地震,整个鲁国上下对庆父纷纷进行斥责和反对,在“国际”上,在齐国的带领下,对鲁国现任国君不予承认,已经组织起“多国联军”要进行武力干涉,天不怕地不怕的庆父也知道众怒难犯。庆父只能逃到莒国。在鲁国处于无国君的状态下,季友(这真是一个丧命星)后脚就又一次赶回鲁国,拥立了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鲁僖公登基以后,向各国发出“照会”凡是接纳庆父的国家,都是鲁国的敌人。同时,鲁僖公准备用财物向莒国赎回回庆父时,庆父得知以后,在途中就上吊自缢了

这个搅乱鲁国,连杀两任国君乱臣贼子终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而鲁国经此内乱也就彻底衰退。在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国所灭。鲁国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庆父,春秋时期鲁国上卿,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异母弟。

庆父专横跋扈,一直拉拢三弟结党营私欲谋君位,且与嫂子齐襄公之女哀姜私通。鲁庄公病危时,因与哀姜无嫡子,遂接受四弟季友建议,立与宠姬所生之子公子般为储君。

鲁庄公病死后,公子般即位。庆父与哀姜密谋,利用养马人荦打死公子般,再立哀姜妹妹之子姬启为鲁闵公。从此,庆父更肆无忌惮,野心膨胀,指使刺客杀死鲁闵公,企图自立。

四弟季友趁乱携鲁庄公另一妾生之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布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拥立姬申。庆父被迫逃往莒国,哀姜逃往邾国。

在齐国支持下,季友带姬申重返鲁国执政,姬申继位为鲁僖公。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遣送回国接受审判,庆父无颜见人,半途自缢而亡;齐襄公恨女儿助纣为虐,作风放荡,将其从邾国召回处死。

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两名国君,作威作福混乱朝政,给鲁国带来极大灾难。所以齐国大臣仲孙湫从鲁国吊唁回国后,感叹:“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从演变为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代,鲁国庄公有一个哥哥叫庆父,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叔牙,一个叫季友。 庄公和季友是一派,庆父和叔牙是一派。 鲁庄公得了重病,庆父就想等庄公死后,自己做国君,叔牙做相国。 鲁庄公很担心,找季友来商量。 他说:“叔牙对我说,庆父很能干,劝我立他做国君,你瞧怎么样?”季友坚决反对,他表示如果庄公去世,自己一定尽力辅佐庄公的儿子公子般。

不久,鲁庄公死了,季友赶快立公子般做了国君。庆父很不甘心,乘公子般住在他母亲家的时候,派刺客杀死了他。季友只好逃到国外去。 庆父为了自己能操纵大权,就立了鲁庄公最小的儿子一一只有八岁的公子开做国君,就是鲁闵公。

鲁闵公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明,他知道庆父不安好心, 就想办法请季友回来做相国。 庆父见形势不妙,又派人刺死了鲁闵公。 季友听见鲁闵公被刺,连夜带着鲁庄公最后一个儿子僖公逃走了。

庆父连续杀死了两个国君,一再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人民极大的愤慨。齐国的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慰问,回国后,对齐桓公说:“如果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完结(原话是,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齐桓公问:“怎样才能除掉庆父呢?”仲孙湫回答说:“庆父一再制造祸乱,必将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

鲁国的乱子越闹越大,庆父一看惹起了公愤,急忙逃往莒国。 于是季友又回到鲁国,立僖公为国君。 鲁僖公送许多礼物给莒国,请莒国将庆父送回来。 庆父听到这个消息,知道他的末日到了,就自杀了。

从此,庆父就成为制造祸乱的人的代名词。“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由“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这句话而来的。 意思是说,不把制造祸乱的人除去,祸乱是不会终止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元年》。


其他网友回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个成语典故,意思是说:不除掉罪魁祸首,国无宁日。

故事中的“庆父”是春秋鲁国人,此人特别坏,生活作风有问题,和自己的嫂子私通。曾谋杀了鲁国两位国君,以致造成了鲁国内乱,人们纷纷说:“庆父不死,鲁国内乱不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662年,鲁国国君鲁庄公因病去世,此时鲁庄公的异母弟庆父正和嫂子哀姜调情厮混。

哀姜是鲁庄公的夫人,是个不抱窝的老母鸡——没子嗣。没有儿子可接替王位,于是她怂恿庆父接替王位,这样一来权力不会流失,二来可防止鲁庄公其他儿子继位,可谓一石二鸟。

庆父一听心花怒放,狠狠亲了哀姜一口,说:“还是宝贝考虑周到,我当了国王,亲爱的还是王后,哈哈……”

庆父想得很美,然而现实却背道而驰。鲁庄公另一妃子生的儿子公子般,在叔叔季友的拥立下当了国君。

庆父怀恨在心,他不甘心失败,预谋杀死公子般。

就在这时,他得知为鲁庄公养马的马夫曾受到过鲁庄公的惩罚,于是鼓动马夫趁丧期杀死公子般以报仇泄愤。

马夫是个鲁莽之人,在庆父的怂恿下杀死了公子般,公子般的叔叔季友得知消息逃往了邻国。

鲁国的新国君就这样被庆父干掉了。

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就在庆父要当国王时,情人哀姜提出让自己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当国王。

原来哀姜的妹妹也是鲁庄公的妃子,她想让外甥公子启继位。庆父虽然不乐意,但架不住哀姜撒娇,只好拥立叔姜的儿子公子启为国君,史称鲁闵公。

庆父有“从龙之功”,因此愈发专横跋扈,朝堂上被他作践的乌烟瘴气,鲁闵公敢怒不敢言。

尽管如此,庆父依然不满足,他萌生了自己当国君的念头。

思想支配行动,他瞒着哀姜偷偷物色了一个杀手,意思是先斩后奏,哀姜知道了也没办法。

鲁闵公二年,也就是公子启继位的第二年,杀手在庆父的指引下杀了鲁闵公。

还没等庆父当国君,此时逃往临国的季友趁乱带领邻国军队杀回了鲁国,庆父一见大事不妙,脚底抹油逃往了莒国。

随后季友拥立鲁庄公的另一儿子姬申为国君,此时朝中大臣纷纷说:“要想鲁国稳定必须除掉庆父,否则国无宁日!这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的出处。

季友用重金买通莒国国君,庆父被押解回国,百姓面对这个祸国殃民的恶棍,纷纷上前生啖其肉,庆父就这样被人们活活咬死了。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2>与其说庆父有多“坏”,还不如说庆父野心有多大。对春秋时代的许多人而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礼义廉耻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不管怎么说,要理解“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一定要明白这句话是谁说的。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因为想做国君,公子庆父便派人刺杀了太子般,试图篡位。太子般一死,支持他的鲁庄公同母弟季友被迫逃往陈国去了。季友逃跑可以理解,可奇怪的是,庆父此时却意外地到齐国去了。

庆父在此时来到齐国,目的有二:其一,是寻求齐桓公支持;其二,是避开弑君篡位之嫌。但庆父到了齐国后,却没能得到齐桓公的认可。虽然哀姜与鲁庄公没生下子嗣,但哀姜之媵叔姜却与鲁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在齐桓公看来,为什么不立齐国外孙而要立庆父为国君?

叔姜之子公子开年龄尚幼,不过七八岁;有他母亲在,齐人更好控制。庆父虽然主动向齐人投诚,但毕竟已经成年,想要他惟命是从,是较为困难。所以,最终公子开被立为鲁国国君,是为鲁闵公。

公元前661年,鲁闵公与齐桓公在齐地落姑会盟。虽然鲁闵公年幼,但已意识到庆父将会对己不利。因此,在盟会过程中,鲁闵公向齐桓公请求召回季友。齐桓公对季友本来就没什么偏见,也就答应了。这年冬,为考察鲁国局势,齐桓公还特意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访问。

仲孙湫回来后,就对齐桓公说:“不除去庆父,鲁国之难不会停止。”这句话,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源头。这表明,齐人很早就看出庆父野心勃勃,为篡夺君位会不择手段,甚至是弑君!如果齐桓公真想维护鲁闵公,将罪魁祸首庆父抓起来即可。

可接下来齐国君臣的对话却令人意外。

齐桓公问道:“怎么样才能除去庆父?”仲孙湫答道:“庆父会不断作乱,直到自寻死路,请耐心等待吧!”仲孙湫的意思,就是不干涉这场内乱、坐山观虎斗——鲁国内乱越多国力损耗越大,齐国不刚好收渔翁之利?

听了这话,齐桓公突然更进一步追问道:“那鲁国可取吗?”既然鲁国肯定会爆发内乱,那何不趁乱而取之?这倒让仲孙湫有些为难了,答道:“不行啊,鲁国还秉承周礼,还无法吞并它。国君您一定要务求平定鲁乱,借此来亲近鲁国,这才是称霸之道啊!”

齐人想趁鲁国内乱而收服鲁人,可他们没想到的是,鲁人也想趁这次内乱来尽量摆脱齐国对鲁国的控制。

鲁桓公被齐襄公联合文姜杀害后,年少的鲁庄公继位成为国君。虽然参与了谋害鲁庄公之事,但文姜毕竟是鲁庄公母亲。此后,齐襄公在外、文姜在内,互相紧密配合控制住了鲁庄公,让鲁国在齐襄公执政期间成了齐国事实上的附属。直到齐襄公死于内乱之后,鲁国才短暂摆脱了齐人的控制。可不想继位的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人,一举当上了东周霸主。在齐国强大压力和母亲文姜的影响下,鲁庄公被迫再次归顺了齐国。而迎娶哀姜,就是鲁庄公归顺齐国的标志性事件。

早先,鲁庄公已经娶了党氏之女孟任,并发誓要立她为夫人。在公元前672年夏,鲁庄公又被迫答应与齐国联姻,娶哀姜作夫人。公元前670年夏,当鲁庄公兴匆匆地前去迎亲时,哀姜却突然发难、不肯跟他一起回国——除非他答应不让孟任作夫人!万般无奈之下,鲁庄公只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先回鲁国了。虽然哀姜最终还是嫁到了鲁国,但两人成亲的过程中鲁庄公所受到的各种刁难,让整个鲁国之人都脸上无光。

不管是鲁桓公娶文姜还是鲁庄公娶哀姜,都让鲁人颜面尽失。所以,尽管鲁闵公被立为国君,可因为他是齐女所生,鲁人多不喜欢,也想改立国君。鲁庄公小妾成风看出鲁闵公必不能长久,就私下结交季友,将自己儿子姬申托付给他。这足可证明,季友虽然被鲁闵公信任,可他也别有心思。

无论是齐国人还是鲁国人,都期盼着庆父作乱,鲁闵公的命运当然就已注定了。

公元前660年秋,庆父再度指使人杀死鲁闵公!一听到这个消息,季友赶紧带着姬申逃到陈国。而庆父杀死鲁闵公后,因为得不到鲁人支持,与情妇哀姜先后逃出了鲁国。在收到庆父与哀姜逃出鲁国的消息后,季友立刻回到鲁国,将姬申立为国君,是为鲁僖公。

庆父与国君之妻私通,又接连杀死两位国君,他是坏人吗?当然是。然而,他本性就很恶劣吗?恐怕并非如此。在鲁庄公执政的三十二年时间里,他都表现得兢兢业业——除了不该与哀姜私通。

特别是庆父杀死鲁闵公一事,虽然哪一方都说他是罪人,但他再次作乱不过是遂了齐人和鲁人心愿罢了:齐桓公借此机会杀死哀姜,向鲁人示好;鲁人也趁机扶持一位非齐女所生公子作了国君,消除了国政再度被齐国控制的风险。某种意义上,庆父就是齐桓公和季友手中棋子罢了。

庆父确实是“坏”,但那些明知道他会再次作恶、却不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的人,又该是好人还是坏人?

其他网友回答:

同样,美帝不死(这里的“死”可以理解为彻底衰败或总统、鹰派人物受审判等),灾难不巳。想美帝国主义手伸得太长,在世界各地建了不少军事基地。大国小国要管,穷国富国要管,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要管。到处挑拨战争,把世界搞得不安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其他网友回答:

庆父因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流传至今的成语而至今为人所熟知,这句成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处理事情要解决关键点,庆父是鲁国国政混乱的源头,那么只有庆父死了,才能让鲁国的政坛恢复平静,结束动荡,所以说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庆父到底有多坏,至于庆父到底有多坏,且看我慢慢说来。

首先庆父是谁?简单的说庆父是鲁国的贵族,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鲁庄公姬同、庆父、叔牙和季友,其中鲁庄公和季友是亲兄弟,而庆父和叔牙也是亲兄弟,并且二人是庶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庆父不是一个混吃等死的二世祖,他本身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室成员。

其次庆父做了什么?这一切都要从在鲁庄公死后皇位继承的矛盾说起。众所周知,周朝以礼立国,而鲁国更是其各诸侯国在这方面的佼佼者,讲究立嫡立长,本来庶出的庆父是不可能有机会染指鲁国皇位的,但是鲁庄公的皇后哀姜没有儿子,这也就意味着鲁庄公没有自己嫡子继承大位,所以使得鲁国皇位的传承发生了问题,而此时季友支持立鲁庄公的庶长子般,叔牙也支持立自己的哥哥庆父,双方僵持不下,季友于是借鲁庄公之名逼迫叔牙服毒自尽,最终扶持公子般继位。这就让庆父很恼火,不但没有得到皇位,反而赔上了弟弟叔牙得性命,于是庆父和鲁庄公皇后哀姜结盟,杀了公子般,扶持鲁庄公另外一个儿子公子启继承了皇位,但是公子启继位后很是不安分,主动联结季友对抗庆父,庆父于是又杀了公子启,正是由于庆父连续杀害了两任国君,才会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

最后庆父死了,鲁国政坛安宁了?庆父最终走投无路,被季友逼迫自杀以保全家人,但是鲁国的政坛没有因此而恢复平静,从季友掌权以后,鲁国朝堂分裂为孟氏(庆父的后人)、叔氏(叔牙的后人)和季氏(季友的后人)三股势力把持朝政,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因此被称为三桓,鲁国的国君反而最终大权旁落,变的徒有虚名。

其实,我想说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局本就混乱,像这种同室操戈的戏码屡见不鲜,庆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得人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庆父不代表是恶,季友也不代表是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个人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历史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无需纠结,尽可放开怀抱想你所想,看你所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讲诉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场政治斗争故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再来看看庆父这个人,才能做出评价。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大概历史记载

这个政治斗争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庄公在位期间,鲁庄公是鲁桓公之子,他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弟是庆父,排行老二是叔牙,小弟是季友。如果对于春秋历史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鲁国后来三桓的始祖,因为他们是鲁桓公的后代。鲁庄公的夫人是哀姜,来自于齐国,陪同哀姜一起嫁过来的还有哀姜的妹妹叔姜,哀姜没有儿子,但是妹妹叔姜有一个儿子,叫做姬开。此后鲁庄公晚年的时候,他修筑了一个高台,在高台上看见了大夫党氏府邸里一个姑娘,也就是党氏的长女孟任。

我在这里说一下,这个孟是长子的意思,任是大夫党氏的姓,春秋时期的姓和氏是两回事,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的文章和回答。

这个孟任长的十分漂亮,吸引住了鲁庄公,于是鲁庄公娶了孟任,他曾经对孟任许诺,要立孟任为夫人并且两人还割开手臂作为盟誓,之后孟任生下了儿子姬斑,也就是公子斑。鲁庄公病重之后,想要立公子斑为下一个鲁国国君,于是他寻找自己弟弟的支持,他先是找了叔牙,问叔牙的意见,叔牙认为按照春秋时期的宗法制,鲁庄公的夫人哀姜没有儿子,那就是没有嫡子,那就应该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立庆父为下一份鲁公。鲁庄公听完之后,没有说什么,而派人请来了自己的小弟弟季友,季友则是说自己会拼死立公子斑为下一份鲁君。鲁庄公十分高兴。季友之后以鲁庄公的命令让针巫氏鸩杀叔牙,留给叔牙的话是:饮了毒酒则会有后代继续当官,若是不喝毒酒,则是绝后,叔牙只好喝毒酒而死,之后鲁庄公病逝。

鲁庄公去世之后,季友立公子斑为鲁君,公子斑守丧,当时在自己的外公党氏家里起居。但是公子斑年轻的时候喜欢大夫梁氏的女儿,养马官荦和梁氏的女儿调情被公子斑看到,公子斑大怒鞭打荦,两人结怨。而此时的庆父十分不高兴,而且此前庆父还和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两人想要立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姬开,也就是公子开为鲁君,于是庆父带着部队进攻党氏的府邸,指使荦杀了公子斑,季友被迫出逃到陈国。庆父在控制鲁国国政之后,立公子开为鲁君,是为鲁湣公。

鲁湣公在位的第二年,庆父和哀姜私通日盛,哀姜和庆父密谋杀死鲁湣公,立庆父为鲁君,于是庆父指使大夫卜齮在宫门里杀死鲁湣公,鲁国的大夫们大怒,庆父连杀两位国君,极大的触碰到当时鲁国大夫的底线,而季友听到鲁湣公去世的消息,立刻从陈国出发到达邾国,而且季友还带着鲁湣公的弟弟公子申,庆父知道后只好投奔到莒国。季友带着公子申回国之后,立公子申为鲁君,是为鲁釐公,季友以大量的钱财贿赂莒国。于是莒国抛弃了庆父,派人把庆父送回了鲁国,季友派人杀死庆父,庆父请求出奔他国,季友不肯。季友于是派大夫奚斯哭着前去面见庆父。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只好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庆父到底坏不坏?

上诉的记载来自于《史记》《左传》,但是在《公羊传》里庆父和叔牙的形象更坏,叔牙和庆父在鲁庄公病重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弑君自立,最后是季友识破了阴谋了,诛杀了兄长叔牙,使得庆父的阴谋暴露,最后无能为力。

要知道庆父此人并不是鲁庄公之父鲁桓公的嫡子,而是庶长子。所以叔牙在鲁庄公病危时建议兄终弟及,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庶子没有继承权,只会降一级分封,也就是庆父最多只能够做到周朝的卿,如果他想当鲁君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庆父杀了两个君主,为了自己的想法,搞得鲁国动乱不已,所以庆父的行为很差。

此外庆父的行为十分不符合儒家的行为道德,私通嫂子,弑杀君主,动乱国政。都是大忌,这使得庆父成为了一个标杆似的坏人。

所以庆父很坏。

其他网友回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似乎庆父就是魔咒一般的存在,只要他活着,鲁国就永无宁日!那么,庆父在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庆父何许人也

庆父,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从他的字仲孙和弟弟名叔牙、季友来看,这位公子应该是行二。鲁庄公为嫡长子、鲁桓公原配正妻文姜所生,这是史籍有明确记载的,因此庆父是庶出基本上没有疑问,他是鲁桓公年龄最长的庶子,这其实已经注定了后来庆父的一切!因为是庶出,野心勃勃的庆父生来就失去了合法继承鲁公之位的可能性!想要成为鲁公,庆父别无选择,只有通过非法途径……这就是后来所谓“鲁难”的根源。

庆父到底干了什么

庆父干的那些事其实历朝历代都存在,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无非争位夺权罢了。因为庶出的身份,一出生便天然失去了继承权,庆父自然不愿意接受,但父亲鲁桓公去世后,哥哥鲁庄公即位已成事实,庆父也无能为力,也只能在下一代身上作文章了……

庆父为了能够在这场角逐中胜出,先是与弟弟叔牙结成了同盟,紧接着又把嫂子哀姜拉上了自己的床榻,与鲁庄公的正妻玩起了叔嫂私通,给哥哥鲁庄公头顶送一片大草原!只可惜,哀姜“不孕不育”,庆父想学后来的吕不韦都没有机会……终于熬到老哥鲁庄公快完蛋了,哀姜没有生育、鲁庄公无嫡子,庆父趁机让叔牙出头,请立自己为新君。可又出了幺蛾子,庆父的另一位弟弟季友不同意、坚决支持鲁庄公庶出的儿子公子般继承鲁公之位并逼迫叔牙当众表态、支持公子般!最终,庆父再一次与鲁公之位失之交臂。

气急败坏的庆父在鲁庄公丧期之内便找来一个曾经受到过鲁庄公处罚的大力士,利用他对鲁庄公的仇恨、教唆其杀死了自己的侄儿公子般!因为不想背负“弑君篡位”的恶名,这一次庆父没有急不可耐、直接上位,而是立了鲁庄公另一庶出的儿子公子启为新君,史称“鲁闵公”。鲁闵公不是别人,正是与庆父私通的哀姜的妹妹所生!自此,庆父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太上皇”生涯,不仅与哀姜进出如同夫妻,而且视鲁闵公如同傀儡。

鲁您闵公二年,哀姜与庆父密谋、杀掉了自己的这位姨外甥,企图推庆父上位!庆父的弟弟季友则护送着鲁庄公的另一位庶子公子申趁乱流亡邾国并发文告声讨庆父,要国人杀死庆父拥立公子申即位!结果,鲁国朝野还真有不怕死的,纷纷响应季友的号召、与庆父为敌。庆父畏惧,逃往了鲁国的邻国莒国避难,季友成功拥立侄儿公子申为鲁公,史称鲁僖公。

庆父的结局如何

鲁僖公即位之后,鲁国重金贿赂莒国朝野,莒国得了好处又不想得罪鲁国,于是便将庆父“礼送”回鲁国。庆父自知回鲁国必死无疑,为了避免进一步受辱,庆父索性自己了结了自己……后来齐桓公认为哀姜的行为有辱齐国脸面,一怒之下召回哀姜、将其处死。随着庆父和哀姜的死,这段“鲁难”才暂时告一段落。

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正是出自哀姜的娘家齐国。庆父接连弑君之后,齐国大臣仲孙湫受命到鲁国吊唁回去后,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那句话。庆父死后,“鲁难”真的已了吗?恐怕未必!经过庆父内乱之后,鲁桓公的几支庶出后裔——史称“三桓”逐渐控制了鲁国政坛,鲁公后来几乎被“三桓”架空。看过周润发和陈建斌主演的电影《孔子》之人想必对这一幕都不陌生,陈建斌主演的那位季孙斯就是出自“三桓”之一的季氏,史称季桓子,就是那位拥立鲁僖公的季友的后代。庆父死后,鲁难已了吗?并没有!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所谓庆父之乱,说白了就是后世王朝的庶子争位,与后世的所谓“九子夺嫡”那些,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庆父这个人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侵害到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试想,如果庆父篡位成功了,或许历史又会是另一种说法了,不是吗?

标签: 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 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