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道理吗?是不是糟粕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不是糟粕。是治国之至理名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讲国家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就如一家人。维系团队或家庭关系的是仁爱。有仁爱才有信任关系。有信任关系才能大家一条心做事业。

其二国家要有担当,如果一个企业老板没有担当,员工亦没有担当。这个企业怎么生存。父如果没有担当,那真不好说子是谁的种。女人撅一下屁股说不定隔壁老王就下了种。父有担当,子才会有担当。老板有担当,员工才会有担当。

其三国家要有秩序。秩序不能乱。秩序乱则国家乱。国家乱则人民苦。君臣如父子。父子是血缘关系,这个秩序是不能颠到。子不听父的,子还是子,父还是父。但是父子聚麀,则父不父,子不子。

有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反动封建思想。国家与国家的争斗事关民族的生死。就如军队打仗一样,军令如山。上甘岭战役那都是九死一生。眼见得战斗惨烈,战士可以抗命吗?抗命就不会死了?日本鬼子就不会南京大屠杀了?丢掉枪当兵的逃进南京城,一样被杀光。打仗那有不死人的。中印边界对垒勇者胜。害怕死就不要当兵。害怕君要臣死,为什么还要做臣。如果君无道。为无道之君做事,只能说明你是别有用心。为有道之君做事,死何足惧哉!要知道那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刻。

一个没有仁爱,没有担当的人活着干嘛。那就是行尸走肉 。

为自己的爱的与爱自已的担当责任,奉献自己乃至生命,这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荣耀。如果没有象上甘岭死守的那些将士们守卫着我们的家园,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别告诉人应该追求自由。极端的个人自由一定是社会的祸害。如果一个军队,士兵都不服从命令,还怎么打仗,如果一个团队,都不能团结凝聚在一起互助,还不如早点散伙。一个国家如果个个都是领导人这个国家的机器怎么运作。如果父子聚麀这还是一个家吗?没有家,没有国的个人就如孤魂野鬼。啥也不是。

其他网友回答:

是不是糟粕咱们稍后再说,这里要先指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谁定的标准?谁给的权力?

把一个事物一分为二,一部分叫做糟粕,要扬弃;一部分叫做精华,要吸取。这个道理,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稍微有些历史经验、读过一点书的人都会知道,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打个比方吧,一个人性子急,有的时候,因为性子急办了坏事,有的时候因为性子急做了好事,那么,这个人的性格,是糟粕还是精华?

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就会发现,很多事物,所谓的糟粕,所谓的精华,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你抛弃了糟粕,那所谓的“精华”就解释不通,不全面,也就算不得精华了;你自认为吸取了精华,可这些所谓的“精华”到了你的头脑里,最后有可能又变成了糟粕。

为什么?因为世间万物都不是那么善恶分明、是非分明的。这种强行区分糟粕、精华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儿童式的、幼稚的、简单化的思维。

要做出准确的判断,那就要做到两点:第一,认识清楚历史语境;第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在可以回到问题本身了,我们先看原文:

《论语 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先说第一层意思,认识历史语境

这句“君臣父子”是有历史语境的,不是一句孤零零的话,悬置在宇宙里,上面写了两个大字:糟粕。你得动脑子,得去看背景才行。

在这句语录里,孔子是针对齐国政治的局面所发的议论,因为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的权威还在,但实际的权力已经基本上意义不大了,出现了:诸侯僭天子,大夫僭诸侯,陪臣僭大夫 的局面。也就是说,天下的秩序已经出现了全面崩坏的苗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孔子不懂现代经济学,只能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天子自己都不像天子,诸侯也不像诸侯。所谓的不像,是不够格、不称职的意思。

那么,与 之相关的,是在家庭伦理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父子相争,父子倾轧,在贵族阶层中比比皆是。

这是孔子言说的背景,他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来说的,一个有客观历史为背景的论断,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十分强大的批判力,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针砭时弊的积极作用。这就好比,今天有人在微博上说:明星只知道拿天价片酬,却不好好演戏;观众们知道追逐小鲜肉,却不懂戏剧的内涵。

你能说,这是一种糟粕吗?在孔子的时代,君臣父子不是什么过去的东西,就是每天在眼前发生的事情。

再说第二层意思,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我们要积极的去理解,所谓积极理解,就是不要先怀着一个批判的心思去看,你若是怀着一个批判的心思去找茬,那不是和古人过不去,那是和你自己过不去,因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古今中外的经典,不会因为你辱骂一番,就从人类历史上消失,也不会阻碍其他人的阅读和理解呀。

对于“君臣父子’这句话,在今天积极的理解就是,虽然君臣已经没有了,虽然父子的关系已经全面现代化了,再也不是传统中国那种伦理关系了。但是,这句话对于“角色”,对于“责任”的表达仍然是清楚的。

一个公务员,不好好工作,不服务群众,他能指望群众就老老实实的任他摆布?这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的意思。

一个父亲,管生不管养,老了又抱怨儿子不孝敬他,这就是父不父,子不子的意思。

至于糟粕不糟粕,一个人如果心里是糟粕,那么看什么也都是糟粕啦。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有另一种解说

为囯君者

应具有贤君的样子

国人才会以国君之礼待之

为大臣者

应具有贤臣的样子

国君与国人才会以大臣之礼待之

为父者

应具有贤父的样子

孩子们才会以父亲之礼待之

为子者

应具有贤子的样子

大家才会以孩子之礼待之

各从其道

各守其礼

皆行之以礼

故,不可认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完全是糟粕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许多回答,潜意识的封建文化劣根性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竞管中国社会革命百多年了,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道理。

有道理的看法是错误与落后的,人自觉于生而平等,这是所有应俱有的认识,那怕是父子关系。尊重与慈爱是相互应有品德。人格及人权诸元的包涵是独立与平等的

才是正确的,打骂,虐待,

剝夺,等等,都列入国家的文明的平等的法律之中。

现代公务员的职位,是人民国家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上是上,下级关糸,工作中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工作职责范围内,服从工作纪律,在人格尊重上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在遵守党纪,国法的原则基础上是平等的。

而不是君为臣纲,上为下纲,人身依俯,仕途利益依俯奴从的关糸,而孔儒之道,倡儒者则持这腐朽的劣根性观念,对待上下关糸,腐败,不坚持原则,违反党纪国法而谋私恶之利,窝案频发,一案数拾数百人,动摇国家与党的威信与根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讲到;封建主义,极左势力,极右势力,是危害党与人民事业,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危险的敌人。

今天假古旧之政治文化,封建沉渣泛起,应以五四运动之革命精神,警惕与之斗爭。正如孙中山讲,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正确理解应该是:君臣父子都该恪守自己的不同地位身份所赋予的责任,君要拿出君的样子,臣要拿出臣的水准,父亲应该像个父亲为孩子做出榜样,而孩子则应该是谦虚好学,努力向上的好孩子……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君主天天玩游戏不去管理国家大事,臣子敷衍了事不认真工作,而父亲天天沉迷黄赌毒好吃懒做不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则不学无术、偷鸡摸狗成为混混,这个国家和民族还有希望吗?

结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是鞭策社会前进的警示语,绝对不是糟粕。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 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如果用现在人们的理解就是:齐景公问孔子怎么把国家管好。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按照中国古人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凡是都要有规矩,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己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在家庭里的位置,安分守己,各司其职。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家庭才能和睦。这是糟粕吗?

不过,孔子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庸,不走极端。孔子认为中庸是“至德”,“至德”即最高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这个“民”是指老百姓。

孔子还认为“允执厥中”是尧、舜、禹、汤、武相传下来的。(20·1)

中庸之次为狂狷。“不得中行而

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中庸也是调和配合:“质胜文则

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子贡也说:“文犹

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13·23)“君子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他主张“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0·2)

孔子的中庸吃荤:“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7·27)这只以射鸟

网鱼为限,他平时饮食的大鱼大肉不在内。孔子的中庸迷信是:“敬鬼神而远之。”(6·22)又敬又远,既不很迷信鬼神,又不很否定鬼神,就中庸了。

因此,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并非是清规戒律,不得越雷池半步。只是后人如董仲舒发明了“三纲五常”后才真正沦为该摒弃的糟粕。

其他网友回答:

父子是血缘关系是客观事实,而血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固的关系,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类比在一起说是一种伪逻辑的洗脑方式,当然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客观情况下也是最好的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提问,我们首先要自己想想,当你见到你的父母、你的领导时,你是怎么对待处理的?是不是首先尊敬的叫一声爸妈?见到领导时,你是不是带着尊敬的打个招呼并专心的听领导说话或接受什么工作任务?所以你说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文明的表现呢?还是糟粕呢?

其他网友回答:

君君臣臣俄父父子子指的是君与臣,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是同样的。臣与君这里的君就皇上,臣指大臣也是君的下属下级。自古下级服从上级至今也是如此。父与子的关系也是儿子服从父亲就像臣服从君一样,怎能就是糟bo。你能让你的上级听从你的指令吗?还有你能听儿子的话吗?不是本末倒置吗?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话不能说完全都对,但是,这句话是十分正确的。
它的原意是:做一国的君主,应该像一个君主的样子。当一个大臣,必须尽大臣的职能。为人之父,要尽父责。做儿子的,应尽孝道。这和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连的。在封建社会里,普遍认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几点,那社会一定会繁荣昌盛,国泰君安。可就当今的社会,我们也会发觉它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都是天下大乱的禍原。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体制或是结构性的大问题!
如果允许笔者申引以上的观点和看法,我觉得美国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就犯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一系列大错。使得美国的社会矛盾和国际矛盾,几乎达到了沸腾的地步。

标签: 君君臣 父父子子 糟粕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