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诩为“民主国家”,那就应该有资本主义的民主样子,既然《南山的部长们》都能拍,主要情节是揭露刺杀【前总统朴正连熙】事件的黑幕;那么拍拍《不夜城》之类的电影又有何不可,不就是黑一下财阀。
老实说,韩国电影是真能拍,什么题材都不放过,有些甚至是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对此,韩国电影人以法律作为武器,在公众面前自然表现地理直气壮,连强势的财阀们也要退避三舍。
事实上,黑财阀的电影或许会惹人不高兴,但更大的可能是皆大欢喜。在投资娱乐圈的财阀眼里,只要不是指名道姓侵犯名誉权,越黑越卖座越开心。商人重利轻离别,钞票数到手软,谈什么伤感情,韩国财阀也一样。
无论如何,谈及韩国电影的胆大妄为,就不得不提19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经过一番闹腾之后,韩国社会的政治氛围进一步宽松,在电影领域则表现为1984年全斗焕政府对《电影法》的第5次修订。
这次修订,把电影拍摄前的剧本事先审查的【上映许可制】,变为更加灵活的【上映登记备案制】。一直到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台,韩国民主化进程完成,娱乐圈的管制被放松,韩国电影业获得更大权限的自由空间。
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或者时间提前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韩国社会的“两极化”现象家中,导致社会产生严重分歧。这时候的韩国电影人,拍摄出不少黑财阀的电影,正身就迎合民众的诉求,有着社会想象的基础。
所以,在韩国所谓民主的氛围下,拍一些黑财阀的电影,并不是什么大罪。那些财阀们,聪明到“如脱了毛的猴子”,投资拍电影赚钱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怪这类题材,否则就跟“政治正确”对立起来。
我们不排除某些韩国电影人,是从一份揭露社会丑恶的初心出发,拍出作品以警示世人。但是,大多数黑财阀的电影则不是如此,浓浓的商业片味道,节奏明快、情节扣心,完全是奔着赚钱而来。
不过,作为中国的吃瓜群众,有时候看看这些韩国片也不错,至少能从侧面了解到“宇宙第一大国”的很多社会生态。此外,韩国黑财阀的片子,不少看起来确实很爽……
其他网友回答:财阀自己投资,黑自己是因为给民众一个3发泄的机会,而且财阀的资本并不受韩国本土控制,都是美国资本家的代理而已,韩国人骂天骂地,不敢动美国人一根汗毛,美国人在韩国为非作歹,有进监狱的么?没有吧
其他网友回答:文在寅主要经济幕僚、现任驻华大使张夏成,其作为韩国著名经济学者,曾多次公开抨击“财阀”集团,即使激进如他,也只是针对财阀对现阶段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进步的阻碍和桎梏,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手段进行引导和规制,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
至于“财阀一手遮天”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接下来,讲讲题干的后半部分——韩国电影审核问题。
首先说结论:在韩国当前的分级制度下,不存在过审,只有分级问题,阻止影片上映的门路已被法律堵死,顶多只能提高观影等级,所以,即使财阀想在这一阶段干预,也是有心无力;更不要说还有一些财阀从影视产业的发展中获得了大量实利,根本无心干预。
从世界各国通行政策来看,目前电影内容主要有两种规制手段:电影审查和电影分级。
前者如“堵”,从源头抓起,控制电影从业者的创作内容;
后者似“疏”,对受众分级,通过不同渠道输出影视作品。
对电影产业发展而言,必然是“堵”不如“疏”,而韩国电影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电影分级制度之前,韩国一直实施事前审查制度,特别是朴正熙政权发布的《电影法》,不仅通过法律和法定程序实施有形的检阅,还通过国家的主导方针和政策施加无形的控制。
在这一阶段,虽然军政府一再强调“保护和振兴韩国电影”,但本质上是为“反 g、工业化、国家安全”等战略目标服务的。由于审查制度执行极其严格,韩影振兴之路一直举步维艰,甚至在电影圈内形成了从业者自我审视、检阅影片的浓厚氛围。电影制作商们为了更容易通过官方检阅,以能够进入市场上映为目标,不管电影自身内容的品质和吸引力,拍摄了大量的应景之作,被称为“丰收的饥荒”。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电影更成为朴正熙维新运动的传声筒,质量大幅下滑,由于缺乏竞争力,韩国电影出口能力也遇到空前危机。
随后的第五共和国到金泳三文民政府期间,虽然逐步放松管制,但仍然保留了审查制度。
真正的巨变发生在金大中上台之后。
1997 年,金大中当选总统不久,韩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陷入困顿。金大中敏锐地意识到,文化是 21 世纪的骨干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决定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从此,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韩国文化事业乃至韩流走上了高峰,电影也被当作一项重点扶持的产业,废除检阅审查,推行分级制度,一步步迈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心。
目前,韩国主要由法定民间机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负责电影分级,按照年龄段的不同,韩国将电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全民皆宜、12+、15+、18+以及限制放映级。由于废除了事前审查制度,该委员会无权也无需对电影做出是否合格准许上映的判定 ,而是直接对电影进行分类并赋予上映的等级。
这种以分类为中心的政策,根据年龄和心理成熟度来划分不同的电影等级,而不是限制电影本身的内容,充分提供丰富的内容、尊重观看权利,而不是单向地控制上映与否。不同类型的电影创作有了上映表达的市场空间,产业内的发展动力被激活,批判力度、思想深度、艺术水准等全面提升。
在分级制施行的当年,《生死谍变》上映,影片中充斥着血腥、暗杀等场景,并触及南北统一的敏感话题。这部原本可能无法上映的影片,通过了分级上映评定,获得“15+”等级,在韩国本土创造了超过《泰坦尼克号》的观影人数和票房纪录,成为韩国电影产业转机和崛起的标志。
随后,《共同警备区》《朋友》《杀人回忆》《实尾岛》这些按照原来检阅制度应该禁止的题材,纷纷问世,一再夺得年度票房冠军,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纪录。2013 年反映抗争军政府 DC 统治的《辩护人》上映,取得巨大成功:观影人次超过 1137 万,连续 29 天占领票房榜首,成为韩国第 9 部观影人次超过千万的本土电影。2020 年,《寄生虫》获得第 72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第 92 届奥斯卡金像奖四个奖项,击穿了奥斯卡近百年壁垒,作为非英语电影首次获得最佳影片,登上了亚洲电影在世界领域的新高峰。
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放开手脚、厚积薄发的过程。首先是金大中政府确立了电影作为一项重点“产业”而非“工具”进行扶持和振兴,随后推动电影分级制度出台,并伴随了韩影真正市场化、高速提质、席卷全球的辉煌。
而在这过程中,CJ、好丽友、乐天等各大财团资本纷纷进入影视行业,旗下的电影公司位列韩国电影市场第一梯队,韩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business is business”,既然选择了真正产业化,就不要企图屁大点事都上纲上线横加干预,人家可懂得很呢!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所说的内容并不是事实,也损害不了财阀们。他们并不是靠什么大众见不到的方法赚钱、控制社会,而是用的正大光明的方式。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剥削的制度。阶级剥削不是以个体对个体的压榨形式体现,而是以阶级对阶级的压榨剥削来体现。
揭露的所谓“黑暗”,不过是一些现象,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你让他们拍一部揭露阶级剥削原理的电影试试看,怕是要坐牢的
其他网友回答:不是不在意,是无法阻止,韩国二十年前就
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开始实行分级制,所以韩国电影实现腾飞,各种敏感题材的话题电影层出不穷,很喜欢一些韩国电影的剧本,敢质疑否定权威,小人物在被侵害后的绝地反击,普通人面对利益诱惑的反应,对人性的试探都是亮点。
其他网友回答:韩国财阀投资让影视作品揭露自己的黑暗,这样可以让韩国的国民们对财阀“天下苦财阀已久”的不满情绪通过电影的方式发泄出来,把电影里的财团精英们都设定为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韩国国民对财阀不满的情绪在和平没有示威动乱,通过看电影“财阀精英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得善终”的情况下发泄出来了,而财阀投资拍电影的本钱回来了还大赚一笔。钱赚到了让韭菜们骂一骂又何妨,毕竟以后赚钱还得靠韭菜们。
其他网友回答:《玩物》在韩国上映的电影,以张紫妍事件为蓝本,加入虚构情节,从侧面道出韩国娱乐圈、政界财阀的黑暗面。可惜的是,这个导演仍然是畏手畏脚,揭露事实不足五成。影片借助一次完整的起诉事件,夹杂了记者的调查及各证人的回忆,分别从“法庭”、“媒体”、“当事人”三个角度,沿着一轮接着一轮的庭审,将事件逐步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审判结果和“张紫妍事件”的审判结果是一模一样的:判一年,缓刑两年,所谓的“恶魔”们一个都没有被揪出来,一个也都没有被判刑。也就是说,这最终只是媒体在一边闹的沸沸扬扬,仅此而已。在韩国的法律里,法官是至高无上的,没有陪审团,所以无论什么案件都由法官最后说了算,且法官具备十足的人身保障,也正因此,影片的结局只能说是不足为奇了。
其他网友回答:在韩国,每当有这种揭发韩国财阀的影视作品上映,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去观看,能获得巨大的收益!而这些揭发财阀丑陋阴暗面的影视作品往往是由韩国各大财阀下属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并由财阀控制的影视制作公司进行拍摄和发行,最后再由财阀控制的影院进行播放。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财阀、影视圈一起收割普通韩国民众的作品。至于为什么不在意?嘿嘿,这么赚钱的生意,隔三差五来一波,大家一起赚赚钱难道不快乐?如果影视圈没有题材,财阀都会帮忙安排编剧写好题材剧本。。。
其他网友回答:骂一骂又不少什么,该赚的钱一分不会少,还能让民意有地方发泄,发泄完还是那样,还能操纵裹挟民意选总统,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影视作品是意识形态,虽然重,但不起根本作用。如果用政治行动来打倒韩国财阀,你看韩国财阀介意不介意?恐怕比韩国政府还着急?说到底,韩国的民主也是假民主。
威海链 » 韩国财阀为什么不介意韩国影视作品揭露自己的黑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