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谢世,孔子临终遗言是一首诗!
孔子从卫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身边,按理说,应该是幸福绵长。然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晚景凄凉,亲人和弟子的相继逝去让他充满忧伤。
六十八岁,亓官氏去世,孔子失去了妻子。
六十九岁,孔鲤去世,孔子失去了儿子。
七十一岁,颜回去世,孔子失去了能在精神上与之对话的最好的弟子。
七十二岁,子路牺牲,孔子失去了能在生活上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弟子。
当最爱的人纷纷离开人世,当理想之路都被堵死,孔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感觉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自己就是那个被抓的麒麟,生不逢时,孔子感叹“吾道穷矣”。自己苦苦追求的“仁爱”、“礼制”、“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仿佛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着很美,实际上却是个永不可及虚幻的存在。
有一天,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是孤独的老人了。子贡说,怎么会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虽然没人了解我,但我不抱怨上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努力学习知识,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也许只是天才能了解我吧。晚年的孔子渴望有一个理解他的人。但孔子的痛苦已经无法言说,他向谁倾诉呢。最喜欢的两个弟子先他而去,子贡的工作很忙,经常穿梭于各国之间,办理外交事务,自己还得抽空做生意赚钱。最有能力的冉求,跟着季康子混,好像和孔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孔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弟子们,最后都将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孔子开始沉默,变得不想说话了。他对子贡说“予欲无言”,连话都不想说了。子贡慌了神,“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老师您要是不说话了,我们还能转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孔子彻底绝望了,自己崇拜的周公,已经很久没有走进自己的梦境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悲叹,自己已经变得衰弱不堪,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天很热闹,但孔子很孤独。
寂寞的孔子拄着拐杖,倚在门口,眼中满是期待。子贡来了。孔子一看见子贡,就说道:“赐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此刻,孔子的眼中满含热泪。孔子唱了他生命中最后一首歌:
巍峨的泰山,快要崩塌,
国家的梁柱,将要垮下。
失意的哲人,就像衰草,
风霜雪雨中,枯啦烂啦!
他告诉子贡,夏朝人的棺材停放在东面的台阶,周朝人的棺材停放在西面的台阶,而商代人的棺材停放在两个柱子中间的。我梦见我坐在两个柱子之间,那是殷人停尸的地方,我就是殷人的后代呀!贤明的君王怎么一直都不出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肯接受我的主张,我是活不长了。
孔子病了,七天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时年七十三岁。
其他网友回答:马王堆发现了孔子临终时留给他学生们的遗言书简,看过之后让人瞠目结舌,动摇了人们心目中圣人的形象。认为孔子就是个骗子,他的儒家学说就是为皇权服务的,为了麻痹愚弄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的确,他的儒家学说就是为了当时的君王服务的。他一生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学说,为的是找到一份工作,自己的才学能得到君主的赏识,受到重用。孔子从没把自己当圣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谋臣,他的儒家思想是谋略。
他在临死前告戒自己的学生们:不要去为别人打工,要做就自己做王、做侯,或者去经商。千万不要去做教师,只能混个温饱。只有掌握了权力和金钱,才能施展抱负。一定要记住:只有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才能成功;空谈是一事无成的。
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只有行动派才能成就霸业,读书再好也只能做臣子做他人的谋士;最差的就是那些只认书本不懂得思考的人,那就是些愚民,只会受人摆布。
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那些当王侯的祈望代代相传,怎么可能。就像珍惜的东西总有人盯着想抢呢。
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孔子说自己所说的“忠、义、孝”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自觉自愿遵从君主的管理,而无怨言;而所谓的“礼”也是约束人民灵魂和肉体的枷锁;乐,就是歌颂统治者的舆论,舆论控制好了,政权就稳定,舆论控制不好,就会受到有心人的鼓动从而引起暴乱,影响政权稳定。
孔子认为自己的治国之策如果受到采纳,就一定会安民平天下。他相信后世会有明君采用他的办法统治人民,他们会为他塑像建庙,推崇他的学说,但这也只不过为了统治需要。
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读了这些言论是不是让我们大失所望,感觉信仰都崩塌了。我们从小就背诵的儒家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重,君为轻。”等等这些都是假的吗?这些一直是中国人的道德准则,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论,还要不要遵从?
从这篇遗言中,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不是神,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也会因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也有自大的一面,也会因生活穷困而愁苦,也渴望锦衣玉食。后世历代王朝把儒家学说当成了宗教,用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就象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宗教一样。但它不是宗教,是哲学。就象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曾被纳粹所利用,但不能因此说它就是反动的极端的思想,就一无是处。对于哲学思想,人们没必要全盘接收,而是从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为时代所用。
了解了孔子才会让我们更了解儒学,只有时代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它才会有发展的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最后一句我还真不知道,但《论语》应是孔子的全部思想和学说,其中贯穿的是礼和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庸之道,这些无一不是抺杀正义和反抗的东西。他旨在劝人奉忠为人,老老实实做人。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为封建帝主和剥削阶级服务的。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三点目的,一,求得一官半职,但失败了。二,推介自己的学说和论理,有点成功。三,游山览水增加阅历,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功了。事实上孔子在历史上也是没有阶级,没有敌我之分,没有民族之分的。孔府在外国列強几次侵入中国时,都是沉默寡言。没有奋起抵抗,才得以山东曲阜没被战火焚毁。特别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虽然没有曲意奉承日寇,但也没有抗日救国之想法,当日本人进入曲阜时,也是以孔礼相待,虽然没有屈膝投敌,但国难当头,没有半点民族自尊之感,奉行的是不左不右适中而行策略。把中庸之道发挥到至极。这是没有民族之大义,没有爱国之心的表现。孔孟之道只能作为古国的文化,而不能作民族的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
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或卧奸雄侧室。如此,焉令天下乎?王座立于枯骨,君觞溢流紫液,新朝旧君异乎?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概言之,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智者起事皆言为民,故从者众。待业就,诺遁矣。易其巧舌令从者拥主,而民以为然。故定乾坤者必善借民势。民愚国则稳,民慧世则乱。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俱视土、众为私。私者唯惧失也。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明此理,旋君王如于股掌,挟同僚若持羽毛,腾达不日。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
治天下者知百姓须瘦之。抑民之欲,民谢王。民欲旺,则王施恩不果也。投食饿夫得仁者誉,轻物媚予侯门其奴亦嗤之。仁非钓饵乎?塞民之利途而由王予之,民永颂君王仁。
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
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锁之在君,启之亦在君。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
乐者,君之颂章也。乐清则民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故鼓舌者,必戳之。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临终前,叫他的弟子们都跪在了他的床旁边。孔子虽然说话声音小且慢,但精神却很好。并开始嘱咐弟子们:
我多年来游说各国的君王,但最终也没有看到秩序恢复,舆论一律的局面。我这一辈子,没吃啥好的,没穿啥好的,乘的车也很不像样。快到死了我才明白,上天让我享受的东西我却没有去享受,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你们跟我学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为了巩固君王的王位,控制老百姓,或着是歌颂君王的学说。但君王听不进道理,美妙的音乐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麻雀喜鹊乱叫。他们随便给了我一个司空的官来糊弄我,是对我的莫大侮辱。这样的君王不会长久。我的伟大理想没有实现是因为我只知道给他人做奴才,而不知道自己当主子。手中没有权利,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智慧,这一点我知道的太晚了。唉,鲁国啊,你是我当官路上的伤心之地呀。你们可千万不要走我的老路,当不成国王,也要当侯,再不行也要成为大商人。当教书先生最多也就是混口饭吃,还不如江洋大盗活得滋润。
我给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我悟出来的,但你们必须记住:只有行动才能事业昌盛,只是空谈便一事无成。把一个想法真正地付诸实施了,胜过把一百个想法写在竹子上。今后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按照我的办法管老百姓,并且为我修庙塑像,把我当作老百姓顶礼模拜的精神偶像。然而,他们并非真心尊崇我以及我的说教,不过是借我的名字巩固他们的王位罢了。
拥有军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君,他们把老百姓看得就像虫子一样微不足道。出谋划策的人只能给国王当奴才,要想吃好的穿好的还得看主子的脸色。再能说会道的舌头能和军人的利剑比试吗?太愚蠢了。自古以来很少见到有书生当君王的,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掌握军队。智慧都消耗在了写文章上。即使有个别实践者,也不过是给掌握兵权的人打下手,或者给那些想图谋篡位的人当谋士。这样怎么能号令天下呢?
君王的宝座是建立在白骨之上,君王的酒杯里盛满了鲜血。各朝各代都如此。君王总是希望他的帝国能世世代代存在下去,然而这只能是痴心妄想。如果财物可以通过打劫得到,强悍的人就会效仿。如果王位可以被抢过来,那些英雄豪杰就会想办法夺取。这样就会没完没了的你争我夺,得到的会失去,其他人再夺到,再失去。就和自由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样,经常换买主。概括地说,实践得法者就可以成王,那就是神;读书读得好可以当官,但终究也不过是个奴才;谋划精道经商可能成功,那就是富豪;迷信书本而不怀疑书本的人就是愚蠢之人。
聪明的人在夺取天下时,会声称他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追随者就很多。等他的事业成功了,原先许的诺言就不见影了。但他会换个说法,让老百姓拥戴他为王,而老百姓也觉得应该是这样。所以,想得天下的人必须善于借助老百姓的力量。民众愚蠢了,国家就稳定;老百姓聪明了,世道就会乱。
人们都对周武王赞誉有加,对殷纣王却大肆声讨。实际上他们是一路货色。他们都把国土和百姓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财产拥有者最怕的就是失去财产。大多数国王往往干什么都没有节制,想咋胡来就咋胡来,只要你们投其所好,伺候国王其实就和哄小孩一样容易。明白了这些道理,你们就会把国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对付同事就像拿起一根羽毛一样轻松,很快就会飞黄腾达。如果不这样的话,国王就会像老虎,同事就是老虎的爪子,你突然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遇到你伺候的君王是个糊涂蛋,那就有机可乘了,你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夺取他的王位。
统治国家的人明白要让老百姓穷的道理,老百姓的欲望少了,就会感谢国王。老百姓的欲望多了,国王给了老百姓好处,他们也不领情。你给饥饿的人一点吃的,他就会赞誉你仁慈,你把轻的礼物送给大户人家,连他家的佣人都瞧不起你。仁慈难道不是个鱼饵吗?把老百姓赚钱的路都堵死,而他们想要什么只能从国王那里得到,老百姓才会称颂国王仁慈。
控制老百姓的方法,上策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不得已时才把他们关在监狱里,杀头是下策。让男人把女人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一半的老百姓。再让父亲把子女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四分之一的老百姓。我所说的忠、义、孝实质是不违背上级的意思。
所谓礼,就是锁住老百姓灵魂与肉体的枷锁。锁住或者打开全由国王说了算。自古以来也没见过礼能约束国王的。而那些制订礼的人却有不少蹲了大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礼虽然摸不见,但却是锐利的武器,胜过千万勇敢的军人。
所谓乐,就是歌颂国王的文章。舆论一律了,老百姓思念国王就像久旱盼甘露一样,如果让老百姓想说啥就说啥,那些煽动群众的人就会得利。不要让老百姓胡说八道,那些犯上做乱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不明智的国王,只知道刀枪可以镇住百姓,却不知道言论也可以把大堤毁了。所以,他们的国家都完蛋了。对于用言论煽动百姓的人,一定要格杀勿论。
我是就要死的人了,绝不会胡说,如果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必会走上阳关大道。一定记住我说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言论集,靠谱的只有《论语》,《孔子家语》之类是后代的伪作,当不得真的。《论语》中并未记录孔子的临终遗言,现在我们只好猜一猜。我试试吧。
孔子平生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孔子不怕鬼。孔子73岁逝世,已过了70古稀之年,他曾说过: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孔子对死应该看得很开,而且情绪不会有太大的起伏,比较平静。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因此,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应该存有些许遗憾。不过,看到围在床前的众多门徒,他也应该感到欣慰。
孔子曾说:慎终追远。因此,孔子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与祖先,更可能会想到比他早离世两年的儿子孔鲤,还有大弟子颜渊。所以,孔老夫子临终时的心情一定比较复杂。但是,在师道尊严的理念之下,在门徒面前,他应该掩饰得不错。
孔子是人,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也是性格内敛的人。我无法想象,孔子会挣扎着对门徒宣讲什么大道理。所以,所谓临终演讲肯定是不可能的。
那么,孔子会说什么话呢。我以为,孔子只会平静地对门徒们说三个字:不要哭。
这才是那个没有被神化或者丑化的孔丘老先生。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人临死前说的话,可能更能让人看清楚一个人。
孔子临死前几天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看见学生子贡来看望他,衰老的孔子拄着拐杖抱怨自己的学生:你怎么才来看我啊,来的太晚啦。随后,孔子对学生说了自己做的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孔子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说,天下无道,自己也不受尊重。我听说夏朝人死后遗体放在东边的平台,周朝人放在西边,商朝人放在两根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可能我上辈子是商朝人吧。面临死之将至,孔圣人似乎也很伤感无奈。
好像印证了民间一句俗话:生死关头无英雄。
可是,庄子似乎是一个例外。庄子对生死的态度似乎更加豁达一点,媳妇死了还来了个鼓盆而歌,自己办了个欢送会。
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告诉他要厚葬他。
庄子嘴巴一撇:我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为联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作为随葬。我的陪葬品还不够丰富吗。我要毛厚葬啊。
弟子又说:我不想让天上的老鹰啄食夫子啊。
庄子笑了笑:我葬在地上是给老鹰吃,葬在地下是给蝼蚁吃,你把我从老鹰嘴巴里夺下来,然后送给蝼蚁去吃,厚此薄彼,你太偏心啦!
相比之下,庄子无论是死是活,似乎都比孔子要来的更加洒脱。
不过读者诸君不要以为儒家一定都是怕死之辈,很多儒家大学者对于生死也看的相当透彻。
南宋大理学家蔡元定也是个了不起的汉子,他在临死之前几天,很淡定的吩咐儿子:
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意思说的很明白,可以关门谢客了,我想要安静一下,把我这身旧皮囊归还到天地之间!
这是多么洒脱的境界。
蔡元定这个人非常的博学,典籍记载他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当年大哲学家朱熹名满天下,蔡元定慕名来访,执弟子礼。可是在一番学问上面的对答试探之后,朱熹大为惊讶:
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朱熹把他看做自己的知己老友,不愿意将其视为弟子。欣赏之情溢于言表。随后朱熹和蔡元定对榻讲论诸经,两个人经常切磋学问到深夜。
人如果遇到了真正的知己,聊上一天,话都说不完。
这种经历读者诸君有过么。铁锤很幸运,遇到过几位知音,当年那种谈笑风生,心领神会的默契,至今让我难忘。
此后朱熹就把蔡元定视为自己学问上面的代言人,如果外地有学子前来找朱熹讨教学问文章,朱熹一定让他们先跟蔡元定去谈。乃至于一些非常偏门的冷门古籍,别人搞不定的,找到蔡元定也能轻松的说出一个子午卯酉。朱熹对他的评价是:
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
一般人读普通书都觉得难,蔡元定(字季通)读难懂的书也很容易。
后来朱熹收到所谓“伪学之禁”牵连,一波弟子全部跟着被贬,蔡元定也被贬到舂陵做官。在给蔡元定准备的送别宴上,有的人为他抱不平,有的人摇头叹息,甚至还有人伤心落泪。
朱熹是一个注意别人心性的人,在这个人生遭受打击的时刻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修为,朱熹注意到这个蔡元定神态自若,就和随便出趟门一样的自然而然。最后朱熹慨叹说:
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
蔡元定来到了舂陵后,因为他学问之名早已远扬至此,当地很多的读书人闻名前来请教学问。按照常理说,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被贬官的原因还是因为“伪学”之禁,应该少和外人交往,明哲保身才对。
可是这个蔡元定不一样,他对家人讲,人家远道而来求学,我如何忍心把人拒之门外呢?再说了,如果我真的是在劫难逃,你们意外把大门关山,就可以平安无事了么?
牛人想事情,永远和我辈凡人不一样。
去世前三天,蔡元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跟儿子说了前面的话。三天之后,撒手人寰。
蔡元定是儒家“慎独”精神的最佳注脚,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后代,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朱熹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这个得意弟子: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
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
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
蔡元定被认为是“朱门领袖”,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古代中国大学者。
历史,未必是公平的。
其他网友回答:据传说孔子在临终时迷迷糊糊说了一段糊话,谁知这段糊话竞是有用的十六两歌。十六两歌被人们用了一两千年,直到十六两称取消才不用。
其他网友回答:对死亡的不认识和不了解,使得我们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尤其是当人年老的时候,死亡即将来临时。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有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但这句话是中年时说的。
生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死后更不知道了。孔子死前,未曾实现自己任何伟大的理想,自然是有些许遗憾的,所以,估计也是会有一些惊叹:世道惟艰,人心惟危,你们好自为之。
如此这般。
前几年,网上又惊曝出一篇所谓的孔子临终遗言,但看文章行文,显然是后人伪作无疑,特别是满篇后现代文言文,一看就知。虽如此,但有记载可查的,孔子临死前几天,还是有话留传后世的。
中国有很多古代名人,他们也有很多遗言,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感叹啊,好可惜:
伍子胥的遗言:“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宗泽的遗言:“过河!过河!过河!”
陆游的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
崇祯的遗言:“但死不瞑目耳!”
曹髦的遗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斯的遗言:“真想再去东门抓野兔!”
慈禧的遗言:“女人不可干政!”
第二种是,努力过,算了吧:
文天祥遗言:“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杨广的遗言:“好头颈,谁当斫之?”
耶稣的遗言:“事成了。”
郭威的遗言:“吾无恨矣!”
还有一种,就有另类,比如:
金圣叹遗言:“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味。”
惠特曼遗言:“扶我起来,我要拉屎。”
马克思遗言: “真罗唆,滚开!”
那么,孔子在临终前说了什么?
记载在前七天,他说过一段话,既然是前七天,估计也不能算遗言了:
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这就是孔子死前说的。
这段话是孔子临死前七天与子贡的对话。大体意思是:“天下不讲道义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我的意见治国。夏朝人死了,灵柩放在东面台阶上;周朝人死了,灵柩停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朝人去世了,灵柩停在正堂两个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我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太准了,我本来就是殷商的后代啊!”。
周朝不好玩,我还是去寻找商朝吧!
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周朝,是挺不满意啊!
其他网友回答:他临死说嘛不重要。但肯定不是恨恨而死,不是要天下人都为他陪葬。这就是高尚的人与动物性的人的区别。现在是七十古来稀。那时是六十古来稀!他已活到七十左右?
威海链 » 多数人都贪生怕死,谁知道一代圣贤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话?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