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人那么多,为什么做人要学王阳明,做事要学曾国藩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王明阳运道。曾国藩行理!

其他网友回答:

天圆地方。行直曲成。处下利生。宁静致远。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你的问题!

作为明清时代两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所提倡“知行合一”和曾国藩打仗时“屡败屡战”,不认输的做事风格都受人推崇。主要原因是:两者的思想都是从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且都功成名就,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早年,曾对着一棵竹子看了7天7夜,想通过深入分析竹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来验证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观点。

可不幸的是,王阳明并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反而把自己类病了。

因此,王阳明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应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

二、曾国藩的“屡败屡战”

1854年4月,曾国藩收到情报,说太平军在靖港驻军。马上组织军队,打算去端人家的锅。可是没想到,却被敌人后发制人,被打的惨败而归。

首战告败,曾国藩气的捶胸顿足,想投河自尽,幸好被自己部下救了起来。接下来,也没过上好日子,屡次被石达开打的丢盔弃甲,寻死也寻过几次。

但是,慢慢习惯了,曾国藩也不是很放在心上,他知道,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

他重用彭玉麟等军事将领,挥金如土,一步一步最后攻下天京,赢得最后的胜利,拜将封侯。

同时,曾国藩在家书、家训中写了许多至理名言,比如他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在读书”、“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等等

曾国藩的做事之道,百折不饶,知人善用,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最后赢得成功。

总结

王阳明的心学,倡导人们应该从本心出发,同时又将“知”和“行”统一起来,而不是认死理。明朝的徐阶,充分应用王阳明的心学,从“永不录用的小人”,到最终斗倒了大奸臣严嵩。不得不说心学有其独特的魅力。

曾国藩则是在挫折中成长的楷模,如今,每个人都说自己苦,自己难,有很大的压力。比起曾国藩的失败,真的都不算什么。“剃头曾”的称号,让他把湖南本地的官员他得罪了大半,江西巡抚陈启迈跟他闹掰了,左宗棠跟他老死不相往来……几乎没有几件事顺心的。可他还是走出了阴影,最后成功了。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立过赫赫战功,成就一番事业,不像孔子、孟子、老子,思想虽然很好,但是毕竟时不我与,实践太少。因此他们更有感染力!

做人学王阳明,做事学曾国藩,能有啥事做不成?

参考书目:《传习录》、《明史》、《战天京》、《曾国藩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取儒释道之长创心学,讲致良知,要求人们知行合一,易学易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接受,对做人做事很有帮助,曾国藩是一代枭雄,堪称完人,为人处事知进退,随心所欲而不越矩,位极人臣而谦卑自省,是做人之楷模和学习之榜样!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大众公认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一个孔夫子,一个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定义为圣人,在于迎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至善至美完人的人格追求,对国家、社会层面而言,也树立了一个积极的人型典范。

我最早接触阳明心学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在读《明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朝的不少名臣都是阳明心学的门徒,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门学问很高深玄奥,然后我就专门找了相关的书进行学习,从《王阳明传》到《传习录》,王阳明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全能,不光思想境界高,能谈哲学能谈宗教,还懂军事,应用在实践中也是百战百胜,此外在政治、文学、书法各个方面也都是集大成者,一个人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着实令人敬佩。

至于说为什么做人要学王阳明,大概是因为心学对人心的塑造意义深远,能够帮人变的内心强大,能够给人树立正派的三观,心学并非是空洞的空谈主义,相反它倡导“知行合一”,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且心学是灵活多变的,并不像传统儒学的理论那样死板僵化,只要能够做到致良知,对的起天地良心,那么即便是用一些极端的手段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像明朝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心学弟子。

曾国藩作为距今不远的晚清名臣,创建了湘军,平定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还写过一本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其文学著作和书法作品也堪称经典,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但是由于曾国藩心狠手辣,杀的无辜的人太多,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所以给定义为了半个圣人。

曾国藩对做人做事都有很高的个人见解,曾写有格言十二首,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写过家书,对待家庭教育也很细致严苛,以今人的视角来看,曾国藩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管理学家,做事情不光滴水不漏,而且看的透想的深,像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都是曾国藩在了解西方国家后,第一个向清廷提出建议的人。
所谓的圣人也不是绝对的完人,只是比起普通人有更多的悟性和技能,比我们更接近完美,我们可以对比他们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王阳明和曾国藩确实是个不错的榜样。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不是被神圣化的准人格神。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且一般饮食男女为人处世更通透,甚至能以天下苍生为己,并有所作为。做人学王阳明,做事学曾国藩,应该是他们俩身上“圣人”属性更典型些。

圣(聖)=耳+口+王。形声字,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在中华生命文化范畴里,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

孔子,之所以尊称为“孔圣人”,不是他有多高的原创学问,而是他把抽象的“易道”与具象的社会学意义的“人道”打通了。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为如此孔子语录,为解决“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因为这些方式方法的通路,与市井小人建立起了技术性的链接,故谓之为圣。

接下来,我们观察一下王阳明在智慧通路方面有何不同?

其一,王阳明不是书呆子。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其二,王阳明的学问,是短兵相接的本事。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

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仅从从这两点来看,王阳明之心学,与那种“四体不勤不谷不分”的过往圣人,着实有过人的智慧好胆量。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王者守仁,智勇兼备,修身而达济天下。效法乎上。我们普通百姓,要学做人,效法王阳明应该是乎上之选择。

曾国藩是贵为人臣,堪为公知典范,做大事效法曾国藩也是一个不坏的榜样。仅知人善任一项,就值得后人学习。

曾国藩主张:“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足可见,曾公识人用人非同一般。

蒋介石非常钦敬曾国藩,自认是曾氏的私淑弟子。1917年毛泽东曾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延安,毛泽东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后来有专家考证:毛泽东制定的供红军使用、后来唱遍全国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曾受过曾国藩《爱民歌》一类作品的影响。

人生三界内,行在五行中。做人和做事,本来就不分的,多向古之圣贤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总是没坏处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谁就这么定义了这回事?

谁同意了?!

人在世上大摡只走一回!

其他网友回答:

提倡我们今天的人要学习王阳明,学习曾国藩做事,这是错误的。

这首先涉及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无论做人做事,历史人物只有他的作为是有利于历史进步扫,他的思想是符合人文精神的才是值得我们今天肯定的。对于历史人物的民族大义,爱国精神,关念民生,道德高尚以及各种优良品质,当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学习发扬的内容。但是,如果历史人物的为人做事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那就不应该加以拔高和推崇。

王阳明和曾国藩确实是明清时代的名臣干将,他们在历史上也确实很有功名,但是他们一生的为人做事,都是效忠于封建统治者的,都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他们的所作所为沒有为历史进步作贡献,沒有为民族国家作贡献,沒有为老百姓作想,反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甚至是残杀人民的刽子手,这样的人,怎么能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许多人认为王阳明为人心存良知,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有方,这也不能作为今人的楷模。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为人做事都有了现代的科学的水准,岂是几百年前的所能比及的,何况他们並不是什么在思想文化上有传承意义的圣贤呢?

现在提出学习王阳明曾国藩的为人做事,是一种思想混乱的表现,是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家不要被忽悠欺骗。


其他网友回答:

道路条条通长安,走自已的路,茫茫人海,各有所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你的问题,但我不想说的太复杂,只想简单明了,一语中的,王阳明在做人实践中悟真知,在失败中求真理,所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不盲听偏信,用心去体会,多分析多总结,找出自己的缺点弱点并纠正,运用中通的方式把优点再发挥出来,相互融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做事学做曾国藩,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或者成长,必然会走过许多的弯路,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不能因为这样就轻易放弃,否则将一事无成。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隐而不发,要懂得潜龙勿用,要集聚能量,从失败中找到不足或教训,屡败屡战才会有最后的胜利。祝你好运!

标签: 王阳明 曾国藩 圣人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