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先难而后获”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迪?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




其他网友回答:

儿时,父亲经常推崇的一本书就是《论语》,还高高挂起一句话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候懵懵懂懂的,对这句话半信半疑,总是觉得父亲是个老腐朽,心想一部2000多年前的老古董,里面一定不乏陈词滥调、条条框框,简直是浪费时间,根本不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拍。长大后再次品读《论语》,由衷的感叹,父亲的基调和格局真的很大。自己的心境和思路豁然开阔,里面的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有做人的原则与智慧,有人生规划,有生理想与抱负…丰富了眼界,开阔了知识。

人生都会经历迷茫、困惑或跌入谷底,面对过算计、诽谤、陷害、威胁,我曾感到行行路未还,平地起波澜、电闪雷鸣、荆棘蛇蝎,他们曾脏了我的眼,毒蚀了我纯洁的心灵。泪湿青衫,总是无语问苍天,白天为什么染成了夜的漆黑,明媚的花无端被折。浮浮燥燥的社会,落寞了世界,枯萎了真情。我曾彻彻底底的对人生、生活感到绝望,也曾大病了一场。拿起论语重新细细品来,他沉寂了我的世界,慰藉了我的心灵。庆幸的是,因为学习,才会懂得,因为懂得,才会释然,那些脍炙人口的语言也曾明媚了我的生活,装点了枯燥的人生。悠悠尘世,学会风轻云淡,望云卷云舒, 带着那份沉着、稳定以更加积极成熟的心态努力前行。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这里面是大有玄机的。首先,论语是日用常行的学问,而不是高深的书斋学问。两千多年来,《论语》是中国人的生存法则,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其次,《论语》讲的是人生的哲学,而非人生零散的、皮毛的感悟。作为一个现代人,比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德行、智慧和视野。

论语整本书包含了无穷的智慧。从小处说,论语教我们如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怎样和别人和谐相处,身体力行的做一个君子并向圣贤靠近;往大了说,论语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怎样去“领导”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去品味,并指引我们一生行动的人生宝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读《论语》,都会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有人喜欢“学而时习之”一章;有人喜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人喜欢“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也有人喜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种特别的喜欢,或者说特别的热爱,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萍水相逢,瞬时产生心灵共鸣,也有的是想乘风破浪,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有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方知智慧书中来。我读《论语》,给我触动最深,让我最爱的8个字是:

先事后得 先难后获

这两句话是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的问题时所言。

经常为孔子驾车的樊迟,天赋不算是很高,甚至可以说比较鲁钝。但他愿意思考,愿意追问。孔子在回答他的问题时,尽可能浅显一点,直白一些。

一次,樊迟问孔子“崇德”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孔子回答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他告诉樊迟,“先要付出劳动,然后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

另外一次,樊迟问孔子“仁”的问题,即如何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仁德的人先要经历困难,然后不断实践,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可以称之为仁德了。”

《论语》中“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告诉我们先付出艰辛的劳动,然后收获,这是孔子要人不要急功近利。功利心过重,便会患得患失,凡事只有兢兢业业、光明磊落,大道行之,自有梅花香自苦寒来。这8个字虽然简简单单,但是用情至极、用意至深,越来越为后人传诵和喜爱,这种肺腑良言,来自于生活的实践,来自于生活的感悟。

读《论语》才会明白,吾生有涯,其知无涯。在一日三省吾身中发奋努力。本是一汪清泉,当尘埃遮望了眼,这句话就像清风吹散了过去的云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朝来寒雨晚来风,平地云烟,仰天长叹,天下谁人才识君。这么多年来,各种磕磕碰碰,人情是非,摧残了明媚鲜艳的我。细思开来,每一次的碰壁,每一次劫后重生,历练了精神,疯长了志气。任尔东西南北,我自岿然不动。生活的酸甜苦辣,成就了人生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这8个字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因此特别爱上了这8个字。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标准,但在学生问什么是“仁”时,他很少正面回答,要么就是“未知也”,要么就是“焉得仁”,让人觉得好像“仁”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

但孔子有另外两句话给予了我们希望和方法:

一句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当我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开始努力做起来的时候),仁德就来到我身边了。

另外一句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就眼下的事情选择具体的事例,一步步踏踏实实做起来,也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好,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讲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来。实际上也就是“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意思。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须在事上磨”,我想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勤奋读书的故事,他天赋不高,不知背了多少遍书,还是背不会,也不睡觉,气的屋里的小偷跳出来,给他背诵了一遍,还怒气冲冲地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但是我们后人都记住了曾先生,毛主席评价他说:“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贼虽然天资聪颖,但他缺少刻苦努力,懒惰成性,所以一事无成。曾先生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那是水滴石穿的精神,滴滴饱含着辛酸和坚韧。这其中也有“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意思。

佛家所谓“功不唐捐”,没有白白浪费的功夫,没有白白的付出,每一种努力和付出之后必然会有回报,只不过这回报不一定是立刻就能看得到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不也是在告诉我们“先事后得”和“先难后获”的道理吗?

我们常常希望能够“事半功倍”,而鄙弃“事倍功半”,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必须先要有“事”,然后才能有“功”。没有之前踏踏实实做事的经历,仅仅想着如何获得“功”,怎么可能呢?

老百姓最通俗的话,“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心血花不开。”不会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但路在何方,路又在脚下。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里藏着人生大智慧,所谓“大道至简”人们不可不察。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孔子说:“为百姓的利益服务。恭敬鬼神并远离他们,可以称为知了。”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先做难做的事情,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可以称为仁了。”

知和愚是相对的,它们都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行为,就很难判断知与愚。这里孔子也是直接地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人该怎么作为才叫做知。

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做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恭敬鬼神并远离他们,就是知。

仁。孔子说:先难而后获。先做难事,什么是难事,克服自私心为人服务最难;克服自己纵欲的心最难;克服自己狂妄的心最难;只有克服了这些愚蠢的心态,并身体力行。这就是所谓的先难。后获,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甚至不去想,只是闷头地怀着仁心做利人的事情,那自然就会获得,这种获得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丰收,是真获。

虽然孔子对“知”和“仁”的回答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就是本着爱心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对后世乃至现实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这番对话出自《论语 雍也》,是孔子针对“智”和“仁”这一重大儒学问题,结合当时社会现实作出的回答。问题是由那位不太聪明的学生樊迟提出来的,孔子对“智”阐释是:认真去做好那些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这一解释显然是针对当时执政者来说的;对“仁”的解释是:先做好难做的事情,再去考虑个人的报酬和收获,这就是仁了,这是针对执政者的个人修养而言的。

由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只是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为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也许孔子是想告诉我们,如果鬼神真存在的话,它们也只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谁也没有见过,不可能左右人世间的事情,只是尊敬它们就行了,大可不必迷信它们,进而笃信鬼神所降下的“旨意”;做为一个执政者,当务之急是实事求是,认真做好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解民生之难,这样做就能达到“智”的境界。孔子的这一观点与当时郑国的子产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如出一辙。

事实上,无论做什么工作,盲目相信宿命,迷信他人,照搬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都不能称得上是“明智”,而恰恰是愚蠢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理论,俄国人运用它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有些人非常迷信,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经过三十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说明,不但鬼神不可信,即使被普遍认同的真理,也有发展的空间,也要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教学工作也是这样,有些校长不去开动脑筋,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想走捷径,盲目照搬所谓的洋思经验、杜朗口经验,结果是邯郸学步,不伦不类,非但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好的传统也被放弃了。

“智”是执政策略问题,而“仁”则是执政者的个人修养问题。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先难后易,先付出才能有收获,妄想不劳而获是天上掉馅饼,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执政者的“务民之义”,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且做出成效,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要求执政者 “先难而后获”,这就具备了“仁”的品德。孔子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孟子和范仲淹继承和发展,范仲淹则进一步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单位的领导人却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把有些事情想像得非常容易,某些政策出台后,不是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而是急于要成绩、要结果。工作一旦有了一点成效,就把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不去认真总结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还有些领导人好大喜功,与民争利,见好处就捞,见荣誉就上,这样的领导干部小而言之是自私,大而言之就是“不仁”,已经不具备做领导的资格。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用它来概括“先难而后获”的含义再形象不过了。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但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像园丁那样,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赢得满园春色,桃李满天下。同样,做为学生,求学之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先难而后获”,创造人生灿烂的明天。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也。"这句话出于论语雍也篇,樊迟向老师孔子请教知与仁的问题,孔子给樊迟所作的讲解。

在这里,孔子把"先难而后获"作为仁,说明"不经难而后获"就是不仁,"不经难而后获"是一种机诈行为,为孔子所不齿。

"不经难而后获",已经被事实证明,用于政治,成为政客;用于金融,成为诈骗;用于生产,成为造假;用于市场,成为投机。用以教育,培育不出顶尖人才。

"先难而后获",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迪?我以一个门外汉的身分,谈点管窥之见。

知难不难。教师对教育要知难,不能盲目乐观,知难才能面对难,不怕难,攻克难,而成不难。

发大心。发心很重要,佛教把发心称为愿力,发心越大,愿力越大,愿力不可思议,有愿必成。从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培养一流学生的大心,把这个心发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仅仅是为了得个稳定工作,有较好待遇,这样做教育,是做不好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发了心,还要能保持,常保持不容易。比如,修道的人多,证道的人少,为什么?可以说,修道人在发心修道之初,都是不错的,都有今生此身必了道之志,勇猛精进。慢慢的就懈怠下来,成为一个老油子。这与发心不真不切有关,发心真切,才能保持初心,善始善终,成就功德。

获与不获不动心。发了心,不畏难,勤耕耘,无论收获与否,都不动心。收获,不是说没有培养出好学生,耕耘了必有其果,是说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与待遇,应不计较,不理会,不被它牵着走,扰乱心志。有这等境界,必有大获。

其他网友回答:

从大量的人们生活事业辩证法的角度看,“先难而后获”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理想的“获”就更多是得不到的,尤其是那些从身体缺陷到智商低下以及其它条件终生不得改善的“难”如何“获”?一定是难“获”的。这句“先难而后获”的话,让绝大部分人经历苦难一无所获的时,会产生仇富心理;会产生嫉妒成功者的心态;会产生为什么他“难”而可“获”,我“难”而无“获”的仇视社会的思想。

所以,孔夫子讲的“先难而后获”这类东西,听听也就算了,安慰一下心理就好了,如果硬要说能对教育启发什么就是:教育要意识到教导“辩证法”的正确运用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困惑和疑难,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就能一通百通,拥有学习能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出自孔子《论语.雍也》,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体现孔子重”仁”,对后来秉承者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对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谓之文明古国儒学,仁者,暨儒学之精髓,对中国现代教育不可谓之不深。就连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也可谓之仁者。所以先难而后获对现代教育启迪就是思想基石,否则你的文学再好也无法苟同。

其他网友回答:

当下的享乐主义本来就是世风日下,先难而后获当然正确的。难道不劳而获吗?

其他网友回答:

好一个“先难而后获“之义。因是独特对知和仁的解释注解,真实全面内容应整体分折,才合标准。

仁者仁义 内心 中心 仁爱也。

为什么要先难?太偏面。

为什么不能从易开始。难易是对立矛盾两性。中心含难与易〈阴阳〉。

孔子之说,我认为只想说一方面内容。我暂不评论。

‘先难而后获“对现实教育,有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磨练 再成熟,成熟稳重对每个人提升品位,确有积极向上作用。观点是否?请教!谢谢。

标签: 先难而后获 孔子 樊迟 务民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