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何评价?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如果让我从做学问的态度上来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个人更喜欢宋朝大儒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

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解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出自《论语》第七篇第一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在什么环境下,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句话又是对谁说的?无从考证。后世儒家,出于对孔子的尊重。认为孔子说这句话。是孔子的谦虚美德。这样理解也很好,我也非常能接受。

但我个人还有另一个认识和理解

孔子除了是开创儒家文化思想伟大思想家外。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学校的,伟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是后人授予的,孔子在当时也没想成为后世的思想家。他当时就是办学,传授以周礼为核心的古代圣贤文化思想。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专职的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家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授业,就是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古代圣贤文化思想,成就更多的学生,完成具有独立人格的文化思想创作。而不是只顾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文化思想创作。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彭。

我的理解是:孔子对学生说,我所讲述的虽然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我所讲述的,都是我所相信和喜欢的古代圣贤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就像我喜欢的商代的贤大夫彭祖一样值得信赖。

政确理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最可怕的是,只沉醉于信而好古,什么也不做。只是对传统精典文化进行训诂,追寻传统精典文化章句字面的子丑寅卯。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学习传统经典,是为了继往开来。要像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社会服务,为万世开太平。

述而不作。孔子有没有独立的创作?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孔子及其学生所创作的经典,是不是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比如今天清华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的《易传》。《易传》传说是由孔子所作的。是不是孔子独立创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易传》是不是为《易经》继绝学。

我们在看《论语》。

学而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

或谓孔子曰。“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大学》中:

《康诰》曰:“克明得。”

《大甲》曰:“顾堤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俊德。”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还有《中庸》中大量引用《诗经》句子。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圣贤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圣贤精典基础上,继往开来,也都是在为往圣断绝学。

现代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政确态度

孔子有没有独立创作,并不影响孔子的伟大,也不影响孔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佛祖释迦摩尼在世传法49年,也没有亲自创作一部佛法。现在的佛经,都是他的弟子,根据他说法所述,整理出来的。释迦摩尼没有创作。也没有影响他的人类文明发展巨大贡献。

所以如何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不重要,并不是非要执着于有一个完美的评价。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自己有用,就可以了。

作为教育家孔子可以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而我们对待传学习统文化经典,不能只停留在信而好古上。要有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的态度。像王东岳老师创作《物演通论》那样。我没资格评价《物演通论》,但勇于在古圣基础上大胆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如果有更多的像王东岳在老师一样。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定能创造出适应我们这个时代,并能为我们这个时代而服务的新的思想文化精典作品。

以上是我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达的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和方法。

述而不作。孔子说,他只讲述,不创作。这句话不好理解,但借用佛家"佛佛道同"之说,就可豁然明白。真理,大家所证所悟不可能不同,都是这个,孔子只是把自己的证悟,如实讲述,并不是自己的创作。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他们的道德、学识无不盖世,但都谦称自己是捡拾前人的唾沫,这是"述而不作"的另一种表达。

信而好古。这句话甚妙,浅有浅解,深有深解。通俗一点说,孔子信古人的学问,好古人的学问,他的一生,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道集结起来,建立儒学,所以后世称他为集大成至圣先师。这样认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说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都是圣人。当然,里头还有玄妙,只是孔子没有直说而已。信,佛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修道必须要有深信,才可以生出无量功德,而彻法源。古,近则过去了就是,远则无始,这个古,实际是道的暗喻。接下来的最后一句,"窃比于老彭",就是说明。老是老子,彭是彭祖,他们都是修道的,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孔子说是向他们学习,不就是说自己是是一个有道之人吗?

述而不作,是一切圣人教化的共同方法。世上有了创作,也就有了纷争。

其他网友回答:

不才说说个人愚见。  述而不作: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百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  这是字面的意思。现在的很多注解,把度它想当然理解为孔子过于崇古和崇拜经典,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所以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的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人性的教育,是告诫后世子孙要懂得感恩和传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不是人为地主观地不断创造发明与自然相违背的事物,那是消福损德。信而好古是指上道古的圣人发专现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要遵循,就如走路吃饭睡觉一样要与自然同步;述而不作意为只是发现了告诉你,也不是古代圣人发明创造的,是天地本有的。自然是最有智慧的老师,人属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现代有贪求的智慧绝不能错解清静圣贤祖先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述而篇第七,第一章与第二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本章可释为:孔子说,讲述(古人的知识),不创造(自己的体系)。是因为我认同并且喜欢以前的(文章制度),我私下以为都和彭祖一样古老了。

“我生而有涯,而知无涯”,孔子因为好学,掌握了很多知识,所以虽然自己才活了几十岁,但自己觉得自己就像彭祖一样活了几百岁了。以前,很多释读这一章时,常常计较以“述而不作”,其实,这一章的重点应该是说,知识丰富了,相当于寿命都多了。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知识的看重,以及他对自己拥有知识的那一怀自豪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孔子说:“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有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注意,这是孔子谦逊而恭谨的说法,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传播和阐述古代典籍的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所谓述而不作,不是完全复述前人之说而没有自己的创见,关键是尊重前人的智慧,而综合起来,不求有意创新。所谓“信古”也不是盲目地相信。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述而篇”,翻译成白话“叙述和解读前人的学问,自己不随意创新,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在清代,训诂学发展成就较大,对于“述而不作”很是推崇,很多文人以“仿古”模式进行创作,经常在落款时提着“仿某某人笔意”。

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意识下,这样的思想显得迂腐,没有创造力,过于崇拜古代,过于崇拜经典,照这样下去,社会还怎么发展?

标签: 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