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当今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有何借鉴意义?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论语《述而》篇

第二十二章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一个虚怀若谷、心胸宽阔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寸之所长”、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心胸、心态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和达到的高度,要想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就要时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怀。处处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甘拜为师。通过“择其善者而从之”达到“见贤思齐”,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实现“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条提升自我的捷径。

“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给我们的“甜头”远不止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三人行”的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朋友圈,这“三圈”是一个人日常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三人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圈”的人品、学识、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谢谢您的阅读!有关必回!!!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但在教师队伍中,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的师德高,有的知识丰富:有的长于文科,有的长于理科……所以,任何老师都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傲于人,而应放下架子,虚心向同行学习,虚心向社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对于当今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而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是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虚怀若谷的学习工作观念,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但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而且要身边的同事学习,还要向社会上的每个人学。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始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甚至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用自己谦虚言行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学会谦虚,明白“谦受益 满招损”的深刻含义,始终不懈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是作为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敏而好学”的工作态度。因为师者绝对不能等同于普通百姓,而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始终要把“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当今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更需要教到老,学到老,不断完善自己的所学专业知识,广泛涉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沿,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三是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以德为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业务,答疑解惑,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不耻下问,不懂就学,多专研,多请教,让自己努力成为学校放心、学生崇敬、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优秀教师。

感谢邀请,敬请各位关注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不是教师的师,是取其经验之师。

人能活在世、总有他的长处、短处。取长补短方为己用。

就拿这次支援武汉的专家们来说吧,北京医院去的每一位专家都算个顶个的高手、要说弱、就只能说某一方面。

前几天在国务院防控例行记者会上、副院长说他们建了一个专家堡垒群,一天见病人身上起泡、晚上就联系医院皮肤科专家、问题就解决了。

所谓专家、攻有所专、究有所长、你的长处、我借用、他的长处补我短处,只要善于总结、吸取别人精华、去其糟粕、去伪有真、这样的老师教出去的学生一定是综合力强。

毛主席说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是教育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别骄傲、自满,孜孜不倦,方能看得远一点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也常用这句话去教育、鼓励别人,或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虚心好学。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孔子项橐相问书》这个故事。书中讲的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传儒家思想。有一天,他正驱车赶路,发现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的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孔子的车被项橐堆的城挡住了去路,走不了。几个孩子玩得正起劲,就像没看见孔子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考考他。于是就问他:“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样的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荧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地理、自然、伦理道德等,项橐都对答如流。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荧火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呀!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把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不能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不能处理政事;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当即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然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以不耻下问的举动,受到了全天下人的称赞。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因为他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作为当今的教师,我们要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向其他各行各业以及身边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请教,做到活动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谢谢大家!欢迎关注、评论和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流传千古的名言,非常贴切的概括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大成至圣先师”,与他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这种虚心态度密不可分,他曾经拜郯子、师襄、老聃为师;进入太庙时,“每事问”,还曾以乡里人为师。他甚至认为,路上有三个人行走,其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善者,我要学习他美好的品质,自然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不善者,其不善的行为也可以成为我的借鉴,为我提供一个反面教材,当然也是我的老师。

学习是人的先天本性,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向周围的人和环境学习,不学习的人就会永远停止在婴儿状态。但是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多数人却失去了这一本性,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不需要再向他人学习了,很多人也就因此不再进步。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一个词叫“文人相轻”,指文人们相聚在一起,侃侃而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甚至相互攻讦,反目为仇,此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学术和思想的进步。

教师做为知识分子群体,文人相轻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教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有的教师听了别人的课,不是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专门肉里挑刺,让人家下不来台;还有些教师到外地学习时,横挑鼻子竖挑眼,以客观条件达不到为由,拒绝学习别人成功的做法。

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取得较大进步,唯一聪明的办法就是像孔子那样,时时处处以他人为师,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促使自身不断进步,舍此别无他法。比如,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要积极踊跃地参加;听了别人的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讲课老师比自己强,还是比自己差,都是尊重人家的劳动,虚心学习他人成功地方,从失败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对于学生,我们更要培养这种虚心好学的良好习惯。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团队成员的密切协作,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同样,在学习上,也需要同学间相互合作,《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而相启明也”,学问需要切磋,问题需要讨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读死书,而是在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也不一个人异想天开、冥思苦想,也是在合作基础上的探究,合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在班集体中完成,学生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事实证明,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几乎都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善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善于和同学讨论问题,正是抱着这种虚心的态度,他们的学业才一天天高过他人,成为一个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代杰出的文学家,其创立了历史的上的儒 家文化,倡导的儒学,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王朝所推崇,也被后世之学子奉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楷模。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就是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他们懂得道理和知识,必然有我不知道的,要向博学多才的人学习,其不善而改之,也就是说,我们这几个人当中必定有缺点的人,当作反面的教材而改之。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师有着很多的借鉴意义,孔子说:因才施教:这一点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向他学习,三字经也说过:教不严,师之惰:对我们当代教师来说,也很有实际意义。

孔子又要求,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与万物之间的相处之道,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孔子的上述要求对于现代教师的教学更上了一层楼,首先要求要己身正,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

虽令不行,既为人师,当先正己,不辱师之道,自己博学身正,才能教育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现实也正是这样,上级各有关管理部门每年都全员培训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聘任挂钩。虽然这种培训有时流于形式,但也在不断改进提高,形式内容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教师队伍中,个人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的师德高,有的知识丰富,有的长于文科,有的长于理科……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放下架子,虚心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在论语上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对他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再不济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优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对当今教师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在教育的生涯中,学无止境。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贮备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老师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放下姿态不耻下问!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或者身边的人,都可以成老师之师。在教室里教学可能你对多媒体的研究就没有学生弄的明白,一样要以学生为师!在做数学题时你的思路可能就没有学生简洁,你在课下活动时,可能就没有学生有敲门或者没有别人思维活跃,这些向别人不断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著名言论,对当今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有何借鉴意义?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准确,有专业性。

谦虚谨慎、勤勉好学的共知就没有什么谈论的必要了。就提高专业水平谈三点小看法。

国家在发展,教育要前进。作为一个当今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就要与时俱进、学习“充电”不断、拜师学艺不辍。

1,自觉自主学习专业新理念。

教育实践的新时代、新形势会衍生教育新理念,就会向教师提出新要求,摧生新型教师。我们不学习,就会观念陈旧,老生常谈,与新形势下的教育可能言行不符。所以自主学习是一拜师。

2,同行之间多听课。

在教学上,同行之间多听课,是最好的“三人行必有师”,你可以品赏到同行的教学优势和长处,即使同行有“败笔”你也可有收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二拜师。

3,专业函授学习。

系统地参加专业的继续教育函授学习,一是可以提高育人的政治思想觉悟,二是可以提高专业教学理论的先进水平,这是深造进修的好形式。此谓拜师三。

三人行,拜师三;我有师,师不败!

标签: 必有我师 论语 三人行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