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孔子是世人公认的正人君子。他这样说,

正体了他的谦卑,他的温良。他处处教

导自己的弟子,做人要谦逊,不要贡高

我慢、彰已有德高凌物!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感谢你的提问。这是个好问题,我乐意回答。

孔子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从行文中,我认为,圣人所言是实话,但有自谦成份。我认为,中华文化自古到今,有一个优秀的传承,那就是谦虚谨慎。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上述这些圣人、伟人的话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过时,相反是正当其时。理应大力宣传和推广。

我认为,人们讲的好听话容易,写的好文章也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躬行君子,那是真难。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连圣人都讲“则吾未之有得”,何况我们这些草民。

再就是,伟大、圣人所言的话都是真金白银,对当前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穷的当代人来讲,尤显重要和珍贵。

我国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社会,单位,国家等层面,公民的德育教育不能放松,而就当前而言也真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其一,君子是孔子提出的理想的人格,是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之一,是一种无止境追求,所以孔子说自己没有达到

君子、仁者、圣人,是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之一,君子是孔子提出的理想的人格,《宪问》中载,子路问裤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为君子。“修己以敬”,强调的和关注的重点是修炼自己的身心,从而达到对人、对事、对自然等等的敬畏,孔子曾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便可以看作是修身、敬畏的一种作为,“修己以敬”是修炼自身第一步,入门功夫;“修己以安人”中,“安人”,强调的是君子能以自己的修为来安抚、成就周围更多的人,也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君子绝不是独善其身的境界,而是要“安”他人,行大道;“修己以安百姓”,境界和作为就更大了,从“安人”提升至“安百姓”,要“安”的是社稷苍生,有着兼济天下宏愿,这是敢为天下、没有偏私、积极作为因而功德无量、辉映日月的理想追求。

“修己以安百姓”、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追求,在孔子看来,这样的境界先哲们似乎都没有达到,尤其是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终极——圣人,更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孔子要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

其二,对今天教育的启发就是:重“修己”,完善人格

孔子强调的“修己”,就是不断修炼自己,锤炼人格,提升境界,目的就是“敬”、“安人”、“安百姓”。这今天的教育来的启发来说,就是人格的养成。1.“修己”,修炼内心、提高境界,成就健康人格;“修己”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完善的人格教养,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和知识能力,是无法为做事打下基础的;2.学会敬畏,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自然、对自己所面对的一切,都要心怀敬畏和虔诚,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前提,学会敬畏,天地宽广;不知敬畏,无知无畏。3.要有为他人、为社稷而做事的追求,这是人存在的价值所在。人不能永远为自己活着,为他人为社稷做事,才是大的作为。

再次感谢悟空。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这是因为孔子在讲这句话之时,他的思维境界还没有达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教育观的完全统一。这对今天的教育至少有以下启发:

其一,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其二,教育工作要注重真理客观性。

其三,教育工作有其规律性,要尊重其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适应于教育工作。

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探索、创新教育工作,可以使教育工作为“四个”现代化输送人才作出贡献。

谢谢悟空送来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段话出自《论语 述而》,确实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文,指文献典籍、诗书礼乐、典章制度等,也可泛指文化知识。行,指品行实践。文和行,都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孔子认为:在“文”这一方面,大概我还能比得上别人,但是,在躬行实践这一方面,我还没有达到君子这一境界。

《论语》中,孔子曾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圣人、善人、君子、有恒者。其实,以孔子的道德学问和对他中华文化的贡献,他何止是一名君子?理应是一位与尧、舜、禹、文王、周公并驾齐驱的圣人,但他从没有以“圣人”自诩。这番话既是孔子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学生的告诫,他强调:要想成一名真正的君子,仅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按照君子的标准坚持不懈地躬身实践。

这使我想到了当前的学校道德工作,从本质上讲,学校应当是培养君子的地方,教育也应当是培养君子的教育。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学校重智轻德,德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学校德育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的空洞说教上,或者空喊几句德育口号,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这种重“文”轻“行”的道德教育不但培养不出真正的君子,而且造成了学校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是导致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直接诱因。因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仅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道德认识,更要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文”“行”兼备的道德教育模式。

有一所学校的德育是这样抓的,他们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新途径,构建了“课程化规划、学科化实施、生活化体验、生本化评价”的“四化”德育体系,将“文”和“行”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学校道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课程化规划”,就是把德育内容课程化。他们将初中三年的德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六大主题、九十课时”。初一阶段开展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主要解决“内化规范,养成习惯”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做到言行规范、学会负责,实现“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的目标;初二阶段开展感恩教育和爱心教育,主要解决“唤醒良知,生成智慧”的问题,通过教育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学会关爱他人,实现“生生知感恩、处处有关爱”的目标;初三阶段开展诚信教育和自信教育,主要解决“诚信做人,自信成功”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打牢立身之本,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事事讲诚信、天天有进步”的目标。

所谓“学科化实施”,就是将道德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方案,每周一课时,每个学期安排15课时,共90课时,同时探索了两种德育课型:一种是主题教育课,按照“把主题转化为任务,把任务转化为活动,把活动积淀为体验”的思路,构建了“情景引入——案例剖析——反思交流——自我分析——行动规划”的德育主题教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社会、历史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学生个人以及身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重视活动的形式,又要重视活动的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活动中生成道德智慧,努力实现“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种是德育评价课,分为“自评课”和“互评课”两种类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力求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分析能力,“评出学生的自信,评出学生的良好习惯”。

所谓“生活化体验”,就是让教育学生从生活细节出发,从守秩序、礼貌特人、诚信做人、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等做起,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体验道德要求,逐步形成道德情感。一是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围绕上下楼梯、两操、就餐、作息、课堂、自习等环节,制定系列规范,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利用“夕会”开展话题讨论、撰写“养成日记”,进行各类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二是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双休日回家,学生要带一份“学生在家表现评价表”,请家长对学生在家的生活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与要求;节假日开展“五个一”实践活动,即:“读一小时课外书、做一项社会调查、练一页书法、做一次家务、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谛以及健康文明地生活,学会有智慧、有创意地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利用双休、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各种专项调查活动,并及时总结,让学生谈感想、谈体会,分享活动收获,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践行道德要求,增强道德体验,生成道德智慧。

所谓“生本化评价”,就是构建以学生自评为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坚持评价内容多维,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所学校构建的“四化”德育体系,符合孔子倡导的“文”“行”兼备的君子培养要求,其中“课程化规划”和“学科化实施”,属于“文”的范畴,主要解决道德认知问题;“生活化体验”和“生本化评价”,属于“行”的范畴,主要解决道德实践问题。只有这样的德育,才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孔子认为,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君子,仁者,圣人的境界,只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修行者。孔子的原话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你看,孔子多谦虚。他说,文学,恐怕我和别人差不多。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君子的标准相比,还没有达到。孔子觉得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但还称不上君子。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成就越高越觉得不足。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真正有成就,站在事业顶峰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平凡,自己的知识很有限。

相反,那些胸无点墨的人却经常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很容易满足。佛家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小和尚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对老和尚说,我已经学满了,要下山去。老和尚说,你去装一碗石子来。徒弟照办,装了满满一碗石子。师父问,满了吗?徒弟自信地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把沙,放在碗里,问,满了吗?徒弟脸有愧色。师父又往碗里注入了一些清水,仍没有一滴水溢出。徒弟很吃惊,于是打消了出山的念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怎么能轻易言满呢?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结束语:知识在快速更新,飞速发展。我们习得的只是相对真理。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没有最终的彼岸。我们不能轻易满足,取得一定成绩后。要学而不厌,继续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悟空提问。

孔子的一生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一直是非常注意的,提出了不少既求学又修身的见解、主张。

孔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孔子终生以君子为标准对自己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对自己功课温习、都是当老师的表率。正人先正己,既求知又传道还修身。

孔子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广泛地学习,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孔子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教育工作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指导意义啊!

以上两个方面,孔子第一主张自身的修养一一以君子为标准。

其次,孔子大量地论述了求知、学习的方法、要求、做法。真真不愧为大教育家。

对比古人,今天,我们目前的教育,无论是在正人还是正己、求知还是传道授业上,都有许多欠缺、不足。孔老先生的言行,对我们当好教师、教好学生,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终点。

就如一条康庄大道,

你尽力走到哪就是哪,

至于是不是君子,

心里自然清楚。

————

有一种君子,

叫做别人以为你是,

但若已君子自居,

反而走的是偏邪之路。

—————

学无止境,

修养也是如此。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是赞叹叹道的伟大,

而是赞赏追求道的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那是自谦!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是有等级制度的。古代人们分类大致是大人,君子,士,小人等。以君子为中,上下还有分类。所以说孔子那时所说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知道这点,你也就理解了孔子说的话了吧?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文化及历史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说一点,你好像把标点符号点错了。

文莫应该在一起,通“忞(min)慔(mu)”意思是勤奋勤勉。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起勤奋这件事我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如果说让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君子,我还未曾做到。”

孔子说这句话,我认为其目的如下:

1、谦虚。孔子在学尔篇的第6句说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之人在家时效敬父母,出门在外,把其他人当作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说话要谨慎严谨,并且言而有信,要有大爱之情,并且努力地向人靠近,把这些都做好了,还有多余的精力,才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悌谨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关键看“谨”这个字,他的意思是说话要严谨谨慎。

那么孔子在这句话中说自己做不到君子。也是对“谨”这个字的印证。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的相对一面就是小人。其实君子和小人并不是指的两类人,而是指的两种状态。

一个人,如果他做的某一件事符合君子的做法,那么这时这个人的状态就是君子的状态。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不符合君子而是小人的行为,那么这个人此时的状态就是小人。

孔子也是凡夫俗子,也有七情六欲。想要做到时时刻刻都在君子的状态,简直比登天还难。

3、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孔子用君子作为对人品格的极高要求,如果能够轻易的达到,岂不是让自己和世人陷入自满的状态吗?

孔子用这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和诗人要保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欢迎阅读谈资研习社的回答。

标签: 君子 孔子 境界 莫吾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