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勉励弟子子夏说:“你要成为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什么是小人儒呢?
我的理解是,据《孔子家语 • 儒行解》记载,孔子向鲁哀公列出了十六种儒者,但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了知识就积极用世,为国家、为民众贡献聪明才智的儒者;另一种是甘于贫贱,不用则藏的隐居儒者。
孔子勉励自己才华出众、年轻有为的学生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作小人儒,显然是鼓励弟子要积极进取,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希望子夏空有满腹经纶,而归隐田园。
由此可见,小人儒,应该是指甘于贫贱,不用则藏的隐居儒者;而君子儒,则是指积极用世,为国家、为民众贡献聪明才智的儒者。
事实证明,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继续招收弟子,教授儒家思想。后来来到魏国,在魏西河开办学校,弟子三百人,形成著名的西河学派,魏文侯都拜子夏为师,魏相国、改革家李悝、名将吴起都曾向子夏求学;著名的贤者段干木、田开方、禽滑里以及公羊高、谷梁赤等都是子夏弟子。可见,子夏是积极用世的,是按照孔子的君子儒要求去做的。
汉朝时期的孔安国也持近似的观点, 孔安国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所谓“矜其名”,大概就是顾及名节,隐居不仕的意思吧。
清朝学者刘宝楠进一步说:“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误也。” 这里所说的“务卑近”,大概就是安于做小事情,如樊迟问种地,孔子批评他是小人,就是小人儒的意思。这里,君子儒,可以理解为胸怀大志的儒者;小人儒,就是志向比较小的儒者。他也不认为小人儒就是坏儒、邪儒。
总之,君子儒和小人儒是务大和务小,志向远大和志向近小,积极用世和归隐的关系,而不是好儒和坏儒的分别。
明白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概念,那么,对我们当代人在修养文化方面的指导意义,就是做人要胸怀大志,要有理想,有抱负;学习好文化、科技知识以后,要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切不可安于现状,更不可碌碌无为,消极处世。
其他网友回答: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告诫其弟子子夏的一句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翻译为:你是做君子式的儒者,还是做小人式的儒者。
君子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之一,孔子讲“君子”,《论语》中记有数十处,涉及如何做“君子”、“君子”的基本品性等诸多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平常人都能成为君子,整个社会当然就祥和、稳定。他希望学者不仅成为儒者,更要成为君子;这种具有君子品德的学者,叫做“君子儒”。子夏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孔子希望他能德才双馨,曾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不在才艺高下,而在道德品性的有无。以做学问而言,是为提高自己,不是为取悦他人或傲睨他人。
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界定了“君子儒”和“小人儒”:“君子儒” “其学道固犹夫人也,但其心专务为己,不求人知,理有未明,便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便着实去体验,都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力,而略无干禄为名之心”,而“小人儒”则是“其学道亦犹夫人也,但其心专是为人,不肯务实,知得一理,便要人称之以为知,行得一事便要人誉之以为能,都只在外面矫饰而无近里着己之学”。简单说,就是“君子儒”专心修己,而“小人儒”则是半桶水晃荡,致力于求名求利。
“君子儒”和“小人儒”之于世事如何?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这话什么意思呢?套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是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的诗,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左宗棠年青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自视甚高。可“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确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亦为“君子儒”之所为。
“儒”而有君子小人之分,古今皆然。“君子儒”当然是极少数,不过不管是真成了“君子儒”还是装作自己是“君子儒”,最起码这是读书人应有的追求方向。
其他网友回答:<2>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回答这个提问,就先理解两个关键词: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
儒:学者之称。君子:德才兼备。何为君子儒:那就是苦读圣贤书,做出真学问,拥有一颗仁义之心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将自己的聪明智慧用于在正道的事业上。君子儒是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君子儒是修身齐家,兼济天下。君子儒是在民族的危急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义凛然,浩然正气。
小人:争强好胜,唯利是图,纸醉金迷,贪赃枉法。何为小人儒:有些人很有学问,很有智慧,却是人面兽心,把自己的才智用在挖空心思,为非作歹的歪门邪道上。小人儒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见死不救。小人儒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毁了美好的前途,等待的是悔恨的铁窗泪。
在现实的生活中,君子的行为是把自己在校园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在自己的事业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质。常常反省自己存在的不足,尽快地加以改正。严于律己,奉献社会,造福人民。
小人的行为,不把自己的才智用在正当的事业上,尽干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的违法之事。斤斤计较,与人为敌
君子儒,是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儒家“仁”的道德标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词语和描述有很多,正人君子,坦荡君子,君子风范,君子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是一种高大的形象。
小人儒,小人令人看不起,没有哪一个愿意与他亲近,人们只是避而远之,深痛恶绝。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都有其一正一反和不断地变化。世上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许多人的初心是善良的是纯洁的,后来受环境的影响,抵制不住各就诱惑,由君子变成了小人。许多人的小人之心做出恶毒的事情,后经过严厉的教育,他顿时醒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由小人的脱胎换骨,变成了君子。为人立于天地之间,做人要做君子儒。为人在世要留下一世的英名,近君子远小人。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对子夏说:
“你应当像君侯王公一样的隐藏自我。而不应该像百姓大众一样的隐藏自我。”
孔子的“论”治世之“语”,是说:子夏,你是我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参与者创造者传承者,你不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以,你应该以一个治世者而要求自己。治世者的隐藏,是隐藏自我的意志与欲望。不是要你隐藏你的肉体。这叫“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头条》的邀请。
在《论语》的前半部,孔子有关君子的论述大约有二十余处。他有一句名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有了斯斯文文的素质,然后才可以做一个君子。所以,君子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在古代称之为儒。温、良、恭,俭,让则是君子为人处世行为的表现和标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外表显得斯文,正正经经,但是却会干出很不光彩事的名人。而这些人不仅受过教育,而且可能还出自名门,于是大家就将他们称为“伪君子”。这实际上等于说他们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小人。
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满口仁义道德的小人,已经不少。所以孔子特别地关照一下他的弟子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是说:你应该做一个正直忠实的学者,而不是像一般小人那样的读书人。其实,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很清楚。在《论语》的第四篇中就有孔子的一句断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位正直的好人,总是处处讲道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而一般小人则是无利不往,唯利是图。
在当今这样的好时代,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物欲横流”。其实,这是那些伪君子和小人们造成的不好局面。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取得了钱财,然后……,我不说了。他们和绝大多数善良勤奋的中国人不一类,是行走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道上的。
其他网友回答: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出自《论语》●雍也篇。
字面意思大家都懂!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理解了字面背后的意思和意义。是什么呢?内心光明、做人热忱、肩扛道义责任、脚下有正道、心中有百姓和天下!
这是君子!
否则,就是拿着知识和文化换饭食、表面光线、里面龌龊、言行不一的小人!
大家可能会问,有没有中间部分的人啊?既不是什么国士,也不是什么小人,就是普通人?没有!因为那些不在这句话的讨论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了才学、地位、职务的时候,必须为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这是没有半点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的事情!
这是做人的大是大非!
这是民族、国家、个人、家庭(家族)的大是大非!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想着争气!想着发愤图强!想着责任和担当!
当,我们拥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时候,必须能够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将君子的修养和担当体现出来!
这是责无旁贷的!
古圣先贤的思想和话语,告诉我们当代人,君子是要努力奋斗去做到的,不时靠想象,不时靠假的,不是靠浮夸;要靠实打实的做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何为“君子儒”,又何为“小人儒”呢?“儒”就是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若是将自己的智慧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那他就是“君子儒”;若是他将自己的学问智慧用在不当的地方,用在投机钻营甚为非作恶上,那他就是“小人儒”。
在当今,这句话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然后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便是君子之行。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钟南山院士及千千万万抗疫一线的专家医护人员,不惜牺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守卫人民的健康,这就是君子之行;也有一些国内外的所谓专家,为了私利,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负责任,颠倒黑白,肆意歪曲,这些人的所做所为,便是小人之行,“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说的就是这些人。
其他网友回答:此语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鉴于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提出的警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子夏:你要做个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意思是说,你是有身份地位的,别跟普通百姓德孩子一样。
那么,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有何区别呢?弄清楚这句话的现代文化意义,就必须先弄清楚孔子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和“君子”与“小人”的概念。
“君子”和“小人”是什麽意思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等级极为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个森严是建立在“周礼”基础上的,周礼是什么?就是周朝时期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制度的总称,核心是“宗法制”。那么这个“宗法”又是什么?就是区别儿子们之间关系的规矩制度,即一国之君或一家之主,他的继承者应该是嫡长制,这个嫡长子就是大宗,其余儿子,不管是嫡生的老二老三等,以及庶生所有儿子,均为小宗。
那么,大宗、小宗跟君子、小人有何关系?太有关系了。
就一国而言,国君的继承者即嫡长子,也即“君之子”,这就是“君子”的来历。国君的其他儿子就是“小宗”,小宗的儿子被称为“小人”,但不是今日所言带有贬义的卑贱无耻之徒,那时候没有这个含义。贬义的“小人”,是后来慢慢转化的。
当“君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嫡亲兄弟就只能当他的大夫、诸侯。随着子孙的繁衍,那些成为大夫、诸侯的“小人”的后代距离原来的“君子”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权势地位越来越低,并渐次沦为平民。所以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了四代五代,就只能“吃老本”了,就像阿Q所说的“我爷爷的爷爷也曾阔过”那样,早就成了昨日黄花。
古代的封爵是“世袭罔替”的,一代只能一个长子世袭,这就意味着其他儿子就不能“接班”,除了长子早夭或其他变故,次子可以“顶替”。那些不能接班的,他的子孙就更没希望了。这样一代代下去,不就成了平民了吗?
不要以为平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比如汉代的“举孝廉”,再比如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实现“咸鱼翻身”,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文艺作品的自娱自乐。顺便多说几句,汉代的举孝廉,是“孝”和“廉”的结合体,即首先他得是官员,是个廉洁的官员,然后考察他的“孝”,文艺作品偏重“孝”而忽略了“廉”,是对读者的误导。而科举考试的考生,他的上一辈必须是朝廷有他的花名册的人,即官员之子,非官员之子是没机会参与科考的。
上面所说是就国君而言的,就一个家族而言,也是这样。但是这个家族也不是普通的家族,他一定是有权势地位的,试想,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什么可以继承的?
“君子”的道德意义当代意义上的君子,是古代世袭罔替的“君子”含义的延伸和拓展。在古代,学在官府,有机会学习的一定是有权势地位的士大夫、诸侯阶层。在孔子之前,天下只有一个官学,即周王室的官学,老子就是那个学校的兼职老师(所有老师均为官员兼任),诸侯国是没权办学的,否则视为“僭越”。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官学下移,“私学”才开始兴盛起来,但等级制度及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在此观念之下,有权势地位的进入学堂受到教育,意味着其胸怀见地、道德修养一定高于百姓阶层,不管他们是否世袭的“君子”,为表敬称,一律称之为“君子”,就像当时称“某公”一样,事实上,他不一定是“公”,“公”是低于王,高于侯的爵位。
于是,原先的“君主之子”的那个“君子”,以及“小宗之子”的那个“小子”逐渐演化成一个品格道德的代名词,具有了感情色彩,有极高道德修养的称谓君子,品质恶劣下作,为非作歹的被称为“小人”。
再来说说孔子的等级观念孔子的终极目标是恢复周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不是老子所言之道,而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克己复礼”之道:周礼在天下得到了发扬光大。
因此,在孔子的视界里,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即有家庭背景的“君之子”和没有权势地位的“小人”。
孔子虽是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但是这个“平民”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传说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数字都是汉代给加上的,孔子弟子实数并不可考。《论语》经常出现的只有颜回、子贡、南宫敬、子夏、冉求、仲由、宰我等约十数人,而且没有一个真正的平民,大多非官即富,比如南宫敬就是鲁国权臣“三桓”之一孟僖子的儿子,孔子既然要求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可以肯定的是,子夏即便家道中落了,也一定曾经辉煌过。
道德修养的当代意义在于“德才兼备”所有的古典都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一定要按照经典原意实行,则未必行得通。这就像“君子”与“小人”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君子更多地被赋予道德修养高的人,而小人则沦落到“卑贱无耻”的同义词。因此,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其文化内涵在于修学、修德二者不可偏废。
德在中国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品质属性,中国人历来重视人格的修养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从国家层面,要实行仁政、德政,昏庸的国君被称为无道昏君;从个人修养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们会啧啧称赞说它是君子大丈夫;一个专作坏事的人,人们会骂他缺德、丧良心。
人要德才兼备,德是前提,才是核心。人们常说,德才兼备是君子,有德无才是庸人,无德无才是小人,有才无德是奸人。德靠修,才靠学,既修且学才能德才兼备,受人尊重,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要认识这句话对于修养的意义,应当先明白它的真实内涵。
君子儒、小人儒,大都把它看成是有学问的君子、有学问的小人。
朱熹说:"儒,学者之称。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谢氏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闲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之谓,以私灭公,适己之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学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于此。"
朱熹只解释了儒的意思。对经义则举出了两位名儒的解析。程子指程颐,他的观点是君子儒是为己,小人儒是为人。为己、为人,是指为谁读书?君子是为自己读书,以书中之理要求自已;而小人是为它人读书,以书上的道理来要求它人,正如毛主席所说:"对自己自由主义、对人家马列主义。"谢氏是汉末名儒谢该,他是以义利来分辨,"闲"在这里的意思是界限,他对利的看法不仅钱物是利,凡伤天害理,以私灭公,而方便自己,都属于利。
他们的解释,一者是在学、用上;一者是在义、利上。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怎么看,他说:"从性天生文章,便是君子儒。从文章著脚,便是小人儒。即下学而上达,便是君子儒。滞于下学,便是小人儒。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不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而是今世狂学者。"
性天与上达的意思一样,都是指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简单的话来说,遵循道德、天理而做学问就是君子儒;不循道德、天理而做学问就是小人儒。
我赞成蕅益大师的观点。因为孔子自己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君子儒的另一种说法;再者,把君子与君子儒当一回事,显然不当;还有,君子在学识上,不仅为己,也应为人,才是正解。
这句经文对人修养的意义,在于提醒学者,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都不要忘了道德、天理!
威海链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对当代人的修养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