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德”,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有德的人,才能成大气。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这个“德”是指人的品德,素质,诚信,觉悟和人性。为人处世,不管你能力大小,智慧如何,都应以德为基础。一个人既便是聪明过人,技能超群,但是,缺德失品,心存邪念,也不会为他人所称道,並招致周围人敬而远之。所以,做人首先要立德,只有以德为先的人,才能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心胸,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戴。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如果是作为对自身的约束,首先是为道德,道德底线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其次,为品德。如果本身有才,但思想道德有问题,那必也难成大器,甚至,会变成反面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才?

人们常以人有无德来界定一个人的好坏,可见德是高尚的。

德,是德能,道本具无量德能,不从外来。正如六祖恵能悟道后所发感叹:"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些说的都是道之德。

每个人自性中都具无量德能,但为什么会少德或无德呢?乃是因为被汚染的缘故,汚垢把本具之德能障碍住了。

才,是能力,才干。它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

德与才两者之间的关系,德极其重要,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才,只能在有德的前提下,才可取。

普京论德、才,绝了。他说:"没有德,才,一文不值。"

明代张岱说德、才,更是痛快,"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非才,德便是才。

历史上,有才无德者,对国家带来的危害并不鲜见。王莽改制;安史之乱;秦桧害岳飞;袁世凱称帝等,他们个个才干了得,但都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鉴此,无德有才,直成祸害,又岂是一文不值。有德一定有才,这是不昜之理,因为,真有道德的人,又岂会尸位素餐,甘于下流。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以下是我的回答:

“德”之本义:

“德”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德”解释为“德,升也。从彳惪声。”从字形上来看,许慎将“德”字拆分成“彳”、“惪”两部分。

从甲骨文考察,可以发现许慎颠倒了‘德’、‘惪’两字的先后。先有“德”字再有“惪”字,许慎以今文训古文义,有些不妥。

从字义上看,许慎解释“德”的本义为“升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进一步解释许慎的观点,“德,升也。升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所谓“德者,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不是说明“德”字的本义,许、段二人从声训角度似乎是说明“德”词得名的由来,一个字的本义应该有文献资料用例来证明。

翻检古书,我们会发现,“德”字更多是与君王政治联系在一起,可追溯至禹、汤、文、武时期,“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他们施政所达到的安国保民、施泽于民的效果的行为,往往被后世奉为规范。

同时君主在施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克己奉公、勤俭礼让、谦卑果敢等品格,也逐渐充实着“德”的内涵。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所形成的安国保民、福泽于民的政治效果,因此这种“德”被后人效仿、提炼,形成了具有表示道德、品行的德观念,反映在字形上,则是“心”旁的加入。所以,“德”的本义为道德、品行更为恰当。

“德”之文化内涵

“德”的构建,关系到公民个人良好品行的树立,关系到国家政事之成败,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可以说在呼唤正能量的今天,对“德”的研究阐释更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我们使用“德”字时,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观念简单引用,而对“德”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楚。

“德”是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以春秋时期为例,“德”主要表现在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

(1) “德”在治国中的表现:

第一,对于礼的遵从。“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礼,国之干也”,作为《左传》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抽象名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集中表现为对“礼”的遵从上。

第二,以德安民,以民为本。“民”在《左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夫民,神之主也”,“民弃其上,不亡何待?’’足以看出“民”于国于君的重要性。

第三,重德轻武。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有483次,在众多诸侯国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中,如何能够使自己的国家得以保全,甚至发展壮大,在对外战争中获取胜利,是很棘手的问题。各诸侯国往往动用各种手段获得战争的胜利,“德”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以德称霸。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时期,战事频繁,各诸侯国为了谋求其在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有的谋求称霸以寻求霸主地位。纵然在争霸的过程中,武力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德”对于称霸的作用也得到了君主的关注。

(2) “德”在个人修养上的表现

“德”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逐步由“政德”向“人德”过渡,“德”除了在治国中得以表现,在个人品行修养上也不断得以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位于贤。“让,德之主也”隐公三年记述了宋穆公在生病之时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冯做国君,而立了先君宋宣公的儿子与夷。

第二,恭敬他人。僖公三十三年记述了关于冀缺的故事。当初,臼季出使到冀地,看见冀缺正在除草,他的妻子送饭给他,他们二人相敬相爱,后来臼季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晋文公,说道:“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恭敬是美德的聚集之处,能够对他人恭敬的人就是一定有美好的品德,这则小故事道出了“敬”在“德”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效忠君主。“忠,德之正也”,“忠为令德”,《左传》中的忠,更多的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在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节俭有度。“夫德,俭而有度”、“俭,德之共也”,节俭是最美好的德行。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德”不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在求取人才时有“德才兼备”一说,而“德”与“才”论,“德”更加重要,所有又说“以德为先”。“才”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但“德”是一个人品行的重要体现,品行都废了,再有才华又怎样呢?

我是木子小又又,如果对我的回答还算满意,可以转发评论点赞啊~~~

你的支持,我的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德和法律不同的是:

道德依靠人们内心的良知和公众舆论的评判去促使人们遵守实施!

法律依靠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和公共权力强制人们去遵守践行!

其他网友回答:

很荣幸题主的邀请

首先我们来说“德”字字面意思: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应该是讲品德,品质的重要性。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自古以来都是任用人才的标准。且无论说你是当朝宰相,还是地方小吏如果没有德行,都是百姓受难,朝廷的祸害。

历史有名的南宋大奸臣秦桧,要说才学,聪明才智我想没有人能否认。当朝大学士,在任宰相时,他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抗金名将岳飞惨遭陷害也是拜他所赐。

再说和珅,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者!诸多荣耀也挡不住“中国第一巨贪”的称号。在他当局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北大的高材生,天之骄子,多少人羡慕不来。当案情被揭露时,人们为之惋惜,为之惊叹。为之惋惜的是本来可以凭借自身才华报效国家,惊叹的是老天给了他高智商,却忘记给他做为人子的基本的德行!

综上,我认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智商可能会分出高低,但只有德行,高尚的品质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德是一个做人标准,如果认可一个人,先看人品,品质,言行这几方面,这就是德。所以做人先有德。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德”就是传统文化;“才”就是科学技术。“德才兼备”就是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科学技术;“以德为先”就是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为基础,是造就、培养、使用一切人才的前提。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从小品德兼优的我来说说:

“德行”有很多种含义,在如今这社会,最重要的三点为:孝德,善德,品德。

孝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德指的便是一个人懂得孝顺父母,每个人都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父母的怀抱下成长起来,所以人也应该懂得感恩。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向来是人的一大美德,如若一个人不懂孝德,不懂感恩,父母含辛茹苦将之带大,做子女的没有体恤父母的辛苦,那么他的心,也是至寒的。

善德——一个人若有了慈悲之心,那么他的心,也是善良的。善良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它是指一个人心地纯洁、仁慈宽厚,不咄咄逼人,面相也较为和善。古话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在周边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长大,也难免受到波及,可往往当一个人成长起来后,还能保持心底那抹善良,也实属珍贵。

品德——打小读书开始,老师们便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是啊,品德多么重要!一个心坏、没有品德的人,往往也是大家所厌恶的。所以我们要记住,一个人的品德,永远大于才能。


标签: 以德 德才兼备 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