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和固有属性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个问题提得好,且所涵盖的“文化、文化的核心及其固有属性”等三个概念都是大而无形,却又可以具体存在及体现出来的,需要逐项分析。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决定方向,它能决定我们前进的航标,往哪里去。文化决定思想,它能决定我们想什么,怎样去想。文化决定行动,它能决定我们做事的方式,人生走什么路。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行为,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它以无形的力量无时不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决定着我们的思维、价值观和创造力,相伴着我们人生轨迹的点点滴滴、分分毫毫。

简言之,广义上讲,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大概念,所有的环境、氛围、一言一行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如:头发不是文化,头型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狭义上的文化可以说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现象: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出口伤人、违法犯罪、不尊老爱幼等不良行为,不一定以书读得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也就是书读得多不一定就是有素养道德——文化。

二、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文化无论从广义、狭义上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本身不能产生价值,而是通过环境氛围以及引领人的思想境界并伴随于人的所有活动中来影响发展、创造价值。其核心是环境氛围的影响力、人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人类不断发展,走向文明的动力源泉。文化促使人类在数百万年艰辛的进化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宰。同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才使我们享受着高度文明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无论是茹毛饮血的艰苦岁月,还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文化始终在不同文化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中引领着我们的思想、决定着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创造文明,相伴前行。

三、文化的固有属性是什么?

文化的固有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缩小一下范围,具体到如书画、传媒、企业等特指的文化分支,文化也还具备市场属性,当然,这些属性都是文化的核心软实力的体现。

1、自然属性:其实,文化的自然属性就是意识行为的自然流露,文化就是行为习惯的真实“表白”,体现的是修养和精神。不必刻意掩藏、不必刻意伪装,文化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修炼层次就已经在思想深处和行为表现上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它会决定着你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心态是阳光还是阴暗,态度是端正还是消极,品行是善良还是虚假……真善美、假丑恶都会在不经意中“悄悄”流露出来。流淌的时间,飘逝的岁月,一切都会在自然中将你的文化层次和内涵冲刷开来。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举一动,或高深、或风雅、或低俗,都映射着每个人的素质和品行,智慧善良也罢,奸诈狡猾也罢,都是不同的文化底蕴氛围所凝聚出来的真实写照。

2、文化的社会属性(包含市场属性)

文化的社会属性主要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与之俱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劳动价值。文化也是一种社会进程,是在我们行进的每一步中逐步渗透的,是在我们行进的每一点中逐步融入的,是在我们行进的每一天中逐步凝聚的。正如“泰山不让其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样,以不同的“土壤”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修养,不是象知识的汲取那样可以去直接表现,而是一种象征,在深层次的意识心灵中汩汩流淌,最终以各种行为的不同表现,显现着视角的差异、思维的不同、道德品行的高低和素质的高下。

社会中,文化决定着人的思想、态度,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比如,在一个文化浓郁的环境里,你懂得尊重自己,你会自强不息,所以有品味;你懂得尊重别人,你会与人为善,所以有道德;你懂得尊重自然,你会充满仁爱,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又如,很多市场化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社会属性,形成了有形具体的文化产业,在影响引导人们思维的同时,又创造了很多价值财富,让文化的社会属性在新时代更加突出。

人生是短暂的,一路的风雨兼程,一路的披荆斩棘,或为成功而欣喜,或为失败而彷徨,运行的轨迹无论是风光无限,还是青涩暗淡,文化始终伴着前行的脚步,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与我们匆匆而行,也许一步即千里,也许一步即深渊,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行为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文化为我们演绎了大千世界瑰丽奇异的林林总总,为我们展现了人生征途上的风风雨雨。是呈苦痛鞭策着我们去移山倒海,去创造奇迹,崇尚优秀文化让平凡者脱俗,倾心腐朽文化会让天才壁落。

总之,没有文化,美人是花瓶,没有文化,思想是空洞,感谢世界赋予我们太多的文化,才让我们的生命绽放无限精彩,才让我们的跋涉之旅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谢谢大家!

2020.4.11下午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包括多种层面,说这个人文化很高,那个人文化较低,说的是掌握知识和技术多与少,但不是很全面。

有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化渊源流长,这里就不单纯的知识文化,还包括了技术文化,体育文化,造酒文化,制中药文化,文艺舞蹈文化,各种民风,习俗,各种方言,各种传统节日,比如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所有这些统称叫中国文化。

说文化的核心就是知识面和技术面,知识面很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等等,技术与知识面相连,造纸,造桥,冶炼等等。

说文化的基本属性,它包括知识,技术,各种制度,管理方式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等等,我认为都是文化属性。

文化包含的方方面面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文化包括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我们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来在这个地球村上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的理解就是这样,望网友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文化?便想起史书上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场运动结束了没有?还是在继续进行?产生了新的文化没有?一个个追问,令人困惑,找不到方向。不知是我孤陋寡闻,还是早有定论。

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河湖海、山川巍峨,苍天古柏,林莽深处,千年的古寺,悠远的钟声,岳簏之巅,湘江岸边,唯楚有才。

城市的魅力是由建筑的风格和特色结定的。城市的屋脊形成了城市的天际线,像首哲理诗,是凝固的音乐。

雨巷里的白墙青瓦石板路,撑着伞的诗人写出了千古名句⋯⋯

孤独的坐在老屋里,望着园子里的古井,归乡的游子讲述着城南旧事⋯⋯

来到江南烟雨中的水乡,绍兴的黄酒、嘉兴的棕子、还有鲁迅先生爱吃的茴香豆⋯⋯

还说什么呢,也许再追问一百年,也说不清道不明。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一词用梁晓声的话概括最准确,他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认为文化的核心和固有属性应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文化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德规范,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食粮,是明明白白做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支撑与助推器,这是一个人的文化核心和固有属性;二是文化是历史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是经久不衰的力量,是过去、现在、未来永远绵延不绝的东西,是凝聚人心,是共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是文明、和谐、昌盛,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与动力。这些就是文化的核心和固有属性!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您的邀请!文化这个词太广泛了,我有点回答不好。我试着说说我的看法吧!

文化随时间的推进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包括人文和天文),在现代是分科的(比如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医学等等)。

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的文化都是为人类服务的。

文化的固有属性应该是可以传承的。

其他网友回答:

在现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絲钉

其他网友回答:

<2>其实提问者的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实际是个很宏大的问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派都有不同的定义,下面我就粗略的归纳一下吧。文化一词的产生与发展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思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得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活动。以后逐渐引申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 、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申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19世纪 各学科对文化的定义不一,成了歧义最多的用词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

在《判断力批评》中指出:文化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他强调文化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和能力,既是理性思维的活动和能力,又是实践行为的活动和能力。康德和黑格尔都强调文化是主体在客体互相作用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著作中,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通过创造文化实现自我意识并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否定。文化弥补了人的存在的非理想性,是人追求的自我完善的动力。既我们常说的文化被我们创造,又服务于我们,是精神的力量。

社会学的文化概念


文化即该人类群体之共同认知的主观部分。一个群体的共同认识可以理解为-个类似于竖立起来的光谱一-样的序列, 我们将其分为两部分,上面主观性较强的部分即为文化,而下面客观性较强的部分则称为科学,例如饮茶是一种文化, 而制茶则是-种科学(技术)。

另外要注意,这种划分是依据认知的主客观性强弱来进行的,而这种强弱变化是连续的,所以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科学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人总是站在科学的大地上顶着文化的天空,文化的影响存在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从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到婚丧嫁娶再到比较极端的“强奸之都”称号、“荣誉谋杀”事件等等。一般来看文化很稳定,甚至保持几千年不变,任何一个试图去改变所属群体的文化的人都会感觉到极度的孤立、虚弱,因为文化的改变-般是在这个群体面临着现实的挤压时才能实现。


文化本质

就文化的本质而言,文化就是信息,尽管信息不等同于文化,但文化必须是信息本身。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也都只是信息的存在。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和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在说明心和物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看你这么热情,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冒着泄露天机的风险,我直接告诉你文化的秘密。

第一,文化的固有属性,两个字:“包装”。一个人要穿着得体,装饰漂亮,才会招人喜欢。文化也一样。它就像是一件披在人或国家外表的美丽衣服,远观,赏心悦目,近看,一脸崇拜。

第二,文化的核心,三个字:“一起装”。一个人说文化,没用,必须一大堆人,天天一起神侃,谈得头头是头,形成了共识,时间一久,就形成了文化。

你看,我冒着危险把最接地气的优质答案告诉你了,切勿让别人知道。切记!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包括多种形式,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等。而文化又包括多种层面,说这个人文化很高,那个人文化较低,说的是掌握知识和技术多与少,但不是很全面。

有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化渊源流长,这里就不单纯的知识文化,还包括了技术文化,体育文化,造酒文化,制中药文化,文艺舞蹈文化,各种民风,习俗,各种方言,各种传统节日,比如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所有这些统称叫中国文化。

说文化的核心就是知识面和技术面,知识面很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等等,技术与知识面相连,造纸,造桥,冶炼等等。

说文化的基本属性,它包括知识,技术,各种制度,管理方式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等等,我认为都是文化属性。

文化包含的方方面面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文化包括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我们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来在这个地球村上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的理解就是这样,望网友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为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心态文化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标签: 固有 属性 文化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