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什么时候有“古人诚不欺我”的感觉?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春秋》记载

公元前 687年,四月初五夜,一个不寻常的夜,满天的恒星忽然都不见了,夜中出现一场流星雨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场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而恒星为何不见,也成了千古未解的谜团,只能解释为流星的数量和密度已经掩盖了恒星的亮度和天空面积

这是何等的恐怖啊!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古人把天象和人世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天人之间确实有某种神秘的对应关系吧,星陨视为灾异,星陨如雨更是大凶之兆

断壁颓垣,尸横遍野,疮痍满目,如末日降临,你还会认为杞人是无缘无故地忧天吗?

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这样记载: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天子始封杞国为公爵,后至春秋时又降为伯爵。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

在那混乱而血腥的年代,杞国生存在夹缝中,生活在虎视眈眈下,杞人忧天,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忧国忧民

可见古人诚不欺我


其他网友回答:

我好像从记事起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慈爱的老人在讲她的见闻,从无欺从无不诚。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诚不欺我",这句话是错误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成圣,无论古人今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欺。

做到无欺,既使人格、品行好的人,也难以办到,从其主观上来说,是不欺人的,但因为见地不到,对事物的看法难免会有错误,所以做不到无欺。

能做到无欺的,只有彻悟真理的人,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科学家、哲学家,而是了道之人,如释迦佛、孔子、老子,才能"诚不欺我"也。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就有这样的感觉。初中高中的时候不是学过很多文言文吗,太难学了,完全是为了考试才去背诵的。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在去翻翻那些书,发现里面的都是金句,人生指导手册呀。现在去看《道德经》《论语》《史记》……,这些个以前很难啃的书,一下子看得也比较轻松了,能有共鸣。

其他网友回答:

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讲:“听人劝吃饱饭”,当自己不听他人善意劝谏而吃亏的时候就会觉得古人言之有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之言果然非虚,即古人说的对极了。表达一种,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试过有这样的感觉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人见人不爱花见花不开一名妄想成为游戏解说的主播我是小葛!

这句话是倒装句,小的时候我听那些爷爷奶奶说过这句话的。

古人诚不我欺,是为 倒装句式,实际是“古人诚不欺我”。

  意思是,古人之言果然非虚,即古人说的对极了。适合用在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 一语中的,故而 幡然醒悟。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对于“古人诚不欺我”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谚语了。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不跳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等等,这些我们从小在长辈责备的口中听到的,也确实是那样的。

标签: 不欺 古人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