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五岁时,巳过天命之年,本该是安心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度晚年,不应该外出颠沛流离。可是当时的诸侯征战,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他不能坐视不管,他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艰难的周游列国,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孔子的周游列国就是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向往三代明主的和平盛世,他向往周公的礼乐文明。他要实现克己复礼为仁,通过恢复周礼,由当时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要实现和平无战争,建立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
孔子要通过宣传他的政治思想,让各诸侯实施德治仁政的治国平天下。以民为本,使老百姓的修身齐家,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巩固社会的和谐与有序地发展。以德教化万民,减少刑罚,让民众自我教育,自我制约,自我监督,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人人遵守礼制。
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为着广收门徒,更好地开坛讲座。既扩大他的政治影响,也能培养出更多的政治精英。他要通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更多的鸿儒硕学,来实现他的抱负和理想。
孔子当时的思想有着积扱入世的意义,无奈当时的诸侯只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勃勃,只有以法治国的武力统一。也许是孔子的思想过于超前而脱离现实,所以没有一家能接受孔子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孔子的周游列国,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他也深知自己的希望非常地缥缈,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年近古稀,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令后人赞叹不已。十四年的凄凉落魄难道如同有些网友所说,是孔子为了跑官,为着升官发财,为着图名图利?不是,真的不是。
孔子十四年的坚守不忘初心,为的是当时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的是当时天下苍生百姓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孔子离开鲁国在外14年,经常被美其名曰“周游列国”,但其实孔子是不情愿的,他是被迫离家的,甚至在流离至郑国时,孔子还自嘲自己是“丧家之犬”。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尽管孔子不是出于自愿而离开国家,但也因为这次的离家,让孔子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不是求仕入仕,而是著书传世,教化众人。也因此,让孔子成为了流芳百世的圣人,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
(补充说明:丧家之犬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图/孔子周游列国)
一、孔子也曾是一个普通人孔子年轻时,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一样要娶妻生子,一样要为了生计而担任小吏。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在鲁国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做过管理牧场养牲口的小官,还做过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
孔子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南宫敬叔,是他请求鲁昭公,让他与孔子一起到周去学礼。
(图/孔子适周观礼)
而在周学礼过程中,孔子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二个贵人,那就是老子。老子送别孔子时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而品德高尚的贤者则以言语赠人。我不是有钱人,只能假装自己是贤者送你几句话为你辞行。”
孔子回到鲁国后,弟子门生就越来越多了。
二、孔子也曾高官厚禄不久、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逃到齐国。因为鲁国太乱,孔子也去了齐国。
在齐国时,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时,孔子提出了著名的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惜的是,齐景公虽然对孔子很赏识,但晏子却看不上儒士,说礼乐已经开始崩坏,孔子太过于讲究礼乐,而礼乐这种东西,几代人都学不完、弄不清,实在不适合拿这套东西来引导老百姓。
总之,结果就是齐国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鲁国后,季氏的权势已经凌驾于鲁国国君之上,孔子就更不愿意在鲁国为官了,就潜心立书。这时,弟子门生又越来越多了。
鲁定公平定内乱后,孔子终于在鲁国出仕了,先做了一年的中都宰,后又提升为司空,最后官至大司寇。
齐国怕鲁国因为重用了孔子过于强盛,就用美人计对付鲁定公。结果鲁定公三天不问政务,祭祀结束后也没有按礼把肉分给众大夫,就这样,孔子选择了离开鲁国。
三、孔子周游列国至此,孔子开始背井离乡,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的第一站是卫国,但卫君听信馋言对孔子不是很信任,于是孔子又离开卫国想到陈国去。途经匡城时,匡城的人们因为孔子长得很像鲁国的乱臣,就围住他们不放,孔子只好派人去卫国称臣,才得以离开。
孔子回到卫国后,因为卫灵公特别宠爱卫夫人,卫夫人还让孔子去拜见她,总之,孔子见卫灵公喜好美色多过于喜好美德,又毅然离开卫国。
离开卫国后,孔子先后又去了曹、宋、郑、陈,然后又回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亲自迎接了孔子。而后孔子见卫灵公与其谈话时其注意力完全在天边的大雁,于是孔子又离开卫国回到了陈国,然后又去了蔡国,又到楚国叶地,又回到蔡国……
(图/孔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受困于陈、蔡之间,粮食断绝)
楚昭王想重用孔子,但是左右劝说道,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太强了,如果给孔子七百里封地,那么,楚国肯定要灭亡的,就改姓孔了,于是楚昭王就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孔子离开楚国后又回到了卫国……
纵观孔子“周游列国”整个过程,孔子很多时候确实如丧家之犬一般,流离失所、无处安放。但也有过很多次被国君重用,但是最终要么是因为孔子看不上这个国君,要么是孔子因才华过高被人嫉恨,最终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四、孔子荣归故里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以厚币迎孔子返鲁,自此,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前前后后已经有14年之久,鲁哀公与季康氏虽然时向孔子问政,但也始终没有给他什么高官,不过此时的孔子这个时候也没有在乎这些事。
在孔子流浪的14年里,孔子想明白了一件事,国家或者说诸侯之间的兴衰变化是不变的真理,出仕为官只能救世人于一时。要想恢复礼乐,凭他一个人是很难做到的。于是他就潜心著书传世,教化众人。
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日,孔子驾鹤西归。
孔子虽然没有实现毕生的愿望,恢复周礼,但其思想学说却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之久,并且会一直影响下去,可谓比任何一个朝代都久。
《道德经》上有提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说的就是孔子。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每到一处宣传他的“仁,义,礼,智,信”,感染国君用他的儒学治国。我认为没有他图,这就是孔子能成为圣人的根本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去寻觅各国君王对已和弟子们的赏识。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周室衰微,诸候争霸,天下无道。臣杀君,子弑父,如此恶劣之事,屡屡发生。据太史公自序说:"灭国五十二,杀君三十六,诸候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当时社会混乱之情形,就是"礼崩乐坏"。
孔子周游列国,是为救世而绝不是为求官。纵观孔老夫子的一生,游列国,删诗书,订礼乐,编春秋,讲论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克己复礼",为华厦的千秋万代,构建理想、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礼崩乐坏",万万不可轻视,像杀君弑父这样的事都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干?礼崩是道德全面崩溃,乐坏是人不守本份,公然僭越,世道彻底坏了。对治"礼崩乐坏"之良药,唯"克己复礼"而已。
孔子的这一政治主张,诸候当然不会接受,在当时你争我夺的战乱社会环境下,他们所要的,是霸道,而不是帝道或王道。
所谓帝道,是炎黄尧舜禹五帝之道,"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
所谓王道,"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是周朝治国之道。
所谓霸道,"修行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危,以法服人。"
帝道长远,王道稳重,霸道决绝。能被诸候列国看好的无疑是霸道,商鞅三次见秦孝公游说的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第一次说帝道,第二次说王道,第三次说霸道。前两次,秦孝公听得打瞌睡,只有第三次,他听得很高兴,而被采用。
孔子"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孔学的精髓,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世界有爱之基。在他对弟子颜回谈到"克己复礼"时,就揭示出了其重要性。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者爱人,为当代所崇尚的"博爱"思想,孔夫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致力为之,只可惜不为人识。
可以说,孔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以贯之,"克己复礼"。
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是不会过时的,只要存心让世界有爱者,必然会与孔子一鼻孔出气。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用佛家来讲就是向众生实施普法布施。体现自己觉悟了还要让别人觉悟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体性精神。合乎所宣讲的仁政理念。通过周游列国来布道施仁行法,以向大同理想世界进程而努力。
其他网友回答:当然首先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活国。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和平相处,不要战争。但各国君王都在厉兵秣马,扩展自己的国土面积和势力范围。所以不被采纳。其次是想当宰相辅助君王。这当然也没有实现。第三是在各国广收门徒,来宣传,继承和推广自己的主张。
其他网友回答:不周游列国,又如何去实践自己理念?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到各地去讲学。
其他网友回答:你去跑业务就知道了,拿着你的产品,去各地卖,你就知道孔子在干嘛了。孔子是有很多的书的思想的。他带上这些,就像成功学大师的光盘和书一样,他到一个地方就去宣传他的这些东西。目的就是,得到有关机关的认可,然后就可以至上而下的开禄灯,就可以成就万世基业,事实上他就做成了、
威海链 »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地是什么?宣传他的思想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