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情节”的儒家文化基础有哪些?为何社会缺乏“处男情节”?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真正的儒家文化没有处女情结,这个社会也不乏推崇君子!

纵观《四书五经》没有看到儒家有哪一个地方有处女情结,恰恰相反,我们可以从《诗经》上看到很多讴歌自由恋爱,讴歌爱情的地方。

在事实上中国古代过去也不是一直都有处女情结,处女情结是从明清开始的,是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盛行后的产物。

至于说社会缺乏“处男情结”,这不光是生理上的原因,也是社会权利的问题,这个社会过去一直都是男权社会。所以,处男情节根本没有发展的环境。不过,这个社会虽然没有“处男情结”,但还是有“君子情结”,所谓“非礼勿视”,传统的士大夫,对于男女之事都是慎而重之的。

另外,谈“处女情结”在当前社会总感觉有点讽刺的味道在里面,现在这社会因为男多女少的原因,实质上男女的天平在普通阶层早就倾斜了方向,与过去刚好倒了过来。有句话叫做矫枉过正,现代社会在男女方面其实有些太过于放松了,正到了需要稍微收紧一点的时候了。

其他网友回答:

高雅的人,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会有处男,处女情节,会注重自己的身体的贞洁和感情的纯粹。只有那种情商低的可怜的人才不会看中情爱和性爱,可以随便。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在传统文化上讲,此题不是正问,谈论意义不大。即便如此,还是闲聊几句,供参考。

【1、话题背景】

“处女情结”的背后是封建社会后世相传的理教思想,并非孔孟的原始儒家思想,所以别脱离这个史实看问题。另外,这也是古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修身观、处世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代儒家教义,所以也别当做儒家的圣教内容。若深究起来,“三从四德”是这句话的依据,“礼义廉耻”是这句话的内容,“自我教育”是这句话的目标,属于对儒家经典思想的发挥之论,不算儒家正理。分清此话与儒家的界限,是谈论的第一步。

【2、话题的所指】

“处”在古语里是多义字,此处指清静独在、心向高洁、不染俗世,故“处女”是对特定修行状态女子的敬称,“处女情结”指理想和价值标准,含有褒义。但今人所说的“处女情结”派生出四个别意,与古代不同,即孤僻心态、不谙世事、逃避责任、肉体贞操,增加了贬义。换句话说,标题语有古今之别,并不能简单的混谈。

【3、孔子教育观不涉及“处女”概念】

展开讲,可提炼为四点:(1)依圣反省,贯穿始终,故省心是立身之本,悟理是立身之要,但能济世,不论身份,也就无所谓是不是“处女、处男”。(2)有教无类,遍及一切,故人生在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可以“善”教人,也可以“恶”教人,并不挑拣教育对象和内容;学生只要依教奉行,真诚落实,也不挑拣老师,甚至能无师自通,二者都无所谓“处X情结”。人以真性立言、立德、立身,不以肉身的净秽立世。(3)思无邪,近圣贤。儒家思想都可归纳在这句话里,人性正,就思正;人性真,就行真;人性公,就事仁,故修养道德首在人心,不在人身;心若悖理,身洁何用?(4)孝悌无我,修身为人。大孝无私,真悌无利,仁爱无求,故君子能随时舍弃一切,不惜身命,包括身体,而不会吝啬什么,当然也就不会“视身体为私产”,生什么“处X情结”。

【4、“处女”的标准】

在儒家传统的圣贤教育里,君子是教育目标,但君子是不论男女的,故今人将处女定义为教育目标,是长辈的误解;女子本人将处女情结作为道德目标,也是以偏概全。为何?在根本上讲,人性无男女之别,人伦无男女之分,圣教无男女尊卑。这个意思在《大学》八条目里,暗示的很清楚,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不讲性别和身份,只讲人性、人心,以正性为始,以正心为要,以正行为归,这才是自我修行的最高标准。可见,今人一般理解的“不婚、丁克、无婚前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处女”,“处”主要指心,不指身;心不悟理,行不至义,哪怕一生未婚,守身如玉,也不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处女”。

【5、“处女”概念的来源】

单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看,应开端于两汉,形成于宋明,大致的线索为:西汉确立儒家的正统教育地位后,根据统治需要,开始重新定义儒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包括“男尊女卑、男上女下、男主女仆”等纲常内容;东汉进一步系统强化了男权在家庭、族群、社会和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将之神圣化为圣教思想;宋明理学派开始借鉴道家、佛家思想,系统改造和提升儒家思想的哲学性,将男权思想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圣学地位,也严重误导了后世人。换言之,“处女”是男人为女人量身定制的历史标准,“处女情结”是维持家庭礼教秩序的历史教育需要,代代传习,至今变成社会普遍接受的、女子们自觉遵守的道德习俗,其实都非孔孟本意;将之看做儒家祖师教育,是严重错误的。

【6、“处女、处男”概念的歧义】

“处X”这个词来自西方文化,原意专指男女修士,不指俗人,被引进时,翻译为这样,且逐渐被后世人乱用,生出很多别意,限于篇幅,此不多说。可见,直接以西语逻辑的词汇套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上,也不严谨和客观。如上所说,儒家最原始的立身标准不论男女,也没有贞操的礼教规定,是后来人根据需要强加给封建社会女性的衍生之意。现在世俗多解读为“没有X行为的男女”,实在讲,这既与儒家没直接关联,也不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直接史实。当将“处X”与当今社会传统婚姻观解体联系来看时,谈论它就不妥,也不必探究结论。

总之,立于“反省”之上的儒家思想不讲怎么看别人,只讲怎么觉悟自我。明白此意就知,懂儒者不谈“处X”话题,也不旁观谁是不是“处X”。人若不修身,未婚也算不上贞洁,独居也算不上高尚,“处X”又能怎样?不过是戏言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必须澄清的是,儒家没有"处女情节"、"处男情节"文化。儒家文化在夫妇关系中,对双方要求都应当忠贞。

不错,在现实生活中,有"处女情节",而没形成"处男情结",但这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由各自的身体特征所决定。女子是否为童子身,在"新婚之夜",便了了无遗。

实际上,女人也在乎丈夫是否处男,但没有办法检验。这事,靠道听途说,是不可以的。

无论男女,"爱情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如果愿把自己的老婆、丈夫与人共享,这种人,一定不正常。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研究过,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多数都是男权社会,古代女人没有什么地位,足不出户,在家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三从四德,所以各家对女孩管教比较严,不许抛头露面,慢慢形成洞房花烛夜见红的习俗。

标签: 处男 儒家文化 处女 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