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汇集孔子生前与弟子的提问和回答,由他的弟子编写成书,是儒家学说中最经典的著作。《论语》集聚孔子思想全部的精华,在政治观念,道德伦理,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半部巜论语》治天下,在当今社会仍值得借鉴和引用。任何思想文化都不可能完美,对于《论语》中的疑惑,我们也只能是扬长避短,古为今用。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出于《论语:学而篇》。
礼有礼制和礼仪之分。礼制是国家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有序发展。既要有统治者德治仁政的治国平天下,又要有百姓遵纪守法的修身齐家,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社会的一片祥和,才是国泰民安。和平盛世必须是健全的礼制作为强大的基础,才有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以礼相待,相敬如宾,和善友好。是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体贴、包容、理解。不仅是与亲人和亲友要做到这一点,与社会上其他不同层次的人物打交道,同样要做到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天下,政通人和国强民富。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和善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贤明的君主,他们所开创出辉煌的盛世,就是来源于“礼之用,和为贵。”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以礼之用,以和为贵,这就是我所产生的疑惑。国与国之间的友好邻帮当然是友好往来,如果是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霸道,还能与他讲礼讲调和吗?肯定不是,必须是反戈一击,消灭一切入侵之乱。当国内不法分子危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是以德教化,和解了事,让他觉醒自悟,还是绳之以法,严厉惩罚?
人与人的共事和交往,因为人格各异,许多人的私欲过重,品质败坏,有必要对他彬彬有礼吗?还需要与他和好交往吗?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最好的对待是避而不见,敬而远之。
《论说》中还有一部分有所疑惑,在于自己的中庸处世,理性对待。
孔子之言,常与行悖,足不堪信。天下大乱时,他说教别人隐身,自己却满世界蹽去跑官要官,曾几度被人当面辞退,又几次被围困冷遇,恰似丧家之狗也不回头。岂非言实不符,自搧耳光?!
其他网友回答:这一章经文,出自于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什么意思呢?笃信就是一心一意在上面,好学是志在必得。守死善道,是指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甚至有人拿枪逼着你,也决不改变。后面几句就是这一句的注脚。
这样说,恐怕还是不太明白。再直接一点说,笃信,就是信人人皆可为尧舜;好学,就是自己要成圣成贤。守死善道,就是咬定这一目标不放,志不可夺。这样,才像笃信好学。
志向立定了,那要怎样修学呢?孔子强调了四点: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句是你的主要疑惑所在。危是危险,邦指邦国、地方,危险的地方不要去。这是不是太不侠义呢?不是。因为你去了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给自己带来麻烦。乱邦,就不单纯是指社会秩序动乱,思想乱也在其中。在秩序动乱的地方居住,对那个地方,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你去作甚?比如现在的叙利亚、伊朗,很乱,跑那里去居住,能改变什么,不能,反而自身安全及生活难有保障,生存成问题,能去吗?既使社会秩序不乱,思想混乱,自己学养不够,接触多了、久了,对圣贤之道慢慢产生怀疑、动摇、抛却,是不是。学儒、学佛都是一样,开始还是要选对地方,不然,度人不成,反被人度了。
其它几句好理解,就不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对《论语》我并不怎么关注。因为其还没有进入‘’悟‘’的层次。虽然有所建树,但与佛道相还相差甚远。
其他网友回答:当时战国七雄,有的国家战乱,有的国家危险,有道的国家可以与之相见,无道的国家就隐居,因为人家不会采纳你的意见,意思是孔子在推行他的治国思想时战乱的国家也不好推荐,有危险的国也不好推荐,只有有道义的国家才好推荐,行不道义的国你去和他推荐他的思想,人家也不会采纳,还不如隐居。
其他网友回答:这就是儒家的出世之道。等你治好国了我来帮你。
威海链 » 学习《论语》的疑惑?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