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

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两个极端——慈悲,以及天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就是

两个字:博爱

四个字:以己渡人

有些近似于“让一部分人先强起来,然后先强起来的人帮助不强的人”

可是最大的关键就是,这个“立人”或是“达人”(简称为帮助人)只是责任,却是不义务,更不是法律。

我有钱了,那么为什么要让你也有钱呢?如果让你也有钱,我有什么好处么?

如果没有好处,为什么要“立人”,为什么要“达人”?

如果我没有帮助别人,会受到惩罚么?不会!会受到制裁么?不会!确切地说,如果我不帮助别人,谁能把我怎么样呢?

正如让坐,不让座是本份,让座是情义。我只有让座的权利,却没有让座的义务!

所以小可个人认为孔子的思想很天真。

天真到企图用建议来代替规则,用道德来取代法律,用善良来抵御人性。毫无疑问,鲜红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就连孟子也没有做到,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做不到。

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么?

南京的彭宇,以及前段时间埋在操场下十六年的冤魂,或者那个被交通意外的教师,以及前几天要帐未逐的悲剧者,更有无数借钱给朋友的傻蛋,都赤祼裸地告诉我们

欲立,欲达,都不难。难的是立人,达人!

穷则独善其身易,达者兼济天下难。难的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愿,而是不敢!

其他网友回答: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段话出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照一般的理解,这句话是说要自立而必立人,要想自达而必达人,这么理解本来也没什么错。但是细微之处不搞明白,这句话就有毒。这里面有个先后的问题,到底是先自立而后立人,还是先立人而后自立?答案显而易见。

这句话的本意是推己及人,而非舍己从人。许多读书人都犯的毛病,把自己放一边儿了,去成全别人。人家立起来了也不感激你,这样的好好先生和糊涂君子多的是,你说他读书了没有,读了一肚子书,结果越读越糊涂。

子贡就犯这个毛病,上来就想博施济众,孔子没有骂他,跟他讲道理,博施济众好啊,这是圣人啊,可是就像尧舜这样的圣贤要博施济众也力有不逮,为什么?能力有限,有些事硬是做不到啊。比如让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肉吃,这个可以做到,难道60岁以下的就不想让他们都有肉吃吗?当然想,可惜圣人也变不出这么多肉来,圣人亦有所不能啊。一个人自身没达到那个程度就想博施济众那是妄想。

孔子下面接着又说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的含义是由身边做起,你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有多高就看你做了多少事,这是一个标准,你说我学问高,对别人没一点好处,对世道人心无益,那你的学问就值得怀疑了。这与《大学》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是一个道理。是推己及人,而非舍己从人,我再次强调这一点,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无条件去帮助成全别人,你没那个能力,就算你帮助他了,别人也不当你是盘儿菜。

下面问题来了,如果连最简单的都做不到怎么办?我连身边的人都帮不了。孔子也给答案了,这就要说到另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实在没能力去立人去达人该怎么办?那就首先做到最基本的东西,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仁的开始,最初的修养功夫。

总结一下,整段话是孔子在教育子贡不要好高骛远,没读几天书就整得自己跟个圣人似的。佛家讲自渡渡他,结果好多人未能渡众生,反被众生渡,再一个众生也未必就愿意让你渡。老老实实的从自身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最初的,其实也是最终的。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不强加于人,就是顺从别人的意愿,不违逆民意就是顺从民意,不违逆天道就是顺从天道。这其中的深意请诸君仔细思忖,不违就对了,不必再找一个顺,不欲就对了,不必再找一个欲,取其中道。所谓“己欲立而立人”自立就对了,不必再求立人。人能自立而立人自在其中。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学习研究“国学”有小二十载,越深入越焦虑。因为,发现很多人对《论语》、《道德经》、《礼记》等国学经典的许多章句都存在比较大的误解,包括从古至今很多声名远播的章句集注等,这直接导致教科书跟着错误,教师和学生以讹传讹。实在是心如刀绞!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去理解才是“正确理解”,什么意思才是“准确意思”!!

题中两句均为孔子言论。第一句出自《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第二句出自《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家如果仅仅是想理解个“差不多”,那么,翻开《论语集注》甚至只需上网一查,便能找到大同小异的各种注解。但这个看上去的“差不多”,离孔圣人的本意差得太远。我的解读即使不等于圣人本意,也绝对别具深意,与众不同。请屏住呼吸往下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首先,从字面入手:

  1. 己:自己,自身。

  2. 欲:主观渴望,内心追求。

  3. 立:站立,挺立,立身,立业,立功,立名,立德。引申为成功、有所收获。

  4. 而:连词。连接动词时表示方式、目的、原因、依据或时间顺序等。

  5. 人:这里是相对于“己”而言,指他人,别人。

  6. 达:通达,到达。引申为顺利、如愿实现目标。

仅仅字面上,大家都容易理解,也很少产生分歧。因此,理解差别最大也就是产生分歧的地方,是句法——这也是我要讲的重点。请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句式为:

主语+(欲)+动词+连词(而)+动词+宾语。

一般观点认为,该句式中前后两个动词动作是并列关系,所以通常解释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

实际上,全句的第一个关键在“欲”字。“欲”为情态副词,“欲+动词”结构,表示该动作属于主观意愿、内心要求的行为,但指该行为事实上尚未发生【这是第一个重点和难点】。再看:

第二个关键在连词“而”字。在“欲+动词+连词(而)+动词”结构中,前后两个动词所代表的行为动作实际上已经划分了先后顺序,即:“而”后的动词(动作)是实现、完成“而”前面动词(动作)的条件、依据【这是第二个重点和难点】

由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句式便可转换成同义句“为立己而立人,为达己而达人”。至此,正确意思已经显而易见了:

(自己如果想获得成功)只有通过帮助别人取得成功,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成功;(自己如果想实现愿望)只有通过帮助别人实现愿望,才能使自己真正实现愿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两句话暗含着一层逻辑关系、一种社会哲理: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在优化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条件,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看似利他、最终利己——这才是圣人的深度、圣人的高度!

言至于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确意思已经呼之欲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和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这里也暗含着一层哲理:当你损害他人时,实际上在恶化你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条件,最终受害的必然是自己)

孔圣人之所以被千年赞颂,就在于其平实的语言中,富含哲理。因此,决不能肤浅地理解——当然,肤浅也不可能理解得了圣人思想。

我是“国学鼎新V文化自信”!欢迎交流!欢迎不服者来论剑!

其他网友回答:

这道题出得好,之所以好,乃是因为它是践行仁的重要实践方法。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核心。什么叫仁?我们先从这个字说起。仁,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二字,也就是说,仁字是由两个人组成。这两个人代表谁呢?一个代表自己,一个代表他人,做到对人如对己,彼此平等,就是仁。

当今世界,大家都在追求平等,但怎么操作,可以说,都不得其要。而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文字上好懂,是指自己想要获得立身处世的学养,也要帮助他人获得立身处世的学养;自己要求得显达,也要帮助他人求得显达。至于是先己立己达,还是先立人达人,当然是先己立己达,而后才能立人达人。己不能立不能达而立人达人,无有是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先后,而在于存心,不能为一己之私而求,要为天下苍生而求。也就是说要"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境界放在今天也不会低矮半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行事的底线,自己不接受的事,决不能强加给他人。这个道理不仅深而微妙,而且人人能懂,只要扪心自问,就可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二者之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济世广大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基本良心。坚守基本良心,最终必发济世广大之心。

可惜,今天世界崇尚竞争,竞争就是我胜你负心,什么为人之心,基本良心,一概抛却。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话都出自《论语》。这两句话分别是对孔子所倡导的“忠”、“恕”之道的解释。

”孔子曾经对曾子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同学们不明白什么意思,曾子给出的解释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忠恕”二字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又引用了程颐的话:“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尽已”就是指为别人作事要尽心尽力,就象曾子自已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在这个过程中“尽心”又是关键,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才是真正的“忠”。“推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也是对“恕”的解释,《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其他网友回答:

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思想观念,都是阶级意志的宣示,代表着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阶级斗争,阶级压迫,阶级统治服务的的。孔丘是他那个时代的官绅贵族阶级的代表。他的一切言论,都是为官绅贵族(君子)服务的。所谓的欲要树立自己的形象,须先树立别人的形象;欲要使自己闻达天下,先要使别人先闻达天下。以及自己不想承受的东西,就不要加诸他人。这些话都是局限于官绅(君子)阶级内部的谦让之辞。他决不是要与最广大的小人百姓,讲这种谦让和包容的。他的本意,是要统治阶级内部谦让包容,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去对付,和欺侮最广大的小人百姓。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想法理解

“己欲立而立人”:团队精神,及大环境时机条件。当人家都站起来了,自己才容易站起来……所以自己不能独自站立时,先让人家站起来,先铺垫以求己立,这很重要;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互助环境才能得助,或是这道理。

但是,是否都要等人家起来后自己才起来呢?推论:己欲富而富人,己欲成而成人……这在当今成立不?

须与等靠要思想划清界限,是主动出力。若是资源枯竭的条件下 ,谨防那样做可能适得其反的结果。己欲达而达人,可用同样方法推理。

再说“己之勿欲,勿施与人”。作者把“己”与“人”限同类而论,条件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或不需要你也不需要的东西,但也不一定,可能互补呢!

对于比自己差的人,己之勿欲,择施与人,或是善举矣!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只有自己站的稳了,才能更好的扶住别人站稳。自己飞黄腾达了,才能帮助别人更好的发展。这里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即仁爱。

孔子提倡人们要有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有爱。个人是脱离不了社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圈子里的人要互相帮助,爱戴每一个人,当一个人发展壮大以后,要把周围的人带动起来,这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仁爱之心,社会才能更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里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恕”,即宽恕。

“恕”道和“仁”是相对立的,“仁”是积极的表现,而“恕”则是消极怠慢。只有宽恕别人才能彰显自己的仁爱。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每个人要带有仁爱的心对待别人,爱戴每一个身边的人,人际关系才能更融洽。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能跟任何人处理好关系,这样的人生活更美满幸福,工作更加顺利。而心胸狭窄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以自己为中心。这种人跟任何人关系都不会好的,他的生活是暗淡无味的,工作上也不会好的。

所以只有经常用爱心对待别人,才能收获更好的事物。

别忘了点赞加关注^_^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思想真是深邃广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观点是相辅相成的,我理解是把自己的抱负与目标与他人的抱负和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也帮助对方实现他的愿望。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帮助别人得到他的利益,“一荣俱荣”就很能体现这个要义。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后世是如何来运用这句话的。科举制我觉得就是运用孔子思想的精妙之举。科举制就是把皇帝的抱负与天下众人的抱负结合在一起的典范之作。

汉高祖刘邦在立国之初下诏书,“贤士大夫有可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这个就很了不起,把个人抱负与他人抱负捆绑在一起。科举考试所录取的进士,都已“天子门生”自荣,“求取功名”成为一般士人百姓孜孜以求的目标与抱负。同时由于广大中下层“寒士”参与了政权管理,封建王朝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更有利其统治。可见,孔子的这一思想被运用得精妙绝伦。科举对士人,特别是下层民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通过自己奋斗,就有可能实现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宋真宗曾写下《劝学诗》一首,以鼓励天下诗子,“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相传唐太宗看见众多投考进士的举子鱼贯入场时,高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当能把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实现共赢共生时,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帮助别人实现他的志向;反过来,别人在实现志向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把自己的志向推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全别人的同时也就在成全自己。“唇寒齿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从反面说明了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互利互惠,互为依存。

另一个例子是《水浒》中的宋江。他在实现自己的宏图中,也充分考虑兄弟们的志向。要钱的给钱,要人的给人,要面子的给面子,要价值认同的给价值认同,充分把自己目标与别人目标有力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事业风生水起。

反观书中另外一位人物王伦,只看重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目标,没有将兄弟们的诉求给到重视,给到帮助实现,结果不但自己位置不保,连性命也丢掉,可谓教训深刻。

另一位著名人物,隋炀帝,好大喜功,只顾自己的宏图大志,却不顾天下人的志向,不但绝了天下人心,也绝了自己的帝国。

综上,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同时也要兼顾帮助别人达成他的目标,这是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事之道,更是生存之道。

以上,仅是我个人一些见解,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标签: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