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的国家,自古弘扬孝顺父母,那么怎样理解‘孝顺’俩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请往我的头条往前翻,我已发表过,不重复!

其他网友回答:

有句话:“孝敬不在吃鱼肉,只要言语顺双亲。”应该是很明了的啦。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至今,孝顺父母是传统美,讲的容易做的难,人人再努力,献爱心明天社会正能更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什么是《孝》?我认为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清了,《孝》字底下是个小子抗着上头一个老子。这就证明了儿子要把老子的一切都抗在自己肩上。这就是《孝》。什么是《顺》?我认为顺从就是顺,言听计从为顺,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去做,这就是《顺》。

其他网友回答:

小孝孝于身(陪伴)为家庭

中孝孝于心(传承)为家族

大孝孝于智(超越)为民族

至孝孝于觉悟!为国家!

先有祖国才有你,先有国才有家,所以叫祖国!每个中国人都有使命和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帮助身边人觉悟!生命喜悦绽放,温暖别人灵魂!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感恩邀请:

首先我这里重申:对父母不是“孝顺”而是“孝敬”。

“顺”与“敬”完全是两回事。

顺是完全不思考的照做。敬是父母对照做,不对和悦地说出来,表述自己的意思,若父母还是不听,再敬而不违。

 

这是培养奴性(愚民)与人性(家族尊严、民族尊严、国家尊严)的根本区别点。

《孝经·谏诤》说得很明确: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便是孝道的大义,家有争子;国有争臣。国泰民安之象。敬奉!

其他网友回答:

"孝顺"二字,义理广大精微,孝经说得非常祥尽。

左传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天地间的规范、正理,绝对不变的常道,不可更改,人类应依之而行。孝字,上是老,下是子,父子一体构成孝,比喻父子之间没有裂痕。西方讲代沟,有代沟,孝就不存了。

孝,基本上所有人都认可,但真正懂得怎样才是孝的人并不多,不要说年青人,老人说得清楚的也少,大都以为赡养父母就是孝。其实不然,在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只以养论孝,而不敬,与犬马就没有区别了。

真正辨别孝不孝,是看敬不敬。那么,怎样才有敬?是不是天天大魚大肉供养父母,才有敬,当然不是。敬,是从心地上来讲。内心恭敬,外在表现一定是顺。所以,顺就不可小看了。顺最难的是什么?孔子也有论述,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色难,这个色,不是男女之间那点事,而是脸容要和颜悦色,孔子说这个最难,是点睛之笔,和颜悦色是敬的极至。

孝,也有大小之分。古人说:"小孝孝其身,大孝孝其心,至孝孝其志。"也就是说,要让父母衣食无忧,精神快乐,实现其心愿,才是尽善尽美的孝。但是,佛教对孝的看法,做到这样还不够,最圆满的孝,是度父母出离生死苦海。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首篇就是讲孝的样子。这就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孝顺。有人说,弟子规是愚孝糟粕。理由是,我如果正在上厕所,父母呼唤我,我怎么过去?我实在不知道,提出这个理由的人,是什么用心!但起码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格。稍微正常点的,没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拿父母呼应无缓来讲。如果父母还年轻,唤我们时我们行动缓慢。不过稍稍的责备两句。可父母七老八十了,行动不方便,这时候唤儿,要水要饭,要上厕所,我们依然习惯性的怠慢。先不讲他们心情如何。就我们的良心来说!你对得起,生你养你的双亲吗?你反过来想想,自己小时候,需要父母的时候,要水要饭要拉屎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不是和你一样。你喊妈妈,他们迟迟不动。你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子。你如何生存长大。我们都是做父母的,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和行动,恐怕不需要细讲。都有体会吧!都怕去的慢了委屈了孩子。可现在,轮到父母呼唤我们了,想想,我们是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对年迈苍苍的父母,一句呼唤你都不想承当。还要提出这样恶心的理由。于心何堪!头一句都做不到,后面的,更不要讲了。我讲这些不是在发牢骚。只是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太薄凉,太没有担当力了。一句父母呼应无缓。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脱。如果真遇到,像王小卧冰郭巨埋儿的事例,难不成,要把父母埋了!尽管我不赞成郭巨埋儿的做法,但我同样鄙视,我们这一代,连父母呼应无缓,都不想承当的人!总之我认为,弟子规就是讲孝的。如果不知道怎么理解孝顺,就去读弟子规。你就明白了!


标签: 孝顺 自古 弘扬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