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基础思想是正确的。德是衡量社会一个民间意识形态一个标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及民族有不同标准。要以德服人必须当权者做的正。当权力有多大威信力。本阶层都做不到,下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以德服人,上层先做到。百姓自然服从。人如有错望指教。
其他网友回答:以德服人首先建立在对方起码有一点“德“的底限。
这样,以你的德行感化他,让他的德行能逐渐生根发芽开花,从而以有德之心敬佩你的德行,服是内心的。
如果对方没有“德”的种子,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无法达到效果。就如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
看不清这点,很容易成为滥好人,甚至有可能助纣为虐。这比不用“德”更可悲!
看清这点是很难的,你无法从根本上了解一个人或者事物,就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以德服人。
所以真能能做到以德服人的人都是大智慧、大成就之人,因为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德行,又能判断出对方是否值得施以德行。
以德服人,重在施德者,能施则度,无则无视!
如果德能服人,社会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德只能引导教育人,想要服人,必需人服,只有依规依法管理整治,一视同仁,才能让人信服。
其他网友回答:我赞成以德服人!正必压邪!不变的真理!
其他网友回答:电影《方世玉》中雷老虎的口头禅便是“以德服人”,但最终他的下场却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说“反清复明、驱逐鞑虏”这种本质上的站队问题,就说说什么是“以德服人”,又为什么会有相关人文传递。
《明太祖宝训·卷五》提到过朱元璋说“军中之事,难于执一,惟当以德服人,必其负固弗顺,然后威以震之。”所以说“以德服人”的观念中,这个德很可能是指“威德、德威”而非“仁德”。然而在清末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所撰《上古秘史》中,曾多次提到的“以德服人”却非常无稽,比如说:
虞舜向来号称以德服人,四方诸侯和他要好的多,不比伯禹,崇尚武力,诸侯和他要好的少。
(文命,即大禹)说道:“我不能以德服人,而以力服人已觉惭愧了。”
帝尧道:“汝等的话亦不错,但是朕的意思,总主张以德服人,不主张以力服人。”
显著可见和上述朱元璋所说的德威不同。这就证明对于“德”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错误。然而不妨上溯看看,万一是朱重八目不识丁理解错了呢?
联系到《尚书·周书·吕刑》中的“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哪个有说仁德?所以惟可肯定,错的是明清之后的理解,而不是“以德服人”本身。然而不止《尚书》,《左传》中也有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说白话了就是胳膊肘不能向外拐,有什么事先怼外人。就是护犊子、抱崽儿的民间俗语。
可惜说到明德,有说“明德至善”(语出《大学》),恐怕搞错的就是这里。至善之德不就是仁德么?但这个至善是让君主、上级去善待民众、下级。只是不能忘了威仪,空有明德而无威德。因此如雷老虎那样的人,去说以德服人也不能说错,毕竟地主老财,手下有佃户长工。但正常情况下,两个陌生人起了争执,这时候讲“以德服人”……
昆山龙哥怎么死的?他讲“以德服人”了没有?没有!因为他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loser,平日吆五喝六地看不出来,可真出了什么纠纷,警方第一时间找的就是这种有前科的存在。所以他这种下位者,不可能以上位之心度旁人心情。他只会不停的去用各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高大上,是上位者。这是非常能体现自身自卑的一种自大表现,一如某些撮尔小国。所以对这种人,反杀者表现的就不错,先讲理但对方不讲理,于是找机会用武力怼回去。如果他高喊什么“别动手,有话好好说”,只会让自己死的难看。
所以使用“以德服人”是要看时间地点,自身与对象差异的。如家暴中常见的“打老婆骂孩子”这种,其实最需要以德服人。而其他时候……不分环境地空谈“以德服人”,就只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笑话似的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以德服人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在和平安定年代,治国之策是可以用以德服人,而在战争动乱年代,以德服人是无用的,必须以武制武,历史上历代皇代在夺取皇位夺取政权时,往往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而在登稳皇位,掌握政权以后,却以孔孟之道教育国人,以德服人。
其他网友回答:"以德服人",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说:"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人与人之间也一样,要人家服你,不是靠权力、财力、势力、拳头逼压出来,是靠关心关爱之德行。強势能让人畏惧,让人生恨。只有德行,才能让人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以德服人,是不变之理,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一样。既使不讲道德的人,同样不喜欢不讲道德的人,内心所欣服的同样是道德,尽管他会为了利益抹良心。有的人认为"以德服人"对恶人无效,必须以恶制恶才管用。这是错误的,恶人同样服德,完全用恶对他,他是不服的,也只有恨,只是他无可奈何罢了。这种看法,是从事相上来辨别德,而不知从存心来区别。菩萨也不仅仅是慈眉善目对人,也有显愤怒金刚相,以霹雳手段来治恶人的,但菩萨的存心是为恶人好。这个比较不好理解,我举个真实事例,就好懂了。过去,曾有一官员,家里被恶邻盗窃,这个官员心善,不与他计较,事就这样过去了。若干年后,这个邻居犯了大罪,被官府问斩。这个官员后悔说道,当初如果我把他送官府法办,他就不会走到现在这一步,犯杀头之罪,是我害了他。所以,是不是德行,不能只从事相上看,是要看存心,才不会有误。"以德服人",也不仅仅是帮人解困,予人恩惠,也会出重拳,但归根结蒂是为人好。这样理解,对"以德服人",就不会有丝毫困惑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不认可。
我不认可不是说我们应该无德。
而是我在想我们的行为基础为什么都是有目的,这里面仿佛是一种交换。
拿题目词语来说,以德服人,就是我做出了某些被认定的、美好的行为,这样的目的是去感化别人。这是不是一种双向的交换模式呢。我的“德”换你的“服”。当这种交换模式不能双向满足,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德如果有基础、目的那还是德吗。虽然我自己也是在这种交换模式中,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句子有道理。
如果德的目的只是让别人认同自己、服从自己,这个德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只是我们想成为权威的欲望。
我说这些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要求谁。我自己没有德,但不代表我就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
我想说明的是德不是要感染谁、讨好谁,是自然的,是接受的。
因为感觉到了和别人不同才会有征服谁、同化谁的想法吧。
其实我也不懂。
其他网友回答:1.以德服明德之人,明德之人会感恩戴德,恩德相容,德之路通也。
2.以德服无德之人,无德之人会恩将仇报,德恶不容,德之路短也。
3.以德服蒙德之人,蒙德之人会满不在乎,德愚难通,德之路断也。
社会文明程度高,恩德之人多,社会向善,趋善,为善;仇德之人渐少,蒙德之人思变。
威海链 » 你认可“以德服人”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