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

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但作为不朽盛世的开创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帝王生涯,是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可以说,他们费尽心力,排除了千难万阻,才走到了帝王事业的顶峰。

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的,是经历过吕后专政,吕氏乱政之后的西汉江山,虽然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为他们留下了已经相对比较充裕的经济储备,以及相对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但经历过汉惠帝、几位少帝等服从于吕后的傀儡皇帝的统治,西汉政治生活中,威胁皇权的力量也在迅速壮大。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想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力量的威胁,把实权牢牢的攥在手中。

一场西汉版的君主与皇族、臣属勾心斗角的纸牌屋的故事,正在上演。

先说汉文帝,汉文帝能够登基,借助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几位功臣的力量,而这几位功臣,从汉文帝登基起,就成为掣肘汉文帝的挡路石。

周勃,在这位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眼中,汉文帝之所以适合做皇帝,就因为他脾气好,好控制,因此,在皇帝面前,这位老臣一向以匡正汉室,拯救汉朝的救星自居,在皇帝面前十分无礼。

而汉文帝对付他,用的是软刀子,汉文帝对周勃十分尊敬,而且给了他当时汉朝权力最大最重要的官职:右丞相。周勃满心欢喜的上班才发现,汉文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周勃是一个武夫,行军打仗,搞搞军事是可以的,但丞相,是要处理国家政务的,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周勃,一上任就楞住了。

不久以后,周勃一来发现自己着实不是做丞相的料,二来也感觉到了汉文帝是给自己下套,到时候干的不好要被治罪,于是主动辞官回家了。

消除了功臣的威胁,汉文帝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强悍的诸侯王,确切说,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最小的儿子,在汉文帝的时候,汉高祖其他的儿子都已经被吕后杀光或者病死了,只剩下了这哥俩,所以汉文帝对这个弟弟非常的好。

然而,这种好,其实是一种捧杀,就是先捧你,再杀你。

淮南王刘长在吕后时期就多行不法,到汉文帝在位更加跋扈嚣张。

而汉文帝就这样捧着他,惯着他,直到刘长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开始玩阴谋准备造反,汉文帝立刻动手收拾了他。

这不是我不重视兄弟感情,是你自己找事的。就别怪哥哥了。

而在如何处置自己弟弟这件事上,汉文帝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帝王心术。

他没有杀死自己弟弟的身体,而是杀死了他的骄傲。

淮南王刘长这样一个性格张扬、不会掩饰自己又特别骄狂的人,汉文帝没有杀他,杀他会落得一个杀兄弟的骂名,他把刘长流放到天涯海角,彻底失去了自尊和自由的刘长,在路上绝食自杀了。

就这样,翻云覆雨之间,汉文帝除掉了一大强藩,还没有给人落下任何欺负、杀害兄弟的口实。

汉文帝的高超帝王心术,也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在对付野心勃勃的诸侯王方面,汉景帝的棋下的更加漂亮。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叛军主力直逼当时的梁国。

一边是强凶霸道的吴楚七国叛军,一方是虽然是自己亲兄弟,但同样实力强悍的梁王刘武。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刘武这个小儿子,曾经逼着汉景帝许诺千秋之后把皇位给他,这样一个人,汉景帝是不喜欢的。

于是,他动了一些脑筋,让梁王刘武把吴楚七国的主力堵在梁国,然后任凭刘武怎么求救,汉景帝就是打哈哈。

这叫什么呢?这叫驱狼斗虎,最好的结果就是虎和狼一起死掉,再不济,一个死掉,另一个元气大伤,到时候也好收拾。汉景帝在一边看戏,最后的结局是吴楚叛军覆灭在梁国境内,而梁王刘武也损失极大,基本丧失了竞争帝位或者抢戏的实力。

对待功臣,汉景帝玩的手段也和汉文帝差不多,汉文帝玩了周勃,他儿子玩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周亚夫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而他和他老爹一样,也是一个勇夫,没太高的情商,在汉景帝面前比较跋扈。

于是,汉景帝就设了一个套,套路周亚夫。他请周亚夫吃饭,主菜是一块超大的肉,但不给周亚夫刀。于是周亚夫这个直肠汉暴怒了,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

汉景帝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周亚夫领了一个君前失仪的罪名,回家反省。在回家反省期间,周亚夫又因为儿子给自己准备陪葬器物的事情被人告发,最后在监狱里绝食自杀了。

就这样,汉景帝也在悄无声息之间,消除了威胁皇位的隐患,把权力收回了自己手里。

其他网友回答: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当一些历史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治”的时候,却让孩子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文帝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皇家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汉景帝虽然在收税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汉文帝的政策。

三是“减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严酷的刑罚,汉文帝的时候,把很有严酷的刑罚都减轻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宫”这样的肉刑,汉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节用”。也就是从上到下讲究节约。汉文帝非常讲究节约,他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时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朝。

(汉景帝剧照)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四条措施,我们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叫什么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做事。或者用一个比较书面的语言,就叫做“无为而治”。

我们都有个概念,一个政府要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那必须大干苦干。修桥补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等等。只有这样搞,经济才上得去。

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诀竟然是“无为而治”,竟然是“不治”,这个怎么还能称作“治世”呢?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提倡的东西。“文景之治”的时候,非常提倡一点,就是“德”。选拔官员的时候以“德”为先,官员要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同时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过,“德”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务虚的东西。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学习这个“文景之治”的时候,会觉得迷惑不解。历史老师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说不清,因为实在没什么“治”可讲。

然而,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理经验。

(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社会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社会,其能够强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战神。只有出现了战神,他才能带着大家结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状态,征服别的地区。这样,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会才会出现盛世。欧洲古代,由于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国北方的游牧社会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腊能打,所以战胜波斯,强盛起来。罗马能打,所以战胜希腊,强盛起来。英帝国能打,所以到处都是其殖民地,让它强盛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让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自然就会丰收。粮食生产丰收了,人们自然富裕。人们富裕了,国家自然会强盛。

所以说,不做事的“无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当然了,这一条经验,其实并不适合现代。因为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要是不做事,搞无为而治,那就只有落后。当然了,虽然不该“无为而治”,却也不该折腾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经验,也是应该借鉴的。

(参考资料:《史记》)

其他网友回答:

“文景之治”并不是虚构而来,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它只不过是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出的第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已,在汉初的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它说成是一个与民休息的盛世也完全可以。

(汉文帝)

文景之治并不是大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但没有这个时期的积淀,就不会有汉武帝时期的繁盛。历史事件应一分为二来看,同样,文景之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过分的美化文景之治,但也不能妖魔化它,更不能一味的寻找什么所谓的“真相”。

秦末汉初,高祖刘邦面对破坏严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把恢复生产、稳定秩序作为首要任务。他认为只有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才能恢复生产、稳定人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得到稳定,经济得到恢复。

到了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无为而治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经济生产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富庶,西汉开始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历史上便将这一时期称作为“文景之治”。

为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之策,采取了减税免租、缩短徭役年限的政策,使农业生产繁荣发展,人口迅速得到增加。农业的发展,不但降低了粮价,还带动了商业和副业的快速发展。

汉代社会的奢靡之风也是文帝、景帝大力整治的对象,二位从自身做起,提倡勤俭的生活作风,对于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恢复社会经济的同时,文景时期,还对秦以来的酷刑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约法省禁”的方法,通过这种轻刑慎罚,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安宁。

(汉景帝)

文景时期,对待北方匈奴继续推行高祖时期的和亲与安抚政策,竭力维持和平局面,避免爆发战争。景帝时期,仅用三个月就平息了七国之乱,景帝乘机对分封制度进行了改革,使汉王朝的顽疾得到彻底解决,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

文景之治是秦末汉初特定时期的产物,是西汉总结秦亡经验教训,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结果。由于自刘邦以来坚持不懈的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和戎安边、节俭爱民等政策,使得汉初的混乱社会得到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文景统治的数十年间,彻底改变了汉初残破败落的局面,出现了市井繁荣、商业发展、民殷国富、四海太平的繁荣景象。这种太平盛世的到来,自然首先归功于文、景二帝,到却不是仅仅在文景时期能做到的,它是自刘邦以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的美化文景之治。汉初的这一系列政策,说到底是封建地主的政策,就是为了稳定和巩固统治基础。一些看似对广大农民有利的政策,其实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使地主阶级获得更大利益。

文帝时期的大规模土地兼并,导致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有隐忍屈辱、以守为主的边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侵扰,使汉朝长期处于威胁之下。总而言之,文景之治在迎来汉朝富庶繁荣局面的同时,他所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也宣告结束,随后而来的是汉武帝积极有为的统治策略。

以上便是我对文景之治的理解,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至于文景之治的成就高不高,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他网友回答:

文景之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典范。

汉文帝的仁政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崇尚文治,作为皇帝,他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这也使他的政治措施中,充满人性的光辉。在冷漠的专制社会,文帝时代隐约浮现出一丝温情。

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这一年,他废除了连坐法。根据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室家。汉初的律令沿用这条秦国法律,汉文帝一上台,便下诏令,废除此令,他认为:“法者,治之正也。”并对司法官员说:“如今犯法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牵连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判刑或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废除了诽谤罪与妖言罪。汉文帝以古代贤王为榜样,认为法律中设诽谤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员们不敢斗胆直言,这就会使上级只听到拍马屁的话,却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官吏们在执法过程中,会滥用这种权利,致使百姓蒙冤,人人自危。汉文帝不以言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极大消除了百姓祸从口出的恐惧感。

到了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废除一项苛法:肉刑。肉刑是一种无人道的刑罚,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而且历代一直沿用。在汉之前,肉刑种类很多,包括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断脚、断趾等。

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能在鞭笞五百之下生存下来的囚犯,少而又少。本来汉文帝的本意是减轻刑罚,却导致本不该判处死刑的人,在鞭笞之下送了性命。到了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继位时,下一道诏令,将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

汉景帝的仁政

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上还是政治才干上,都不及汉文帝,不过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仁政传统,使得西汉的黄金时代得到延续,后世把文帝、景帝的时代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二千年专制时代中最具人性化色彩的时代。

肉刑被汉文帝废除后,罪行较重者改为笞刑,前文说过,这种刑法也仍然存在问题,就是刑罚过重,经常导致受刑者丧命。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与144年,先后两次降低刑罚的标准,笞五百最后降低到笞二百,笞三百则降为笞一百。即使如此,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笞刑所用刑具标准不同,也会对犯人身体损坏造成不同的后果。如果只降低笞刑的次数,而没有统一刑具,仍然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现象。因此汉景帝又下令将刑具标准化,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其人性化的考虑。由于刑具是用竹片制成,竹片上有突出的节,一律必须削平。另一个人性化的措施,是受刑者的受刑部位,一律在臀部,不得笞背,执刑过程中,不得中途换人,因为施刑者也有体力消耗,如果中途换人,那么囚犯的苦楚当然要增加了。

从这些法律条文的细节处,可以看出汉景帝还是继承父亲宽厚、人性化的传统。

文帝、景帝在位时间约四十年,政治上的清明与经济上的发展,不仅使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使得朝廷府库充盈。文帝与景帝都没有彪炳的武功,然而汉武帝时代的赫赫武功,并非无源之水。数十年的积累,使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而汉代之强盛,并不始于武帝,而是奠基于文景之治。

其他网友回答:

千百年来,人们对汉文帝、景帝父子治下的“盛世”很是推崇,称颂那个时代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不仅人口数量和财富激增,而且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乎可以跟尧帝、舜帝时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后世史学家在描述“文景之治”时不吝赞美之词,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称赞当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如果只看史籍的正面描述,那么“文景之治”的确是个令人憧憬的时代,其成就确实值得歌颂。但若是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对当时人的议论来做详细的解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是一个贫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百姓充其量只能填饱肚子的时代,如果非要称它为“盛世”,那也不过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首先,文、景时代的贫富悬殊现象极其严重。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实行“无为之治”,这固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却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和商贾等势力的“野蛮成长”。凭借着与官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兼并者集团在侵占大量的土地后,一方面向佃农征收多达50%的地租,一方面则按照国家颁布的税率,向朝廷缴纳税率极低的地租(三十税一,即3.33%),从中赚取数量极为惊人的差价,迅速积累起庞大的财富。而接下来,他们又会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便使得社会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见《汉纪·武帝纪四》)。


再者,文景之世的百姓生活极苦。虽然跟秦末汉初相比,“文景之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而已。原因无他,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极多,令百姓穷于应对的同时,难以实质性提高生活质量。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赋税约有二十种名目,主要的是“田税”和“口赋”,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虽然田税税率极低,但口赋和徭役却很沉重,而这也是造成汉朝百姓困苦的根源之一。



“文景之治”的百姓生活有多苦?可以在当时名臣晁错、董仲舒的奏议中窥见一斑。作为景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在《论贵粟疏》中不无沉痛地提到,当下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辛苦耕种一百亩土地,要应对官府的各种税目和徭役,如果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尚能填饱肚子,但如果不幸遭遇灾荒之年,则难免会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来完税或应付徭役。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见《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与此同时,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书时,也曾议论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称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猪狗食,如果不肯做豪强的佃农,往往会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沦为盗匪,这样的人往往成千上万,难以禁止(“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引文同上)。



虽然“文景之治”并非想象中那般好,但若把它跟秦末汉初或汉武帝时期作对比,却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毕竟,“文景之治”下的百姓还能填饱肚子,生命权还能得以保障,但如果不幸生活在秦末或汉武帝时期,那么百姓们极可能去做“炮灰”,若平安地过完一生,简直跟中了“六合彩”一般幸运。不是吗?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汉朝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呢?它真的有后世描述的那么好吗?

简而言之,文景之治的真相,就是还不错。虽然后世难免有溢美之词和夸大不实的成分。打个比方,文景之治就好像一个基础不好但是非常有天分的孩子的努力学习阶段,这个孩子叫汉朝。

汉朝自高祖刘邦起义建立以来,就没消停过,先是跟项羽打,好容易打了好几年把项羽打败了,韩信彭越等诸侯王们又纷纷反叛,刘邦又东奔西跑去平叛。六十多一老头子东奔西跑肯定影响寿命,平叛完了刘邦也没了。后来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孝惠帝即位,孝惠帝被吕后的残酷作风吓得不轻,对吕后颇有微词又无可奈何,没几年也步了他老爹的后尘。儿子和老公都没了,天下就吕后一人说了算,这就又乱了套了。吕后杀刘氏宗族,任用自己亲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幸好吕后也没活多久,吕后死后陈平周勃他们合力端了吕氏家族,把代王刘恒迎到长安做皇帝,就是汉文帝。

留给文帝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前有多年战争带来的问题,后有吕氏乱朝引发的弊病,老百姓缺衣少食,国家也穷的叮当响,边境上匈奴策马扬鞭随时准备入侵,各路诸侯王对皇帝这个位置还虎视眈眈,百废待兴啊。 都说乱世需用重典,可是文帝他不用重典,他决定用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他觉得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就挺好,老百姓日子过好了社会就稳定,老百姓有钱交税国家就富了,老百姓支持皇帝就不怕诸侯王起来造反,老百姓愿意当兵不久能打匈奴了嘛!你看,这活脱脱的就是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啊。

汉文帝不但是个很好的理论家,他还无师自通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他搞了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第一是注重教化,慎用法律。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汉文帝说,百姓犯罪很大程度上跟国家和官吏有关系。你说说百姓又不懂法,官吏又不懂得教化百姓,百姓犯罪了官吏还滥用法律惩处。根本没有给百姓带来一丝好处,也不符合我汉文帝的爱民思想。还是改变一下官吏们的执法方式吧。

第二是重视农业。

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在封建社会农业就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没有之一。汉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他不但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的政策如削减赋税等,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还在春天亲自耕作(当然他就是做个样子,挥两下锄头罢了)。这就能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皇帝都亲自下田耕作了!

第三是广开言路。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後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汉文帝认为皇帝在宫中本来能接受到的信息就偏少,国家还有个诽谤的罪名,让人不敢说话。这样皇帝怎么能知道自己又什么过失,老百姓受了什么委屈呢?以后就废除诽谤罪吧,让老百姓随便说。我也好知道老百姓有什么意见。

文帝死后,景帝即位,继续秉持文帝无为而治不搞事的方针,国家得到了持续发展。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总结一下。文景之治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出现了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国家的国力也大大增强。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时代,同时也为后来汉武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两位皇帝对内轻傜薄赋、与民休息,对外与邻罢兵、维持和平,从而使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稳定、富裕的景象。这个盛世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得来非常不容易。

中国早在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混战,几百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事就没停过。好不容易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总算不打仗了。但秦始皇用法家治国,刑法严厉、赋税加重,还大兴土木,人们的生活负担仍然很重。但就是这种生活也没有持续太久,不久就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至使人口凋零,社会动荡,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十几年后又出现了诸吕之乱。诸吕被诛后,汉文帝继位,朝政才逐步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虽不能与后世的盛唐相提并论,但它有很重大的意义。

其一,“文景之治”是春秋战国往后出现的第一个治世,这种长时间的(文、景共四十一年)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渴望的。

其二,汉武帝时征匈奴,破南越、卫氏朝鲜等扩张行动,使汉朝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倍,这些都要依赖“文景之治”打下的物质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文景时期,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人口骤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朝廷推崇黄老治术,也就是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要说文景之治的成就,个人觉得是比较高的,在经过秦末暴乱,楚汉之争。刘邦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汉王朝。建立初就是个烂摊子,国力衰弱,人口少等。经过文景之治后,让这个国家变得强大富庶,使这个国家稳定了下来。到了武帝时期,才有痛歼匈奴,洗刷国耻的强大实力。打仗就是打钱,武帝打仗的钱都是文景之治来的。所以说文景之治的成就很高。

其他网友回答:

文景两代重道家,也就无为而治,文帝能得到皇位,本身有太多的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在里面,贾谊,晁错的战略方案,其实文帝都是了解的,这两人文帝都未重用,晁错被景帝重用,看似操之过急的削蕃策,引发吴楚之乱,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景帝未看清这点错杀之。封王过多,又无法做到列侯之国,边境匈奴的侵犯,只能嫁亲送礼图一时的和平,文景两代帝王的苟安方略,为武帝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民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几乎每家都有马,生产总值蹭蹭的上涨。武帝期几乎就是集中皇权,削弱相权,削蕃,加强军队训练,大汉建国七十余年的家当,让武帝来做所有前代未做之事,文景之治,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标签: 文景之治 真相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