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被《百家讲坛》“名嘴”忽悠的一次体验
这两天,在我们自己举办的一场文化讲座中,我们恰好请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名嘴,他曾在《百家讲坛》中讲过“二战风云人物”和《孙子兵法》等内容(名字我就不提了),还上过中央7台的许多军事节目。
那场活动,我们请了三位嘉宾,时间是两个小时。作为主持人,原本我打算,每位嘉宾先说十五到二十分钟,然后三位嘉宾就某一问题讨论。
第一位嘉宾比较年轻,说话磕磕绊绊,没有控制好时间,在二十分钟的时候被我叫停。第二位发言的就是这位“《百家讲坛》名嘴”。我们规定的议题是“战争与文明”,没想到一开口,就已经谈“飞”了。从《孙子兵法》到现在国际政治,国际战争,再到晚清军事落后,毛泽东军事战略的伟大等等,无一不有。
王立群(以使用现代语言讲历史而深受欢迎)
他一开口,的确如同说评书一样,内容扣人心弦,在背《孙子兵法》和“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抑扬顿挫。语调也有高有低,在谈某个内容和故事的时候,也懂得设置悬念。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两点,那就是时间和主题。没想到,他一敞开话匣子,就是整整四十分钟。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第三位嘉宾还没有发言。第三位嘉宾虽然不像这位名嘴那样知名,但他也是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我当时心急如焚,却又没办法打断,因为他环环相扣,沉浸在自己的演讲内容中。
虽然现场观众很爱听,但是,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所讲的内容,曾经是在很多节目中讲过多边遍的内容。
《百家讲坛》选主讲人的标准:会讲故事更重要整场活动颇为失控。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就《百家讲坛》讨论了一番。第三位嘉宾说,他曾经也被邀请上《百家讲坛》,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你看现在上《百家讲坛》的人,更多的是搞文学的人,他们知道怎么讲故事,怎么讲那些大家爱听的内容。
马瑞芳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也说明了《百家讲坛》的本质
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说法(其实学历史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位曾经的“《百家讲坛》谜”,我很清楚《百家讲坛》的运作方式。曾经捧红了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学者的,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过,《百家讲坛》毕竟不是大学课堂,要想生存就必须研究市场、抓住市场,必须把大众放在首位,即使有些学者研究的话题再好、再精,但是讲得不好,我们也不需要。万卫说:
我们不对主讲人在学术问题上做太高的要求,只要他的演讲能够吸引住观众就行,只要他自己讲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可以。相反他们的演讲假如太学术化了,我们还不会同意,还会逼着他们把“学术化”的问题给“通俗化”,否则就别讲。易中天和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由此,其实就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奠定了基调。只要故事讲得好,根本不在乎他是不是在学术圈有所造诣。所以,我们才能在《百家讲坛》中看到许多在学术界默默无闻,甚至所在学校非常差的老师(不是说差的学校就不出好老师,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学校差,好老师的比率就少)。
《百家讲坛》说到底还是“娱乐化”产物《百家讲坛》其实说到底,他还是节目“娱乐化”的产物。他只是打着传递权威知识的旗号,以学者的身份背书,进行迎合观众的一档节目。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反对节目的“娱乐化”,毕竟人家也要生存,而且我也觉得,有些人爱听《百家讲坛》,总比他们没有这个节目而去看真人秀好(我这里也没有贬低看真人秀节目的意思。有些人喜欢在下班之后,放松身心看真人秀也挺好)。
《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康震
我记得,现在颇为知名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第一次上电视讲“李白”的时候,讲得非常学术,效果也非常不好。此后,他曾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康震说,其实他自己就是不断的在接受《百家讲坛》栏目组的改造,教给他怎么讲故事,怎么设置悬念。后来,他的“苏轼”系列一出来,立即受到追捧。现在,他又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得一塌糊涂。但是,恕我直言,康老师在学术方面,真的太一般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百家讲坛》多是二流学者了。
其他网友回答:从于丹,易中天,阎崇年们的08年左右的大火,到如今依旧存在的《百家讲坛》,可以说是21世纪前20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个代表。登上《百家讲坛》的讲者已经超过一百位,讲者基本都是高校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口才和学识确实超过一般人,像易中天,钱文忠等确实既讲出了干货,又能将干货讲得有趣,都接近当前的一流学者水平。
《百家讲坛》里只有部分学者水平达到二流,不少人的水平还达不到二流。《百家讲坛》里大部分学者强就强在“嘴皮子”,说的功力更强,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一流学者的境地,更有甚者,所讲完全屈从于“嘴皮子”,而不顾事实的严谨,就有误人子弟之嫌。这也是有违一档文化节目应有的初衷:事实第一,然后才是尽可能讲的包装的有趣生动,吸引观众,而不是本末倒置。
像一直被人诟病的于丹讲论语,问题就出在这里,她在讲解《论语》的过程中,不尊重《论语》的基本释义,而随意解释,乃至到了后来像雾霾里的关起窗户打开心扉,于丹已经“走火入魔”了。你能说于丹是一流学者吗?二流学者呢?恐怕都难以认同。
《百家讲坛》会慢慢退出,《局部》《一千零一夜》等节目可以一看。近些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已经大不如前,最终它也会退出电视屏幕,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如果需要看文化类的视频节目,有更好的选择,像陈丹青的《局面》,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最喜欢谁讲的《百家讲坛》?谁的水平最高?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岂止是二流水平,恐怕连五流都算不上
黑龙江有一个叫隋丽娟的,还自称是什么大学的教授,整个一闲嘴泼妇,居然敢觍着脸说慈禧太后是“仁厚”之人,你当全国人民都不读书么?
还有一个叫“阎崇年”的臭无赖,这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抄书犯,说半天一点儿自己的东西没有,说的净是别人的,那你上百家讲坛干嘛去了。
那个叫“于丹”的是怎么上去的,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人上去了就开始不着边际的“胡喷”,用一堆一堆天花乱坠的辞藻粉饰儒家学说,你能不能说点儿正经的东西给大家,我都替她犯急。怎么就“天地君亲师”跟“仁义礼智信”挂上钩扯不清楚了,你倒是给大家伙说清楚啊,到最后她也没说明白。
其他网友回答:(百家讲坛),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与学术没有关系,只能说你喜欢许的演讲,我喜欢易中天先生的,(戏说三国)。百家讲坛只是一种语言表演,好象与学问没有关系。
这个太正常了,因为学者要上电视,最重要的是演讲的口才,而其学术研究未必最强。真正的学术水平还是要论文成果和同行评议说话,并不是观众喜爱度和知名度决定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学术明星”的专业背景和资历。《品三国》的易中天老师,是厦门大学美学教授,和历史学没有关系。《读史记》的王立群老师,是河南大学文学教授;《论语心得》是于丹老师,是北京师大传媒学教授;再跳出《百家讲坛》来看,袁腾飞,只有首都师大历史本科学历;至于高晓松、罗振宇,也都只是传媒专业毕业生。
可见,这几位最如日中天的“学术明星”,本身往往不具备太高的专业背景,主要功力还是在演讲沟通方面,也就是说,怎么让一个故事让大家觉得好听;但是这个故事特别是故事细节的准确性,他们却未必有可以把关的学术素养了。而对于一般看这些节目的观众,本身也往往缺乏这些知识,所以觉得好听、有个饭桌谈资就觉得不错了。
所以说,要认为《百家讲坛》的部分学者二流甚至三流,都没有什么问题。科普是件不容易的事,高端专业学者往往因为时间精力,或者是个人表达能力,而不能同时兼任科普工作;而科普的学者和媒体人,又往往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我们只能期待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科普人才能够涌现。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谢小不理先生邀!
这人说的没错啊,除鲍鹏山教授目前是二流外,其余二流都不够呀。至于以后,如易教授大作出版,得到学界和读者肯定,跻身一流行列,并非沒有可能,但那是以后的事。
纪连海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在百家讲坛上能讲火的人,很多都有过中学教师的经历,诸如阎崇年、王立群,当然还有本身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袁腾飞和纪连海他自己。
另外一位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受邀给百家讲坛节目组策划选题,节目组的一个要求就是,节目选题必须适应7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的接受能力。
通过他们二人的说法,百家讲坛这一节目的定位也就很清楚了,首先,对主讲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口才,要把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给观众,其次,节目的受众必须要照顾绝大多数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观众,而不是大学生,也不是政府干部。
所以,主讲人的学术水平如何,对于节目组来说,其实并不重要,这就导致一些走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学术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其实,早在2001年百家讲坛开办之初,百家讲坛其实是真正的“百家”,天文、物理、艺术、哲学无所不包,所邀请主讲人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精英代表,比如叶嘉莹、李政道,甚至还有杨振宁,都曾登上过百家讲坛的讲台。这就很像大学讲座,虽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也很高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不仅过于高深,而且乏味无趣。
因此,在01年到03年这段时间里,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直处于CCTV10所有节目的倒数几位。而根据当时CCTV的“末位淘汰制”,一个节目如果长期处于收视率倒数,就要被取缔。可以说,当时的百家讲坛一直处在被淘汰的边缘。
随着03年到04年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的火热播出,百家讲坛节目组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只讲人文历史相关的选题,从“百家”转变为文史一家独大,而且还要通俗易懂。于是,百家讲坛从收视率倒数,一跃而为CCTV的品牌栏目,甚至一度放到CCTV1重播,百家讲坛最辉煌的时期至此到来。
经历过这样的转变之后,百家讲坛其实已经非常清晰自己的定位了,这是一个通俗普及节目,而非科研学术节目。因此,百家讲坛在大学里遴选主讲人的时候,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看学者的学术履历,而是看他上课受不受欢迎,大家爱不爱听。主讲人的标准也一降再降,像中学老师、作家这类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开始陆续登上百家讲坛,他们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与大学教授相比。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二三流的学者讲课一定不咋地,一流学者肯定二三流讲课强,这就真的不见得了。要知道很多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学者,他们所擅长的只是做学术,讲课未必讲得好,因为讲课关键看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些知名作家,文章写得极好,但让他走上讲台,就非他所长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堪称最畅销的历史科普书,当年明月也曾经受邀请先后上过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他的演讲水平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在百家讲坛上,讲故事是核心内容,这就注定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围绕故事,对于很多一流学者来说,讲故事是他们最不屑的,而讲学术栏目和观众都不接受,所以就只能是由一些口才能力好,学术能力又未必好的学者,来给大众做历史科普,观众也最爱听这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节目,没落是注定的,但是在很多新兴的文史媒体上,比如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讲课的人已经不是二流三流了,已经是十八线了,但凭借着超强的演讲口才,节目却大火,网罗了一众粉丝。
在我看来,一流学者就应该待在象牙塔里,尽量少受外界影响,专心做学术,学术是枯燥的,是清贫的,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来做学问。而对于受众来说,我们所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一些“皮毛”,亦或是有趣的谈资,二流学者来给我们做普及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更何况现在很多内容平台都是“十八线”水平。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九十年代中期那几年,百家讲坛请的专家学者还是真的有水平其中不泛大师级,也许讲的有谬误,却颇有大师风范。新世级以降,也不泛小鳖三。但是,蒙曼先生王力群先生与易中天先生讲的是真的不错
其他网友回答: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老梁故事汇曾经有这样的言论:能上百家讲坛的都是些二三流的学者。
不得不说,老梁这个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首先要知道,能上百家讲坛的,其实是经过很多的挑选的,并不一定是学问做的好,研究搞得好,就能上去的。
之前学校有个近代史的老师,讲课也很有意思,学生都挺喜欢。百家讲坛节目也有邀请他试讲,结果在试讲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水碰到了,然后就因为这个,影响了整体的试讲效果,最终没能上百家讲坛。
我们看到的百家讲坛上的明历史文化类星,多是口齿伶俐,讲课生动,台风特好的老师,如易中天,王立群等人,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实很多讲历史的是中文或新闻专业的,就是因为表达好。
而在大学等研究机构里面,历史学问做的好的,一流的学者,很多并没有这样厉害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历史学,板凳需坐十年冷,大多数情况是比较“刻板”一点的。
此外,还有个因素就是——文人相轻。
百家讲坛无与伦比的“造星”能力,让沉寂的历史文化研究圈涌现出一批公众人物,不仅赚足了世人关注,也赚足了口袋。于是难免就有人眼红了,本来谁都不服谁的圈子,相互之间的鄙视就产生了——孔子讲过,巧言令色怎么滴来着。。
不过事实求是的说,历史研究和历史普及,本来就不是一个任务和目标,所以一流也好二流也罢,只要能让观众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就是好的。
更何况,百家讲坛上也不乏真正的一流学者,如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剑雄,就是无可争议的一流权威学者。
能遇到这样的大家,并且在百家讲坛这样的历史文化普及节目上,真的是大众之福利。
然而像这样的一流学者,又不会特意利用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去吸引世人眼球,所以就显得“不火”。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学术做到一个领域的权威,真正是不愁名利,也不屑于这种刷嘴皮子所得的“名利”。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一个学者,其治学水平与讲课水平并非都是一致的。有的长于治学,有的则长于讲授。善于讲授的一流学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百姓论坛。讲评必须能深入浅出,且让观众喜闻乐见。
因此,能上这类百姓论坛的,大多是善于讲授的二三流学者。至于把他或她称为“国学大师”,乃无知网民之言,不足为凭也。
威海链 » 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