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有没有冲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荀子是孔门弟子,而所谓的法家其本都是荀子的弟子。

孔门是儒家学说,那么也就是说法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

孔子曰仁,孟子说义。仁即仁爱,义即担当。仁爱与担当是普世价值。孔门传播的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人人有用。

荀子讲的是治国之学。治国须要有方法。所以,荀子讲的是法。学法之人必须要成为国家重臣才有用。对普通人没什么用处。

也就是说,儒家与法家在不同频道中,所以两者是不会有冲突的。而且儒家思想相对来说是搞基础与基层的。法家思想是上层建筑的。所以两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面总的来说是治世理念不同,理念的不同两家的立论也不一,方式自然也不一。法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儒家则注重解决长远问题。史上法家与儒家的争论并不鲜见,如“百家争鸣”、《盐铁论》,尤其是《盐铁论》,记述了西汉儒法两家就治理国家问题展开的一次深刻的论述,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其观点之深刻都是史无前例的。《盐铁论》两家争鸣是经历了统一后,两家已经有了将近两百年的实践基础上展开的,个中成败得失比起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更加鲜明和具有实践针对性。



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两家起争议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事。丞相田千秋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为法家代表;各郡国贤良文学60人为儒家代表;就汉武帝后期汉朝经济衰落以“问以民所疾苦”的状况展开辩论。儒家贤良文学把民间疾苦的原因直指法家所制定的盐铁政策。

会议上,推行盐铁政策的法家代表桑弘羊舌战群儒,为盐铁官营作了有力辩护。此次会议是儒家与法家史上最后一次公开大论战,双方交锋范围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思想精髓,可谓千古一辩,成就《盐铁论》千古一书。



《盐铁论》涉及的观点太多,简单说一下会议以儒家要求废除盐铁政策的争论点。《本议》中儒家的治理主张是:贵义贱利,重本抑末,强调教化。

“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桑弘羊回应盐铁政策是为巩固边疆阻止匈奴入侵而筹备军费的: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贤良文学回应桑弘羊: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候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且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此百姓所疾苦。



儒家在《本议》的观点是:战争劳民伤财,这正是百姓疾苦的根本。希望通过行仁政、止兵事的方式教化匈奴,虽然迂腐,但对于战之积弊认识,儒家说的也是实情。但是,事有轻重缓急,在这个问题上,法家比儒家理智得多,匈奴之患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连保存自己的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教化别人?实质上,也正是有了汉武帝前期一系列文治武功,在军事实力上对匈奴有了绝对优势之后,汉朝才有了跟匈奴人谈教化、和亲的本钱。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法家出自于儒家。荀子两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两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著书立说,阐述法家思想,李斯在秦国做宰相,实践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就是帝王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主张德治,荀子主张德治和法治结合,而韩非子和李斯发展了老师荀子的思想,法治为统领,帝王说了算,严刑峻法就产生了。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的“仁”是唯上的核心,尊儒才导致了民族的没落,法家是讲究规矩的,一切以制度法律为准,核心就是平等。法家和儒家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儒家是培养奴才的学问,而法家是培养人的学问,这才是导致儒家思想让封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奉为圣典,让某些有以上思想的人尊为国学的全部,说好听点是学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脑残的人在让人民没有意识!

其他网友回答: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各个方面都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一、法家是帮君主驯服奴才。而儒家认为,把人民当奴才的暴君必须诛杀。

法家才是让人民做犬奴。韩非子谓之: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寡闻从令。 韩非子还提出了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诛臣,焉有过!

而儒家认为,把人民当奴才的君主,必须诛杀。孔子谓之汤武革命,孟子谓之,汤武诛独夫。

二、法家是法治的死敌。儒家提倡法治。

1、法家主张法律必须体现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而儒家主张,法律必须体现人民的利益——奉法以利民。

2、法家主张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狱——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儒家提倡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伦,以意为限。反对君主钳制刑狱。

3、法家提倡宁枉勿纵。商鞅谓之:刑用于将过,则大奸不生。韩非子谓之:禁奸于未萌。

而儒家主张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4、法家主张夷族连坐。儒家主张不罪无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三、法家让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儒家是约束和限制君权。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以礼法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而人民却拥有广泛的自由——礼不下庶人。今日谓之——宪政。

四、法家提倡愚民。儒家提倡智民。

商鞅谓之:民愚,则易治。韩非子谓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其目的是使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趋势。

而儒家提倡智民。孔子曰:君子不器。器物只有专业用途。而没有思想和灵魂。孔子要求君主不但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思想,有灵魂。

孔子又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即启民智,立民德。

五、法家为推行愚民政策,扼杀思想,扼杀言论。立诽谤之法。

儒家提倡言论自由,子产不毁乡校。孔子盛赞其大仁。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秦始皇立诽谤之法。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仓放开言论,废除诽谤之法。汉武帝时,法家酷吏张汤重立诽谤之法。隋文帝是,再废诽谤之法。明清时,再立诽谤之法。

六、法家提倡弱民。反对人民拥有兵器。儒家认为人民可以拥有兵器。

汉代以后,既没采取法家,也没采取儒家。而是采取黄老主张:人民可以拥有剑戈矛以及弓弩。但不能拥有盔甲。私藏盔甲者,等同于谋反,灭族。

七、法家只允许一种人存在——耕战之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死力。寡闻从令。法家认为,工商业者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

而儒家认为各行各业平等。所谓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自汉代起,采用黄老学派主张,允许工商业的存在。但在经济上打压他们。在政治上歧视他们。视工商为贱民。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和法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法家思想是不仁,对待触犯刑律的一视同仁,儒家思想则认为皇权至上,刑不上大夫,儒家思想的仁则显得小器了,正如法家的推行者商鞅所说的,小仁则成了不仁,大仁则不仁。

其他网友回答:

我真希望中国某些人别总拿历史的人物思想套用在今天!古思想不可今用。更希望在当下研究研究如何将社会改革的更民主!更公平!更和谐!更公正!没有必要搬出历史博物馆里的思想“软件”往现代人的“电脑”里装。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曾打过我的国家都没有孔孟教唆,今天仍然强大。

其他网友回答:

法家讲因果报、修道。儒家学。志在圣贤。因果报应。也是教育人的。圣贤教育是正统的文化。根本。实用。落实在生活因果教也有道理。可是证实不了、下不了结论。无法使人相信。也无法落实。只是讲因果。没有知识和学问。没必要学也可以。可是知识和学问。当然得学。尤其现在社会。跟本就提不到法家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本质来说,二者作为社会治理的思想并无太大的不同,都是从人性的基本点出发,而且至少在孟子之前,孔派都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主张,所以从立场来看,他们的主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孔派继承华夏正统资政思想,提倡仁政礼乐治世;法家也知道华夏正统,但是对“仁政”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提出用法来强力规范社会行为和构建社会秩序。这里面要提出一些参考变量,那就是战国时期有许多新的技术发明和应用,导致生产力进步,私有制明显更有物质基础……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们只是手段侧重点不同,后期,二者都被过度解读,根据自己立场发挥阐述,其实都不是作者原意!

标签: 法家 儒家思想 对立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