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别人的读后感之后才能懂,这样读有用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先生著作.尖锐透彻:横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他网友回答:

答:这样读文章有用!大家都知道,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文学家的文学作品,除了反复阅读他(她)的原著外,还要多多关注与之相关的时代环境。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或多或少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个“阶级”就是当时的时代环境。

鲁迅先生,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走到民国时期的一位大文毫。他的思想难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既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又有民国时期提倡的“科学、民主”思想的左右。所以,有的时候,鲁迅先生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压迫下的民众,已经变得愚昧、麻木不仁,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反应(更何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也更别谈什么血性。

更可怕、可悲的是,被压迫的民众还甘心被奴役(甚至外族的奴役)。弱者挥刀砍向更弱者等,这些都深深地刺痛着鲁迅先生的内心和神经。再加上当时军阀当道时的政府――黑暗,腐败,昏庸无能;只会对老百姓压榨和剥削。所以,鲁迅的文章,为了发表起来方便起见,便用了许多晦涩难懂的文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我们呢?因为时间的长远,思想、环境、观念等的变化和不同,所以难以理解鲁迅的文章。好多时候,只好借助别人的读后感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了解鲁迅。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也是不朽的一座丰碑。我们真正想完全读懂他,了解他,理解他,学习他的精神,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曾经多次给予鲁迅以崇高的评价,其中有一句评价甚至将他与孔夫子相提并论,他指出:“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因此,通过阅读别人的读后感是无法真正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他的文章字字珠玑、一阵见血,很少有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别人的读后感本身已经在一些方面曲解了鲁迅的写文章的真实意图与本来面目了,不宜这样做,这样做没有用处。

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闻名且难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鲁迅先生出生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书面语形式惯用文言文。即使经过了后来的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改造,他的文章对于今天惯用白话文的我们来说仍然有一些阅读障碍。

在1918年5月,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前夕,他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说是白话文,其实与我们现在的语法与用词习惯已经大相径庭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半白话文”。

让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阅读《狂人日记》等文章的话,他们很难读懂,这一方面在于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低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鲁迅先生文章当中的语言的晦涩难懂。

2.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反抗封建压迫与剥削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这使得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真正读懂在当时那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学产物。

这一点决定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独特性、开创性,同时也决定了其中的种种深意很难被人完全解读。

毛主席在给江青的心中写道:“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到底他们的心在哪一方面是相通的呢?就在于他们两人的一生都在反抗压迫与剥削。

鲁迅的《阿Q正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都是在批判封建思想对于人民的迫害,举《祝福》一文中的祥林嫂为例,祥林嫂一生都被封建社会的思想偏见所束缚,早年的她命运多舛(这就是大多数封建社会的普通女子的生活日常),被迫出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却又被抓回去成亲,后来丈夫和孩子的死亡已经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这还不够,鲁迅还要写出她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压迫的,她被告知要去寺庙里捐门槛,才能赎罪,可是捐完门槛之后的她却依旧被人歧视 ,直至死去。

虽说文学价值十分之高,但这一些对于21世纪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总结: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慢慢“啃”原文,切不可去看那些缩写版、读后感。不过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大量阅读那个时代的历史,将自己代入那个年代去切身体会一番,这样或许有益于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知其言,知其所以言,要了解他的真实意思,看看别人的见解是有必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在那个文言文和白文交接年代,清末和民国初春秋,大家都在争取“自由和民主",而鲁迅主要用讽刺激战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鲁迅很多文章在文言文与白文对撞,我们读他的文章很吃力,字典不离手翻译文言文和白文的沟通。现代都在网络创造词语,所以鲁迅文章对我们现实社会只是陪衬的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2>学习方法千万种,不只是一种方法才算正确。鲁迅的文章属于半白话文,辛辣讽刺时弊,借喻弘扬正气,处处都是入木三分。都读的懂就成了纯白话文了。



对于说文解字看得少,古文读的少的人,先看别人读后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读他人的理解,不等于不读原著。看他人理解,再看原著,不仅不会被他人诱导,还会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比一个人查字典要节约很多时间。如现在出版的《资治通鉴》,一段原文,一段白话文,对读懂原著就很有帮助。



其实,人的知识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我们不能要求读不懂原著的人,你就别看别读。为什么你看得懂?因为你比别人多看了些别人的书而已。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文章里插上一个字母,不知道是英语还是汉语拼音,反正是读不出来,也查不出来。你还坚持读原著?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看了别人的读后感后才懂,是真正的懂吗?懂的只是写读后感那个人的观点而已。鲁迅的作品不容易懂,除了他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写作比较隐晦之外,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那个年代缺乏了解,具体说应该是对鲁迅写作时所处的大环境,心态不能了解。所以读鲁迅,建议先把当时的历史读一读,再把当时的文人圈子梳理一遍,每个社会团体的思想都了解一下,这样再读鲁迅,或许能容易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通过读别人的读后感才能够读懂鲁迅的文章,那实在是有点遗憾了。鲁迅是中国近代造诣最深的文学巨匠,且没有之一。鲁迅的笔触并不是由于什么古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的中间产物,其本来就是一种文体的表露形式。鲁迅具备着多种造诣和修养,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领域和学科。他原本是学地质学的,并兼顾铁路建设科目,又东渡日本学习医学解剖学,加之出身文撰世家,小曲、社戏、诗词歌赋、中外文学融合,无所不晓,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人们可能都觉得究其一生,他有着那么高的天赋和学识,为什么未写就出长篇巨著呢?这大家可能是误读了懂鲁迅了,在当时中华民族遭受那么大磨难的年代里,鲁迅那有那么多时间去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呢?投枪和匕首,时不我待地成了他不断反击敌人和唤醒人们麻木神精的武器!而曹雪芹则是出生在清代中期,那时的传媒和文化波及面尚比较窄,尽管他也造诣颇深,知识广博,想让他的高层次认知留存于世,也只能采取写作一部以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败落为蓝本的长篇巨著,并以此来展现其高深的具有多方面造就的社会生活认知。本人年轻的时候,曾读过鲁迅的书信选,都是些比较精干的短篇,正是由于阅读了这些并非鲁迅的真正大作,才从侧面了解了鲁迅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那些山河破碎的惨境和买办文人们的围剿,还有年轻之辈们的求教,使得他根本无遐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从事长篇文学的写作。虽然他未曾写过长篇,但他的短篇小说却都是非常优秀的。他的短篇小说,都是以自然流畅的江南通用语言绘就的,内中没有丝毫的拙作和凿痕,徐徐道来,启迪文思,发人深省。内中的嬉笑怒骂,爱恨交织,无不渗透在他小说的字里行间。其实,他的每一部短篇小说,只能说是一个梗概的楔子或曰引子,只要有心的人都会由衷地感触到,他的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可以扩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但那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的,而且,就当时那个年代,国人对文学艺术的认知程度,大都是言情低俗寄情山水之类为主旋律的,而平民阶层又大都不识字,那些有一些文化层次的王公贵族,小姐太太们,对那些遭受苦难的社会底层,能有多少怜悯之心?又会有多少人会去咀嚼个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即读一短篇,便已足矣,那还得是鲁迅那种大文豪的作品,才会有人去拜读和关顾,如果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是一个无名鼠辈写就的,还不早就被那些士大夫阶层扔尽垃圾堆里了!因此,本人还有一种感悟,并不是鲁迅没有时间,而是鲁迅认为,他的长篇在当时那种社会氛围中,许多人是不会买帐的,所以也就索性未写。他可能认为,即然他想要说的都已经展露出来了,写几个短篇也就可以了,还是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驳斥和反击那些反动买办文人方面吧。因为,那些买办文人的煽动力和负面效应蛊惑力太大了,更需要他这种义正词严的战士去与他们亮剑拚杀,只有这样,广大的爱国志士和劳苦大众才会惊醒!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那么推崇和赞佩鲁迅的根本原因。其实,毛主席的著作和鲁迅的文章在理念方面是相通的,只是表述的形式不同罢了。毛主席与鲁迅所阐述的哲理和深刻内涵,不管是那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可以咀嚼玩味的!这就是鲁迅的伟大和诱人之处!

希望那些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的人们,最好还是去读一读鲁迅的原著,去综合地了解一下鲁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这样,你再去读鲁迅的文章,就不用去看什么别人的体会了!

其他网友回答:

通过读后感才能读懂鲁迅的文章主要是因为不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与鲁迅的思想。

一、鲁迅的时代。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9月,卒于1936年10月。所处时代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经历了清末的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军阀混战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还没等到全民抗战就去世了。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对鲁迅的作品就产生了障碍。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神经病(狂人)大哥的眼睛看到中国的经史子集写着只有两个字“吃人”,并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反映的就是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祥林嫂》的死不是贫穷的生活,而是残酷的封建礼教,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悲苦命运的典型。

二、鲁迅的思想

鲁迅出身于破产的士大夫家庭,他受过封建社会很深的洗礼,他受过戊戌政变后的洋务教育。留学东洋,又受教于章太炎先生,并参加了光复会。五四的前夜,他参加思想革命的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从此以后,他就公开地成为宗法社会的逆子,士大夫阶级的叛徒,他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可是他自己却又那样谦诚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

鲁迅他的小说、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读《纪念刘和珍君》,你会感觉到作者的愤怒和绝望大于悲痛,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

读小说《药》你会脑海中浮现出那个人血馒头的血污画面。蘸着革命者鲜血馒头,却被麻木不仁国民当作了“药”,这不是讽刺,而是深刻的揭露。

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临死画押也要画“团圆”的阿Q、麻木的闰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的典型。鲁迅对于他们的感情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

现在还要不要读鲁迅?当然需要了。前面说过,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可以通过鲁迅了解当时的社会,珍惜当今的社会。学习鲁迅的爱国情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鲁迅的写作方法,他的杂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他的小说人物的典型性,布局谋篇功力都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标签: 读后感 鲁迅 有用 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