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才读懂鲁迅,那为什么小学就要学鲁迅的文章?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现在正在全面从中小学课文中清除他的文章。此人道德败坏品质恶劣。自己有老婆的还睡自己的学生,真有爱可以离婚再娶啊,老师与自己学生恋爱不是好榜样。

所作文章凡中国的都要骂。中华民族在他口中是劣等民族,中华文化在他口中那是吃人文化。连中国的中文字都被他骂作是下流文字。中国的英雄被他说成是药引子,中医被骂成迷信。这种文章进入课文是要我们的孩子都象他一样成于为粪青吗?

祖国给留学,他却在日本混日子,学医的,学了个屁回来。医学功课都不及格。回来装圣人。骂天骂地骂中国。连教他本领的语文老师都被他骂作小偷。可怜语文老师都不敢教文字演绎了。呜呼哀哉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除了是思想家以外,首先是文学家,是最早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杂文以外,还有很多事写美好的事物的。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培养文学素养不应该么?我印象深刻的小学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及《少年闰土》。

课文《三味书屋》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此文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摹景物“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深刻画人物“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至今,闰土刺猹的插图还能记起来。

到了中学,接触到了《纪念刘和珍君》,《药》等文章,很多段落仍然可以背下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鲁迅先生那穿透人心的文字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先生的作品不应该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

最后,用鲁迅先生的文字回敬那些对先生诋毁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看不懂、不理解的东西,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慢慢就懂了。学鲁迅的文章也是一样。小时候纯粹当一个故事听,长大了才看得懂深刻内涵。有些人早慧,领悟得早一点,有些人迟钝,明白得晚一点,但终究都会懂的。

如果小学不学鲁迅会怎么样?其实也不会怎么样,只要有同样优秀的文章可以启蒙孩子成长,效果都是一样的。

标签: 鲁迅 读懂 长大了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