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艺术手法妙到炉火纯青
余光中的《乡愁》写到我,新娘,母亲,大陆,为何唯独家中的主要成员一一父亲呢?"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外头,新娘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首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母系情结,母亲代表家的一切,新娘也是要的母亲的人。其次,父亲虽然是家中的主心骨,是家的重要组成,并不是家的全部。有母亲在就有家在,有父亲在家里就有山,就有家的顶梁。
再次,小诗虽表达家的情怀,但并不是对个人家的情怀,而是对社会大家(国家,祖国)的情怀。何以为证呢,后面的"大陆”就是实证,诗由此从对小家,上升到对大家的升华。
”小时,长大,后来,现在",是《乡愁》的一条时间主线,也是条明面线。另外还有条暗藏的情感线,就是我,新娘,母亲,大陆(祖国)。此时此处的大陆,也是作者心中的母亲,由此前后连惯一体,不写父亲是诗人有意而为。
并非是漏掉亲情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这重要的点睛之笔,留给高于一切的祖国,是诗歌的情感升华到新高度。至于为什么不把"大陆",直接写成祖国或故国呢?如再写成故乡或母亲,不仅与之前有重复,而且使两条主线有断头之嫌。
改成这样就可和谐连接,没有任何破碎之处。大家都知道,久居台港澳的人,常把大陆比作祖国,就是现在我们也常说祖国大陆。再说先生常住海外异国,此处不写大陆,难道直接中国吗,文字责难不是一般的责任,先生之苦真得无奈。
多谢邀请!至于为何不写父亲?大家都已有很好的回答。
母亲,可以概括祖国,父亲是人的根,是生命之源!是值得歌颂赞美的,且不可忽视的。
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本人也仅读过两首,认为《乡愁》还是不错的,其他的作品不熟,在此不作评论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个人认为,余光中心中是祖国情怀很深吧。妈妈是儿女都喜欢写一些。
原因有三,不太成熟,请老师指教:1.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他21岁时年初时,国内内战转剧,他便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7月,随父母迁香港。
2.他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所以自称“江南人”。
3.余光中的父亲余超英后来南渡马来西亚,创办华校,归国后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省农民协会执委、南京华侨教育总会执委,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侨委会设计科科长。
其他网友回答:老实说,我一直喜欢余光中的这首诗。看了您的独到的精辟分析耳目一新。至于为什么不写父亲,这个网络上评论较多。用女性来比喻有阴柔之美,更加容易产生与诗人的共鸣吧!
其他网友回答:我不读现代诗,所以对余光中知之甚少。网络上查了一下。余光中的父亲早年在马来西亚办华语学校,归国后在永春县任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福建省农民协会执委,南京华侨教育总会执委等职。时逢战乱,东渡台湾。对家乡有深厚感情。在台湾发起台北永春县同乡会连任理事长。余光中受父亲影响对家乡也有深厚感情。写下《乡愁》。曾被国家领导人引用,因此颇有名气。
《乡愁》[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很可能他的父亲所谓不光荣都不光彩吧,与他也不和吧,所以不不敢提到父亲,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亲爱母亲,很少说跟父亲关系特好的,因为母亲也代表祖国,所以比较有吸引力吧,总的来说:母亲比较有诗意,所以父亲很难表达
其他网友回答:我看到的余光中的短诗《乡愁》中只写了,母亲、新娘、大陆和“我”,没有写父亲。我看到的其他作品,也不记得他曾写过父亲。余光中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没有写父亲,我就不知道了。我就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揣摩一下他“为啥不写父亲”。
一般而言,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中,不同的意象会赋予它不同的寓意。包括母亲、新娘等在内的女性意象,都被赋予了“眷恋”、“柔情”、“情深”等寓意。而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意象都被赋予了“坚毅"、“伟岸"、“豪迈等寓意。而“乡愁"是咏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典型环境中“我”的不同乡愁,抒发因海峡阻隔而产生与大陆隔浅峡而只能相望的“乡愁”,讴歌了眷恋祖国大陆的柔美的情深的爱国情怀。那么,余光中选新娘和母亲这样女性的意象是正确的。也是他没有写父亲的缘由。
另外,诗歌,要求精练,要求围绕主题展开,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余光中《乡愁》共四节,已完整完美了,所以就不存在“为什么不写父亲”的问题了。如果这个问题成立,那么,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可以提出“为什么不写某某”的问题。如果这样的问题能成立,那就不可能是艺术了。艺术的魅力,在于独特。
以上是我对诗歌写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跑题了,可能思考错了,请批评,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全天下的孩子全人类的孩子都偏心于妈妈呀你我他扪心自问何尝不是啊……
威海链 » 余光中的作品为什么很少写父亲?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