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国学知识全知道》一书所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主张是;《知行合一》。

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其主要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王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是提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就是说;有知识不行动等于白知,换句话说,想行动没有知识也无从行动。

由上可见;

“知行合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和与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相乎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也符合“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逻辑。

在伦理和道德方面,古代哲学家认为;“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滿街都是圣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着“良知”去做。所以才提出“知行合一”之说。

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强调“言行一致”与道德的实践性。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何为格物呢?

格物,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获得知识的道理。它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的多。

结束语

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主张是;“知行合一”。它是辨正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结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物。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天人合一”观

关于“天人合一”观的解释,众说纷纭,儒、道、释都有论述阐明,《皇帝内经》也有此叙述。有人说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就是出自于此;也有人说这是庄子提出来的。

“天人合一”最简单明了的道理就是:人和自然是合一的,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都要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这个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一古典哲学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体生命是宇宙精灵之一,有着强大的自主创富潜力与优势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来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意思是:天有阳光雨露哺育大地,“天”是万物之开端和肇始或本源;“地”是万物生长之依靠,没有地万物就无法生存;“人”生在世一定要成就万物,决不能干有辱天地自然界的半件坏事,不然将得到天地的惩罚和报应。

这也相当于告诉你我:人体生命是宇宙精灵之一,有着强大的自主创富潜力与优势。

顺则昌,逆则亡。

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

人40岁是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正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更应该养生了。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像这样人天合一的事很多,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怎么样才能用好这一观念呢?

第一:明理中合道

第二:人天合一中强大自己的思想与内在

明理中合道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是天地的载体”;“人体生命也是天地的载体”。

道家认为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人的细胞中充满天机。什么是天机?就是生命对宇宙的全息。

全息理论在生命中非常玄,这一理论认为大自然早已在生命诞生时,将所有的绝技与生存密码交付于我们了,只是大家找不到而已。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准内涵之一。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就是顺天而为,不带私心杂念。而人天合一呢?就是道法自然中创富,找到优势,打造绝活,立自己的道,在享受与奉献轮转互动中留下,生命物质和精神上的延续。

人天合一我们好理解,天人合一不简单。

唐朝有个僧人叫一行,人们都叫他僧一行,是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世时不想辅佐武则天,剃度出家,后来却被唐玄宗强行引入宫中,这才编制了《大衍历》。

在《大衍历》中,他讨论了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弦晦的时刻、如何计算日月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如何计算日月食;记录了七十二候、六十四卦、置闰法则等;还计算了表影和昼夜漏刻的长度。

他还造了很多天文仪器,发起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

据说,他是因为不想辅佐武则天,才剃度出家的,后来却被唐玄宗强行引入宫中,这才编制了《大衍历》。

天人合一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民间常常认为什么人是星宿下凡,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源头。

人天合一才是生命自主,是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自主人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这一观念是最有贡献的主张之一。

人天合一中强大自己的思想与内在

我们说创富是生命的天职,说的就是:生命自动在天人合一中取舍聚合出各种财富。如何创富呢?老子所讲的“三生万物”才是真正的创富之技。

天人合一是人体生命对宇宙大道的全息,在我们出生时就早已烙印上一切,我们后天生存的途径就是顺天而为(无为),而方法却是“三生万物”的无不为之法了。

人天合一,让心智如何流转呢?

首先弄清楚我们的目的是:强大自己的内在。只有唤醒、激活生命的潜能,开启宇宙交给你我的全息密码,才可以人天合一中创富一生!

在我的一篇草根博文中,揭示了人天合一的三个内涵,用心体悟,实践于言行,这一观念将会让你内在不断强大。它的进入点和起点就是充分地相信自己!因此以下三点也是相信自己的三个内涵。

①人定胜天:生命是必须会建功立业来创富的,你的雄心和决心决定了自信的力量。

②人能正己:战胜自己是指战胜恶习、革新个性、控制欲望等,实际上就是在“正己”。只有克服后天偏离了大道的因素,生命才能回复先天,发现并挖掘优势,打造绝活创富。

③天人合一:这是一种高境界、大视野的创富之秘,凡人很难操控。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用0、1、2、3、万五个数字顺逆往返方法介绍了,生命先后天交互成长的秘诀。

我认为从古至今,天人合一观确确实实是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主张,不仅让我们中国人信仰生命能自主,而且让我们形成了独特的思悟这一思维方式。

个人研究心得,欣赏的朋友,关注一下,欢迎常来品读,我争取让大家的每一次阅读,都化成一次心灵的修行。

其他网友回答:

吃饭要用筷子,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没有之一。

筷子古称“箸”。因为筷子,咱们中国才诞生了阴阳思想、伟大的《周易》、指南针(两根棒棒组成)和天圆地方的思想,让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性区别,从用手抓东西吃,升华到用工具抓东西吃,人类体质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因为用筷子,中国人双手锻炼得非常灵巧,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就由此诞生。


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

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尼克松不会用筷子,就饿肚子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


这个家伙不会用筷子,看起来就不聪明

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日本卖筷子的

世界各国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世界各国在骨子里都深受筷子思想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君轻民重思想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平等思想,只不过宋朝以后,这种平等思想的发展被打断出现了退化。只有重视民众利益的国家才有发展前途。

标签: 古代 贡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