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清冽的感受。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其他网友回答:这首不是写景诗,
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莺鸣幽谷表示有人要出山做官了。
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乃高脚鸟,暗示高洁之士正在升迁。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自己寒窗苦读终有所成。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写接自己的船已停在门口。特意用东吴的船来暗示将与谁同舟共济。
把这首诗看做风景诗。那是望文生文看图说话幼稚园的见识。
黄鹂在交配时才成双结对。黄鹂在春末夏初是交配期。初春柳嫩綠,春末柳开始青翠。呜翠柳说明时间在春末夏初。莺鸣幽谷有一个典故。表示时机一到便出山。
鹭是高脚鸟,高脚与高洁在古代是谐音。白鹭上青天。暗示高洁之士正在得到升迁。白鹭习性沿溪觅食。船来受到惊扰才一一飞起。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因为来船,暗示高洁之士是因为获得船主提拔才升迁的。
东窗才含西岭。东窗是读书的地方。窗映雪说明是寒窗。喑示寒窗苦读。春末夏初雪还未化说明此雪或有千年。西岭是山,窗说明有人,山边有人那是仙字。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在说,寒窗苦读了许久都快成仙了。
门口已经停着来接自己出山做官去的船了。特别说明此船是东吴来的。举荐杜甫去做官的人叫严武。而晋时东吴有个棋圣也叫严武。做官如下棋,举荐杜甫的严武亦常以棋手严武为荣并以此自居。故杜甫特以东吴暗示。
全诗的景都是在表达杜甫将要去做官的心情,与志趣。把这首诗看成是风景诗,那是没文化啊。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写道: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清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生机勃发的气息。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增加了生机之盎然。
后两句有山有水,还有固定的草堂和行走的船只,这是一幅山水画,把自然美与生活美和谐地表现出来。由于白鹭的振翅高飞,才使诗人凭窗远眺到有“千秋雪”的“西岭”。岭上积雪陈年不化,所以称之为“千秋”。一个“含”字,把西岭恰到好处地嵌镶在窗框之中,成为一幅永恒的风景画。由于“黄鹂鸣翠柳”这一听觉形象的引发,使诗人瞥见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风景画。西岭之雪虽说极远,但从窗中望去,给人一种虽远实近的感觉;东吴的船虽说很近,但因其沿江过峡来自万里之遥的东吴,就给人虽近实远的感受。白色的“雪”与绛紫色的“船”、黄鹂的“黄”与翠柳的“绿”、青天的“青”与白鹭的“白”相互搭配,浓淡各宜,冷暖相间,色彩斑斓,缤纷多姿。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寓情于景,感情基调相同,使不同色彩、不同气氛的两种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不仅在艺术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在美感上也给人一种享受。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一首绝句。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情深意重的笔墨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忧思国家命运……笔调通常沉郁顿挫、苍劲刚健,像这样描写活泼明快景象的诗句相对不多。但这首诗也绝对算得上表现轻松明快基调的佳品。细细品赏一番,我们来充分领略这首诗的诸多妙处。
全诗整体赏析全诗意境优美、韵调活泼,他笔下的几处自然风物,无不鲜明灵动、活色生香,聊聊几笔却处处呈现初春时节万物勃发、欣欣向荣的盎然景象: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黄鹂”又名黄莺,是典型的春天物候鸟,以鸣声清脆、悦耳动听著称。“翠柳”则是指刚吐出新绿的嫩柳枝条,也象征了初春时节万物蓬勃旺盛、富有生命力的景象。“黄鹂鸣翠柳”——初春欢脱的景象声色俱下、呼之欲出!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其习性也是头年秋季飞到长江以南过冬,次年三月以后开始迁到北部繁殖。诗文紧扣季节特点,虽未延续前笔继续直接表现春景的萌发,却通过“白鹭北迁”翔于蓝天的自然现象曲婉表达春天的莅临,恰与首句的直接描写相对应。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因为是早春时节,西岭冰雪初融,所以尚有积存的冰雪斑驳地覆于山壁。诗人于晴空清澄中视通万里、临窗而望,窗框似成了画框,远处山黛积雪则成了一帧笔调简明的写意画——一幅唯美春景图生动地呈现诗人笔下、形象地托于读者眼前。
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升华全文诗主旨,描写的是眼前真实景观,反映的却是“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春天”!因为“万里船”字面写的是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细究起来却意味深长——它们来自东吴,需越岷江、穿三峡而直达长江下游,这已是极不寻常!因为多年战乱时,兵戈阻路船只是无法畅通万里的。待战乱平定、交通畅达,国家秩序便回复正常,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也自然“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不正是预示着国家、民族命运春天的到来吗?
概览全诗,愚在此姑且将其概括为“四美”——
一、声美:全诗对动态事物的描写达到了声音犹言在耳、情态出神入化的效果两个黄鹂欢跳在枝叶尚未丰满的柳树枝桠间,你唱我和、相互对鸣,那清脆悦耳的声声啭啼就如珠翠乍落玉盘般动听;一行白鹭上青天——注意,诗人在这里特意用了个动词“上”,而不是“在”,或者其他别的什么动词,实在是妙极!一排鹭鸟振翅斜上,那“呼呼”的翅膀扇动气流的声音也仿佛真切地响动在人的耳畔。鹭排渐远,声音渐微,直至消失于蓝天……看,仅仅一个“上”字便把声音变化的诸多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此时除了惊叹诗人笔力的精准独到,简直别无他言!
二、色美:仿佛是一个丹青高手,全诗设色着墨互为映衬而又各显其妙。黄鹂的“黄”衬托着“翠柳”的绿,黄、绿交织间,一派春色明丽的美妙景象恰如织锦般绚烂明媚!这里诗人虽是着眼色彩角度,却把鸟儿欢脱、柳树蓬勃的春天特有气象极尽简致却又风格鲜明地凸显出来,使人心情也不由地轻松明快起来;另外白鹭、白雪的“白”与门前水、头上天的“青”互为点缀,描写设色富有层次却又并不予人紊乱违和之感,反再让人更生轻松明快之情。
三、意美:语言于平朴简略中,看似是不事雕琢的返璞归真,实则内涵丰富、令人拍手称绝。四句话四幅景,顺序由近而远、由下而上、由眼下而古今,诗人取景用物浩阔无羁而跨越时空,使人的思绪也不由随之云游天外、思接千古,即使掩卷,也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好诗文就是如此,看似浅显平简而内里却暗含乾坤,使人越品越有滋有味、越思越含义无穷。这好比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手法,诸多意象组合间却又留下大片空白,让不同读者根据自身体验、想象去补充完善,瞬间使有限的文字相生出无限的艺术审美情趣,直使人回味无穷。
全诗描绘春景多角度结合,手法多变,予人目不暇接却无不赏心悦目之感——明暗结合:一、三句明写春景,二、四句暗写春景,一明一暗互为帮衬;动静结合:前两句主写动景,后两句主写静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多感官结合:听觉角度写“听”到的声音,视觉角度写“看”到的画面,广见多闻间无处不在的春日美景即刻充溢了人的视听——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的选材功夫已直达炉火纯青境界!
四、韵美: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以 “自然艺术”和 “人为艺术”来界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之美。“绝句”这种格律诗,无疑地是要更多地带有人工雕琢之迹,当属 “人工艺术”。但在 “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饰”的时代审美思潮引领下,被推许为诗坛盟主的杜甫,无疑又要追求自然之美,这就形成了“人工、自然”两种艺术在其笔下完美结合与统一。这首小诗格律相合,却又极为自然; 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极含匠心。譬如全诗奇偶对句间,字字都是对仗工整:“两个”对 “一行”、“黄鹂”对 “白鹭”、“鸣”对 “上”,“翠柳”对“青天”……乃至下一组对句也无不工丽精湛而又自然生成。在这 “带着镣铐舞蹈”(闻一多语)的苛刻条件下,诗人却画笔挥洒,酣畅淋漓, 韵脚平稳而韵律和谐,让人读来直觉琅琅上口, 而极富节奏韵律之美。
诗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全诗既表现了昂扬蓬勃的初春景象,更写出了诗人欢欣轻松的心情。说到这里,不免又要回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来。公元762年,杜甫尚跟随成都尹严武担任幕府。随后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居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又过了一年,严武回到成都,杜甫听闻故人的消息,也随即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当时诗人伫立溪畔,想着国家、人民即将迎来的新希望,看着眼前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便不由心情大好而诗兴喷薄,当即挥笔写下了这一首即景小诗。诗人兴到笔随,事先并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于是便索性以“绝句”作为了这首诗的题目。
结笔全诗以描写初春蓬勃景象为表,以抒发个人精神振奋情态为里,写景状物工笔细腻,展露情怀阔达酣畅,情景交融间即刻予人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力量。
#我是风西夜昨,一个力求务实的纯文学爱好者,喜爱阅读喜爱写作,所发作品皆为自主原创,愿与头条同好共结笔友!#
其他网友回答:春暖花开鸟语柳翠,项项白鹭飞翘兰天。西岺尚是千秋雪,东吴迎来万里船。心情如野不平静。看东西如醉如仙,忆人生,是非成败转眼空。
其他网友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让人想起江南水乡早春的韵味,眼前的景象是两个黄鹂站在翠绿的的柳枝,一声一声啼鸣,在歌唱、在说着悄悄话,仿佛传到耳中。另外一番风景是看到蓝天白云与飞翔的白鹭,而且是一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飞翔,让读者都能感受到万里晴空的画面扑面袭来。
而诗词下面两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从窗户往高山峻岭方向望去,能够看到早春的雪仍然在眼前,这个自然景观令人大开眼界,又发现了一个白雪皑皑的群山,群山环绕着大地,银装素裹的冰雪奇缘,仿佛又回到北国风光,但是诗词的末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个多么宏伟壮观的场面,门前停泊万里之外东吴的船。
四句绝句展现在眼前,就像四幅画卷,这是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让人感觉到江南春季的气息。不仅看到了翠绿、蓝色与白色搭配,让画面更加清晰,更加精彩纷呈。
我是丫丫恰恰,欢迎各位光临。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杜甫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比较沉郁的,而这首题目为《绝句》的诗歌,却给了我一些惊喜。这首诗,描写了初春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在美景中沉醉时,依旧心系世事的心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在想,这杜甫是个诗人,却给了我美术老师的惊喜,他注意配色,注意构图,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却不俗气的早春景色图。黄,绿,白,青,唤醒了读诗人心底的美意。
我还在想,这杜甫是个诗人,却有着电影摄影师的风范。他的镜头从低处树上的鸣叫的黄鹂鸟开始摇起,渐渐抬高,渐渐仰起,直至对准青天之上那队扇着翅膀白鹭。拽着视线,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空间辽远广阔。
十四个字,装了这么多的内容,一句一景,意蕴深厚。万物归一,万物从心,简洁就是深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泊”二字的使用,可见诗人胸怀的磅礴大气。从窗往外而望,看见那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站在门里还可以看见远处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诗人杜甫,看到这初春美景,心境爽朗,忧患意识的沉郁,消隐了。但毕竟诗人是一个自觉为民代言的诗人,心中依然装着心事。这心事,通过“千秋雪”和“万里船”这两个春天里看到景物意象泄露的。
【我是王莉。一个喜欢读书写作的女子,祝你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得喜欢的知识,天天好心情。若喜欢,请关注,转发哦】
其他网友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出自唐代诗圣杜甫的作品《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全诗描写的是初春时的景象,一共四句,每一句就是一幅画面,四幅画面组合起来就把初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原诗】: 【译文】:“两个黄鹂鸣翠柳”初春里的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着,就好像在谈恋爱一样。都说春天是发春的季节,万物复苏,动物也会发情。两只黄鹂一公一母,更加应景,在发情的季节对着美好的春景,非常符合春季。
“一行白鹭上青天”突出白鹭是从低处向高处飞去,冲上天空,积极向上。天高才能任鸟飞,捉住春天的这个时机,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白鹭成群结队,充满着活力。
“窗含西岭千秋雪”站在窗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西岭上面的雪,虽然西岭的雪千年不化,但是到了春天,雪也会显露出生机。恺恺白雪,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神圣与美好,非常难得的一幅画面。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靠着东吴开来的船只,说明商业往来已经变得繁荣了,还可以看到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有船就会有人来,有人去,而东吴相距万里都有船到达,说明一切商业经济都恢复了正常。
2.画面活现:诗只有黑色的字体,但是在黑色的字体上却隐藏着活灵活现的彩色春景图。诗中的景最特别的有两点,一是动态活现;二是充满色彩。
动态活现:两只黄鹂鸣叫,在柳树上嬉戏,一群白鹭向蓝天飞翔,停靠码头上的船只,人来人往,江面还有往来的船只。这些都是动态,可以在静态的文字下活灵活现。
充满色彩:黄鹂的黄,柳树的翠绿,白鹭,青天(蓝天白云),白色的雪山,这些都是具有颜色的景物。在这短短的四句诗,28个黑色的文字,充满着春天的色彩。
3.全诗描写的景色:这首诗太美了,可能用景色两个字描绘不出来。非要用一种艺术表现,那就是现在的视频,一段视频,一段春天的视频。因为视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可以近景也可以远景,这首诗就是一段拍摄春天景色的视频。
其他网友回答: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它生动地描绘了草堂周围的景色:近看,两只黄莺在苍翠的柳树上歌唱;远望,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翱翔。西边是巍峨积雪的岷山,东边是奔腾咆哮的长江。”万里船”,透露了诗人欲买舟东下,漫游吴越的心情,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首诗色彩询丽,语调清新,节奏明快,令人百读不厌。是我读过描绘春天最美的古诗!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绝句》,《绝句》又叫作《绝句二首》,是一首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其中第一首,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诗的首句描写了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一对黄鹂在欢快的鸣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鸣“字用的十分传神,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黄鹂描写的细致生动,绘声绘色,营造出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而且通过描写黄鹂在柳树上鸣叫,展现出了静中有动的生机。
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对照,首先视角上由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白鹭。其次在颜色和数量上也是互相呼应,首句”两个“对应”这句的“一行”,黄色对应白色,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这一句则是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春天盎然生机。
诗的第三局则是作者站在窗边远眺,看到远处山岭上的雪,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此句中的“含”生动的表现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因为此时正值早春,因此冬天的雪欲融未融,表达出作者心中盼望春天的心情。
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这句诗意味深远,“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而一个”泊“字更是将作者多年漂泊不定渴望安稳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四句,分开看来每一幅都是十分精美的画面,合起来组成了一幅生动精美的早春风景画。全诗的从描写草堂周围的景色着笔,,随着视线的游移描写景物的转换,最后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作者的乡情,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整首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
威海链 »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写的什么景色?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