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杂文真好“像投枪,像匕首”,现在读来你感想如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的比喻是再形象不过了。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铿锵有力、一针见血地揭露社会恶势力的反动与虚伪,如匕首,似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对社会现象有讽刺的攻击性。鲁迅的巜呐喊》等系列杂文以笔风泼辣犀利、冷讥热讽,入木三分,字字句句正中致命之死穴,勒紧敌人要害,被毛泽东评价为“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还有鲁迅先生的杂文《坟》、《热风》、巜华盖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等杂文是如此讽刺和揭露了黑暗的旧中国的罪恶努力的嘴脸,号召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为摧毁腐朽的旧中国黑暗而前赴后继的战斗。其唤醒民族推动社会的文明、自由、进步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郭沫若(诗人、学者):这个曾是鲁迅先进的文学死对头,当鲁迅先生死后也激昂评价鲁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创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腑首甘为孺子牛”的精典之句成为当代的名言,然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居然冷眼看待鲁迅先生,恶意要将鲁迅的作品移开后代的视线,离开“教科书”,真令人愤慨之。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爱自已国家,满腔热血,为中国人民觉醒而呐喊!“横眼冷对千夫子”表达了先生曾爱分明思想,弃医以学,只有理念,召唤,觉醒和战斗的无数成千百万的中国,才使民族富强昌盛!深爱先生《呐喊》集,《社戏》和《三味书屋》,深深怀念鲁迅先生文笔风范!(弃医从文)(中国人)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称赞鲁迅的杂文真好,“像投枪,像匕首”,鲁迅本人或许不这样看,他对自己的文章的认识是这样的。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所以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答有恒先生》


但是对于识字,知道的人来说呢?鲁迅的杂文的确“像投枪,像匕首”,因为它时常能戳到人的痛处,然后让人感觉到---疼。


我有的时候很好奇,就是那些称赞鲁迅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的人,是不是因为感觉到这枪也好,匕首也罢,都不是投向自己的,于是可以放心的喜欢。我有时候能感觉到鲁迅的匕首就是扎向“我”的,这常让我感到不适,也常让我为之警醒。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像,而对于凶兽则显羊样,所以即使是显凶兽像,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


“中国中流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俩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是到了外边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扑打,使他畏缩不前,仿佛一个奴才,然后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


我对鲁迅,真实的感觉是:“冷眼热心”,所谓“哀其不幸是热心,怒其不争则是冷眼”,我常想鲁迅在今天大概混的不会好,因为他谁也不讨好,既不屈服于权势,也不谄媚于群众,我不知道如果他活在当下,有几个人支持他,大概有的人就是要死了以后才被人发现他的伟大吧。


鲁迅是个战士大家都是承认的,但是苍蝇是哪个呢?我一直都没想的太明白。


“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的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谁也没有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


读鲁迅,除了认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他能让我看穿一切的假象,虚伪和欺骗而并不沮丧,因为“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也会让我从他的热心中感受到温暖---“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其他网友回答:

對魯迅的評價,毛澤東說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革命的旗手,他處在當時的年代,魯迅用筆作刀槍,揭露社會的黑暗,直面敵人的攻擊,所以他的雜文像匕首和投搶,犀利並有戰鬥性。和平建議時期,我們面對的都是人民,弘揚魯迅的雜文精神時,就應該和風細雨,少些辛辣諷刺,少些火藥味和戰鬥性。


其他网友回答:

评价鲁迅的杂文像“投枪”和“匕首”是非常精准的,我现在读起来仍有振聋发聩和醍醐灌顶的感觉。

鲁迅是少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准确地把握了中国民族在当时的情况下存在的劣根性,看透了当时政治、文化方面的腐朽与丑陋。他的批判是一针见血和毫不留情,但是,鲁迅看到了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政治与文化的构建,只能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郁郁而终。

毛泽东的文章与鲁迅一样的深刻,也是投枪和匕首,但毛泽东是在解剖社会的同时构建新的政治与文化,既是批判者又是建设者,既是思想家,又是实践家。

中华有幸,在民族衰落的至暗时刻,出现了鲁迅和毛泽东这样的人物照耀天空,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他网友回答:

仍是投枪,是匕首。但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鲁迅呐喊战斗的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众多文章中杂文最具风格,某些文章真的像你提到的“如投枪,如匕首”刺中了华夏民族的病炉,刺痛了某些文人学阀,虚伪做作的劣性。

读前贤的文字不可以剥离历史背景孤立解读的。民国时代是新旧文化交织错纵,相互竞生的时代,新文化运动渐渐得势,旧文化的守护者们也不甘心式微。故交锋也相对激烈。先生文字应运而生,倡新革旧,且颇具锐气。故而能引领斗争风骚,为世所重。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杂文“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这是郁达夫在《鲁迅的伟大》一篇短文中对鲁迅文章,特别是杂文的评价,能够比较中肯地说出鲁迅杂文的特点和价值。

说鲁迅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说明他的文章思想深刻,文笔犀利。

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的文章是超越时代的,即使我们现在读来,边读还是要频频点头,觉得他说的痛快、过瘾,又一针见血。

年少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人家,不管读书的还是经商的,只要有书架,必然有一套《鲁迅全集》,有的是为了装门面,有的是真喜欢。那个时候,读不懂鲁迅,也不喜欢他的文章。

等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没有人逼着读鲁迅,反而开始沉浸其中,理解了鲁迅的文章,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杂文,每一篇都干脆利落,但读完觉得他说得有理,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他更多的说人性,说我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集体性格,民族劣根性被他用简短的文章解剖的淋漓尽致,直击人心。

鲁迅杂文是必须要读的经典,“像投枪,像匕首”,抨击我们每一个人,解析我们的内心。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是战士,以杂文为枪为戟,直刺黑暗统治的心脏!其犀利的文笔,辛辣的讽刺,现代文人无人出其右。上学时读他的杂文,有些不太懂,可能和年龄阅历有关吧。相比较我更喜欢他的散文,《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和生命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读来兴致盎然,回味无穷。学生时代喜欢,随着年岁的增长,读来仍别有韵味!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善于剖析人性而著称,诙谐中夹带着讽刺,幽默里蕴含着辛酸,激昂中甩出鞭子,怒吼处横眉冷对。

现在再读先生的文章,简直就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他批判的怪像依然风行,他期盼的进步依然在路上。

他就像一位赶车人,举着鞭子,竖着眉毛,握着拳头,迈开步子。他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一直还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像邻居,像乡亲,有时模糊,时而清晰。

标签: 投枪 杂文 读来 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