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呢?有何讲究?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少人对“春秋”代表历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春播、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我国古人在农耕时期,不仅懂得抓紧劳作,而且怀着希望与感恩之心,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动;各诸侯国编年史,也以春、夏、秋、冬时间为序,都称为“春秋”,故有“百国春秋”之说。

鲁国官修的史书所记内容包括各诸侯国的大事,后经孔子整理修订的《春秋》,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我国奴隶制社会解体时期,也因年史《春秋》而得名。所以历代史学家便将“春秋”作为历史的代称。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因为“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256年,秦灭周,昭襄王为国家命名为“秦国”,为“春秋”的历史画上句号。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统一,命名为“秦朝”,称“秦”始皇。“秦”的内涵是“春秋”两个字各取一半,意思是大秦结束了“春秋”的历史,“春秋”历史的时间只是秦朝历史时间的一半,“春秋”的另一半是“炅”,意思是春秋到了大秦手里,就日月当空了。设想前800年为秦朝,后800年为炅朝。可是,秦赢政没有想到秦朝灭亡这么快!如果秦朝延续时间长,那就不好说了。

由于春秋有时间的内涵,历史也有时间的内涵,且于秦朝的命名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就习惯把历史和春秋融合在一起了,进而把历史说成春秋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和“夏冬”,其中的渊源和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春秋”之说源于天文历法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这和中国文化中天文学中的历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年四季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唯有春秋二季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昼夜均衡,气候适中。

古代历史文化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单调,识见有限。历史学家们认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的好坏,放在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评判,是最合适、最公允的。因而古人就把历史称之为“春秋”,使其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二)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两部著作

春秋时代,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游说列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著《春秋》,同时代的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此书是左丘明为解析《春秋》而作。这两本书不可分割,宗旨一致。

以这两部书为代表,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为春秋,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三)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的历史地位

孔子著《春秋》,名字大有深意,春秋两季日夜长短是持平的。“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有没有贡献,《春秋》在历史上持平论之。

《春秋》微言大义,开篇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敌人称之为“克”,一个“克”字,表达了对这件事的观点,定了郑庄公千秋大罪。可见历史不以得失论英雄。

《三国志》记载关羽喜读《左氏春秋》,被后人简称为《春秋》,关公酷爱此书,可见《春秋》一书的分量。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主要源于天文历法和春秋时代两部重要的典籍著作两个方面。“春秋”是持平之论的意思,春秋作为历史的代名词也沿袭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邀答:

中国的汉语文化的确在许多称呼上有着许多特有的讲究,特色,特点。

简单点比方,比如称男人为何称丈夫,而干嘛不叫尺夫。那是因为古代男人标准体格高度就在1丈左右(古代的衡量计)。这在很多古书中就有描述,如:张飞,身高1丈余,膀大腿圆,虎背熊腰,眼如铜铃,鼻如蒜蒲,嘴宽唇厚……。这就是顶天立地之大丈夫,英雄男人的标准标配。

而把一些物质,动物,包括人等等也会统称叫东西,而不呼为南北呢。

因为人类所在的地球,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所有的物质,动物,人类等等物品都在这东西南北范围之内。古人讲话简单省略,往往会把复杂的,长长的啰嗦语言用最简单的话语文字来表达即可,所以古文多为文言文。

那么要把东西南北范围内的所有物品,用单一的简单称呼来表达;是用这个‘’东西南北‘’全句,这也太长又复杂了吧。那么最简略省心的叫法‘’东西‘’不就很顺口很明白嘛。

真的硬要追究有何讲究,那也不过就是用的东西南北的前二字,这挺顺口嘛。

还有一个,也就是在地球以外的对人类最重要的太阳,这个最大的参照物,不也是东升西落的吗。所以用东西来代称其他的物品,其意思也就会让人们再明白简单不过的了。

这样也就明白古人为何不把物品称为南北了,因为南北不光排序在东西之后,叫起来呦口,而且南北除了冰天寒极,空无一物,也没有重要物质参照啊。所以也把南北就视为空物,而空物怎能用来作为对实质物品的代称呼呢。

说起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呢?

因为古人自有了文字记载历史,所以也就有了每个历史时期分隔段落。而中华历史记载最具体精彩的时期段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孔子也是出生成长在那段历史时期,而他记录的那段历史记事,就称呼为‘’春秋‘’。这样后人就把这个称呼当作整个中华历史几千年的历史以春秋统称(代称历史)而把它给延续了下来。

那这个‘’春秋‘’的称呼有何讲究呢?

如前所说,这也是古人以地球的一年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地无穷无尽地奔往永久。而历史不也是像地球一祥的四季轮回,永无尽头吗。

一年四季以春开初,春夏秋冬,反复地顺序轮回着。

而人类和地球的万物历史也在春夏秋冬中不断轮回着。

所以人类也知道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四季地球万物主要轮道。

春天的生,它就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开始,秋收也就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收获。

而夏长只代表了历史过程,而冬藏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漫漫长远无尽头。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春秋史,所以孔子把历史用‘’春秋‘’来形容称呼是即形象,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像春生一样初开,在秋收一样的发展收获着,而远未有到达历史的像冬藏一样的尽头。

如果用‘’春夏‘’来形容称历史,那人类历史只有春生夏长这一过程,而没有秋收的这一实质的发展收获过程,就显得历史的薄弱有缺撼。

而用‘’夏冬‘’来代表形容历史称呼,那岂不是使历史无春之开初,无秋之发展收获过程,直接就夏长冬藏到历史尽头了吗?

所以中国的文化深源流长,博大精深。用‘’春秋‘’来作为历史的代替昵称,真的是既形像又简略实华,把历史这么一个空洞无华的苍白称谓,冠上了春秋这么个有内涵意义的形像昵称,这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最高深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个人观点:

首先,这本春秋我反复看看二次。

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得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华夏的文明,华夏的文明为什么没有被草原民族给冲散,我们成为了这么一个团结在一起的一个大国家,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分裂的很多个小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春秋这个时期。

那春秋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叫春秋?

以前的人都很单纯 根据气候办事 夏热冬寒 有避暑和窝冬之说 基本大事都发生在春秋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

古人又讲究中庸之道,冬和夏一冷一热过于极端,不妥,遂取名春秋!

再来看看春秋,了解春秋五霸的故事与华厦文明,其中很多的成语故事就来源于此,如管鲍之交,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多行不义必自避……

可见我们的祖先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霸主相争,最终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乱。

因此,以人为本,为老百姓谋福祉,才能让国家强盛。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对于《春秋》的第一印象,来自孔子的编撰的史书。是依据鲁国史官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报导的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后世,为了叙事方便,便用《春秋》书名代替历史。一提“春秋”而知历史,一读《春秋》而晓古今。

为什么要叫“春秋”呢,而不叫“春夏”“夏冬”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时间的概念。

在中国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周才分一年四季。甲骨文中,“春”字是这样解释的,由日和木、林组合。代表有充分阳光可以种植或者林木生长茂盛的意思。而“秋”字呢,由火与禾组成,《说文解字》是禾谷熟也。是收获的季节。从春种到秋收,有始有终,古人就两个季节,所以后世推断,根据甲骨文中的商代,春季包括冬天,秋季包括夏天。言春秋等于言四季。“春夏”与“夏冬”不能具体反应农业社会的特点。

二,祭祀的作用。

《吕氏春秋》对于春秋两季特别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个时间,天子要祭典山川林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猎。而秋呢:先立秋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这时要率大臣们朝西方祭典。这时修整兵器,可以讨伐有罪的人。天子要品尝农民要献上五谷,然后吩咐开始收获农作物。从这个可以判断,春秋在古代季节中的重要性,是夏冬不能比的。一提“春秋”,让心里会产生重视的感觉,因为是祭祀的季节。

三,学习的作用。

在《礼记·王制》中记载: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

《礼》与《乐》在中国儒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懂“礼”,何以治天下,不明“乐”,何以明事非。礼乐制度是周朝最重视的制度,是周王朝的根本 。孔子一生都在号召“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制度。当听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八佾是天子才有的奏乐舞蹈,家臣敢用说明已经越礼了。所以孔子说礼乐崩坏。用“春秋”而铭史而知“礼乐”,假若以“春夏”以命名,历史会少了许多承载。

以上三点,仅是个人分析。不能完全阐明“春秋”的定义。我们应该明白古人定下事物的名称有着很多喻义,只是我们距离远了,无法理解。我记得孔子有句话叫名正则言顺。因为名字正了,所以一切都能顺从天意。而用“春秋”称述历史,是正名的力量。我们读《春秋》能感觉历史的厚重,可以穿越千年与先贤们对话。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春秋”,一切都不能更改。

参考书目《吕氏春秋》《论语》

《文字小解》许进雄著

其他网友回答: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甚至于讲科学,一定先要研究天文。说到天文,中国的天文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很发达了,这是与中国从古至今以农立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人们的谋生方式便是渔牧、采集、狩猎与耕作等等,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研究时令季节等天文规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均匀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而在夏天太长;黑夜的情况却与之相反。总之,昼夜的长短在冬夏是不平均的。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与“秋分”两个季节,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此时昼夜等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这就像是一个平衡的天平一样,抑或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者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去衡量、去批判,故而历史称作“春秋”而不是“冬夏”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这是古代中国少年史。把春秋指代周后期天下"百花齐放丶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大开放时代,同时又是群雄混战丶替代更换频繁如同春秋换装那样迅速。
同时,孔子作鲁国史就叫《春秋》,《春秋》把天下大事一揽无遗。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到大禹会合诸侯,定制九州神鼎起,到夏商周三代礼仪天下,已经奠定并完善华夏(中国)一统的观念。面对周纲不振丶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状态,学者一致认定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合久必分的大动乱历史。就采用孔子的“春秋"来划定。
由此,也可看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并为战国的《吕氏春秋》丶《左传”等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丶并开创史学大国24史一脉相承的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夫子功不可沒!

其他网友回答:

中是种子的解析,凡种子皆有中心。种子的外壳之内的内核是种子的中心。种子的中心是仁。有仁的种子是好种子,没有仁的种子是坏种子。中华文华以仁为中心向世界播撒仁爱的种子。

《圣经-约翰一书》第4章第16节上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所以上帝与中国人同在,上帝保佑中华文化永存。

种子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种子。春秋是种子的一个轮回历程。所以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历史的一个代名词。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任微言卿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以“春秋”指代历史,是先秦时期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既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符合周礼制度。

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德治传统、礼乐文化和民族心理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间社会开始日渐成熟。

早期历史,为何用春秋指代?

两千年前的周代,西周大分封的诸侯国,沿着镐京——关中这条交通主线,星罗棋布地分布于黄、淮、河、济、江、汉各地。

  • 其一,周代,生产力还较为低下,老百姓一年四季辛苦耕耘,但也只能保证一年一次好收成,所以就额外重视这一播一收。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连用,以代表时令,表示对国家和民人生活之重要。
  • 其二,那时的人们遵守周礼,恪守礼制,《礼记·王制》有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冬天和夏天,人们都在家里背诗念书,只有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才出来演习礼、乐。

因此,这一春一秋,既是喜悦季和丰收季,也是国事繁忙季。诸侯国的太史令,就以“春秋”作为国史的代称,提示大家记的都是重要的事儿。

“春秋”之名从一国传遍另一国。《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可见,最后各诸侯国都以“春秋”指代国史。

《春秋》是本什么书?它都写了什么?

经过战国、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特别是焚书坑儒和项羽焚秦宫两次对先秦文化典籍造成的重大浩劫,很多史籍都不幸亡佚,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失传了,仅有鲁国《春秋》而存世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讲的《春秋》,实际上就是鲁国的国史《春秋》。

  • 《春秋》的作者

《春秋》由历代鲁国史官所记,是鲁国官方历史档案。当时的作史之人是“家族产业”,专门以作史为职业,我们熟知的“司马氏”这个姓氏最初就是世袭太史令。

后来,一部分档案被精心整理,流入民间。整理之人,可能是时任的鲁国太史,也可能是孔子。据孟子讲,孔子见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决心考证历史,编订成籍,以让“乱臣贼子惧”。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

  • 《春秋》的内容

《春秋》,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开始,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历史。

《春秋》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王室和其他诸侯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今天能得知很多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春秋》的记录和流传。

  • 《春秋》的地位

《春秋》用词极其严谨,对人物的褒与贬、对事件的对与错,敢于秉笔直书,以此达到赞、劝、惩等目的,是中国“良史”的发端。后世,“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也成了中国历代讲述历史的一种特殊文化传统。

汉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经”,奉为经典,设有博士,专门研习讲解。历代研习《春秋》学问之人不绝于世,《春秋》及其注释、考证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春秋学”。

  • 《春秋》的衍生品

《春秋》文字记载较为简单,全书一万八千余字。为了解释《春秋》经文,有《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分别加以解释,被称之为《春秋三传》,至南宋均被列入儒家“十三经”。

《公羊传》作者相传是公羊高,《榖梁传》作者相传是谷梁赤,这两本书均以语录、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春秋》的义理,重在挖掘字面背后的含义,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和“礼义仁智信”的观念,与政治配合较为密切。

《左氏传》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氏传》以历史资料解释《春秋》经文,弥补《春秋》叙事不详的缺点,补充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左氏传》在文学上成就也很高,后世很多历史学家、文学家无不从《左氏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春秋时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

但因为《春秋三传》各自的起讫时间不同,所以对于春秋时期的断代也有争议,大体上有四种说法:

  • 以《春秋》的叙事年限,作为春秋时代的年限。
  • 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限为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或周威烈王命三家为诸侯的前403年。
  • 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限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的开始时限)。
  • 上讫周室东迁的前770年,下限为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

按照历史大势来看,第四种说法较为符合历史进程。

春秋伊始,郑国以三代周王室卿士,先为小霸。不久,齐国崛起,齐桓九合诸侯,称霸中原。与此同时,楚国日益强盛,兴兵北上。不久,晋文公称霸中原,秦穆公称霸西戎,随后形成晋楚两大强国百年争霸的局面。弭兵之盟后,晋楚两国大体保持了和平。随后,吴越相继崛起,中原诸侯内部纷纷改革,旧贵族灭亡、新贵族崛起。大国相继完成了局部统一,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到来。

春秋时代,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各门派为实现政治抱负,不断探求和创新,开始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结语】“春秋”指代历史,自有其历史渊源。介绍这段历史的《春秋》和演绎这段历史的“春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发展我们的未来。

喜欢的朋友,进入@任微言卿 主页,还有更多精彩历史等着你。

标签: 夏冬 春秋 春夏 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