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招收学生肯定不“掐尖”,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都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明确了这两种教育思想,就会明白:当下,某些学校在利益驱动下“掐尖”也是有依据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两千多年来,这些教育思想一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有教无类”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孔子之前,教育只能为贵族子弟服务,平民百姓没有权利接受教育。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这一格局,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来自春秋各国各个阶层,贵族子弟、乡村野夫、下流商人,孔子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当时应该是很廉价的每个家庭都出的起,意思是说,只要你拿十条干肉这么一点东西给我当拜师礼物,我都没有不教的。
二、“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受教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教育原则。这一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高中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发展和应用。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等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掐尖”大战愈演愈烈。不可否认,现在部分学校为了学校的利益、荣誉等,把抢夺”优秀生源“作为提高教育成绩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刚刚看到@江西表嫂发布的头条中,某高中学校制定免学费和以奖代补的政策吸引优质生源。766分到771分的学生免三年学费,奖励20万元;同时对高分段的学生进行相应奖励。
高额奖励确实解决了这些优秀学生三年的学费、生活等问题,不知道大家对这种高额奖励有什么看法?
说明:图三摘自@江西表嫂的头条文章,在此,表示感谢!如不同意,通知删除!
孔子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开创办私学的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公开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不存在‘’掐尖‘’之说。他是开门办学,只要交钱,都可以入学,如果‘’掐尖‘’,怎么可以招到弟子三千,做到以学养学呢?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虽然有教育公平的启蒙思想,实际更大的目的是为了收取更多的学费,做到以学养学,这为以后学校只要交赞助费,可以降分录取起了个不好的头,遗害三千年,至今仍方兴未艾,实罪莫大焉!
其他网友回答:理智和常识告诉人们,正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都不会将“掐尖”作为一种招生方式。大教育家孔子,就更不会这样做。然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都有哪些内涵和启示意义呢?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泗水县),后迁居曲阜。他来自于社会底层,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约在三十岁时开始从事教育活动,相传弟子三千,成名者七十有二人。他开创私学,建立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勃兴,开辟了道路。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一 、孔子教育的对象冲破了奴隶主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禁区,受到了下层人民的欢迎。在孔子的学生中,不仅有没落的贵族子弟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子弟,而且还有工商业者的子弟,亦有农人之子,他的著名的大弟子子贡、子路都是“鄙人”,孟子曾赞孔子对学生是“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首先注重启发教学。提倡“举一反三”,要求学生积极思维。这不仅注意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启发,并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自己独立思考。孔子的教学改革,不仅注重教书过程的方法,而且还注意到了教者的教学态度,孔子之所以被后人所推崇,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三、孔子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自己教过的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如他曾说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对学生提问,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给予回答,决不雷同。这样使学生虽出自同师们,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政事”,也有擅长“文学”的。事实上,当代教学方法也正在日夜重视个体差异,寻求使学生发挥特长的培养道路。
第四、孔子还特别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即“身教”。孔子主张,一个人能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巜论语•子路》),对学生要给予爱护。孔子提倡的“诲人不倦”的精神,几乎在今天,仍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美德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教不倦,仁也。”
第五、在指导人们学习向上方面,孔子的改革思想也是名垂千古。如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劝导人们虚心好学。不仅如此,孔子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发展,认为“后生可畏”,主张学生不要对教师的话“无所不悦”,主张“”为仁不让于师”。就是说在仁义(真理)面前,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他创建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思想体系,是以他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因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思想方法一旦产生,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拥护,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庶人议政,学术下移这样的潮流中,私人的私学及其教育思想有力推动了这一过程的深化,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一些重要的教育原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学的宝贵遗产
【文/原创 图/网络 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招收学生时是有教无类,如果做到了是不存在招生时掐尖这个问题的。
孔子因才施教的手段比掐尖还掐尘。简直是在拨尖了。
我们现在的初级教育方法是普及教育,也就是有教无类。初级教育不宜掐尖教育。如果掐尖教育这将使社会大量穷困人员得不到好的基础教育,从而撕裂社会。使社会陷入动荡。
把学生招进来普及人类的常识。对于有专长的学生因才使教,这将助使学生更易成才。
高等教育掐尖也是因才使教的一种手段。高等教育不再是普及教育。具有针对性。掐尖无可厚非。掐尖有助于资源优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中,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对他“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具体阐述,说明孔子招收学生是不“掐尖”的。
关于“束脩”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解释为“十捆腊肉”的学费,有人解释为“束带修饰”的拜师礼节,汉人郑玄将其解释为“十五岁”以上,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孔子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当然,十五岁拜师时可能要交点学费,要行拜师礼,因为孔子毕竟是私人办学,要靠学费养家糊口,但学费绝不是“十捆腊肉”那样昂贵,如果是这样的话,颜回就可能交不起学费,成不了孔子的高徒,这就有违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从政的资格。到了孔子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仁政”的政治思想。于是,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意思是不管贵族还是平民,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在他的学生中,既有一天只吃一顿饭、死了买不起棺材的颜回,也有富可敌国的子贡;既有出身寒微的仲弓,也有地位显赫的鲁国贵族孟懿子。孔子弟子三千人,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乐观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做为教师,首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施教下,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不可过分偏爱上等学生,忽视甚至歧视中下等学生;更不可因“位”、因“财”施教,对领导的孩子、富家子弟偏爱有加,对平民子弟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认真贯彻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
其次,教师不可过分渲染学生的差异。孔子承认学生之间无论在智力水平,还是人格修养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差异的比例非常之小,在100名学生中,只有5%左右的学生智力超群,5%左右的学生智力水平稍差,另外90%学生在某些方面都是可造之才。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言:“只有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条件,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成才”。有些教师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头脑笨,基础差,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下到功夫。事实上,5%的智力超群的学生,几乎不用教师下太大的力气,需要下力气的正是那90%的学生。能把“好”学生教好,这不算教师的本事,能把所谓的“差”学生教好,才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
三是扬长避短,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这也是“有教无类”的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论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断: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当时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可能这个地方民风不正,外人都难与这里的人打交道,这样的习气自然也会影响到这里的孩子,但其中有一个小孩儿却主动去见孔子,大概是要拜孔子为师,孔子按照礼节接见了他。学生们都疑惑不解:老师您不是常教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吗?为什么要与这种地方的人为伍?孔子义正辞严地告诉学生:“我是赞同他的进步,不是赞同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要肯定他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不要死抓住人家过去的错误不放。”
是的,人总是要犯错误的,成人尚且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何况是一个孩子?学生只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下决心改正错误,当老师就不要老是抓住他过去的错误不放,而应当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今天教育则录高分重点学校,达到中上等分上普通高中,考不上高中,上技术学校毕业后,当工人,技术员,有高科技上层建筑的顶层设计,必须有工人阶级,个个从军,保卫祖国神州一草一木,教育兴,则国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可战胜敌人的。孔子掐尖,还是为中华民族再掘起!红色基因代代传!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就是想掐尖,也得有掐尖的能力才行。别看孔老夫子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在生前混的其实并不怎么好,虽然满腹经纶,为人也温良恭俭让,但并不怎么受当政者待见,还有被困陈蔡的经历,那些指望子女飞黄腾达的父母怎么可能会把孩子送到他那去?
从功能角度分析,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授知识,二是选拔人才,掐尖的本质就是通过选择学生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取得更好成绩。作为孔子来说,选拔人才并不是他的“考核指标”,自然也就没有掐尖的需求了。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招收学生“不掐尖”,但有门槛。《论语·述而》写得清楚,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教诲焉。”这里“束脩”就是学费。也就是说,他招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咸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实现,对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孔子学生性格迥异,身份差异悬殊“有教无类”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善,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包含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或智或愚的人。
比如,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孟武伯、司马牛等,也有贫穷和卑贱的颜路、颜回、仲弓、原宪、闵子骞等。
比如,他的学生子路,喜欢斗殴比武、聚众闹事。
比如,他的学生曾参,十分愚钝,但努力刻苦。
比如,他的学生颜涿聚,是 “梁父之大盗”。
由此可以看出,“有教无类”肯定是“不掐尖”的,只要主动交十条咸猪肉(非必须),积极向学,就可以得到教诲,这也应该是“有教无类”最初的含义。
有教无类:机会公平,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学上只要主动付了学费,积极向学,就可以成为学生,这在只有少数人才有受教育机会的时代,已经是巨大进步了。
2008年9月1日,我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从教育机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有教无类”在我国基本已经实现。
有教无类:过程公平,所有人享受的教育是一样的要想让每个人享受的教育是一样的,那么教育资源的配置就应该是公平的。不能有的学校条件很好,而有的学校条件很差;有的学校教师素质很高,而有的学校教师素质较低。
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严重不公平的,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差距太大,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差距太大,同线城市各个学校之间差距太大。从“有教无类”过程公平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与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相比,结果公平是最难的。所谓“结果公平”,就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的同样问题,孔子给予了不同的答案。
一次,子路和冉求分别来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
孔子告诉子路:“父兄尚且健在,你怎么可以如此?”
却告诉冉求:“听了就去做。”
公西华听不懂了,问孔子这样回答的原因。
孔子说:“子路莽撞,故挫一挫他的锐气;冉求犹豫,故鼓励他果断。”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在现代学校里,学生是在同一间教室,使用同样教材,按照同样进度,教授同样内容。虽然“因材施教”已经是被提烂了的概念,但依然是无法实施的,从“有教无类”结果公平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的现代学校里,基本没有可能实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最高境界: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谁有本事,谁就是老师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极快,“终身学习”将成为必然趋势;社会更加多元化,老师不再仅仅是单向地传授知识,“能者为师”现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这基本上是目前教育的写照,一生需要的学习基本在取得文凭前,只有学习本身即为学习目的时,“有教无类”才可能实现。
也许那时,父子在同一所学校上课,甚至爷孙在同一所学校上课,也不再稀奇,“终身学习”将变成习惯。
在一个领域是老师,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就是学生。白天是老师,晚上可能就是学生。网红李子柒可能站在讲台当老师,“十级木匠”也可能站在讲台当老师。总之,“能者为师”,而不是教学生应付考试的教师。
-END-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不白教,授徒必收费,历史证明,无偿服务必不珍惜。虽不“掐尖”但“掐户”,学费数额本身就是设置的门槛。进入门内一视同仁即“有教无类”再不划分三六九等,根据自身条件因材施教。社会在发展,除义务教育外,有偿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仍有现实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这类书籍好少看,凭直觉与阅历,当年招收学生教学方法与现在不差上下吧,孔子是有名古代教育学家,他的教育进步思想影响好多世纪教育届精英们,为我们后代留下许多教育宝贵财富与中华民族先进精神财富。有句颜语叫: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金来警示后來人。
威海链 » 孔子招收学生时“掐尖”吗?其“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