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能设身处地站在宋江位置考虑,就会发现,招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便不是宋江带领好汉,稍微深思熟虑者,也还是会走招安的路子。即便从作者角度来看,他写宋江招安也是必须的。
先从梁山情况看招安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从粮食、实力等方面说过,梁山好汉十万之众,只有招安一条路。
首先是粮食问题。假设每人每天半斤米的话,那么梁山光是米每天都要消耗五万斤。如果再考虑柴米油盐,布匹铁器等必需品,那么梁山需要的更多。
事实上,作者也不能避免这个问题,所以在写好汉上山或者攻打周边州县时,他常常提到钱粮。比如拉拢卢俊义、李应等人上山,他们的家资也会带上山;攻打祝家庄等地,也会把他们的钱粮拉走。尤其是祝家庄,除了分给当地百姓的粮食外,还运走了五十万石粮食。其实祝家庄不过弹丸之地,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粮呢?不过是作者夸大罢了,而这种夸大,就是为了满足梁山。
还有就是实力问题。别看梁山十万人马看起来多,又多次打败过朝廷大军,真正跟朝廷比差距还是很大。光是西北种家军,朝廷禁军,就足以让梁山好汉望而却步。征方腊时,实力差距就能体现了。梁山好汉在朝廷保住补给的情况下,依旧损兵折将;若不能保证后勤,可想而知结果得多惨。
最关键的是,朝廷可以输十次,二十次,输得起。若梁山好汉输一次,可就不一样了,他们输不起。
再从宋代安抚看招安
另外,宋朝起兵造反者不少,但招安始终是朝廷安抚的重要手段。比如
当然,即便梁山实力在当时无人能比,也不用担心粮食等问题,宋江依然会带领众好汉招安,为朝廷效力。因为,这不仅是宋江的个人信念,更是作者早已多次表明的态度。
北宋初年,东京附近有焦四、焦八等盗贼常常作乱。后来,赵匡胤表示,只要他们归顺,不仅不杀他们,还给他们荣华富贵。这些人归顺后,赵匡胤没有食言,“各赐以锦袍、银带、衣服、缗钱,并擢为龙猛军使”。
因为招安很有效,代价也小,所以苏轼、李纲等很多大臣也支持招安。苏轼认为,盗贼也是有用的,就像当年的周处,只要改过立功,就是可造之材。《苏轼文集》中就说通过“若朝廷随材试用,异日攘戎狄。”显然,苏轼支持招安这些人,并表示这些人以后可以抵御外族。
包括岳飞,他也招安过张用、杨再兴、黄佐等人,并用黄佐破了杨幺的洞庭湖势力。
在水浒中,高俅从水路征讨梁山时,也调遣过张开、梅展、韩存保等节度使。这十位节度使,其实之前也是落草于江湖的草寇,后来招安,征讨鬼方、西夏等地,立功不断,这才升到节度使。
高太尉道:“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
可以说,两宋时期特别流行招安。正因如此,以至于一些人为了做官,还故意作乱。所以当时还有民谣说“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等等。
所以,从历史渊源来看,宋江招安也没错,因为这是当时行之有效的途径。
再从好汉角度看招安
其实,从好汉本身来看,招安也是唯一的路。因为梁山108将中,至少有一半原本都是朝廷的将领或者官吏,宋江拉他们上山,也许诺过“日后招安,为朝廷效力”。这些人是希望招安的,毕竟谁也不想一辈子做贼,尤其是有家室的好汉。
所以,宋江第一次提出招安,只有武松、李逵等寥寥数人反对。绝大多数人,支持招安。山寨再好,终究不如外面的世界好。
至于宋江,他一直都渴望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而不是做个小小的押司。押司根本不能实现他的抱负,他醉后在词中说自己犹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意思是说,自己空有一身本领,但却如老虎只能卧在小山头一样,爪牙之利不得不收起来,默默忍受。他的诗说“敢笑黄巢不丈夫”,也不是要造反,而是笑话黄巢不为国尽忠。
宋江发配江州时,父亲教导他:如果经过梁山泊,他们让你去落草,一定不要答应。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了。可以说,宋江的家庭教育,也是让宋江做忠良之人。既然做忠良,怎么会造反?
最后从作者角度看招安
很多读者认为,施耐庵必须写宋江招安,不然没法出版。
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儿幼稚。合着古代只能写招安、归顺之事,不能写反抗之事了吗?既然如此,《三国演义》作者怎么不写曹操、董卓、孙权等人归顺朝廷呢?这些人可都是打着捍卫汉室的名义,后来做皇帝(甚至把皇帝当傀儡)啊!
另外,《薛刚反唐》虽然是说薛刚保驾李显,可也是明晃晃地说反抗皇帝武则天啊!怎么在清朝也能敢发出来呢?
事实上,明清并不乏颂扬农民斗争的作品。这些书都能出版,施耐庵写宋江造反就不能出版了吗?没有这样的道理。何况施耐庵死于明初,主要活在汉人被奴役的元代,身为汉人的他,写反抗不是正合适吗?
所以,说施耐庵为了出版而写宋江招安,这没有道理。
其实,从一开始,水浒的主题就很明确,那就是“忠义”。第一回,洪太尉放走妖魔,旁白中提到“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显然说这些妖魔日后会成为忠良之辈。四十二回,宋江躲在九天玄女庙中,梦到玄女授书,也告诫宋江要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否则会罪下酆都(道教地狱)。五十四回,罗真人传授公孙胜五雷天心正法,同样让弟子“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七十一回,好汉大聚义大排名后,同样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至于书中附诗,更是多次提到“忠义”,作者甚至几次提到梁山是“忠义寨”。
还有,早期水浒名称就是《忠义水浒传》,有时候甚至简称为《忠义传》,书名即主题,很明了。只是后来,才慢慢改为《水浒传》。
开篇提到洪信、朱武,有人说影射朱洪武,即朱元璋。而陈达和杨春,则对应帝国双璧徐达和常遇春。既然梁山好汉都对应朱元璋等人了,怎么能写反抗呢?难不成让朱元璋反抗自己建立的明朝?这不是很可笑吗?
从水浒源流角度看招安
水浒不是一人一时完成的巨著,也不是天才文人纯原创的作品,而是以北宋历史上宋江起义,《宣和遗事》以及元明杂剧水浒戏等为基础完成的。
历史上,宋江等三十六人(应该是头领)横行齐魏等地,后来被张叔夜招安,并随童贯征讨方腊。在《宋史》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等人也是先占据梁山,而后接受招安,最后征讨方腊。而且功成名就后,宋江没被害死,反而官至节度使。
到了元明杂剧中,宋江依然是带领好汉“替天行道”,时而惩治贪官污吏,恶霸佞臣,但却没有反招安,更没有对抗朝廷。
也就是说,从最初到水浒成书,水浒故事的结构都是“造反—招安”。既然如此,承袭前人设定的水浒,又怎么会写宋江造反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宋江只能招安。招安,做忠良,为国尽力,这就是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
对了,还有人说梁山好汉结局不好,就因为他们作恶,不该招安等。沙场战死难道不是军人之幸吗?被奸臣害死,难道不是奸臣太坏吗?得瘟疫而死,在古代也很正常啊!三国里也很多这样的事。
还有人说,好汉们应该与朝廷分庭抗礼,再等几年北宋就灭亡了。这不跟抗日电视剧中,战士说“兄弟们,抗战第七个年头了,再等一年就没事”一样吗?当时的人怎么知道北宋灭亡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如何理解宋江招安,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何在,是读懂《水浒传》的一大关键,甚至可以说,施耐庵把《水浒传》的核心主题“替天行道”,都写在了宋江招安这个故事中。
题主的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提问者以不同的发问方式提出过很多次,我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但是,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有了最新的发现。这个发现肯定不同于全网任何观点,也将丰富以及更新本人以前对宋江招安的看法。因而,不请自来,再一次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我的最新发现是什么呢?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到底又如何理解呢?
古代章回小说的文本结构套路,几乎都会在结尾处设一个扣子,以“有分教”、“正是”、“且听下回分解”等,小结本回故事,引出下文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结尾处,也是按照章回小说的基本模式,小结了这回书,且提示此后的文本将讲到怎样的故事。不同的是,这回书是《水浒传》提纲挈领的大故事,为全书立意,也为全书伏线。所以,这回书末尾处的扣子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书中是这样写的:
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毕竟龙虎山真人说出甚么言语来,且听下回分解。
按照容与堂的文本架构,这回书只写到洪太尉在伏魔大殿中挖开地窖,地窖中飞出百十道金光就结束了,并没写龙虎山的道士给洪太尉解释这百十道金光到底是什么。所以,“有分教”就此“分交”成一回书,要知道这百十道金光到底是什么,就得继续看下一回了。
在这段“有分教”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开头那就话:“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
这句话告诉读者,这百十道金光将出来作乱。但是,他们作乱的对象只是“一朝皇帝”,也就是反抗一个皇帝。
从后来的故事看,龙虎山伏魔大殿中飞出的百十道金光,就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从嘉佑三年(1058年)起,经过六十二年(鲁智深禅杖重量),便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陆续上了梁山聚义。施耐庵写得非常明确,梁山好汉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
因而,梁山好汉是让宋徽宗这朝皇帝不得安宁。也就是说,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绝对要造宋徽宗的反。说宋江是个投降派,绝对没有道理,都是续书《征四寇》不明白施耐庵在此的暗示,歪曲颠倒了《水浒传》的原著立意。
施耐庵的著作是一部隐藏着历史真实的大书,梁山好汉的故事只是一条大线索,在梁山好汉故事的每个重要节点中,都隐藏着重大历史事件。
因而,《水浒传》开篇几乎就是引用《宋史·太祖本纪》中的记载,叙述了赵匡胤的出生。然后,点到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总共七朝皇帝。第一回之后,就开始写宋徽宗。
所以,仅就北宋历史而言,《水浒传》前七十回书就明写了八朝皇帝。而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又以“二龙”让宋钦宗暗出场,以“二龙戏水”的隐喻,提到了宋徽宗、宋钦宗五国城坐井观天。
所以,“九纹龙”指的就是北宋九帝,《水浒传》首先是一部北宋兴亡的历史。
本文只讨论《水浒传》所隐写的北宋历史,因而,仅就北宋历史而言,施耐庵提到了北宋九帝,也就是九朝皇帝。
梁山起义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所以,“一朝皇帝”指的是宋徽宗。而从宋江在九天玄女庙被推下石桥的细节看,《水浒传》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也就是说,梁山好汉将经历宋徽宗、宋钦宗“两朝皇帝”。
上文讲到,梁山好汉只让一朝皇帝寝食难安,那么,肯定就不会造宋钦宗的反。
从这个角度分析,宋江招安的真实意图就当另做理解了。先简单的下个结论:宋江绝对是反宋徽宗的,但却是支持宋钦宗的。
如此说来,《水浒传》到底还是在宣扬投降,宋江到底还是个招安派了。其实不然,施耐庵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水浒传》的核心主题——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何以见得?
说宋江有两难选择,并不是说假如梁山招安不是正确选择,不招安就没有出路。此前,绿野老道与所有的答题者一样,都是以此来理解宋江招安的真实意图的。其实,并不然。
宋江的两难抉择在于他不会投降宋徽宗,造反是一定的。但是,若以历史真实而言,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最终还是要招安的。所以,《水浒传》中宋江一面带着梁山好汉四处攻打州府,斩杀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把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这样的行为,绝对就是造反。
但是,宋江在一些场合却反复讲到:“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原来,宋江这是在等待另一朝皇帝,等待北宋王朝“圣主”的出现。期待“圣主”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普遍价值取向,与民间期待“包青天”一样,是无可指责的。
宋江不向宋徽宗投降,而是期待新皇帝,以改变时局,然后,“替天行道”,为国尽忠。这样的选择,施耐庵认为没有问题。所以,施耐庵尊重历史,必然会写到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
这样的解读,完全可以在《水浒传》中找到文本依据。
施耐庵在讲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后,便进入正文,以高俅开篇梁山故事。高俅在正史上没有留下传记,施耐庵便把他写成了《水浒传》最大的坏人。而提拔重用高俅的,就是“一朝皇帝”宋徽宗。施耐庵肯定是不满这个皇帝的,在书中对宋徽宗做了如此评价:
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毯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施耐庵的这段评述,完全符合脱脱对宋徽宗的评价,脱脱说:“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
所以,宋徽宗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对象,宋江肯定是反对宋徽宗的。这是施耐庵的历史观,寄托在了《水浒传》主角宋江的身上。
由此可见,宋江的招安思想是建立在朝廷另立新君之上,绝对不是无条件的、主动的去向宋徽宗乞求招安。所以,在施耐庵前七十回书中,宋江一直在与朝廷作对。
历史真实也是如此,宋江与宋徽宗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那么,宋江又是如何投降招安的呢?
直截了当的说,“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就隐写或者是预写了宋江投降招安的真实历史。
正史非常清楚的记载了宋江造反、招安的全过程,足以印证施耐庵所言非虚。《宋史》中说,宋江从梁山杀出,转略州府,无往不胜。宋徽宗起先派大将镇压,但不能胜。在大臣侯蒙的建议下,宋徽宗改变策略,招谕宋江。
但是,宋江不尿宋徽宗那一壶,继续袭扰州郡,扬言要去海州(今连云港)作乱。于是,宋徽宗诏令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宋江。
张叔夜招募一千死士,在海边伏击宋江及梁山好汉,先烧毁了宋江的船只,然后活捉了宋江的“副贼”。宋江无奈,只得率众投降。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宋江投降后,就被招安了。
宋江招安后,立即去打方腊,第二年,又随童贯北上攻打幽州。宣和六年时,转入抗金之战。
梁山好汉的这些经历,是能够在历史上查到记载的。比如,《皇宋十朝纲要》、《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等等,都有梁山好汉征方腊、打幽州、抗金兵的记载。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也以细节伏线,交代梁山好汉将基本按照历史的真实展开故事。除了打方腊在施耐庵笔下还找不到伏笔外(施耐庵有可能不会写征方腊故事),攻打幽州、抗击金兵,以及参加汴京保卫战,等等,这些“未来”的故事,都在前七十回书中有伏线。
比如,攻打曾头市这两段故事,就隐藏了“宋金海上之盟”,以及梁山好汉抗金的历史真实。假如剖析细节,施耐庵简直就是在写实。因这些解读在我其他的文章中多有论及,此处略去。
上文讲到,宋江反宋徽宗而赞同宋钦宗,这是因为宣和七年(1125年)时,金兵南侵,宋徽宗连夜禅让帝位。金兵统帅王子斡离不闻知北宋换来新皇帝,而这位皇帝与宋徽宗大不相同,便决定卷甲北归。
但是,灭宋主张在金国占了上风,金兵继续南进。宋钦宗便着手抵抗。然而,脱脱说:“其乱势已成,不可救药”,北宋亡国已经难以避免。所以,施耐庵非常准确的为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定位,是为了“保境安民”。
宋钦宗时期,正是北宋王朝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抗金保国才是当务之急。所以,《水浒传》“替天行道”的主题不断升级,由“辅国安民”而“保国安民”,最终上升为“保境安民”。
所以,宋江所期待的“圣主”,与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有深刻的关联。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就在于此。
书中写道,梁山好汉劫法场,晁盖指挥梁山好汉跟随李逵,把宋江、戴宗背进了白龙庙,白龙庙其实就是隐喻的宋钦宗王朝。宋钦宗生于1100年,干支庚辰,就是一条白龙。庙即庙堂,所以,梁山好汉不反这朝皇帝。
因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杨志、武松要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出功名,以消灭曾头市,保卫宋境,以及两个老种经略相公(鲁达曾经分别在他们手下做军官,史料中则是杨志先后在他们手下做选锋首,攻打幽州和抗金)、林冲的题诗(“京国显英雄”)等等细节,来表述《水浒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以求“天下太平”的主题。
总而言之,宋江造的是宋徽宗的反,这是个失道的皇帝。因为梁山好汉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便在宋钦宗这朝尽忠报国。
总而言之,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就是追随“圣主”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以我的理解,宋江造宋徽宗的反没有错,“保境安民”、尽忠报国同样是值得称道的。《水浒传》就是一部英雄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中寄托的高尚的人文情怀。
其他网友回答: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宋江招安,很有意思的解读。
说,宋江招安这事,既不是施耐庵决定的,也不是书中宋江决定的,而是朱元璋决定的。
至于什么原因,请听我慢慢复述。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本来是元朝官员,但是因为看不惯蒙古人欺压百姓,因此他辞官回乡,写出《水浒传》。
他想用《水浒传》来唤醒当时被欺压的百姓。
所以书中,全是一群蛮不讲理,一言不合就动刀砍人,杀人全家的“好汉”,这么写就是为了唤醒汉人的血性。
而书中好汉们都喜吃人肉的主要原因,就是施耐庵希望百姓们“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到了后来,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了。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对《水浒传》草菅人命,杀官造反的内容颇为不满,因此下令抓了施耐庵。
施耐庵被逼无奈,也是天下太平重归正统了,所以他让宋江招安。
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就是朱元璋希望天下太平,而不是百姓一言不合就杀人造反。
关于这种解读,我本人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这是跳出书籍内容,结合当时历史的分析。
当然了,这也许存在过度解读或者带入了大量私人情感等因素在里面,但是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您说是不是呢?
注:我本人查到的资料,很多记载都是,施耐庵穷的吃不起饭了,为了吃饭才写的《水浒传》。说他为了唤起汉人血性什么的,我本人表示怀疑。
其他网友回答:宋江本来就是个刀笔小吏,本来就是乐于做官的人。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宋江是人在梁山,但心一直在心系朝廷。宋江实行“招安”的用意一是为了回归朝廷,替朝廷效力。二是在大金与大辽威胁大宋的情况下,能保的大宋江山的安定。这实际上,是在维护民族大义,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如此看来,宋江是个品德 比较高尚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被施耐庵塑造的还是比较丰满的。在家里是大孝子,人称“孝义黑三郎”,在工作单位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工作的先进工作者“宋押司”,在兄弟们面前是重情重义讲义气的“公明哥哥”,在困难群众面前是一掷千金的“及时雨”,集各种带光环的头衔与一身,可以说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远近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认为宋江的各种头衔在上梁山之前是非常适合的,但是上了梁山后却性情大变,也可以说是狐狸尾巴漏出来了,此人外表忠厚老实,实则内心狡憨奸诈,他一门心思“诏安”,也可能与离着孔老夫子家乡比较近(郓城与曲阜的距离也就不足百公里)的缘故,从小读的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满脑子想的都是“为国尽忠”与“功名”,从他的名字“宋公明”就可看出,就是“功名”二字的谐音。上梁山后看到可以借助如此军事基地与众位好汉来实现自己目的,因此他挖空心思的想要达到控制梁山的目的。
在取得梁山头把交椅与实际控制梁山军事指挥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可以说梁山众位兄弟的生死也都与其有关,这个人就是军事吴用,也可以说成也吴用败也吴用。
此人见风使舵,堪称“墙头草”,与晁盖阮氏兄弟等是梁山事业的奠基人,但是宋江上山后,他却转而倒向了宋江,成了宋江“诏安”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并且不断推波助澜。也是为“诏安”后的功名利禄所诱惑,成了“黑军师”。到最后也落了个自缢身亡的悲惨下场!
宋江“诏安”的真正用意也许只有施耐庵才知道,因为这是他笔下所描绘的,单是从字面上所表述的信息无非就是“功名利禄”、“封妻荫子”,但是深层次理解此书,好像施耐庵用意也并非如此纯粹。宋江给人总的印象情商还是非常高的,比如有哪位兄弟伤亡了,必是痛哭流涕,茶饭不思,就是装也不可能全装,说明此人心里还是装着兄弟们的,也可能如他所说: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做贼,让后代也做贼,总得给兄弟们找个好出路,好营生!
其他网友回答:四大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名著,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能让每位读者都从中领悟到很多思想和道理。而每个人所领悟的都不一样。所以对于原著中的人物理解也是各不相同!
在我看来,因为结局很悲惨,很多人都误解宋江了。宋代中国也是以“忠君”的封建思想为主导,在那种封建思想为前提的大环境下,其实宋江他们的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我为什么这么说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1、在当时,宋朝庭执政多年,已经是全中国都普遍认可的唯一合法政权,从这点上梁山108将都没有异议,民心在宋!所以在大义上和天下人的眼中来讲其实他们都是反贼草寇,是不被天下人认可的!
2、以当时的宋朝军力作对比,梁山根本就没有能取天下的可能,也没有能安心发展的空间,单靠一个梁山能养多少兵?能自保就不错了。否则也不用每次朝庭来攻都撤回梁山泊内!
3、有人说宋江把梁山泊发展到极限,内心里其实是为了想造反,这种说法是错的。从始至终宋江内心里都是向往诏安的,纵使逼不得已落草为寇他也是心向宋庭,这也和当时的封建教育思想有关,但更多的是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明白,梁山好汉虽强,但不得长久。早晚会玩完,而且是背负天下骂名而亡,这是他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才一直在找机会诏安。壮大梁山队伍只是在为将来诏安增加筹码!
4、对于后来的诏安,其实众将都是理解宋江的良苦用心的,那就是恢复所有人的官身。能让子孙后代都不用再背负反贼草寇的骂名,堂堂正正的做人。至于选择离开的那几位,只能说人各有志,既然不想拖累众兄弟那就只能选择离开了!其实结局怎样他们自己谁都清楚,肯定好不了。只是没有想到朝庭居然那么狠直接要他们全灭!但对于当局者来说,反叛就代表了不忠,不忠之人留着就是后患!所以结局是可以预料的!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这是注定不行的,宋江想错了。
古代一个小公务员,当了黑社会老大,后来又想通过投降的方式,当更大的公务员,这怎么可能呢?
古代的政府也是政府,基本的法律法令必须要维护,那么多案底,说不追究就不追究了,而且还都给国家正式编制,级别待遇还都不低,这可能么?任何一个在台上的政权组织,就算再腐败,也很难接受。
再说,宋江团队成员,除部分原来就在宋朝政府干过的人外,其它多数都是混社会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文化程度不高,组织纪律性差,个性随意,脾气暴躁,安到哪个部门都不合适,也很难想像他们能按时上下班,接受考核。
像李逵、阮氏兄弟这样的,给什么级?科级,副处,处级?给什么岗位,工资咋定?谁能当他上级领导?都是头疼的事。
宋江的真实用意,就是明白自己这个黑社会组织根本不好带,成分杂,人心乱,撑不久,得抓紧趁着溢价期间,和宋朝政府谈个好条件,集体转正,成为宋朝政府合法公职人员。
可是,这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宋江不是一个政治家,理论修养太缺乏。
其他网友回答:宋江要招安的原因,各个猜测众说纷纭,主任之前也从梁山发展局限性,宋江个人的家国情怀和仕途野心,以及朝廷利用梁山军的方面进行过阐述。实际上,在水浒原著中,李逵的一番话或许也说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
大家都知道,李逵这个人是个大老粗,他是一个有兽性没人性,而且完全藏不住话的人,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而且不管对方是谁,哪怕就是他的长期饭票和绝对靠山宋江,他也是想说就说,完全不过脑子,满嘴跑火车。
为此,宋江也是十分头疼。杀了吧,还确实舍不得毕竟李逵能够忠心耿耿帮他办事,执行他的命令,而且对宋江来说,李逵在江州法场,还救了他一命。从梁山发展来说,梁山的人来自各个山头,每个人心里都有小九九,有李逵在身边,好歹是个震慑。作用还是很大的。
但是,李逵确确实实是个大嘴巴。这次他又惹祸了,在宋江最为看着的招安事业上,这个傻大黑竟然站到了宋江的对立面,和鲁智深武松一起公然反对宋江招安,气得宋江差点又要弄死他。
但是李逵心里很清楚,公明哥哥是无论如何都舍不掉得杀黑牛的。
后来李逵还当众撕掉诏书,而且还爆打陈太尉,口中还念念有词说: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老实讲,之前看水浒那么多遍,也没有完全留心这句话,觉得不过是李逵泄愤而已,但是仔细一想,这句话里面确实大有文章啊。
之前就有朋友提醒主任说,为何宋江在水浒中一定要姓宋呢?难道这里面没有一点玄机。对此我一直没往心里去,但是听了李逵说得这句话,才觉得这里面确实有意思。宋姓是百家姓之一,和其他姓其实都一样,但是放在宋朝,或许就有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宋江这种起义头领,水浒中的绝对主角,就像李逵说的那样: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或许宋江真的与皇室有某些瓜葛。
宋江满身家国情怀,这一点不是普通士子或者老百姓可以具备的,而且他一上梁山就执意要招安,也是十分不正常的,如果宋江是因为和宋朝皇室有关系,或者说是听了皇室的话才决定招安,那么就好理解了。
就像李逵说的那样,既然大家都姓宋,为何宋江不能当皇上呢?确实,这能够引起人的无限联想。
转自:宇宇看水浒
其他网友回答:为了弟兄们不再落草为寇,有一个好的出路和前程,主要是还为了他自己!尽管宋江是梁山头领,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上山后还是 权借水泊暂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封建的忠义观念始终主宰着他的行动,所以他接受了招安
其他网友回答:
威海链 » 你理解宋江“招安”的真正用意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