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的象征,为什么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传说在部落成群的远古时代,人们都是赤身露体。

我们的先祖黄帝和炎帝是中原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们带领部落向东迁移扩充时,在平定蚩尤的战斗中,人们为了防御寒冷、遮蔽风雨及烈日的暴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黄帝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羞之用,两端开叉,便于行走。

黄帝制作的“衣服”,最初只是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进步的起源,也是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后来,黄帝号召种桑、喂蚕、缫丝、织帛。服装的质料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黄帝开创的上衣下裳,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汉服由此而诞生,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美称。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形成,是以汉文化为背景,以遮蔽赤身露体文明进化为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

汉服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范,是中国“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体现。我们的汉服传承了中国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形于周朝。拿古人的话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汉服是很神圣的,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多个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有或借鉴了汉服特征。

历史在前进,人们在进步,文化在提高。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滚向前,人们的穿着文化在起伏着变化。

翻开近代史,高贵的汉服之花只在上层社会中盛开,成千上万生活在低层的劳苦大众衣不蔽体,民间服装遂渐简化,丝绸缎带被麻纱粗布所取代,量身缝制的上衣下裳在不断更新。解放初期中国处于暂时困难,人们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开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穿在身上的衣服日新月异,衣服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驱寒的工具,而是随心所欲的赶着时髦。“吃是英雄,穿是威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汉服在百花齐放的穿衣文化中,没有了大众普遍追求的风彩,只受少数人亲睐,也在舞台上盛行。

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它并不能左右大众化的时装涌现。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完美,追赶时髦,但并不排斥汉服的共存。题主说的:“一些长辈”说是奇形异服,在我的概念里不会。因为解放初期出生的人们,虽然经历了一段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但对汉服并不陌生。像我本人小时还穿过妈妈的汉服改制的衣裳。我现在也偶尔添置和穿着汉服,而且我也喜欢汉服,怎么会说汉服是“奇装异服”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因为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人们就要单一的穿着汉服。人们一样要接纳新社会新时代的新文化,一样可以在百花齐放的进步的服饰中,坚持自己的各种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2>汉服是大汉民族风

从黄帝“冠冕服,以礼仪治天下”起,华夏文明就制定了严格的服饰等级规定,对各个阶层服饰颜色、样式都有详细约束,逐渐形成了流传千古的汉风,即大汉民族文化、人文风俗及服饰。

华夏二字从未销声匿迹,一直都是大汉民族的精神支柱,华字大篆体是一只俯瞰八方的雄鹰,夏字大篆象征黄帝礼仪天下,河南响水坡颛顼帝墓葬规制与夏字相同,后世画在手上的”尺规”,夏商周以前是踩在脚下,夏字楷书仍然保留了这个特征,其上部“百”代表黄帝冠冕服,下部“文”即是“尺规”组合,这个结构5000年没有变化,象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由于时代久远,特别是经历鸦片战争以来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很多汉族风俗发生了变化,在动乱年代,人们只能追求生存,随遇而安,民族风俗逐渐丢失,当下大汉民族再次爆发洪荒之力,又一次震撼世界,自然恢复汉服成了民族崛起的象征,大汉兴华夏兴,汉风落华夏乱,因此必须重振大汉雄风!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时代一个风

成为过去是历史

祖先服饰祖先穿

自身服饰祖先来

没有必要穿祖先

服饰来显民族梦

上古人死留衣衫

每到祖先纪念日

子孙谁和祖先象

穿衣带祖立堂前

那叫尸祝古来传

日今不知者妄为

古衣乱穿大不敬

口口声声扬汉服

中华文明五千年

易服变制根有源

岂是尔等做鬼梦

不伦不类实可笑

其他网友回答:

<2>汉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句话不是很准确。

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个说法有点太大,太笼统了。比方说:中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汉字又包括许多种字体,篆、隶、楷、草等等;每一种都是可以代表中国的汉字。到底是哪一种字体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都应该是,对吧。长衫、旗袍、中山装等都是具有中国元素,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服饰,他们是否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呢?应该也都是吧!

海纳百川,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汉服是汉朝的服饰,体现千古的汉风,即大汉民族文化、人文风俗及服饰。但他能否代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服饰文化,现在看来是不能的。中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如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例子。从汉语“衣裳”两个字讲,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这里的裳当时可不是讲裤子,而是和裙子有点像的一种样子,后来改革发展了,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裤子的样子。就是女士们用的文胸,也是在唐朝才开始由西域传进来,这就是服饰的发展历程中的小插曲。

中华服饰文化色彩缤纷,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的

汉服是中国服饰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不能因为他是以汉民族为主组成的国家,就认为可以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象征,这不仅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是逆历史潮流和发展的车轮的。近处讲,藏服、苗服、维吾尔服等等中国大地上优秀的服饰文化,都是在华夏民族服饰历史上有着一席之地,都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远处讲,现在都是全球化进程了,法国、意大利、韩国的服饰早就在中国年轻一代流行,我们的服装设计师不是正在学习和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到这个地球村去吗?

现在不是封建的旧社会,有着严格的服饰等级要求,需要符合封建礼教。现在真正做到了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自己喜欢,就可以穿。只是有一条,不要妨碍的社会的良序风俗。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飘逸非凡,然而却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随着历史的演变,衣服也在演变。长辈们认为穿汉服是一种复古,在现代好象不伦不类。

在古代,人们的服装随着改朝换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从那时起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善;殷商时期建立了“冠服制度”;春秋时期人们多穿深衣和胡服;秦汉时期人们继续沿袭深衣形式;魏晋南北朝时,男子穿衫,妇女上袄下裙;唐代人穿法服和常服;宋代服饰崇尚简朴含蓄,妇女的裙子比唐代的窄一些,衫是对襟,覆在裙外;元朝衣服变化不大,但材料悬殊;到了明朝,棉布普及,还是承袭传统服饰;清朝规定汉人必须“剃发易服”,所以男子以穿旗装为主,女子可以穿旗装,也可以穿传统汉服。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人们都开始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推崇汉服运动,一时间汉服又蔚然成风。

然而,这种穿衣风格的圈子较少,一般是文艺人士或青少年一族,于是一些长辈认为,身穿汉服在人群中显得很另类。

二、汉服的结构特点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长辈们认为不适合现在的生活节奏。

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中国的“天人合一”。交领就是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交叉,交领代表的是“人道”,就是“天圆地方”中的“地”,代表做人要公正,要不偏不倚。袖子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前襟掩向右腋系带,称右衽,体现中国“右者为尊”的传统思想。

“褒衣宽袖”是汉服的另一个特点。自古以来汉服的礼服都是宽衣博带,放任身体自由舒展;日常衣服短衣宽袖,袖子宽显得人既大度又灵动飘逸。

但是,请试想一个画面,一位现代的厨师身穿宽袍广袖的汉服,在后厨忙忙碌碌地做菜,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

其实,现代人穿汉服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场合。所以,穿汉服时请做到到以下几点:

一、婚庆典礼时穿,显得雍容典雅。

二、去旅游时穿,古风美美哒。

三、拍艺术照可以穿,让你找到古代儒雅君子或明眸美女的感觉。

四、符合自身气质,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

五、注意和发型的完美搭配,体态举止要平和典雅。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只要你找对了感觉,长辈们也不好说什么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所讲的长辈,大体上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生人,这个没错吧。那是个什么时代?中国人否定自己传统,否定文化,否定历史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国人,起初是崇拜苏联,因为宣传媒体告诉他们: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SHZY强国,已经接近GCZY阶段。在很多国人的眼里,苏联人吃着洋面包,把大盘的土豆烧牛肉往嘴里送,然后吃饱了就搂个粗壮的大妞使劲跳舞,一边跳一边还有劲爆音乐伴奏——国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大肃反背景之下,也有大量苏联人被流放,饿死——但这些显然不会让你们中国人知晓。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崇拜苏联的国人很容易鄙视甚至是仇恨自己的传统。尤其是代表封建社会的汉唐宋明,遭到很多人的仇视和鄙视,而相反秦、隋、金、元、清这些个特殊时期,却得到一批别有用心者的粉饰褒扬——这种态度的背后,其实就是把秦、元、清当做是古代的苏联。

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极大的左右了今天很大一批人的脑子。甚至在后来中苏交恶的八十年代,依旧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当然,他们也学历史,也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但他们的脑壳里,代表中国的古代形象,始终是留着猪尾巴大辫子的大清顺民;再近一点,就是苏联模式。还有,就是清朝兴起的戏剧形象。

而现在,你穿着汉唐宋明样式的汉服,出现在他们面前,你说这才是真正的汉人形象,他们怎么会不惊诧?

老实说,在这些人心里,看到你穿着漂亮的汉服出现,他们的内心,不仅是要骂你,如果没有法律,他们恨不得冲上来打你一段,然后给你插上牛鬼蛇神的牌子,把你拉到街上,用最恶毒的言语辱骂,这就是他们的内心真实状态。

当然,如果你是大清辫子装,和苏俄装扮,他们就会大喜,甚至冲上来和你拥抱。

这样的一种人,当下确实存在,而且人数不少,劝喜欢汉服的各位,出门需谨慎,尽可能团体活动。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汉服一定要携带佩刀或剑,以震慑这些人。像我,喜欢带一对看上去很沉的锤子。当然,只是威慑而已,不是真的要怎么样。至少这样,他们就不敢当面说什么。

譬如像我这样出门的时候,就没什么人来骚扰。

其他网友回答:

当初满清入主中原,要求汉人仿效满洲人额头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汉人为了民族大义和民族气节掉了脑袋,可歌可泣。满清统治二百多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要求剪辫子;有些汉人被剪了辫子后痛哭流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让人感慨万千、不甚唏嘘啊!

其他网友回答:

<2>因为你的长辈都正常,不会被这些价格昂贵的东西收割智商税,一语道破汉服的本质。

对于智商正常的长辈来说,衣服的作用首先是实用和美观,在这两者兼备的情况下,还会考虑一些品牌服装,穿出来上档次。

长辈的审美判断虽然不总是对的,但一定是符合社会大众认知的。他们对汉服的看法其实也是如此。

在长辈看来,这就是破布烂衫一类的东西。在影楼穿穿摆拍几张艺术照过过古装剧的瘾还成,但是现实中穿出来就是有毛病。

特别是汉服的尾摆很长,在外面穿这种衣服纯属是给马路拖地了,最后洗衣服还不是长辈来?

同样是传统服饰,长辈们更喜欢旗袍,宁肯花钱买旗袍,也不会砸钱到汉服头上。

为什么?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三点:实用、美观、档次。

你穿着觉得仙气飘飘,那是因为图是P过的,不P图很难看。在正常人看来,没人会裹着窗帘就上大街了。

此外,古代也没有“汉服”这种服装的观念。古代的服装和今人一样,同样讲究功用性,所以按照用途分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丧服等数种。

汉服是属于当代影视文化兴起后,一种打着传统文化名义的商业运作模式。长辈们洞悉了汉服的本质,当然不会花冤枉钱。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穿汉服者,大多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把其仅当做拍摄短视频博取世人眼球、谋取一己利益的手段;当然不排除某些人真的对“汉服”的精髓有其“深刻”玩味并死心塌地地“追随”并发愤至死“弘扬”之。

“汉服”也是进化出来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的“死物”。在现在的中国,如果仍以为“汉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甚至以为必须每个人都穿“汉服”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不仅愚蠢,更会令人啼笑皆非、嗤之以鼻。

“长辈”对“汉服”的认知,与新一代当然有“代沟”;但“代沟”并不一定意味着现在穿着“汉服”四处招摇过市就一定代表着“时代潮流”,反而可能是误入歧途、不务正业、闲得无聊的行为。

“汉服”应该不是“奇装异服”,但穿汉服招摇过市也绝非必须全面“复古”的“警世木铎”。

其他网友回答:

你说的不错,汉服确实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长辈反对,只能说明他们文化思想混乱。

服装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你看阿拉伯的民族服装,藏族的民族服装,蒙族的,苗族的,印度的,等等。

一个鲜明的服饰,给人以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祖先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孙中山先生就创造了中山服,可惜没有流传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方面不重视,先穿中山服,后改西装,没有定型。现在民间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倡穿长衫汉服,但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在民族思想文化没有自豪感之前,穿汉服的行为要受到阻力和争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一身穿长衫,不怕受议论,非常难得。我们普通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做。




标签: 奇装异服 汉服 长辈 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