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前是没有儒学一说的。孔子广收学生,孔子从事儒这个职业,人们把孔子所传授的学说称为儒学。所以儒学不是孔子创立。
孔子推广教育传播了传统学说。孔子主讲易经、尚书,周礼、音乐、诗经、春秋。所以这些学说与孔子的职业并没有太大关联。这些经典虽然都经过孔子的编排,但不属于孔子的创作。所以儒学不是孔子特别创作的。
但是儒这个字从人从需,有要成为一个人们需要的人的意思,这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旨。所以孔子以及门徒皆以儒自据。
儒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与学习的目的。所以儒极力推崇普世价值观仁爱。仁爱成为了儒学的中心思想。
《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种子的中心是仁,有仁的种子是好种子,没有仁的种子是坏种子。
生命的中心是仁,无论你是那一个民族、无论你是属于那一个国家。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仁爱都将是你判断价值的依据。喜欢的在心中会增值,不喜欢的在心中会贬值。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西方的普世价值与之比较,西方的普世价值还普世吗?民族、国家、信仰都是一道道的门槛。
儒学是后人对文化范式开创者一个界定,可以如问题所言。就是可以这样角度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周公被称为元圣。周公是儒学说的奠基者,是孔子无限想往的圣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文制礼作乐、周易、宗法制等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就源于周礼。
其他网友回答:儒是一种职业。后孔子之门被称为儒士,是种鄙称。为啥?墨家科学派,儒家术士派。老子道德经明文写过: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孔子写过类似强字之曰儒了?之后很多嘲笑其人迂腐便用儒生称之,现在倒成了时尚了。
你就想,一个搞丧葬祭天的,谈论治国?如果你说的治国有方,那就是不务正业,如果治国有方应该摒弃祭祀,大兴民智。可见儒家之论处处打脸。大半本书都在抄道德经易经和百家学说,最核心的点就是当儿子必须孝顺,家里死人了必须大操大办这才叫礼才叫理。要不就是君君臣臣,国家祭祀大家必须支持,不然就是不仁不义。讲修身修性也是围绕名利地位而言。怎么做才能让别人夸你,觉得你是个讲理的人。自然,天候,大势,一律不知所云。
中国光是发展中国家就已经感觉儒学之大糟粕,等民智真正提升到一定阶段,儒学即被淘汰。
常讲钱之人必贪利,常谈风月必好色
常谈忠孝者必不知忠孝。
古人最好的文化就是自然与辩证,危难时候可以帮助民族走过难关。儒学就是这些大学的阴阳反面,大国习之必亡。可谓文化圈的return,世界国态级的终结者。
宁可没文化也不学儒家。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就他本人而言,他只是平凡人中的有心人。在孔子之前儒做为现实生活中一存在职业,是孔子聚这个职业的聪明成为一系统,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思想是没有凭空出现的,他一定是前人基础上的延伸发展。比如我们看到的战国争鸣的诸子百家。基础都是周朝长时间的繁荣稳定,他们不过是那一代的思想家,对前人经典解读的切入点和各自的侧重面。
孔子之前确实没有儒家这么一个学派。但你看儒家的“六艺”却没有一项是孔子原创的。比如《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同样,儒家乃至整个诸子百家他们的核心思想其实都不冲突。他们的来源都是“六经”。只是各学派的重点不同。更明显的例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当时都没有道家,但这个道其实《周易》里已经有了。孔子也没有凭空想象出《春秋》,他只负责了编撰。
在诸子百家之前,我们已经有了诗经,已经有了礼记,已经有了尚书。。。我们说孔子爱游学爱读书,至少他当时是有书可读的。所以非得较真在孔子之前有没有儒家学派我们可以说“儒”的思想早就有了。而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第一个把这些思想扩大传播范围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直至今日,我们一直都尊称孔子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实际上,严格来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他,把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提炼、汇总,并发扬光大。
那么,在孔子之前,有没有儒学存在?或者说有没有其他“儒者”或儒家思想存在?下面,笔者试图透过现存典籍,一起揣摩端倪,共同商榷。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横跨三千年历史,自传说中的皇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园前122年)。孔子所在的年份“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集于一部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出生至离世的全部。透过此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发端、成型、发展、大成的各个阶段。
在《孔子世家》第六段: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给了南宫敬叔一辆车,两匹马,一名仆童,让他带着孔子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这是司马迁第一次写到孔子拜见老子,送别时,老子以“仁”赐之。正是这三句话,启发了孔子。事实上,孔子先后曾多次与老子交流,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对于孔子后来儒家思想的集成和延展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把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的知识,比做儒家思想的“源泉”也不为过。后来,自周返鲁后,孔子的弟子才逐渐多起来。可见,老子的教授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起到了“引领”作用。
再后来,当孔子29岁(公元前522年)时,齐景公问政孔子后,甚为高兴,欲给孔子封赏田地,大臣晏婴不赞成,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晏婴对于孔子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儒者这些人,虽然能说会道,却是不服从律法约束的。他们桀骜不驯,不能作为下臣使用。......如今,孔子讲究繁文缛节,重视的所谓礼,齐国不能学来用。”可能是受了晏婴谏言的影响,齐景公以后再见到孔子,果然不再向其问礼了。
由此看来,起码从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即有未成型的儒家思想存在。
一是,老子的部分思想接近儒家思想,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堪称孔子儒家思想的“奠基石”。及至后来,孔子仍然受老子影响,多次请学老子。
二是,当孔子释“礼”、“仁”给齐景公时,晏婴因反对当下类似孔子思想的“儒者”,而力谏齐景公不于接受。既然晏婴进谏,那他必然早已对齐国甚至其他诸侯国传播的有关儒家思想有所了解。也就是说,鉴于当时孔子还不到三十岁,籍籍无名,影响力甚微,加之来齐国时间短暂,晏婴听到的所谓儒家意识学派的信息不可能是孔子所言,极有可能是他人。
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很多知识我也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只是我喜欢研究和继承古人的思想罢了!虽为自谦,但也可以得出,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里,孔子研究和探索地最为全面,最为深入,并且广集大成。
从学识的角度,孔子确实可称得上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如文章,属于“原创”。只不过,最早的儒家思想意识早就在其之前就存在了。
威海链 » 孔子之前有没有儒学,儒学是否是孔子的特别创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