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全句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别人的言谈举止,学识品德,总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别人好的地方要学习,别人不足之处,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人的双眼除非照镜子,否则是看不见自己脸的,所以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光盯着别人的缺点,而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这就如有句歇后语说的那样:“老鸹落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们观察一个人,应该先看他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就会对照出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自己。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碰到老妇人时的表现,对照出自己的渺小。无论是学识、社会地位鲁迅和车夫比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鲁迅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车夫的优点,而且非常崇敬,需仰视才见。而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通过车夫这面镜子活生生显明出来。

人看到别人的过错,往往会以自己为参照物,这就是一种高傲自大的表现。

当你嘲笑别人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如别人了,因为这暴露出你思想的浅薄,你仅仅是用己所长比别人之短而已,或者你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自以为是罢了。

如果你年长几岁你也许会经历到,正是昔日你看不起的人,今天却站在高处,跑到你的前面。不是命运害了你,而是你的思想害了自己。你的高傲预示你已经停滞不前,或者正在走下坡路。

所以,真正成熟的人、真正有思想有修养的人,是不会看不起任何人的。他们总能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不具备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完善,品德也愈加高尚。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

有这样一句箴言,与君共勉:

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常言说学无止境,做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智彗和能力必究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想要进步,想要更好地提升自已的能力,让自已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所以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切不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取众长补己短,这样才能成就事业,完美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夫子所言,千年以来,是天地君亲师中之师的另一注解。天地君亲师为人间五尊,地位超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古人读书有蒙师,有座师,皆须终身景仰,不能违逆,一旦有违,人神难容。由此衍申,各行各业,师者为尊,有开山祖师,有一字之师,不一而足。

而三人行,必有我师则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取长补短。万物所长,阳阴互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自然也如此,哪怕一痴呆,也有童趣,可以愧煞老书生。所以,夫子此言,一则强调好学,可以人人为师,一则强调善学,可以处处拜师。天可以学其高,地可以学其厚,人可以取其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真正的学习方法。

此言说来容易,做起却难,真正的文人大多清高,往往自恃才高,难以服人。自古文无第一便是如此。并且文人善斗,唇枪舌剑,难倒裁判。反倒是民间工匠在这一点上表现较好,大多愿多学一点。

只有八个字,真能做到,受用一生。这就是论语的魅力,一言一生,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说得很好,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相互参照。

很多注家都纠结于"三"字,究竟是实指"三"还是虚指"多",甚至有说这是孔子与人并行,左边为善者,右边为恶者,共同构成"三人"。

其实,不管是"三人"还是"多人",能看到善与恶,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这已经是明智的人了。

若是能从善如流,看到善人善行并学习,见到恶人恶行能自我反省在内心中进行改正,并进一步做出行动使恶人改正,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那更是"善莫大焉"了。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人,学过文化的,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三个人同行,里头肯定有一个能当我的老师。但是在现实中,却极少有人真这么想。你想,三个人,一个高级技工,两个几岁的小孩,对小孩来说,高级技工当然可以称得上师傅,可对师傅来讲,三人里头剩下的两个都是小娃娃,哪里有什么需要学习的东西呢?

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真正的想法,有些学问的,瞧不起没学问的,大学生瞧不起老头、老太太,都是很常见的现象。然而我们再翻看《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孔子路过两个小孩,两小孩争论太阳是中午近还是早上近的问题,一个说太阳早上大,所以早上近,一个说太阳中午热,所以中午近。孔子听了以后,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因为孔子从来没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俩孩子这种思考,所以就诚实地对孩子说:“我也不能决断啊!”这个故事里,两个小孩就是孔子的老师了。

再说一个大学生和一个老太太,你真以为老太太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而大学生识字,什么都懂吗?不是的。你问现在的大学生,十个里头有九个不知道十年动荡中的细节,但你去问老太太,哪个都能跟你说一堆的事。编剧都是高材生,可如果编剧没这方面的认知,不去请教、耻于下问,那么他写出来的剧本,就会闹出“七十年代普通工人月薪五百”“六十年代王大妈街上卖白菜”这种笑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说让你学别人不会、不懂的东西,是让你学别人比你强的地方。这句话的后头,还跟着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会的,懂的,对的,要学的。别人做错的,你要引以为戒。不要跟着文盲学不认字,跟着小孩学遇事则哭,还要跟马云比身高,同莫言比学历,这就成了“三人行,其他每人都有比我差的地方”了,人就是这么堕落的,这样的年轻人,最终会变成一名固执而又可恶的中老年人。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用人之长,天下皆是可能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皆是无用之人。要学会看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所以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学习的对象。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自《论语·述而》

中国有两个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老子是总结的自然和人类的规则,你遵守了就能赢,不遵守就失败。规则就是前人讲的天道。所谓皇天无亲。

而孔子则是总结人类生活,人类社会,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规则。孔子说的,如果你遵守了,即使你智商很一般,你也能过的很舒心。

其中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样一句人与人交往很重要的一句话!

首先,无论和谁交往,都要有虚心的态度。认为别人总会有自己的长处。姿态就会比较低,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懂礼貌的人。双方就容易交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好了什么事都好说,沟通不好,什么事都免谈。

其次,老子说:空杯子才能装水,杯子满了,什么都装不进去了。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比别人强,你就是一个满杯子,怎么才能学进一点知识。别人的见解可能没有你的见解高,但别忘了,我们对未来的探索如盲人摸象,可能你摸到了象牙,别人摸到了象尾巴。没看到一个完整的大象,谁知道那个更正确。所以要多学习思考,不能轻易的枉下断语。

以孔子当年的博学多才,都不敢说自己什么都知道。何况今天我们越抬头看宇宙,越觉得自己的渺小,知道的太少。所以,还是把自己放的最低,才能知道的更多!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并不是说其中一个人必须能成为你的老师,这是理解上的偏颇。

孔老夫子说这句话,也不是说对面来了三个人,立马上前对其中一位拜谒求教,让其成为我的老师。

我个人理解的这句话,是根据生活的常态化实际作为理论根据的。比如一行三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感悟,很难说三个人几乎同时达到了认知的和谐统一,整齐划一。而这三个人由于生活自身的圈定和见识的不一,很容易在自我心中形成自己意念中的独家见识。这种独家见识很容易令自身在某些方面形成独到的一家之言或一己之见,从而影响其个人的言谈举止、气质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能在某种特定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的原因。

我理解的三人师者,是某个人在其独到的某个领域里享有独到的自家观点,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教化。比如我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一时出现了认知短板,摸不清搞不懂该如何应对。这时候一字师,一句师,一事师,一时师的应急出现,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我们产生振聋发聩的感悟喟叹,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幡然觉悟,对这件事物本身有一种定点的、甚至全新的认知,就会带领我们自己的思路走出误区——自然就成为了我们在这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语境氛围中的师者,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或者节点的启蒙,当然就是老师了。

反过来,三人中,我自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就是因为我本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领域里,有过体验和感悟,会对他人产生教化开智的功用。

这种互为师者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也很普遍,只不过是老夫子把它变成了语录总结出来,以飨世人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善学,好问,谦虚,就是其内涵。

其他网友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有很多刚刚走出象牙塔大学生,投身到我们火电建设事业当中,在火电这个大火炉里,我们更要虚心对自己进行消缺,让自己的得到各个方面的学习锻炼,虽然大学给了我们知识,但没有给我们实践的经验,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傅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我们学不完的东西,但是我们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没有成熟的新人,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成长、成熟。

另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利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辩证的运用,不能千篇一律的听从,对有问题有意见的地方要敢于坚持己见,对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要引以为戒,只有这样我们的路才能走的更远更久。

孔子的意思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种或几种自己没有的优点,再平凡的人也会有圣人都没有的优点,当然这个优点不一定是大的,这句话说明了孔子的谦虚,也说出了一个真理,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不会有完全错误的人,这就是说三个人中肯定有人有比我强的优点。

有人误解孔子的意思,以为其他人都有比自已强的优点,要想让自已做事成功必须利用他人的优点,不怕麻烦别人,这显然是偏激的思想。

孔子的可以为师,也只是说可以,并不是叫你一定要去请教他,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能力教你一种东西,你一个个去请教也不可能,所以这句话也说明了学无止境,不要自高自大的意思,要知道自己懂的再多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比你强的地方,只是那方面可能用不上,但做人一定要谦虚。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标签: 必有我师 三人行 这句话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