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论语》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这句话的大意是:为民服务,最主要的事情,不是祭祀鬼神,不是搞花拳绣腿的形式主义,而是要脚踏实地,为民办事,为民解难。这就是政治治理的智慧和学问。
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对后人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一是为民服务的落脚点,应放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而不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必须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现实成果,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具体实惠。
二是为人民服务,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清除不作为,慢作为的懒政怠政行为。把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事物中。
三是我们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按照党和国家要求,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要传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发扬广大,造福时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以上三点,既是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智慧启示,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这句话,我已经在我自己写的《《樊迟问知》:需知孔子讲求知仁合一》这篇文字里做过解释,但是头条没给推荐,现在看到这个问题,我再来答一次,主要也是本着可以跟各位大咖交流的想法。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以上便是《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二的内容。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一个,这篇对话中,樊迟向孔子请教了关于“知”和“仁”的问题,于是孔子以君王为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这里主要是要解释下“知”和“仁”
“知”,现在很多翻译为智慧,这个不完全对。知,有智慧的意思,但智慧的解释太浅,“知”接近于真理,一件事物的本质的意思,类似于老子的“道”。
“仁”,这个仁其实不是仁义礼智信的仁,因为这样解释也太浅。老子说“道以德养之”,“仁”也类似于老子的“德”,懂得了“知,并且”将“知”做好了,便是“仁”。
孟子说“仁者无敌”,但孟子自己也说“仁义礼智”,如果这个“仁”只是仁义礼智的仁,没有义礼智,仁又凭什么无敌呢?
只有看透事物的本质,并遵循本质行动的人,才是无敌的。这就是世间唯一的真理。
其实孔子告诉世人:知仁不可分,知即是仁,知仁合一。
此外,“敬鬼神”:敬表示重视;鬼神代指不确定,暂时还无法清楚知道的事物。
全文翻译如下:
樊迟问孔子:知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作为君王,明白人民真正关心的事情并去解决,对待“鬼神”一类的事物须引起重视,但应该疏远(不能影响你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知了。樊迟又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君王要做到仁,开始的时候要多为人民付出,对自己是很艰难的,但只要坚持,到后来便会得到人民对你的忠爱。
引申来说,世界上的事物,有你知道的,也有你不知道的,对于知道的事情,要看透本质,对于还不知道的事情,你不能无视他的存在,但要保持距离,不要让这些不确定的事物去影响你确定的事物。知道了事物的本质,要把它做好,也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成功。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6.22.[原文]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③,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原文通释]
樊迟问“怎样才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百姓的需要,恭敬鬼神却让它离得远远的,可以说是明智了。”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 :“有仁德的人先于人做艰苦的事情而后于人获取利益,能算得上仁了。”
[注释]
①知:音zhì,同“智”。
②务民之义:致力于百姓的需要。务,用心,致力于。民,百姓。义,合宜的举动,引申为“需要”“需求”。
③敬鬼神而远之:恭敬鬼神却使它离得远远的。而,却。远,使……远离。
[解读与点评]
“务民之义”,是着眼于人间事,专心地去做对百姓生活、生存有意义的事;“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不在虚无飘渺的事情上费精力、花功夫。对搞不清楚的事情,不轻易相信,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前者是现实的态度,后者是理性的态度。孔子是不信鬼神的,《论语》里好几章都反映出这一点,但他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先进》第12章,子路问“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仁”的问题上孔子作出了“先难而后获”的回答。在《颜渊》第21章他也是这样回答樊迟的:“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我的理解是,这句话的根本要义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鬼神,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冥冥之中的鬼神,而是,大自然!教化人们要敬畏大自然。要尊重自然,不要破坏自然。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他网友回答:按现在的社会习俗,如果有亲戚或者朋友去世了,一般情况下,会去吊唁或者参加葬礼,如果实在去不了,可以委托其他亲友或者朋友代劳一下,对于逝世的长辈,还可以请别人代为磕个头,人们通常是理解或者接受的。或者是在清明、春节等扫墓、上坟的日子,如果不能去,说明一下情况,可也以请家人或者亲戚代劳一下。心意到了,大家都能接受。
孔子对此似乎有不同意见。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3·12)
孔子的学生记载说,孔老师对于祭祀鬼神问题,心很虔诚,就好像鬼神真的在面前一样。然后孔子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也不请别人代理。别人祭祀了,就和没祭祀一样。”
在古代,人死为鬼。《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又说:“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说文》说:“鬼,人所归为鬼。”因此,祭鬼,一般是指祭祀自己的祖先。如《论语·为政》第24章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就是这个意思。
神则泛指神灵,如传说中的天神或其他神,即天地中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周礼·大司乐》记载:“以祀天神。”古注说: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是神在主宰,要祭神,祈求保佑。如《论语·八佾》第13章的“奥”神和“灶”神。
孔子强调要多考虑一下现实生活,特别是教化民众的事,要近人道,先把生的问题、孝的问题处理好,不要过多的去考虑鬼神的事。有一次,子路请教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12)
还有一次,樊迟请教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论语·雍也》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6·22)
但是,对于正常的祭祀,孔子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是礼的重要内容。祭祀不能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示,要体现礼的实质,所以要当真的去做,要怀着虔诚的心去做。心不诚,搞形式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对鲁国的禘祭就非常有意见,不想看,懒得回答别人的提问(《论语·八佾》3·10,3·11)。他说祭祖先、祭神,就好像祖先、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现代社会,人们都很忙,忙于生产,忙于挣钱,请别人代为祭祀,鬼神不知,他人可接受,只要心意到了,也算是一种礼吧。
其他网友回答:对不知之处,存而不论,不要去做无谓的争论;
鬼神信仰是普遍的认识,不能不敬,但鬼神本身不起作用,不要依靠。
务民的本质,是讲求实际,有利的去做,无利的不做,务实才是务民之本。
这段话的意义,是指明了对于“务民”靠什么,靠鬼神和靠人自己何者明智的问题。相对于鬼神信仰的神本文化,孔子主张人本和民本;相对于务虚谈玄,孔子主张务实。
孔子这句话,“务民之义”,是他曾常常提及的主题,显示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特点。
“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当时过于重视鬼神信仰的委婉批评。鬼神信仰,把一切吉凶吝咎都归结到鬼神身上,到底有没有鬼神?鬼神在人的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是当时的重大问题。
在孔子时代,普遍都认为鬼神非常重要。鲁国是周代礼乐文化、卜筮文化十分浓厚的诸侯之国,鲁国是周公的分封之地,周公受封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受封了祝、宗、卜、史这些地位很高,专司祭祀、礼乐、占筮等宗教、文化事务的官职。鲁国可以使用天子礼乐,可以享用祭天的特权。这在鲁国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宗教、礼乐文化传统,事鬼神的观念也十分浓厚,这种文化,是有其负面作用的。孔子对此深有体会,他知道,尽管自己对此不满,但对鬼神如果不敬,批评这种文化,会受到很大的压力。鬼神之说,不仅惹不起,而且不能怠慢。人谋不如鬼谋,人事不及神事,在当时是占据主流的观念。所以主张“敬而远之”,实际上就是说,惹不起,要躲得起。
“敬鬼神而远之,”也是孔子转而追求人本德义学说的明确表态。孔子主张“不占”的用《易》思想,实际上就是抛弃了占卜的鬼神信仰成分,否定了鬼神作用。孔子对自己的这种态度也很担心,曾在《帛书》的《要》篇,曾问自己:“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 孔子不用《易》去占筮,而是求德,这不合当时的潮流,孔子也很担心世人会批评他。可见,对鬼神敬而远之,也是不容易的。《要》篇载,孔子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可见,孔子的“知”,是人要凭借自己的正确德行求得正确的结果,没德行的人才寻求神灵保佑呢;没有自己的智谋的人,才反反复复去卜筮,让神灵告诉自己怎么办的问题。
这些孔子思想,对理解孔子之“知”,很有帮助。敬鬼神而远之的反面,就是求德义于人自身,这就是“知”。
主宰社会的是人不是神,这是孔子的认识。即便如此,孔子又主张不能犯众怒,不要去和这样的社会偏见去争论,那样做只能落得个不敬鬼神的恶名,不仅他这个心在朝堂的圣人担待不起,即使普通人对他的主张,也会失去信任。所以,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对于影响很大的鬼神影响,敬而远之,不要争论。孔子这样说,不信鬼神的意思,已经内含其中了。这展示了孔子的人本主义精神。这比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更进一步。
孔子的这种态度,放在今天也是很有益处的政治和文化智慧。
鬼神到底有没有?这是得不出结论的问题,争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今天也是一样。有神论和无神论还是没有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无神论者很多,有神论者也不少,在朝堂之上,顶着无神论的帽子,内心作着有神论的盘算的还是存在的,这个问题必然是一个历史悬案。社会治理,为民谋利,重点不在于去和这些持不同见解的人去争论。如果它涉及到社会利益问题,那就要表明立场,回归理性,除此而外,确实不必争论这一类的“屠龙之术”。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一般都可以照此办理,敬而远之。
不论是民众的偏见,还是势利集团的主张,与民众根本利益不相干的玄论,一般不轻易陷入争论,这是明智之举。
有时候,我们认为民众或者势力集团的偏见,应该得到纠正。但时机不到,力量不够,组织不够得法,往往会陷于被动。正确的败给错误的,理性败给非理性,正义败给非正义,这样的事理太多了。进退,时也。但总归到底,涉及民众治理和有关民众利益的问题上,则要该干啥干啥,务实诚信才能得到事功。孔子这种务实和有所选择的见解,是很深刻的。
当然,孔子的这种对待“知”的看法,扩大化和固化成一种只拘泥于具体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抽象思维不够,深度不足,不善“务虚”的缺陷。
儒家不善于思辨,哲学思维不够发达,务实思维没有上升到科学思维,这和孔子这种存而不论的认识是有一定关系的。尽管后来的儒家做了很多天理人道的探讨,但是哲学思维不及道家,不能不说是儒家的短板。
务实要和必要的务虚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知”。孔子在这个地方,提出不和人争论鬼神问题,那还是很恰当的。但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体现的对“知”的认识,就不一定全面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这句话跟《圣经》里面“十戒”的一条意思差不多:你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现在有些人拿这句话来证明孔子是个无神论者,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字古今字意不同所产生的谬误!中国古代是有信仰的传统的,但今天我们的“神”的概念与古人不同,比如圣经里的耶和华神相当于古代的天,上帝,道,等概念。而孔子所言鬼神敬而远之的鬼神,是有一个被人知道的形象的那种有局限性的但胜过普通的生命个体。个人浅见!
其他网友回答:处事的折中主义,一个“敬”字,好好先生的形象十足矣。
这没有探究,没有深入解决问题的精神,也从这句话上十足的显现出来。其实按孔子这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的言外之意思,对于“神秘”的事物,就采用“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不理解孔子这句话,神神叨叨,我不能究竟的理解、认识。“神秘”呀,于是,我也可以这么说,对于孔子这句话的启示就是,敬而远之,可谓知矣。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勿问。你又作何感想?你们又会有什么启示?这就是兜圈子嘛?始终在表面上处理问题,打圆场。
把“务民之义”比喻成像对待鬼神一样,不好解决的不了解的不懂的像鬼神神秘难办的事,四个字“敬而远之”,鸵鸟政策嘛,这能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也就是孔子礼仪文化的见长处,礼仪人士一副愁眉苦脸了,贵宾都会吓跑的吧。人际关系的学问,这是他的优势长处。
所以,孔子这句话中所透漏出来的处事原则,敬而远之,不谈不探究不深入认识,遇之十分恭敬,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可是实质,他却远远躲避着。我觉得这是十分圆滑十分会表面处理关系的处事方式,但是真正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嘛?没有,孔子还讲,天命,讲追宗慎远,讲守孝,守孝的守着老坟一守三年五载,这就是他曰的“敬”,可是已去世的先人真的感知到嘛。孔子避而不谈,对这问题敬而远之,不直接面对,绕着圈子处理。真正,至于内在的到底鬼神是啥?他不谈不追究不探索,这是他谓之的“敬”。结果“敬”的是兴师动众,恭恭敬敬的把丧礼搞得轰轰烈烈,劳财伤民,闻名遐迩,可谓,“敬而远之,智乎?”孔子不但“敬”鬼神,他还“事”鬼神,“孝”鬼神。敬、事、孝是一个系统。
可见,孔丘这样教人家做领导做官,做学问做教师,恐怕虚伪吧,不接地气,不能实事求是探究真理。比如,做教师,孔子是教师呀,所谓有教无类是对他的赞美,可是在孔子年代,“鬼神”是未可知的,神秘的,超越当时人的认识能力范围的,孔子对待这些未知的超越自己认识的东西,是这样教的,避而远之,敬而远之,免得人家刁难,圆活的兜圈子,未知的不论真、假,信或不信,咱们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这才是“智者”。
这也就是儒家的短板呀,缺乏探索科研精神,画个圈子自家在里面转着圈的玩仁义礼智信的“敬”。一定时空的人际处世之学,这就难免,表面处事,表面敷衍处理问题,表面一套含着笑,背后悄悄溜之大吉喽,对于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现实根本矛盾弱的很!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于自己不知道或无法知道的事「譬如鬼神之事,宗教信仰、前世、来世等」,不要妄加揣度和评论,只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就是聪明。
其他网友回答:问知,知即真理。务民之义,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义是百姓之道,务民,即使人民尊守最基本的仁义之理。敬鬼神而远之,即知道有无形生命体的存在,而以恭敬之心待之,鬼神自然远离而不受其害。
威海链 » 《论语·樊迟问知》中,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