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吗?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生活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而且确实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成了一个公理性质的论断,但高于生活这一提法私以为值得商榷,而所谓的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更是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貌似有理但却似是而非。

这种朴素的论调其实是对传统艺术特别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在艺术思潮和艺术创作日新月异的当下,深入生活这一论调越来越难以逻辑自洽而自圆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内心小宇宙爆发的自然呈现的结果,是艺术家自身生活经验而非所谓的深入生活之后的他者群体性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概括,否则无法解释某些自闭症患者创作出来的天才般的艺术作品。

而完全囿于这种说法而并非艺术之大幸,甚至挟持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历史上来看,印证这种说法绝对正确属性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杨万里所称“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等大意都是如此;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说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但客观而言,新古典主义的学院派画家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是深入生活后才创作出来的,更多地只是在前人留下来的遗产中临摹并再创作的产物,很难看出深入生活的痕迹。而后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中比如达利的作品,与其说是深入生活的产物,不如说更是直接学习消化当时最新科学成果后的一种艺术表达,前期更多的是关注梦境,而后期更多的是受相对论、量子论、核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理论的影响,甚至可以看成是对这种科学理论的艺术性图解。

达利《核子十字架》

达利《半乳糖苷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

好的艺术家必须对某种公认的理论保持一种警惕性的怀疑态度,而非受制于这种正确的不容反驳的理论的胁迫。退一步说,所谓的深入生活到底是什么很难准确定义?充其量深入生活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实用性、功利性特点而进行的个性化的哲理思考才是关键的重点,出乎其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而非自以为是的高于生活,才是艺术家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应持有的立场和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艺术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国有句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形象说明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艺术的真实历来遵循生活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只有走出去亲身体验才能捕捉得到。

齐白石·大利

因为每个人深入生活后,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不同,如果他能依靠个人独特视角和技巧形式,再将这些抽象思维转化成具象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是独一无二的创作,是带有个人情感和温度的艺术品。

库尔贝《沐浴》

作为艺术家,不去观察、参与和体验生活,不去发掘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依靠个人想象是难以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即使技巧层面很精到,创作出的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空洞之像,对观者来说,看到此类作品,就激发不起对艺术审美的再创造。

库尔贝《画室》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都是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走进生活寻找素材和灵感,跟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多次接触后,才回到工作室,总结和归纳这个时代人们特有的审美共性,再加入自己的独特个性,最后再开始创作。

齐白石·豇豆螳螂

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因为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是有血有肉的,即使艺术家在创作技巧上有所欠缺,但作品在情感和意蕴上是真实的,总能引起有相同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观者的感动于共鸣。

库尔贝《筛麦妇》

像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尔贝(1819年——1877年),为了刻画出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经常深入农民和工人家里,甚至跟他们一起干活,一起生活,他才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群体的特点,之后在画画中,他的作品就会接上地气。

齐白石·螃蟹

我国20世纪绘画大师齐白石(1864年——1957年)也如此,齐白石出生在湖南农家,对农家的瓜果蔬菜,以及鱼虾蟹等东西非常熟悉,他自小就喜欢观察这些动植物的形态,早已在心中把它们了如指掌,因此,当他50多岁真正开始画画时,他画出的瓜果蔬菜和鱼虾蟹就能抓住神韵,才会散发出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趣味。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用概括的哲学语言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标签: 艺术家 创作 艺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