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是什么体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传媒阅读类话题】

谢邀。书是怎样的书,笔是何种的笔?杜诗的本意,依我的理解——神就神在,世事洞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参加最庞大的文字编纂工程莫过于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赴广元工作组组长后,又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办公室主任——负责《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实施和推动,也就再次深入四川,先成都,再广元,以至于汶川、北川、青川都踏遍,更是自然地拜谒过杜甫草堂⋯⋯这是难得的学习和考验⋯⋯

与广元市委市府领导 与瑞士驻华大使

当时,为了认真落实由国务院批转的、全志编委会制定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保质按时完成编纂任务,做好三项(1.收集资料、编写长编;2.对应全志办、党政军及社团各承编单位《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十一分卷的入志出书;3.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红十字会卷》并出版发行)编纂工作,特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红十字会卷〉的篇章节目总体设计(初稿)》转发给全国。

查看灾情 在红光乡

于是,一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红十字会卷〉的篇章节目总体设计(初稿)》,已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各部处负责人会签、呈报会领导阅批后同意,可以此为依据,作为基本框架,责任落实到人,分配供稿和撰写任务。这份“篇章节目总体设计”还向国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咨询请教过,均得到了首肯,他们表示可行。但这不是定稿,伴随编纂工作的进程可增删和改动,请各参编单位履行编纂职责时多提建议和意见。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红十字会卷》的篇章节目总体设计(初稿)

目录(从略)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书影 李又然:《“安得广厦千万间”》

思索永恒的东西吧,你也就是永恒的了。

——罗曼·罗兰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八月,狂风卷走了成都草堂上的几层草,这屋就漏了,风灌进去;夜里又下雨,水滴进去;应该干的地方都湿了,床也湿了,被也湿了,而雨还是止不住。本来“不眠忧战伐”而失眠的,这一夜,我们的诗圣就更睡不着了。他缩在淋湿的像铁一样冷的破被里冻着;他的妻儿也都冻着了。他“中夜(起坐)万感交集”,他想到(他常常这样想到)、他看见(他有心灵的慧眼)像他一样苦的人是无数的,比他还要苦的人是无数的;怎样才能使他们和他们的妻儿不再受冻挨饿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心境里产生的。这是一篇圣洁的诗,使人圣洁、使诗圣洁。

每个人都应该选一部诗;每部诗选都必须有这一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天空气清爽,天显得特别高,风从高空中狂吹下来,不但卷走屋上茅,恐怕也摇撼了茅屋——所以杜甫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不但“千万间”,而且“风雨不动”的。

风没有颜色和形状,我们从震动、飘荡⋯⋯看见风。我们从“茅飞渡江”,飞得那么远,看见风烈,从“三重茅”,卷去这样多,看见风大⋯⋯

几乎是平铺直叙的,可是气氛已经这样浓了,使人看见风大,又仿佛听见树枝折断;使人感到穷人又将受风雨之灾。

发现风卷屋上茅,杜甫扶着竹杖走出草堂,他想把茅捡回去。可是茅一直飞过江了,在空中旋转、飘散,落到地面的沉进了低洼的水塘,飞得更高、在长林之上、挂住了树梢的,就纠结在那里了;还有许多洒满了江郊,可以捡回来再铺到屋顶上,可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

(这些洒满了江郊的茅)

⋯⋯入竹去

了。——他隔江喊他们放下,不要抱走,可是他

唇焦口躁呼不得,

他就只得从江边

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呢?照字面讲他就是叹息“群童欺我”,正像仇兆鳌说的“此叹恶少凌侮之状”。

杜甫“⋯⋯扑枣任西邻”,他还“捡穗许村童”,他对儿童当然是慈爱的。他在诗里——而诗是诗人的最高的行动,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将军的战绩——好多次关心他们。他这里,说这些“公然抱茅”奔进竹林中去了的儿童“为盗贼”,顶多一时生气冲口而出的,不像“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走散、避难)才真地骂盗贼,沉痛而憎恨的。可是恶劣的少年儿童是有的,我们的街上有,杜甫的“南村”中一定有;甚至他被“凌辱”恐怕已不止一次了,所以他骂他们也应该,不损伤他的慈爱,倒更引起我们同情的。我们都爱儿童,可是我们自己就有经验,能体会:谁都厌恶过儿童——那种实在太恶劣的。

但是字面只是字面,儿童总是儿童。字面像波浪,淹没海底宝藏。而儿童的过失都和游戏与好奇分不开;他们即使真犯罪,罪也在大人身上,因为他们的最独特的“罪恶”也包含模仿大人的成分在内。杜甫从江边“归来”,他立在草堂前,远望“漠漠向昏黑”的“秋天”,倚着竹杖自叹息,——他到底叹息什么呢?就只因为“群童欺我”么?这顶多像秋风吹破茅屋,引起他感慨,绝不能使他念念不忘的。他叹息的是——我认为可以这样讲的——一生想“一洗苍生忧”,可是“只今倏忽已五十”(这篇诗大概公元761年正是他50岁那年写的),“缓步仍须竹杖扶”,竟已“老无力”,“无力整乾坤”了。

杜甫有时骂真的盗贼(我们上面举过例),有时同情所谓盗贼——“盗贼本王臣”,反对帝王骄奢淫逸,要他们“行俭德”(“不过行俭德”),不再横征暴敛逼良民(“王臣”)铤而走险。“忍能对面为盗贼”呢,就只是说说而已了。他忘不了的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他“如听万室哭”的是“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叹息,可能也是“穷年忧黎元(无时不先天下为百姓而忧),叹息肠内热”的叹息,不是别的,至少主要是为此而发的叹息的。伟大诗人随时吐露芬芳的气息,就像钢琴鸣奏总是动听的,即使弹错了也不失其美妙动人的音响效果。

相应地,“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也可以有两种讲法。一、“唇焦口燥”,是“呼不得”(喊也没有用)的结果;二、“唇焦口燥”是“呼不得”的原因,“呼不得”是喊不响。杜甫“巴蜀来多病”,他“坐卧只多少行立”,可能本来就“唇焦口燥”的,那天江边风又大,所以他“喊不响”。

俄倾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假如只写到这里为止照样是一篇动人的诗。——“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明呢?——“恶卧”,是睡相不好;“踏里裂”,踢破被里子。孩子因为又冻又饿,睡不安稳,这才睡相不好的;这被铁一样冷,又纸一样脆,所以踢破了。)

八月已经夜长日短,又刮了一阵狂风,又有下雨的征象——“云墨色”,天就不觉无声无息地暗下来、低下来,很快就又是“长夜”了。这给人的感觉是寂寞凄清,心情好的人也会有所感触,何况杜甫本来就感慨万千的。我们不知道他一家大小有没有吃饱饭,即使景况比在同谷县时好些。不再“男呻女吟四壁静”。恐怕点灯的油也是没有的。又冷又饿又黑,只得都睡下,想暖暖身体;可是更冷(也就更饿)了;屋漏偏逢骤雨降,“床床”(每只床)都淋湿了。没有干的地方了,而“雨脚如麻未断绝”。——“断绝”的是“厚禄故人书”(厚禄古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吾道属艰难”(意思是说像我这样正直做人,本来要困顿一生——“我辈本常贫”的),自己没有什么,可是妻儿呢?就让他们总是“色凄凉”吗?再“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吗?应该关心的不仅只是自己的妻儿,还有无数同样可怜、更加可怜的⋯⋯

高贵的心灵产生伟大的愿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是什么时候这千万间广厦才高耸着出现在我眼前,来“安如山”地“大庇天下寒士”,使他们都笑逐颜开呢——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自己受苦希望别人幸福;只要“天下寒士”——“四海赤子”(王荆公语)幸福,只要“见此屋”(此屋出现),那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舍己为人(不但推己及人)光芒万丈的精神,“顾惟蝼蚁辈(小人们),但自求其穴”,刚好是对照,暗淡无光。

这种精神又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了才有的,写《凤凰台》时早已象征地宣示出来:“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除非因为世界上还有痛苦的人才痛苦,人不应该再有别的痛苦;必须每天都快活,因为每天都接触人,给人影响的。不要想得到什么,应该只想怎样献出自己去⋯⋯。这些最难做到,可是我相信,多读这种诗,真正读懂——就是说影响了行动——的时候,一定会有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奋发识遍天下字

历志阅尽人间书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你也可以不破万卷也能够下笔有神。读书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喜欢的作家,喜欢的类型,喜欢的语言,喜欢的风格,对症下药投其所好,这样有的放矢的读书反而会增加兴趣,有兴趣有准备的读书效果和范范的乱乱的看似铺的面很大,精读的书少而又少,那样你就会一无所获。

由此可见读书最好是从爱好出发,喜欢出发,那样就会读的进去,有所收获。当你在读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你的写作兴趣也就自然而然产生。有了兴趣离你写出好作品就不远了。

读书只是一方面。要想下笔有神,还有生活积累。有了生活加上读书积累你才会下笔有神。所以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和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呦。你可以尝试一下,把这三样很好结合的效果是不是可以做到下笔有神。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读书,先得破万卷,数量取胜,然后是质量,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由兴趣阅读,浅阅读到深阅读,由点带面,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向和方法,然后持之以恒,读写结合,善于思考和整合,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步步攀爬到文学的金字塔顶峰。二是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些所有阅读和前期的记录观察思考,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的淘洗,有了你自己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比如从短篇《温柔地带》开始,再到中篇《美人归》《醉芙蓉》《接过爷爷的枪》《复仇》《飞越电影院》《苏夏》等,然后长篇小说《校园情报快递》《雨中的奔跑》《狼密码》《狼狐郡》和新近创作的《裸月记》等等,逐步在提升中找到文学中的自己。三是创作的过程,代入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宛若进入到不同的时代之中体验千姿百态的人生。发表出版,上市版税,读者认可,获奖种种。

其他网友回答:

会很爽、很享受!

一个具备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是具备了专家级别的好作家,当他写作时,文思泉涌、如有神助,和任何一个行业里的精工巧匠一样只觉作品呼之欲出,动静皆是游刃有余,怎么会不酣畅淋漓、愉悦无比?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作家这个行业就是需要懂人性、悉世态、专技能,而这些除了生活积累、个人阅历,读万卷书就是捷径。有了这些,才有下笔如有神的享受和畅快,才可能有好作品。

愿有更多这样可以享受此种感受的作家出现,愿有更多撼动人心的好作品出现!

其他网友回答:

读破万卷书没有用,得读懂书,悟懂作者才行。下笔如有神,是开悟的成果。

其他网友回答:

随心所欲不逾矩。相对自如一些,只要进入自己的语境,就会游刃有余。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破万卷,首先书须是经典,唯经典才可望“下笔如有神”,否则破万卷、千万卷,神不至也!读古往今来名家好书,读谁,就如同聆听当面,受其教诲而醍醐灌顶,能无神乎?神存乎心,下笔则神来,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快哉!快哉!如此,直如神来也!神来之笔,自然出妙文!一孔之见。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历史上,学识高,下笔快的人很多,做这样的人,在我印象中,有些是很狂傲的,是可以挑衅主子,撂挑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遭人恨的。

比如,祢衡,就是脱光了身子击鼓骂曹操的那位。

他年纪很轻,但学问很深,笔力很强。因此,他很狂傲。他骂了曹操,曹操想杀他又不想担骂名,就把他送给了刘表。刘表知道他有才,就让他负责文书。有一次刘表和几个幕僚绞尽脑汁写了一篇奏章,然后拿给祢衡看,祢衡看了一眼就扔在地上了,说不严密,之后提笔立刻重写了一篇,满座叹服。不过因为他很狂傲,刘表受不了就学曹操,将他送给黄祖。


黄祖开始也是器重他的。有次,黄祖儿子设宴招待大家,让祢衡以鹦鹉为题写一篇文章。祢衡提笔就写,由此诞生了成语“文不加点”。才思如此敏捷,那体验自然是杠杠的了。可惜,这位小哥还是太狂傲了,骂了黄祖,黄祖受不了,就让手下人将祢衡杀了。命令下完,他又后悔了,赤着脚去喊“刀下留人”,可惜,正好监刑的是黄祖的主簿,这位主簿平时就嫉恨祢衡,这次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说杀就杀了,黄祖就是长了翅膀,也来不及了。


比如,袁虎,本名袁宏,小字是虎,他是东晋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有个成语叫“倚马可待”就是说他的。当时权臣桓温北伐,在军中命袁虎写一篇捷报,袁虎靠在马背上“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四周的人应当都是这个表情了。

不过,袁虎讨厌桓温专横跋扈,多次写文讥刺,后来直接不干了。


再说一个,叫王勃。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他写《滕王阁序》,出笔语惊四座。彼时王勃年岁尚轻,就在文士学人满座的宴席上一挥而就,有笔记记载,主持此次宴会的主人闻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苏轼。当他们下笔千言,语惊四座的时候,就是傲视群雄,笔压全场的一刻,他们是那时以及历史的王者。


每一个写文字的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时刻。

王勃写《滕王阁序》其神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化用自南朝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可见,神句也是凡语出。

那么就请开始读书吧。

标签: 下笔 有神 作家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