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有何价值,为何至今仍被称为“中国圣经”?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什么是哲学?权威的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转换成英文philosophy,意即爱智慧。一八七四年日本学者西周第一次用汉文翻译成“哲学”。《说文解字》说:“哲,智也。”

《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关于世界观的伟大的智慧学。中国哲学所研究的世界观最重要的是人生观、生命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仿照先师的定义,曾下过一个定义:“哲学是使人获得终极关怀和心灵提升的智慧乐园”(《中医哲学基础》)。当然这样的哲学主要是中国哲学。老子、孔子就是这样伟大的哲学家。

比较而言,老子更像一个哲学家,因为他除了讲人生根本问题以外,还讲了宇宙的根本问题。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道”,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应天地。

《道德经》哲学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道”的内涵用一个字来解释,就是“无”,也就是司马迁说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具体地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

其他网友回答:

<2>老子的《道德经》,深刻的揭示了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兴衰存亡的普遍规律,对于所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因而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而且还走出国门、风靡全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且广泛传播的著作,排在第一位的是《圣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那么,《道德经》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概括起来讲,《道德经》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柔弱。二是无为。三是物极必反。01 柔弱

古往今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追求刚强勇敢的人格精神,可是老子却恰恰相反,他在《道德经》中极力推崇柔弱的处世姿态。

比如,《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在老子看来,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由此,老子得出结论,认为人要想在乱世中保全生命、获得健康长寿,就必须保持柔弱的人生态度。更进一步来讲,保持柔弱的态度,不仅能够保全生命,而且还可以战胜刚强。

对此,《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水。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够认真践行这一理念。

现实生活中,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例子也有很多。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案例:齐鲁长勺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但最终,弱者却战胜了强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恰恰印证了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明白了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对于我们在各类竞争、各种斗争中,始终保持谦虚柔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02 无为

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的含义是:顺任自然,摒弃妄为。如果能够做到顺任自然,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而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比如,《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两段话都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如果能做到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总依据,但就是如此崇高的“道”,虽然看似神秘,其实却并不神秘,因为“道”所遵循的最高运动变化法则就是“自然”。

也就是说,“道”发生作用的原理是:顺任天地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自然”本性,完全不加以干预、丝毫也不掺杂人为妄作的因素,最终达到天地万物自然成长、自然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完善的目标。

这样看来,“道”岂不是什么也没有做吗?虽然“道”什么也没有做,也就是“无为”,但是天地万物却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完善:宇宙大地生机勃发、整个世界和谐有序、芸芸众生安居乐业,这不正是达到了 “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吗?

反之,如果“道”对天地万物横加干预,盲动妄作,指手画脚,越俎代庖,违反了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本性,那么,天地万物必将难以为继,这样的话,天下大乱也将是必然的了。

结合当前国际关系来分析,有的超级大国到处充当“世界警察”,粗暴干涉别国内政,颐指气使、霸凌野蛮,完全违反了“无为”的宇宙法则,其所作所为必然不得人心,最终结局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3 物极必反

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某一方面性质如果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也就是“物极必反”的宇宙运动法则。

对此,《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中的“反”字,深刻的诠释了“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相反相成的奥妙,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谓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昼消夜长、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日中则移、乐极生悲,等等,无不体现了物极必反的运动法则。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指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况人的狂暴呢?

这句话深刻的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原理,纵然是狂风暴雨,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雨过天晴。

04 《道德经》精髓的现实价值

《道德经》的核心精髓体现为柔弱、无为、物极必反,这一核心价值主张,对于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关于“柔弱”的主张,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当我们春风得意、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更要学会谦虚,万万不可目空一切、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否则的话,就会摔得很惨,甚至是自取灭亡。
《道德经》关于“无为”的主张,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顺任自然,尊重他人自我化成的主体地位,因势利导,让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完善,切不可盲目妄为、越俎代庖,否则的话,就会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
《道德经》关于“物极必反”的主张,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知足常乐,切不可贪得无厌、骄奢淫逸,否则的话,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总之,《道德经》关于柔弱、无为、物极必反的核心精髓,对于我们所有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指引着我们保全生命、远离危险、走向成功的智慧灯塔。正因为如此,《道德经》才会被人们尊为“万经之王”。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就一个“悟”,一个“无为”。就会让天下假大空理论没有落脚之处,会让天下骗子失业。这是道德经的价值之一。你信不信?不信就好好学习一下,好好思考一下,好好请教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圣经--道德经》总体阐述:

宇宙物质运动衍化规律及其社会应用法则

1,阐述宇宙物质运动十二大原理;

2,思想广布社会人生,提出系列近百哲理;

3,以人为本,借德修道,人天合一,至圣无为;

4,人可成道,故列四大,使命天成;

5,外行绝学,内损无为,人类认知革命奠基;

6,有无共构,大器天成,合道感应;

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8,合道得一,天地和谐;

大道玄灵,老君传经;启蒙愚世,助升文明;空无自在,道化有形;阴阳冲和,万物发生;人器合道,借德修成;社会与人,体系相承;圣治无为,和谐永盛。

其规律法则以后逐步阐述。

其他网友回答:

能拯救人脱离黑暗,进去奇妙光明国度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圣经》。

别的书你想怎样叫,那只不过是代号而已,关键是有能力吗?能改变人吗?

好比对树叶说:你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却不给它浇灌施肥。

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 但如今藉着我们救主基督耶稣的显现才表明出来了。他已经把死废去,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 (提摩太后书 1:9-10 和合本)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二千五百年前出现的,我们今天学习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善于从《道德经》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实践。

《道德经》最重要的思想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可以学会辩证看问题,把握好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什么都不做,等着上天的赐予,等着命运的安排,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滥为,不妄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还是要有所为的,通俗些说就是“不做又什么都做”。要把握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有所为有所不为。本职所在的该为的必须为,不该为的一定不为。为政要脚踏实地,不要搞政绩工程,不整事,不弄景。为的太多,轰轰烈烈,出问题必然就多,顺应事物之性的无为少为,是明智的。保持稳定是最大的政绩,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科学发展的思想。

我们可以经常用《道德经》的思想警示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标榜,不自高自大,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贵者为人所轻。

我们应该把握“守中”的原则,避免“多言数穷”;避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类的左倾或右倾。我们要坚持“见(现)小”“守柔”的原则,不示强,不逞强,做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要追求圆满,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不要狂妄自满,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我们要坚守静重,借鉴不争、不斗、善居下处弱、后其身、外其身的思想,置身于纷争之外,不为荣观所动,不为利益所扰。

要善于做小事,不把小事做大,易事搞难。要谨慎做事,慎始慎终。

治国理政不要跟人民动心眼,要取信于民。要防患于未然,避免邪恶的东西泛滥而扰乱人民的思想。要遵循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贫困的人也能活下去;要减少食税阶层,避免“其上食税之多”。

国际交往中避免争强好胜。要慎用战争,“不得已而用之” 要“恬淡为上”,“善有果而已”,“胜而不美”,要警惕乐杀人者。

当前我国在保护环境上加大举措就是顺应“天道”与“人道”。

治国理政,经济建没,工程建设都可借鉴《道德经》的思想;一个人立身在世,也应该借鉴处下守柔、不争不斗的思想,守长生久视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到底有何价值,要看《老子》希望我们在读了它之后知道什么、做什么。然后再根据知道的这些东西、做的这些事情来判断它的价值。

《老子》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第一,道。

道在《老子》里已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含义,不再是我们经常说的天之道、地之道或者人之道这些含义。

道,虽然不是老子第一个发现的,却是第一个把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帛书《老子》第69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字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为道。

老子把道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是想要显摆他的见多识广,而是认为我们应当跟道发生直接的联系,作为道者生活在道当中去。帛书《老子》第一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想要回到道当中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为道。

为道,也是老子第一次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道,既不是修道,也不是养生。帛书《老子》第13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老子对善摄生者(修道、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的人)的认识和了解,是盖闻(通过见不得光的、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而得来的,而不是直接的接触得来的,更不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与认识。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希望我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我们都还没有达到《老子》的要求。

帛书《老子》第35章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老子所说的情况,虽然是2500年前的,但在今天依然没有得到改观,我们仍需努力,不要让老子失望。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认为是超越宗教和哲学的书,说的是规律和,规律外的思考方式和认知。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有两个价值:

一个是读后思考把其中的观点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用以提高质量效率,指导我们的生活!这种价值属于当下利用,并未跳脱这社会的框架!用道德经的原话讲就是仍没有突破一二三,仍旧落在由道所生的一二三里!

另一个价值是个人通过读经反之于自身,用自己的身心互动代入进去而体悟而感知,用自己的身心亲自体验大道性体在自身上的运行轨迹,得出体悟体会!这种价值若有所得等同于古人讲得开悟!等于打开了另一番天地,直接升华,而后把这个社会看得如掌上纹通透分明!

后一种价值跳脱了这个社会的思想桎囿!而打破了一二三,得到了能生一二三的大道!

古往今来,得前一种价值的多!

悟后一种价值的罕见而显尊贵!

其他网友回答:

《阴符经》说:机在目。目是人的眼,一阳一阴,人有眼,可观察万物,活动自如。天的眼是太阳和月亮,一阳一阴,普照大地,生长万物。古代的圣贤留下《易经》和《道德经》,易经为阳,道德经为阴,一阳一阴谓之大道,大道无价,也是人类无形的太阳和月亮,是漫漫长夜的指路明灯。

标签: 道德经 圣经 称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