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其他网友回答:
李绅成为贪官并不意外,因为知道种田人的辛苦不并一定体谅种田人,现在有些身居高位.高学历的人也知道农民的辛苦,不照样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李绅的《悯农》不仅通俗易懂,还颇具深意,因此,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诵。而李绅也因这首诗流芳万代,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
(李绅)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
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刘禹锡)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李绅虽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把精力用在为国为民上,而是参与了当时危害朝廷的“朋党之争”上。
当时,李绅由于依附“李党”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后来,“牛党”强力反击,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李绅也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继位后,李德裕重新得宠,李绅也跟着从南海一步步调回了京城,并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为参与了朝廷倾轧,所以,李绅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
李绅在当官期间,不但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还做过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笔记小说《册府元龟》记载,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办过一桩“吴湘案”。当时,有人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行贿受贿,强抢民女。
由于吴湘与李德裕有世仇,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于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绅的案宗后,认为破绽很多,必有冤情,经过调查后,发现吴湘所贪金额不大,强抢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绅却执意对吴湘处以斩刑,甚至都不能等复核后便定论。
李绅去世后次年,李德裕被贬去了地方,李党势力因此大不如前。这时候,有人再次提起“吴湘案”。经过彻查,皇帝发现是一起冤案,于是给予平反。
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李绅一生生活奢靡,为了个人的利益,依附权贵,谗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陷入“朋党之争”中,并没有干出多少帮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绅确实是对不起他写下的《悯农》这样的诗歌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云溪友议》《册府元龟》)
其他网友回答:<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作者,后来变成了贪官,这是为什么?
要说能引起全农民共鸣的的诗,莫过于《悯农》了,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字一句都无一透露出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那么能写出此诗的想必作者也是一个非凡人物,其实此人名字叫李绅,他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可惜后来走上了歪路。
悯农的作者李绅生于公元772年,籍贯濠州,出世六年后老父逝世逐跟老娘迁往江南一带定居,由于年幼无父李绅的家一直过得很清苦,常年守着三分薄田,日晒雨淋的种田只为填饱肚子,可能正是以为这一段难忘的回忆,导致李绅作出了这么一首千古好诗。所以说李绅半生都在务农,到了三十五岁不惑之年,终于有机会赴京赶考取得进士学位,接着就被当朝升为国子辅助教师,不久后李绅通过不断努力,荣任过尚书右仆射、地方节度使以及中书侍郎等官职,甚至有人还说他当过丞相。
据说李绅当官初期,还是挺安分守己的,做起事来有头有尾且懂得运用学识应付难题,但后来或许是自己出身贫穷的原故不想再挨穷,于是画风就变了,李绅逐渐变得贪婪财物追求女色起来,根据古籍描述他在官期间曾在府中眷养许多身材苗条的女仆,由于他爱好诗词所以也结交了一些文人墨客还包括一些知名诗人。
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前来他府中拜访,殊不知刚入座就迎面走来一个婀娜多姿的艺女,她翩翩起舞、歌声嘹亮、美貌动人,看得刘禹锡心情澎拜,当场就被迷得不要不要的,因此刘的诗兴立马大发,现场就染墨扶笔写下了一首《赠李司空妓》,内容大概为:“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通过此诗我们可断出李绅当时确实风流得很。
然而李绅除了贪恋男女之欢,还贪污腐败,有旧唐书记载,绅以进士为官,利欲熏心,生活放荡为人虚伪,可见与他当初写的悯农形象有天壤之别。据传李绅当年于扬州任重职,接到书生举报,诉本地船夫在渡河费上趁机抬价勒索,导致穷书生无法渡河,后来李绅对此事的处理方法则是将这些黑心船夫绑住手脚丢水里淹死了,为此人们就觉得李绅生性有点残暴。
坊间还流传,李绅有钱后一改往日穷苦形象,各种花费开销都弄得极其奢侈,穿衣服要最高等使用物品都是精挑细选从不吝啬花钱,至于吃方面更是夸张,李绅喜欢吃鸭舌头,所以在家的每一顿饭厨师们都要为他专门宰杀三百只鸭,取其舌头部分供其食用。至于钱财收入的来源,全是他倚仗官威鱼肉百姓之所得,时值有文献描述,李绅任职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曾用各种残酷手段强征税收,极力压榨民脂民膏,因此迫得当地百姓不得不远迁他乡,以免遭到他的迫害。
留下来的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暴政,纷纷跑衙门诉苦,底下官员没了办法,只能照样上报给李绅,他听完后满脸无情且淡定的表示这些小事情以后不用再上报等云云。846年,七十岁的李绅终于患病死在扬州,第二年他陷害朝廷官员的计谋被人揭发,后来唐朝皇帝依法判决他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就算此时他已经死去,但未还完的债务却要用子孙来替换。
至于李绅既写出《悯农》又变成贪官之事,个人觉得应该是穷怕的原因所导致,大家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能够流传后世的好的诗词压根只是某一时刻、某一时期自我真实的感受。曹操还写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呢?你难道不认为曹操对战争的残酷有认识吗?但这样又如何?难道不打仗了?
(1)诗词只是诗词,不能代表人的一生更不能代表他的品格
当李绅写作《悯农》之时的情是真的,对于这一点没必要怀疑。就好像有人年轻时写的诗非常好,高唱“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其情多么豪迈!但谁在那时会想到:作诗者晚年做了中国近代史的最大的汉奸。
所以,诗词写得好那就谈论诗歌,说说写作诗歌时作者的情怀、境遇。一切其他的都不用谈。因为写完诗歌后,大部分人都会继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的思想、对某事态度会有前后截然不同的应对之法。甚至认为之前的举动是妇人之仁或孟浪之举。
(2)李绅是封建社会官员,而李绅所处的时代正是“党争”之际,作为“党争”一员,贪腐、陷害他人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生存的必修课。你不修,你就被别人收拾了
看有些朋友,说了李绅的一些故事。例如李绅的族叔为了拍马屁叫李绅为爷爷,李绅坦然接受。李绅殴打曾经的旧友等等。李绅为官酷暴吓坏了许多百姓逃荒,李绅认为那些人都是秕糠。李绅临终前一年,制造了“吴湘冤案”扬州江都县尉被冤杀。李绅死后一年该案平反,李绅的爵位、官职都被削去,子孙不得为官。
在我看来,这些在那个时代还真算不上什么恶官。
李绅为官四十年,宦海沉浮。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位皇帝,因为与李德裕交往密切,在“牛李党争”的历史阶段里起起伏伏。他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享年74岁,也算是高寿了。李绅家族那是山东五大族之一的赵郡李氏,其家族从汉到唐都是官场之人。
而李绅从出生到亡故正是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逐步深化时期。那一时期从朝廷到地方乌烟瘴气、百姓生活越来越困苦。有多少官员是真正为了百姓?
(3)李绅一生与“牛李党争”高度相关,但官场是人生诗词是爱好,两者其实本质上并不妨碍
李绅六岁父亡,使其过早地失去了父辈地照顾,所以其为官生涯并不平坦。李绅29岁考中进士、34岁进士及第。806年,他进入浙西观察使李錡的幕府却差点儿让其丢命。原来,807年九月,李錡叛乱,两三个月后便被杀。李绅因拒绝跟随李錡叛乱,为此差点丢掉性命。
由此,李绅被朝廷嘉奖拜官左拾遗。之后成为校书郎,在京城认识了元稹、李德裕并成为好友,被誉为“翰林三俊”。由此,李绅与李德裕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牛李党争”从808年开始,主要代表就是“牛党”的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儒;李党的李德裕。而李绅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李党”的重要人物,甚至仅次于李德裕。
“牛李党争”被认为是唐朝灭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可见“党争”之际,人们都是不以事务对错为准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尊。所以说,这一时期(808到846年)的官场政治比较黑暗,能在此生存并能身居高位者本身就有原罪问题。
可惜,李绅曾当过丞相、节度使这样的高官。他的官场生涯也就不那么光明了。
即使如此,李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然重要。政治是政治、才学是才学,两者本来就不是一体的,为什么非要搭在一起呢?
其他网友回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想必是很多人的启蒙唐诗。在诸多食堂的墙上的最醒目的位置,也常常能够看到这20个字。
诗的名字叫《悯农》,看到诗的名字,再看诗的内容,一定会以为作者李绅是个悲天悯人是诗人。尤其是看到他的另一首《悯农》: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诗人对农民的悲悯,一字一句无不示人。正是这两首诗的存在,李绅在千百年来,都被当作关心民间疾苦的悯农诗人,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残酷。
李绅这厮不仅不像诗里所描述的那般珍惜粮食,在浪费粮食方面,他绝对不逊于“朱门酒肉臭”的达官贵人。
李绅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李敬玄当过中书令,父亲李唔做过县令。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李绅的童年应该十分富足。
6岁那年,李绅的父亲去世,家里的一切负担都落在了李母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李家过上了坐吃山空的日子,这种生活没有什么安全感,自信成了一种奢侈品,失败会万劫不复。
单亲家庭固有的缺陷,也一直在影响李绅:敏感。
《云溪友议》曾记载了李绅么一件事。
话说李绅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李绅时常会去亲友家“乞食”。李绅经常去一个叫李元将的亲戚家蹭饭,为了巴结李元将,李绅自续族谱,主动低李元将一辈,管他叫叔叔。
在古代,被人逼着叫爸爸,是人格极大的侮辱!李绅竟然主动管李元将叫叔叔,可见其卑微到何种程度。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绅高中进士,后来连续升迁,直至淮南节度使等职位。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成了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为了巴结这位白捡的“侄子”,李元将有事没事儿就去献殷勤。然而,李绅并不待见他,反而记恨当年的“叫叔”之仇。
这时,李元将才知道这个“侄子”心中的敏感。
于是,李元将反过来管李绅叫叔叔。可是李绅仍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跪下来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方才喜笑颜开,将其扶起来。
还有一次,李绅那会儿去参加科举考试。走到江边,忽然被大水拦住去路,因是害怕误了考试的日期,李绅急忙忙求情船家渡河。然而,船家却坐地起价,李绅无奈之下,只好花了高价坐了一回破船,从此记恨上这个河段的船家。
十数年后,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在这个江边,又遇到了坐地起价的船家。
李绅大怒,心说:“老子当年是穷书生你们看不起,老子现在当大官了,你们还看不起!这种腌臜船家,扔河里得了!”其实哪里是船家看不起李绅,分明是李绅没有穿官服,又因“通货膨胀”所故,涨价都在合理区间。
可是李绅并没有考虑这些,心中只念“樊迟问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任之后,立刻下令将这一带的船家,全都扔河里喂鱼了。
此时的李绅,全然没了写《悯农》时的悲天悯人,单亲家庭畜生的脆弱的安全感,被完全激发出来!李绅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并且要把这些钱给花出去,证明自己不容置疑的存在感。
于是,李绅开启了贪腐之路,完全忘了“悯农诗人”的身份。
据说发达后的李绅,特别喜欢吃鸡舌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厨子给他准备一盘。一盘鸡舌头,大概有300根。换言之,李绅这一顿饭,光是鸡就要宰300只。这一餐饭下来,后院堆满了鸡尸,且不允许下人偷吃,慈禧也没这么浪费的!(典故存疑)
如此巨大的开销,李绅不贪怎么行?
要贪,就必然会得罪百姓;得罪百姓,自然就会有反抗,然后就会祸害百姓。
最经典的一个案例。
有一年冬天,李绅想吃蛤,于是就下令征收蛤,执行征蛤命令的官吏抗议道:“冬天哪有蛤呀?天这么冷,滴水成冰,蛤都躲在深水区,让人怎么去抓?”部下眼瞅着李绅要辩解,继续说道:
“贵贱则异,性命不殊。”“您身为淮州节度使,固然比我们高贵,可我们的命也是命啊!不带您这样的。”李绅听了之后,对自己的无知,感到非常惭愧,征蛤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李绅虽然已经蜕变成贪官,其“良知”仍未彻底泯灭。后来,李绅因为参与朋党之争,又因“吴湘狱”案,服毒自杀。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社会很简单,但是人心很复杂。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那些终日“仁义礼智”的人,不一定做的全是好事,那些整体张口骂人闭口骂天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就算一个经常专横跋扈的坏人,他也有温情的一面,有些大恶人却是十足的孝子,有些大善人也不见得背后就不敢坏事。
像李绅本就一个官二代,在自己在官场上有自己的见解,不论你说人家巧言令色也罢,人家大貌岸然也好,他再做自己觉得对的事,至于他能为富不仁,也能看到种庄稼的人辛苦,贪是他的本性,善也是他的本性,所以不存在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不能做好事,做了好事就不做坏事。
李绅是一个并不高尚的人,但是绝对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他的诗歌作为超出了他的仕途作为,但是每个人奋斗的都是当下的仕途,没有人会想着后人会以一种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他们。
其他网友回答:答:在群星灿烂的唐朝诗人里,若论哪位“名家”,常让人有“人设崩塌”之感。那当属以“悯农”著称的李绅。
李绅,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刘禹锡的至交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但他在唐朝诗坛最浓墨重彩的贡献,却是其诗作里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代表作《悯农诗二首》,以朴实的笔墨,精确道尽了大唐农民的疾苦。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苦难,不知叫多少后人边读边落泪。至今依然是中国家庭“少儿学唐诗”时的首选,感动后世一千多年。
但与这“情怀”相对应的,却是这位李绅大诗人,一生十分不堪的仕途。他三十四岁入仕七十四岁过世,一度官居宰辅要职,但名声却是“官越大越臭”。诸如“骄奢淫逸”“贪酷害民”之类的恶评,一辈子从来不少。甚至就是在他去世一年后,由于生前丑事被“扒”,李绅不但被免去一切追封官职,更“子孙不得仕”。“人设”算是“塌”到底。
人品与“诗风”,反差如此鲜明,究竟是这位“李大诗人”天生就坏,还是脾气性情变化太快?
其实,就算是他满满“恶评”的仕途沉浮里,李绅还是有些亮点的,苦出身的他自幼丧父,入仕前受够民间寒苦,所以“悯农”的诗文才会写得如此情真意切。而在入仕的早期,李绅也曾是个铁骨铮铮的俊才。他给金陵观察使李锜做“掌书记”时,被李锜拿刀押着一道造反,却是刀架脖子上都不认怂,一句“今得死为幸”怼回去。李锜败亡后,李绅也从此名扬天下,可他自己却谦虚的说“本激于义”。那时的他,还是满怀“气节大义”。
而且,后来李绅那各种不堪的“恶名”,相当多都因他的“站队”问题。李绅入仕的四十年,正是中晚唐著名的“牛李党争”时代。李绅却恰是“李党”领袖李德裕的铁杆。凭这特殊关系,“李党”得势的年月里,李绅当然跟着平步青云。但李绅去世后,又恰是“李党”倒霉的时候,已经故去的李绅,当然也就被死对头“牛党”们狠踩猛捶,“人设”砸到塌。
但不冤枉的,却是平步青云的李绅,做过的实锤的恶事。比如叫他死后身败名裂的“吴湘案”。会昌五年(845),淮南节度使任上的李绅接到举报,得知扬州江都县尉吴湘犯有“贪污”“强抢民女”等大罪。李绅立刻“为民做主”,将这位吴湘大人处死。李绅去世一年后,这事儿才掀了盖子:吴湘虽有经济问题,但钱款数额很少,根本罪不至死。至于“强抢民女”?那是他早有婚约的妻室。所谓“铲除贪官”?却是蓄意谋杀的冤案。
为何要制造这冤案?以后世许多学者看法,吴湘的叔父曾开罪于“李党”领袖李德裕,为了给“老上级”报仇,七十三岁的李绅就主动做恶人,给吴家来了场公报私仇,却也在自己死后坑惨子孙:李绅死后,吴湘的哥哥不停喊冤,查明其中冤情的唐王朝,将李绅家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生前风光的大诗人,从此身败名裂。
至于私生活?李绅一辈子也是槽点满满:怜悯农民艰辛的他,后来显贵发迹后,一顿饭要吃掉几百贯钱,他为官的“酷虐”也是出名:有个与他有“同年之谊”的崔巡官,只因小事得罪了他,他竟把崔巡官的仆人处死,崔巡官本人也被捆起来痛打。如此“官威”,也叫他治下的百姓恐惧不已,纷纷举家出逃。李绅却只是轻蔑一笑:“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这帮穷老百姓就是“秕糠”,是死是活有啥大不了的?
不管“牛党”对李绅的狠踩,有多少夸张之处。这位早年颇有情怀的大唐热血诗人,确实在四十年宦海沉浮里,蜕变成一位趋炎附势且冷血无情的官僚。
为什么会变这样?这事儿,其实可以抛开“牛李党争”的特殊背景,从李绅的“私生活”里瞧瞧。许多现代人大书特书的“李绅劣迹”,放在中晚唐大唐“权力场”里,其实都不是个事儿。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一年年衰败,但高官显贵们的私生活,却是一代比一代“幸福”。以唐文宗的哀叹说,盛唐年间,只有唐玄宗才穿得起的“金鸟锦袍”,到了中晚唐时,却是“富家往往皆有”。各级文武官员,更是变着法子“豪奢”。比如李绅“老上级”李德裕日常食用的“羹饭”,一杯就“其费约三万”。晚唐宰相杨收的饮食“极水陆之珍”,家具用的是“缕金案”,手里把玩着和田“玉婆罗门子”,奢侈到极点。
跟这帮人比起来,同样官居宰辅,一顿饭“吃好几百贯”钱的李绅,还真算是个“节俭”的人。
难道彼时的大唐,经济真强大到这程度了?与高官们“豪奢”反差鲜明的,正是中晚唐平民们的苦难生活。比如曾得到李绅“怜悯”的农民们,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和土地兼并等原因,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弃田宅,鬻子孙,荡然逋散,转徙就食”。李绅笔下“农夫犹饿死”的惨状,也只是冰山一角。就算是能种上地的农民,每年苛捐杂税下“家田输税尽”,只能捡野果“充饥肠”。甚至“百姓贫家食盐至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
而就是在李绅“入京拜相”,仕途风光到顶点的唐朝会昌年间,造访大唐的日本僧人圆仁亲眼看到,登州到海州一带的“山村县人”们,吃的饭食都粗硬不已,甚至“吃即胸痛”。这都还算是“生活条件好”的。还有些穷人家,竟是“主人极贫,无饭可吃”。当然,这苦难的民生,在此时的“李大宰相”眼里,已是“秕糠”,他当然不会再“怜悯”。
民生经济苦难到这地步,高官们“豪奢”的钱又从哪里来?此时的大唐,行贿受贿也都成了常事。以《旧唐书》的叹息说“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成风俗”。节度使贿赂朝堂高官,乃至高官受贿索贿,都早成了常事。地方的刺史节度使,动辄就“纳贿百万”“坐赃七百万”。京兆府参军韦正牧,这么一个京城“芝麻官”,“稍微”克扣了下景陵的厨料,就轻松“计赃八千七百贯文”,上上下下,都是硕鼠。
包括李绅在内,那无比豪奢的“私生活”,“财源”基本都靠这类方式。这样的晚唐王朝,上上下下,都成了烂透了的大酱缸。想要在这个“酱缸”里冒头?多少热血理想没用,首先就是自己要被“染黑”,然后才可能站住脚。一如,最后彻底“黑化”的李绅。
所以也就更不难理解,李绅去世六十一年后,即公元907年,亲手灭亡了唐王朝的枭雄朱温,会把大唐高层的“清流重臣”们,一口气全扔进黄河里喂鱼。捎带一句著名评语:“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一句话,戳中了唐王朝最后一百年,彻底“堕落至死”的过程。
一个李绅“变坏”的四十年,就是风雨飘摇的中晚唐,走向腐化之路,直到彻底“堕落至死”的缩影。回望唐朝的衰败,再品青年李绅,那充满“情怀”的诗篇,相信自有多少感慨在其中。
参考资料:程启贵《李绅:世人知其诗而不知其人》、王春瑜《中国反贪史》、谢志东《悯农诗人李绅的低劣人品》、李斌成《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杨新元《从“判若两人”说开去》、卢厚杰《唐代财经问题与国家治理研究》、黄秀春《藏在唐诗宋词里的趣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回答:<2>李绅是何人他有什么样的本事?
在历史上李绅这个人十分的有名气,这都是因为他写了一首叫做《悯农》的诗出来,他写这首诗的早先目的是为了同情辛苦的老百姓们,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他的官做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李绅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变成了一位专门祸害老百姓的贪官,之所以他会成为这样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少年生活贫穷,无人帮助是其一。
李绅小时候家庭条件特别的不好,甚至他连读书的钱都没有。后来李绅没有办法只好跑到了一家寺庙里面去居住,但是李绅寄住的寺庙里面的僧人对李绅特别的不好,常常的对他进行冷嘲热讽。在这种情况之下呢只有这家寺庙的主持对李绅的态度好一点。后来还是主持为李绅筹集了些钱财让他进京考试去做官。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绅的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扭曲。
后来的李绅果然高中然后做了官,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李绅的官做的特别的小,在这个时候他的想法还是特别的单纯想着靠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然后就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但是后来的李绅发现自己在官场之上就像一个另类的存在,所有的同僚都在排挤自己。自己要想做好人很可能到了最后连官都做不成,还要再过回贫穷受苦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之下呢李绅内心很是挣扎。但是最后还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选择了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就是在这这种大环境之下李绅开始变得在官场之中拉帮结派。并且干了许许多多祸害老百姓们的事情。
其实李绅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位贪官,也不能够完全的是李绅的责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面你不随波逐流,最后只能是成为时代的弃子。毕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要在那个大时代里面做一个好官真的是太难了。最后李绅的结局也是特别的凄惨,不但自己的官给弄丢了。就连自己的子孙三代都不让做官,甚至还要去做奴隶。
从一个忧国忧民的年轻官员最后成为了人们严重的反面教材。李绅的事情清楚的告诉我们大家做人一定要不忘初心。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要去承担。李绅正是由于它自己本人忘了自己的本分所以才导致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当中也是经常的会出现,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大家一定要多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要让历史的失败在我们身上再次的重演。
其他网友回答:好人并不一定永远都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永远都是坏人,人是一种对于环境和社会依赖性特别强的一种存在,自然也是深受其影响,正如古语云之:"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人亦是如此,不同的生长环境下,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李绅像
年少得志,以及良好的母式教育为他营造出的一个纯净祥和的生长环境李绅出身官宦之家,且自幼好学,少有诗名,在其二十七岁之时便获得了进士,很受皇帝赏识,年少得志,自然意气风发,再加上受到到自己母亲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得初入官场的李绅心中并没有沾染多少官场气,所以在面对劳苦耕作的农民之时,他想到什么就抒发出什么,这时的他所作所为自然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所以他能够做出流芳百世的悯农诗句。
多年官场生涯的洗礼,使得他初心不在面对官场的各种诱惑,各种司空见惯的潜规则,几十年下来也使得李绅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内心纯净,想着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人了,此刻的他最为贴切的称呼是一个政治家,政客,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自然是思想的转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不同的位置想的自然也不在一个点子上,所以他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自己曾经批评讽刺的模样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不得不说是对李绅过去的一种讽刺,曾经悲天悯人说出”农夫犹饿死“,”粒粒皆辛苦“的大诗人,如今竟成了如此,而实现这一切的仅凭个人俸禄,我想还是远远不够的吧。
对于说的李绅为官残酷,甚至可能有的,为讨好上官刻意干出草菅人命之事,个人觉得可能并不是真的,毕竟史料记载的也只是疑
及扬州上具狱,物议以德裕素憎吴氏,疑李绅织成其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绅为官至少是过于刚愎自用了些,为人固执,所以才显现人前的就是为官残酷,不近人情等,所以说,环境改变人,自无不是。
威海链 » 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