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人解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如何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德经》《老子》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综合诠释

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必须相互依赖生存,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比较深刻的认识到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规律。总的概括为"反者道之动,逆者道之用”。

总体来说,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例如:凡天下大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月盈必亏等。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但是我们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有立场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 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 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站天地而来 做学问,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都认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会有人会讲,生是死的反, 会吗?大概不会吧?生就叫来,死就叫去,因为那是不同的空 间。所以我们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个,大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认知,死就是生的反,祸是福的反,无就是有的反,从生到死,从福到祸,从有到无,都是一个反字。

我们要知道反,其实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点, 返回;第二,是发展到反面,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辅相成,你看车轮,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后,向 前向后是同时发生,同时作用的。 动就是运行,所以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解释说,道的动 变是自然循环,是返本归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后又继续向外面发展,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从现实面来看,人越来越老, 东西越来越旧,事情越来越糟,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还是我们很难 去了解的东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话,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处柔 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直的是无法直接变成弯的。你看钢铁直直 的,怎么弯都弯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热,让它柔软,这样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状去弯曲。同样,你很刚强的时 候,是改变不了的,你要让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状,去做改变。反 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始终站在刚强那一面,不自处以柔弱,就无 法循环往复。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没有自己,道是虚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万物,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曾仕强微信公众号!

其他网友回答: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摘自帛书版),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想说透彻, 却不是那么容易!我在此抛砖引玉,道友如有高论,请赐教指正!

“反也者,道之动也”:

根据郭店楚简,“反”应为“返”,再根据老子对道的定义,道是周行而不殆的(何谓“周行”?再次回到起点,正好一圈,是谓周行!),因此我对此句的理解是:回归起点是道的运行规律。你肯定会问“起点在哪里”?老子在下一句给出了答案“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要回归的起点是“无”,这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论基础:无为,是返也者,是顺道而行的必然!

“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句话好理解:守柔处弱是道的作用方式。老子的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因为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应该越强大越有力,而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造成这种反差的根源是,《道德经》是给“圣人”看的,是给“人上人”看的,是给“强者”看的。学老子,不能生搬硬套,首先要明白你自己的“位置”:

强者用弱长久,弱者图强求生,天之道也!

强者图强必折,弱者用弱必亡,天之道也!



◎附上下文,以供查阅:

上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 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下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他网友回答: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原文,博大精深。究竟是在说什么?下面尽努力,提个个人思路,具体如下。

这两句话,首先能确定的是“动”与“弱”是在说明“道”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反者道之动。是在说明道的变化状态,比如:阴阳变化。日往月来,可以清楚看到:由白天变成了黑夜。可以清醒地意识到:白天成为黑夜的变化。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意识到:白天成为黑夜,存在着“变”的关系。变是什么?根据白天变成黑夜的现象,可以证明,变就是:动。进一步证实:是白天的运动达到了极限,但是运动不停,白天的太阳,必然运动往另一面,阳光被地球遮挡。得出结论:运动的白天(太阳)被地球遮挡,白天发生可变化,白变化成黑夜。结论精要:是运动白天,遮挡,变化成黑夜。得出规律:运动产生变化。

反:是讲一种状态与性质通过运动变化成另一种状态与性质的不同变化,变化的结果与前提相比,两者对比截然不同,是呈现相反性质的,称之为反。两种不同状态与性质的象征,可归纳为有代表性的,比如:阴阳,矛盾称。

最终解释: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讲:道的运动必须促成矛盾(阴阳)的变化或互变。

弱者道之用:弱是相对动而言的,动,代表着变化,那么!相对来讲,弱,就应该是代表着道在变化之后,从始至终的一个稳定状态。人或其它生灵,可以利用道这个实用的稳定状态,做该做的事,体现了道之用。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含义?

答:要理解道德经里面的句子,首先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夫,对老子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对自然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对人类及社会发展有广泛的观察和人生经验。只要有某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偏离而误读。许多国学专家,变成胡说八道专家,都是由此而有头无脑。

我虽无才,简单一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开心了:

反者道之动。重在反字。在古文里,反常作返。有返回,往返多解。又有反复,循环,起落等多义。其次,是那个动字。不要当做动词解,在这里,样子,体现才是它的真义。

那么,“反者道之动”,就可以理解为:事物从生长到消亡,好好坏坏的反复,如四季的来来回回循环反复,那就是道的体现,道的样子呀!

弱者道之用。这半句中,重中之重,是弱字。许多人读错老子,就都因为这个字。弱当微小力薄,那是古文盲了的键盘侠。弱当是水,是见物不见性。弱当是无为,那是半神经了。弱,不是当示弱解,当随波逐流解,而是当顺应,顺从解。用字,在这里是懂得,按照指引的意思。

那么“弱者道之用”,就可以理解为:能顺从,顺应(承接上一句话)道的这个体现,这个样子去处世处事,就是真正懂得道的人,是按照道的指引去处世的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即对立又统一的二个方向,比如人一出生就存在着生的因素(比如免疫力)与死的因素(比如人体内部的衰老与外部的各种致病因素)。“道”就是事物的客观发展变化规律,最为根本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弱者”与“反者”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的二种因素,比如人体内生的因素与死的因素,再比如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时,稳定该阶段的因素与促进该阶段向更高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转变的因素。“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比如说在封建社会中,促进封建社会发展的因素(即弱者),它们共同的作用是促进封建社会平稳地向昌盛、繁荣方向发展(质变过程)。“反者道之动”,是说比如促进封建社会向更高阶段转变的因素(反者),在封建社会阶段,时刻与促进因素抗衡、对立,当“反者”壮大到一定的程度(即量变到质变的度),就会出现社会基本状态的根本变化(质变过程)。“弱”是稳定因素、是壮大本体(自己)的因素,是相对因素;而“反”是促进本体向它体转变的因素、是削弱本体的因素,是绝对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反者,道之动。

“反”是说道运动的方向。另,反通返,反,返回。返回到何处?返回到来处、起始处、开端处。“反者,道之动”万物的运动轨迹就是由起点返回到起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反者,道之动”:向着起始点运行是道运行的动力?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先是描述了道,给道命名,然后形容道大。用任何词汇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都极为贫乏,用简单的一个大字来形容道是一种返朴归真。随后又说“大曰逝”,逝是离开。接着说“逝曰远”,越来越远。所以有远逝一词。《楚辞·离骚》:“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又说“远曰反”,远到极处便是反,返回,返回到起点。比如火车,离开起始站,走到最远处便返回,如此循环往复。太阳每日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月亮每月圆了缺、缺了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亦是循环往复。世间万物。都是来自虚无最终回归虚无。 世间万物的轨迹就是一个圆。这个圆叫做太极图。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轨迹。

二:弱者,道之用

弱,在《道德经》中并不是弱小、软弱。弱是柔,是阴。柔弱针对刚强。《道德经》对于弱是大加赞赏的。

《道德经》中与弱有关的如柔、下、贱、小、慈等字句章节,其用都是为了克敌制胜,都是为了不败,都是为了长久。

弱是强大的途径。那么,弱什么?怎么弱?

《道德经》再三强调要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如何尊道而贵德?对于一个人来说,与生俱来的是道之所赐,这是先天本性。做事情所带来的后果是德。德有两种:上德与下德。顺应先天本性行事符合道,符合道做事的后果是上德。按本性顺大道做事看似无所作为,短时间内好像也没有太大的益处,却是长久之道。下德是人出生后,受外界各种声色名利等的影响,以至于掩盖遮蔽了先天本性而行事的后果。下德背道失德,背道失德所带来的是一时的强大,其结果却是不能长久。 长寿的人哪一个是违背逞强好胜的?哪一个是暴饮暴食哪一个是昼夜颠倒勾心斗角的?那做强盗的虽然一时风光,财富多多,但是日日夜夜提心吊胆,安享晚年的有多少?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财富,但是能过的心安理得,安享晚年的有多少?

《道德经》第三章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人的一切行为的源头皆由心生,心之所生便是“志”:志向、想法。人的许多想法往往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此,必然有违先天本性,所以要弱、所以要心虚。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道日损。损的是后天的种种违背天性的想法。

由此,可以得出:减少个人的后天欲望,是弱。人若无欲,心性便不会被后天因素所左右,便会依先天本性做事,按先天本性行事就是符合道,符合道自然强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

“反者,道之动”指出道的运行规律,“弱者,道之用”所说的是大道的使用方法。这两句恰恰是相辅相成。

道家修道为的是复返先天,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反者,道之动”。要恢复本来面目,就须得弱,也就是弱其志、为道日损,这是“弱者,道之用”。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通行版《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陈鼓应先生翻译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这样说来,其实陈老先生对第二句并没有翻译,大概其中的道理,大概大家都比较清楚。即使不能清楚的表述出来,也都能理解。所以其实难点就在第一句,而第一句的难点在前半句,前半句的难点则在“反”这个字。

大概很多的中国人很不待见,或者说很害怕这个“反”字,大概总能想到“造反”“谋反”一类,所以,老子在这里说个“反者”,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就造成了理解上的一个很大困难。

其实这里的“反”是个通假字,通“返”,往返,循环的意思。与后一句的“有生无,无生有”就对上了。而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他揭示了最朴素的唯物的,事物发展运动的原则。至于第一句后半句的“弱”,并不是说“弱小”,而是说“柔弱”,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万物在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道”这种内在推力,是柔弱的,几乎察觉不到了的。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地说就是:道遍一切,存在于万

事万物中,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都

在运转中,都在运行中,运行都循轨迹。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道的运行轨迹。

而处柔守弱,则是道发生作用的依怙、依

托。

如人的生命,都是在运动的,从缘起法

而生起了一个生命体,成就了一个新生

儿,随着生命的运转,慢慢长大,从胎儿

到婴儿到幼儿到儿童到青年到壮年到老

年,生命之道,其实是在向相反的方向

转化,一直转化到老死。没有哪个生命

是越长越壮越强大而不衰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反者哲理也,有反就有復。道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逝者看不见了,夜也阴也。由阴暗看不见反还阳白天也。四季日月气侯轮迴。地球自转天地之道。弱者,微也。任何物质和生物都是微小的物质组合而成。亮子暗物质空气,既然万物都是微弱小的什么分子细胞组合而成。统称道之用,生也。分子细胞微也,凡用肉眼看不到的都称微弱柔小空无,无不是没有,无者道也,无中生有成形大了可见。只作大众解释之用。大小相反都在道里发展运动。


标签: 反者道 弱者 解答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