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怎样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道德经》(最早叫《德道经》)第21章中的小标题。我们慢慢地先来解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字义,解释通了,也就理解了。

老子(网络图片)

先来分析“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中的“孔”字是形容词。在这里不是孔穴或小的意思,而是孔硕,硕大的意思,孔德是大德。“德”是动词也是名词。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是动词,升也,感激等;“德”又是名词,指人的品行,德行。“孔德”,就是大德之意。

佛家称“大德”为“孔德。”据说,后因有孔子姓孔,才将“孔德”改为“大德。”

“容”在这里是动词。本意是容纳,后来延伸字义指包含,容忍,宽容。“容”能纳垢浊,内聚厚德,能装天地万物,天下万事,无所不容。

在这里“孔德之容”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大德之人能心若太虚,自处谦卑,厚德载物,容纳百川。

我们再来分析“惟道是从。”

“惟道是从”中的“唯”字是副词。只是,只有,唯一的意思。“道”是名词,指道路,道理,道德,道义,志同道合等。在这里的“唯道”指的就是唯一的道理,道义和道德之道。 “从”是动词,服从,听从。“惟道是从”,就是说人在“二六”时,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不能丝毫违犯“道”业。

有道之人,“澹兮其若海。”他永远包容一切,容纳千涓万流,汇归于一,没有离谱地出轨现象,这是做人的大原则。只有这样的大德品行,才能不随世俗所左右,心底诚一,遵道而行。“道”是“德”的载体,“德”为“道”所用,两者相辅相成,“德”不独立而存,行之必从于“道”而立,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最早叫《德道经》的因由吧?有“德”(实践)才有“道”,反过来“道”又指导了“德”,道与德难舍难分了。

总之,我们通过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学习与理解,要养成修心炼性,以抑制后天私欲膨胀。要积功累德,彻悟人生,也许,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真正含义。

其他网友回答: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道德经》·老子

释义

孔:大、很、甚。《诗经》:“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孔嘉的意思为“很好或甚好”。

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道德。

容:指行为、容貌。

  • 孔德之容,即大德的行为、容貌。

  • 惟道是从:唯,独。独从于道。

  •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对于万物来说,“道”恍恍惚惚无所定。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恍惚不定中,存在着模糊的影像。象,影像。

  • 窈兮冥兮:窈冥,深远不可见。

  • 其中有精:存在着精华和灵气。精,精气。

  • 其精甚真:这种极微小的精气在世界上真实存在着。

  • 其中有信:这是可信的。信,可信、可靠。

  • 以阅众甫:用它来观察世间万物。众甫,指世间万物。

  •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怎样才能知道这世间万物的本原的呢?

  • 以此:凭借这个大道。以,靠、凭借。此,道。因为“道”而知道万物的起源。

全文意思

甚高的德行的形态,在于遵循“道”的法则。“道”这种东西,看似飘渺不定让人无法捉摸。在恍惚不定中,存在着模糊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中,存在着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中,存在着精华和灵气。这精气真切地存在着,这一点是可信的。古往今来,它的名字永恒地存在着,并被用来观察世间万物。我怎样才能知道这世间万物的本原的呢?完全依靠遵循“道”啊。

⒈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讲了“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能说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能表达出来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不能称呼的,是天地的开始;能称呼的,是万物的根源。

老子第一个提出了“道”,它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

⒉在第四章中,老子再次讲了“道”。他认为运用心法抛弃万物,就能找到这种无中点的状态,再从中产生万物。这里所说的“心法”就是意念,用心控制身体乃至大脑,再达到空空如也的境界。

⒊在第十四章中,老子从说“道”、讲“道”,变为强调反复“道”不是一般事物,是无形可见的东西。这一章很容易让人看不懂,为什么呢?

老子的“道”似乎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混沌之道,而是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不可触摸,但可感知。“老子变道”

⒋在第二十一章即本章,老子进一步强调“道”是存在的,是极微小的精华或者气体。本章出现了唯物主义的话语,可老子真真切切是个唯心主义。无论怎样的“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这一点老子没有变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我的理解是:老子对自己提出的“道”,又有了新的悟到;本章他继续强调,同时稍微透露了点新感觉,在往后面看便能知道的。

老子的思想在古代很“前卫”的,他没有神鬼说却有天地论,有几个在当时能与老子相比?他的思想影响很广,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偶像,现在追随之人也乐此不疲,《道德经》随时捧在手。

我以为,古代名人的首席非老子莫属。

其他网友回答:

孔,嘉也,美也。孔德,嘉美之德,孔德之容,如道体一样的虚空能容。容,容止,形态。唯,独,只。从,顺也,惟道是从,就是不随世俗不随众,独从于道。

大意是说,最好的德就是“贵食母”之德。所谓“贵食母”之德,即道为天地万物之母,万物为道之子,背离大道而追逐名利,就像弃母求食的婴儿那样,早晚得饿死。所以,好的德象,一定是顺道而行的人。

这样解释“孔德之容”,估计能接受的没几个,从河上公、王弼,到王夫之、唐玄宗、苏辙、魏源等等,无不将“孔”解释为“大”,将孔德解释为“大德”。

如果那样理解,根本就不通顺:大德的容量,或者大德的形状,如何能与“惟道是从”联系到一起?“孔”字,古字义就是一个婴儿吃奶的形象。

而且,在本章之前,老子说“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于母”。本章又说“孔德之容”,应该是上文的顺延。何况,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说到婴儿、赤子,也说到不同的“德”,比如玄德、常德,如果孔德就是大德,为何不直接说“大德之容”?

许慎《说文解字》就说“孔”有嘉美之意。且古人名字有叫"嘉" 的,字就取"子孔",比如孔子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前凉名士祈嘉,字孔宾等等。这说明,在古代,“孔”字有嘉美之意。

因此,孔德之容,不是大德的形态或容止之意,而是美德的形态或容止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老子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大德,并非是要这个人去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这个人只需要跟随着道行事就可以了。细细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

  • 1、“道”属于“全德”的存在。这里的“德”可以作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世俗伦理上的“道德”,那么“全德”则更多倾向于道家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这里的“德”,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成就万物的能力,道因为有成就万物的“德”,而让万物获得万物各自的“特性”,有时候这个“特性”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德”,继而万物在万物各自与天具来的“德性”下自由生长,延绵不绝。
  • 2、拥有大德的人,不会过多去作为。因为“道”属于自然而为的存在,所以大德之人,往往也属顺其自然而为。或者换种说法可能更好理解一些,个人思想境界比较高的,按照老子的说法,一般属于看起来比较“闲适”的存在,这个高境界的人展现的“闲”,大抵表现为不做、不管多余的事情,只做、只管该做的事情。于是,与啥事都管、性格比较急躁的人比起来,就显得比较“闲适”。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理解难点:对“孔”的理解

可能看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许多人马上条件反射想到孔子,毕竟孔子在“德”一事上,还确实比较有名,但是,这里的“孔”,与孔子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个“正正经经”的“形容词”。对于“孔”的解读,是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的重点与难点。

关于“孔”的解释,“王弼”曾经注释道:“孔,空也”。也就是说,王弼认为,这个“孔”是形容一种空旷的状态。

隐士“河上公”对“孔”的注释,和王弼相近,但略有不同,河上公指出:“孔,大也”。也就是说,河上公认为“孔”是形容大的状态。

其实,空旷里面,也包含这“大”这个隐性概念,二者对于“孔”的理解,看似不同,其实都在承认“孔”有“大”的意思。只不过王弼“以空表大”罢了。

在《毛传》中,有关于“空”的注释,即“空,大也。”所以,我们可以姑且将这里的“孔”理解为“大”。

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两层含义

那么“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字面意思就是,大德之人的行为举止,是顺从“道”的。那么,老子说这句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结合对“道”之特色的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层含义。

(1)“道”属于“全德”的存在

首先,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把它捋通顺点,就是指一个有大德的人,在为人处事上必定是符合“道”的。

也就是说,“道”属于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大德”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存在,才可以作为它物是否有“大德”的衡量物,当然是自身本就属于“大德”的存在——“道”了。也就是说,“道”属于“全德”的存在,这里的“大”,也有“全”的意思。

而理解全德,从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上理解的话,全德的人,往往是包容一切的。所谓的全德,便是无偏私之包容,表现在人身上,就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也就是把握了“道”的圣人,属于全德的人。

同时,从自然层面来理解“全德”,可以将“全德”理解为“道”成就万物的“能力”,而因为受到道之“德”的恩惠,万物才得以保有各自的特色,繁衍生息,继而展现各自的“特性”,这个特性,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德性”。

虽然“德”可以从不同层面作出解读,但是也不妨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暗示了道属于各个层面中“全德”的存在。

(2)拥有大德的人,不会过多作为

第二层含义就比较好理解了。首先,我们理解“道家”的“道”,“道”成就万物的秘诀就在于无偏私且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做应该做且最适合做的事情。那么一个顺从“道”之全德的人,也当属与那种以“自然而然”的态度去做该做和最适合做的事情。

因此,比起因私欲而胡乱插手各种事物之心浮气躁的人来说,因为全德的人心中无私,就没有和他人因为“是非”而纠缠的威胁,所以,与那些在是非中沉沉浮浮忙得不可开交的人比起来,全德的人总是显得有一些“闲适”。这种“闲适”并不是说全德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多余的事情。

三、总结

最后,来一个小小的总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对于“孔”的理解,属于理解这句话的难点,王弼虽然更多将“孔”注释为“空”,但“空”有“大”意。所以这里的“孔”我们理解为“大”比较好。

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则是表明一个有大德的人,是顺从“道”的存在,这句话暗含着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两个道理。首先,“道”属于“全德”的存在,不管是伦理层面,还是自然层面;其次,一个有全德的之顺从“道”的人,一定是顺其自然,自然而为的人,与忙于私利的人比起来,全德之人会看上去比较“闲适”。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2>《道德经》第21章教材//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望惟惚。惚兮望兮,其中有象。望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天地赋予万物一副各异的面孔,其归宿却是同一个结局,兴衰起伏此消彼长,而每一副面孔皆有其存在的理由。第一个理由,相较互补。第二个理由,相互制约。第三个理由,相刑消耗。相刑消耗在于惠及与危及,生态存在各不相欠。历来出现的生态利与弊皆有目共睹,已成一幅生动的认知教材。谁都可以从众生相某一副面孔痕迹领悟其中的实用致理,能否借鉴运用得当在于有心与无心罢了。

(荐品)

其他网友回答:

理解什么时代的文章,就要认识当时的文字,以当时的字义去理解。

“孔”字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孩子用嘴吮吸母亲的乳房。我打不出来,大家可以去查。好奇怪,什么意思呢?里面有一个空间,外面没有明显出口,但可以相通的,叫做孔。

这就明白了。老子在说“德之容”用“孔”来形容,意思是,德本身没有一个具象的样子,只要跟随着“道”,就是“德”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德之容:有大德表现的人。

孔:大;容:面貌,引申为举止,行动。

惟道是从:即‘惟从道’,只遵从大道。

本章开头阐明了‘道’与‘德’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核心,德是派生的,德是由道决定的。‘道’在恍惚幽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所呈现于物的特性称为‘德’

其他网友回答: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第二十一章)

注 释

① 孔德之容:意为慈祥的母用乳头之孔喂育婴儿的大德。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为道之为物,是恍恍惚惚的,虚而无体的道之本之物象,即没有质量的物象(物体,是有质量的物体)。③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意为道之本是恍惚之中有物之象,而且是无限而幽昧的精。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为物之象之精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是非常可信的。

老子说:像初始的母一样的大德在乳育着天地之生(即孔德之容),而天地之生,始终遵从道的运作规律。道之本之物,是恍恍惚惚的,虚而无体的,既不可视又不可摸。但是,在这恍惚之中,它有道之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有物的存在,它那么深远而幽昧中却含有物的本原之精,这精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是非常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失,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孔德之容”的思辨。

老子建立“道”的学说,是指向无限无体的“无宇宙”的终极关怀,是指向有限有体的“有宇宙”任何实有存在的本原。老子所说的虚而无体的,既不可视又不可摸的“精”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一”生化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多”的宇宙万物,存在最原始的、无体的“精”,也就是老子称谓的“道生一”的“一”。因此,“精”的称谓,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的“元称”(古人针对万物本原的称谓),或是无限无体的物质基因(当下在科学范畴我对物质本体终极的称谓)。

中国古哲人认为的“精”内在的有“阴气与阳气”,也称之为“阴阳二气”或“元气”。由“精”内在的“阴气与阳气”的阴阳双方构成无限无体(无质量)的“无宇宙”。老子称之为“一生二”,是说无限无体的“精”之“一”内在的有“阴气与阳气”的“二”。

老子的“一生二”,这句话如何理解呢?我用一个家庭概念来比喻:这就像,一个正常的“家庭”之“精”内在的有“夫妻”的阴阳双方之“二”,而且“夫妻的阴阳双方”共同存在,否则正常的“家庭”之“精”就不存在。

第二层意思:“精”内在的“阴气与阳气”的阴阳双方,在“无宇宙”中进行交感,阴阳双方之间就会产生共制的阴阳之气,简称为“气”。所以,中国古哲人将“精”内在的阴阳双方,与阴阳双方之间产生的“气”,共同表象为“精气”。因此,“精气”的称谓,也就是“无宇宙”的“象称”。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我还用一个家庭概念来比喻:这就像,一个家庭的“精”内在的存在阴阳夫妻双方,阴阳夫妻双方进行交感就会产生共制的家庭之风气,“精”内在的阴阳夫妻双方是家庭之风气的本体,家庭之风气依存在阴阳夫妻双方之“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家庭的“精”(阴阳夫妻双方)属于物质性,风气(阴阳夫妻之间产生的气)属于精神性,那么,家庭的“精”的物质性与风气的精神性”共同存在的象称,即为“家庭风气”或“精气”。

其他网友回答:

孔德之容(德畜之),惟道是从(道生之),道冲(从)而用之(物形之无中生有盈),势成之有中化无不盈),或不盈曰虚无(虚无者,常无以观其妙),亦或盈曰实有(实有者,常有以观其徼),惟道是从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惟道)入于(从冲)无间(孔德),孔德之容者大国者(道大国其大无外曰玄同)下流(从冲),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孔德小国其小无内曰玄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国以下小国(道生之),则取小国(德畜之),小国以下大国(物形之),则取大国(势成之),大国者道之尊(生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惟道是从),小国者德之贵(畜之),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孔德之容),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该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道失去了而有德,大道是无形无声的,用思维去体认,而德是能被人们听到、看到的,是人类对道体认后所采取的行为,道是内容,德是形式。

老子所构建这一道德体系,目的是为了人们的遵循和运用,“道”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德”是指导人类言行的基本要求,无道者无德,合道者有德,只有真正领悟并实行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为人类所构建的道德体系提供了依据,没有人类就无所谓道德,没有道德也就无所谓人类,郑州毒王郭伟鹏隐瞒境内外行程轨迹,让河南一个多月的努力付之东流,在他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中还有道德可言吗~~~




标签: 孔德之容 道德经 是从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