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青牛、出涵谷,老子姓李!学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英荟萃,众人拾柴。文化是精英和大众共同创造的知识、习惯、信仰等的总和,不能认为某一个人就是源头,老子、孔子只能说是华夏文明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其他人也成就不蜚,如文王演义《周易》,伏羲巜太极八卦》、《黄帝内经》等,鬼谷子也堪称一代奇才。中华文化实际上就是一锅大杂烩,东北人叫乱炖,包容开放,海纳百川,融汇贯通,互学互鉴。国人若胸怀博大,自由创新,凭借深厚底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将创造出顶级文明,再成世界中心;若盲目封闭,自高自大,浮燥唯利,极端守旧,将退步落后于世界,再遭蹂躏。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是老子,《道德经》高深莫测,包罗万象,实为文化、思想的源泉。儒家孔子从中汲取一部分,形成儒家学说,因儒家学说更适合社会的人情世故,故儒家学说大行其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家从《道德经》中汲取一部分,形成法家学说,因法家学说更适合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故法家学说大行其道,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孔子问道于老子,事后对老子作如是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更直接将法家视为道家旁支,指出法家事实上源于道家。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和孔子出生在一个年代,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往前的历史推演下去是三皇五帝,单单讨论孔子和老子的话,老子算是鼻祖,因为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老子的思想等级是孔子所无法比拟的。另外还有一个道家的隐士就是荣家的鼻祖荣启期,叫荣子!孔子找了荣子十八年最后在山东泰安市宁阳县的彩山之阴找到了荣子。很远就听到荣子的大笑声,孔子随后问荣子,为何这样高兴,荣子回答:天地生万物而人独贵,我生而得人身是为一乐,男女有别,男人为无漏之身,我得男儿身是为二乐,人有生老病死灾祸疾难,而我健康长寿是为三乐!随后孔子问道于荣子。这个在荣家族谱中有记载。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受道家的影响很大。
其他网友回答:中國传统文化不是某一人开先河,而是数先辈劳动者创造,从生活中积累,从劳动中提高,从实践中升华。
我们理论工作不能向歧途。
其他网友回答: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以五千年历史文化论,孔老生活在春秋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他们之前,亦有两千多年,何以言鼻祖?且文化非创造发明,可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一蹴而就,可成于一时一地,乃日积月累融汇贯通而成。言某人为某一学派鼻祖则可,为传统文化之鼻祖,窃以为不可。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儒、道、释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道学又与炎黄文明相始终,老子的职业本身便是2500年前的中国君王师,孔子被后代帝王奉为“至圣先师”,两位思想巨匠影响中国2500多年的思想文化进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大智者应有力而不骄,有勇不暴,富而益俭,一部《春秋》是孔子的代表作,经孔子之手整理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历史上称《六经》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孔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又不断总结经验,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都作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世才干,因而首重礼乐,即政治标准第一,道德品质第一,孔子自己好学、乐学、博学,虚心地学,实事求是地学,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自己身体力行,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弟子。他一生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即学习成绩优良的七十多人,在当时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学说群。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概况地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1、“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2、“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3、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4、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验丰富,“教”与“学”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对于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是:《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因此,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老子,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进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老子》的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王东岳对于老子的评价极高,把老子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
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了柔韧耐久性,也为其“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加了博大宽容性。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是天地运行的总规律,而人之道则是人类文明的行为之道。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天之道,才能说人之道应该如何运行。这一脉思路就是狭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追究终极。所以老子才能称之为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
也应该说一点,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不是下结论的结论就中国社会而言,作为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建立起的学说,儒家的思想学说显然比道家更重要,中国文化传统的主线,始终不离祖先崇拜、血缘关系、家庭伦理等儒家思想,并与时俱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导进程中。可以说,中国人的主体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
但如果我们跳出中国文化固有的生态圈,从世界范围来审视中国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这两位思想巨匠在国人和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最有代表性,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将老子与孔子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做了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占据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的孔子和儒学学说,竟然在西方世界如同家长里短。而老子及其道家文化却被奉为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更是把老子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他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2016年底,《道德经》销量超过了《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超过500种,研究老子的专著高达700余种。
有专家说中国传统文化从不产生哲科思维,但老子却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他的思想表现出狭义哲学的某些深在特征,其高度即便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哲相比,也毫不逊色。老子的目光别致而深远,思想高深,其后人无人可与之比肩。
曾经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有道题是这样的: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有好事的记者联系了一些名人来作答,答案各不相同:
1、作家方英文接到题目后,笑称:“我帮孔子,因为孔子弱,老子会打太极拳。”
2、作家李春平略带狡猾地说:“我可能谁都不会帮。看他们打架的过程一定很好玩,也能够让我获得一些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圣人,是智者。如果打架,也是一种智慧的PK,因为老子崇尚‘道’,道为万物之源,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主张清静无为,他不会把孔子怎么样的;而孔子呢?他虽说习过武,但他崇尚仁,仁者爱人,讲究‘和为贵’,他会以仁爱之心对待老子,放他一条生路。”
3、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这样回答:“如果是我,我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一个讲顺境中怎么做,一个讲在逆境中怎么活。”
我认为,这题目出得挺好,既有深度,又不死板,还不乏幽默感。这个题目要改得正规点,可以改成: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及至世界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你更赞同哪一个?面试所要求的就是自圆其说,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像这个题目,说帮孔子可以,说帮老子也可以,说谁都不帮调和他们让他们和谐相处更可以。
老子与孔子是师徒关系,孔子对于这位老师,留下了一评价:“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也。”这是著名的犹龙之说。我今天见到老子,终于是知道龙长什么样子了。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于博大精深的真正中华文化,只有真正放下世间俗念的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彻悟其本,而常人中即使最伟大的学者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能真正的明其里。笔者认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积极入世,倡导只有个体为社会和他人作出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家的人格力量是无为,是自然本性,是在超越于世俗的利益得失中发现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这样的问题真荒唐!道家传统是老子,儒家传统是孔孟,这有什么非议的呢?总不能说凑合混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吧!?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文化的鼻祖,既不是孔子,也不是老子,如果两个人能够复活,看到自己的历史影响力,也不敢承认这种赞美,因为它们前面,树立着一座高山,有一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著作——《周易》,此外,还有一部儒家文化的另一鼻祖——《尚书》。《周易》,以及《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在殷末周初。历史学界把孔子老子他们产生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近些年,有专家则把《周易》和《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的时期,称为前轴心时代,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前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是《周易》以及《尚书》等上古著作。
《周易》的框架是卦象,同时采取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拟写了卦辞和爻辞,卦象和卦爻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奇书。它教人们按卦象进行联想,再结合事情物理,去推测和验证吉凶规律。它是用卜筮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启发和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决策、管理社会。儒家、道家以至诸子百家共同尊奉它的认识为自己所用,后来的儒家和道家等,都以《周易》为依据,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中,实际上经学的地位最高,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经学。在经学中,不论是儒家的经典还是道家的经典,都从《周易》吸取了核心价值观和概念。孔子学习《周易》(当时称为“易”)比较晚,但学习认真程度却很不一般,韦编三绝,就是他刻苦学习留下的典故。后来形成的解释《周易》的《易传》,就是他的学生整理他的思想,整合了历史上的解易文献,以及道家的解释思想形成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对道的思考,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和《周易》有直接关系。比如“无(罔)”、“复”、“观”、“顺”、“静”、“阴阳”等等,应该和《周易》有继承关系。
《尚书》是上古时期,包括夏、商、周初的政治文化文献,被儒家奉为经典。虽然它是孔子整理而成书的,但是,文献本身应该是上古时期的思想成果,也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它对道家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孔子老子,都是中华文化的中枢人物,他们的基本理念,其来有自,并非都是原创。
如果在孔子和老子之间,要分个伯仲,从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实践看,应该孔子影响更大一些。从历史上尊孔的规格,就看得出儒家思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政府首先提倡的学问和意识形态。
威海链 »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