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还请见谅!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35章,就是告诉我们执守大道的用处,具体什么意思呢?请认真阅读完以下内容: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古文今译】
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人停步。而“道”的表述,却淡得没有味道,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着,用它却用不完。
【我读经典】
道,虽然无形无迹,但执守大道,却能使人民平居安泰。
“乐与饵,过客止”,凡是好听、好看、好吃的东西,过客经过时通常就会停下来看一看。世界上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要使人感到舒服快乐的,人都容易受到诱惑。
比如,人们总在一些小地方计较,一块钱计较得很精明,却是几万、几十万地反而被人骗去了。
而“道”的表述,却淡得没有味道,就像我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虽然道不像“乐与饵”,能使过路的人停步,但它的作用却不穷竭,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您的提问!
其他网友回答:执大象,乃大象无形。意思是:莫刻意主张,兼容百态。
后继“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思意是:凝聚民心,有利民心,国泰民安。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您好:
执大象,天下往:这里的大象,不是动物园那个大象。所谓执大象,就是你掌握了道,你得了道。你是一个国王,一个皇帝,或者是候王,统治一个国家,你得了道,那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你。大家都很佩服你,也信任你。向你学习。
《道德经》在这讲明了榜样作用的重要性。正如俗话说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譬如当家长的,给孩子做出个好榜样,孩子也会跟着去学好。这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
往而不害,安平泰:人来了,没有什么害处,因为古时候人少,多来点人,人多一点,力量大一些,所以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来客,他们都能平安地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要怎样理解题主提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弄懂“大象”的概念。〔汉〕河上公撰《老子道德经章句》:“象,道也。”这说明“大象”就是“大道”。在这个角度上说,“大象”指的是“道”本体。作为老子哲学范畴的物质形态,就是上述该章句后面所指的“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即音乐和美食,会吸引过路人停下前进的脚步。惟“大道”不一样,它出于口食之淡而无味;视之而不见,听之而无声,用之而不竭,所以称为“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而运用于社会领域,其哲理核心指的是社会公正,正如孔子所说的“大行之道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第九》)公,客观公正。
其二,按照上述“大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意思就是:掌握社会客观公正的规律,是天下所向往。按照这样往前发展,没有害处,社会安定,人人平等,国家太平。执,掌握。往:向往。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提出的问题的理解。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大象,即是大道。当人去执守运用大道的时候,把握了大道的自然特性,天下都会向往大道。
向往的原因和目标,是道的无为,利而不害,能让天下安享太平。
音乐与美食,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乐趣,甚至会吸引正在修行中的人驻足不前,沉醉其中,让这些修行人,成为行走大道的过客。
而大道无物无状,没有感性的特征,虽然平淡无味,但却推动了万物的生发,比如日月更替,四季的轮转,不管你喜不喜欢,善不善良,大道依旧按照它的法则,对万物施予。这种大象,有着无用的大用,是万物的发端,与终极的归处。
其他网友回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执,手里拿着。象,在《道德经》里一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第四章:“道冲,似万物之宗。渊兮,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的冲动就是能量大爆炸。能量充满宇宙成为万物能量的源头,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各种各样的能量汇聚在一起,它们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个性,怎么样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彼此包容,车同轨,言同文,保持行动一致的呢?因为它们知道真理的公平是一切美丽现象的根基,在公义还没有彰显之前,公平就已经存在,“象帝”意于公义的上帝。
第二次出现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孔,大。善良最大的品德就是服从真理的管辖。道创造天地万物的时候,也是没有一个恍恍惚惚,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是知道要创造一个叫做“美”道东西。美就道创造宇宙之前的一个“形象”,没有具体的形状。美的第一属性就是“公义”。所以,这一章的“象”,寓意为“美”,或者“公义”。
第四次出现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与第三十五章大“执大象”但是指公义的意思。
大象:公义。执大象,意思是“美”是带着公义的权柄到天下去。公义彰显天下就没有冤枉委屈的事,公义所到之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自然而然地,往而不害安平泰。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想要完全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结合这一章,乃至整部《道德经》才能理解!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无形,指的是道的形象。执道而行,则无往而不利!
“往而无害,安平泰。” “害”是有矛盾,互相又损,不能顺。道可以与天下一切想合,安住于平和泰然的状态。它是能够和谐的,是自然的。
后面的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在一起!
“乐与饵,过客止。” “乐”读yue 是相对耳朵来说的,乐是一种声音,是一种诱惑。“饵”是好吃的东西,是相对嘴巴来说的一种诱惑。要应对人的贪欲的诱惑。“过客”是相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或者那个不动的自我!“客”是相对主来说的!
我们的内心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牵引,而那些牵引你的都是客!不是自己的主!
有好吃的,马上就由着自己的嘴巴贪欲迎着好吃的去了;有好看的,马上就由着自己眼睛去看好看的了;有好听的,又由着自己的耳朵去听了。这时候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成为了客!
“客”贴切地说明了没有悟道的人的状态。无法找到清净的自性的表现!
只要悟道,自性的主,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足够的自律,能够控制住自己,那么烦恼就与自己无缘了。看到那些影响自己的“客”,不让它们来干扰自己,我们以这种智慧品质去影响身边的人,幸福自然得来!
其他网友回答:对于老子的道德经的解读,学术界向来是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只对提的这一句来探讨一下。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的解读大概有两种:
一、按照大道来管理,天下的人都来归顺,来归顺而不互相伤害,就可以安平和泰。
二、如果遵守大道来行事,天下哪里都可以去得,而且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平安和泰。
当然除了这两种外还有其他的解读,但基本上以这两种为主。
本人非常喜欢道德经,研习多遍,不敢说有多深的适诣,只有一些粗浅的感悟和不同的看法来分享一下。
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就两点,一是道,二是无为。这两点可以说贯穿全篇。八十一章五千言,来来回回从不同的角度都在诠释这两点,这一章也不例外。
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是:按照大道来行事,天下的人都来归顺,来归顺了而不对他们过度的干预,顺其自然,那么天下就会安定,平和,通泰。
象是大道,而不害则是无为。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请各位同样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斧正,大家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圣人坐进此道,执一不失。任凭万物奔腾而过,也不妨害他们。万物如享于太牢、如春登台,似乎只有好听的音乐和可口的美食才能让他们暂时停留下来。而“道”是那样的平淡无奇:看也不值得看、听也不值得听,但他却永久存在。
威海链 » 怎样理解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