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译文:道是永恒存在的,是没有名字的;朴实而无华,虽然渺小,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让其臣服……。
老子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接下来说的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几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联系起来理解,方能全面、完整、准确:
其一,“道”这种物质没有名字,原始形态即使很小,但天下没有人能信服。
其二,“道”这种物质有其固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例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即天地的相互作用,以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而它却会自然均匀。这就阐明了宇宙间物质运动变化发展规律。
其三,侯王治理天下,若能遵守这一客观规律,万物将会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转化,全体人民就会普遍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注:①朴:这里指“道”的原始无名的物质形态。虽,即使。②臣:服从。③宾,服从,归顺(《辞海》)。自宾,这里引申为自化。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欢迎关注木槿谈文化。
这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第三十二章的内容“守道”。
原文节选如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认为“道常无名”,我们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东西,“朴虽小”看起来还很渺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东西能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算是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让国家安宁。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霖降临,人民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道德经的第一句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在他的意识中,道是最大的。
其实这里面隐藏着老子的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世间万物都要守道,而“道”就是规律,这个规律之一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个春节,我们被一场病毒性肺炎包围,其实不仅仅是这次,在我们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遇到过很多次瘟疫灾难,这些灾难总起来说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而这些传染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野生动物有关。
其实一些野生动物体内一直有这些病毒存在,病毒跟随野生动物进化了好多年。或者这也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些病毒不是冲着人类来的,它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进化繁衍而成的。
如果我们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不去招惹这些野生动物,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事情发生。
如果我们不去食用野生动物,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链就不会形成,病毒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感染传播,事实再一次证明,每一次传染疫病灾难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虽然我们的医疗水平高度发达,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很强大,我们都相信我们有能力战胜这次疫情,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各自安全才是人类的幸福之本。
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宝贵的财富,这个世界有它的自己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人类要在自己的合适的轨道上,即便要改变,也是要遵循世界运行的规律来改变。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颜小二述哲文,我来回答。
老子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句话,一来表明了“道”的“无名”、“微小”、无法操纵的特点;二来,由这句话的后半段,我们能够得知“道”的妙用,即“得之可得天下”,先姑且这么说吧。
这句话出自道家经典《老子》,也叫《道德经》,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句话完整模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不做联想,直接翻译便是说,道是没有名号的,真朴的道虽然幽深细小,但是天下没有什么可以让它臣服。如果君王们可以顺道而为,那么天下将不召自来,归从于他。
1、“道”的特点:无名、微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仅仅通过三言两语,就向我们展现了奇妙的“道”,而“道”的特点,这里我们姑且就总结成三条吧。第一个是无名,第二个是微小,第三个是天下莫能臣也。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这三条特点的合理性,以期能够理解“为何得道可得天下”,也就是所谓的“万物将自宾”。
(1)为何道“无名”
理解道之“无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道”的自然性,二来则是人对于“名号”的追求。
首先,“道”是让天下万物得以成为天下万物的存在,虽然不能直接将“道”等同于“自然”,但是这个世界,最接近“道”的,大抵便是“自然”了。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道”让万物成为万物,也就是说,“道”赋予了万物身份。
什么样的存在可以“赋予”万物身份?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一点,这赋予万物身份的存在,肯定不是“万物”。既不是“万物”,又怎么会有名?所以不是万物的“道”,自然没有万物的名。大家可以理一理其中逻辑的合理性。
我们再从人对于“名号”的追求来说吧。人追求名号,无非为了面子,或者再文绉绉点说,无非就是为了“虚荣”,虚荣的背后,是利己的“私”。道是没有“私”的存在,所以它成就万物是不为“名号”的,因此,它也没有“名号”。
(2)为何“道”微小
“道”的微和小,我们大抵可以看成“道”的一种姿态。首先,就具体事物而言,小到细菌,都有让其之所以是细菌的道,或者比细菌更小的东西,无限小的存在,都有让它们之所以是它们本身的道,这样的“道”能不“小”吗。
至于“微”,“道”给人的感觉便属于“不居功自傲”的存在,谦逊是其的表现之一,其次呢,“道”也精细、或者说给人精致之感,“道”的这种谦逊而精细的姿态,大抵便是其“微”的表现之一了。
当然,上面对于“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仅仅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贴近的词语“强行形容”。毕竟,就发现“道”的老子而言,这个“道”也是强行命名的。
(3)为何天下莫能让“道”臣服
天下自然是不能让“道”臣服的。首先,天下没那个能力,天下之所以能成为天下,是因为“道”的存在,以此,天下还有什么让成就天下的“道”臣服?其次,道无偏私,就意味着道不存在因为“私”而被任何存在所把持的可能。所以,天下不可能有能够“操纵”道的存在。
“操纵”二字可能比较突兀,但是这里用“操纵”这个词语,大抵是我能够想到比较贴近的表达了。
2、为何得“道”能得天下?在“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句话后面呢,还有一句话,就是“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句话比较有意思,实则也是老子在号召天下诸侯们,要顺“道”而为,可谓用心良苦,这便是后话了。
我们言归正传,按照老子话语里面的逻辑,大抵就是,“得道者可得天下”,而且还是让天下心甘情愿归顺,为什么?其中有老子强大的逻辑合理性,我们来分析看看。
首先,“道”成就万物,让万物成为万物,那么人顺“道”而为,则要继承“道”的特点,也就是要以无偏私之态去成就万物。
而“道”成就万物不说,还“微小”,还“无名”,也就是说,君王要顺“道”而为,就要谦逊,要无私,要有成人之美等美德。
如果一个君王无私,能够让天下万民在最适合的状态下安居乐业,关键是还谦逊得不行,十分低调,一点私心都没有,一点都不爱慕虚荣,这样的君王,能不众望所归吗?天下百姓可不就“不请自来”吗?
所以,“得道者得天下”中,也有老子的逻辑合理性,同时也暗含老子的呼吁,就是要君主无偏私,谦逊、低调,要有成人之美的德等等。
3、结语最后,我们来个小小的总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句话是老子展现了道的特点,也就是说,“道”是没有名号的,道十分微小,而且天下没有什么可以操纵“道”。而“道”之所以会具备这样的特点,与其成就万物、无偏私、柔静处下等特点有关。
同时,如果侯王能够顺“道”而为,也就是说,侯王能够成就天下万民、无偏私、柔静处下等等,当属众望所归的存在,天下万民将“不请自来”。
虽然老子的想法比较理想,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老子的用心良苦,可是实实在在的。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第32章溯源//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水无常势。洪流淹土墩,涸则露滩头。寒门子侄伤亲友,富则门庭若市不请自来。人情如流水,冷暖四时不定,二者苟同。潮涨流退,皆有规律定数。人们应该掌握自然界物的变化规律,作为生活上的日用常识。寻根溯源必看大自然,假设譬喻却不能照本全参。《道德经》第33章明德//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首先注译开头第一句知人者智的内涵引述——
喜功恶效者多行不义,慎始慎终者守望相助。特立独行者不置留芳,纳言进谏者容度海量。人前乖巧者背后暗虐,不避言讳者胸襟坦荡。前恭后屈者直立异类,提步方伐者进退有序。
正文译文:
——能洞悉人之心性斥求的人灵性十足,能认识自身不足和缺憾的人清醒理性。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人处变不惊,能伸能缩的人遇事冷静。能放得下的人豁达乐观,能拿得起的人敢于担当。能知恩图报的人永获扶助,能舍己为人的人其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荐读)
其他网友回答:这一段是《老子》第三十二章里面讲的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
“道常无名朴”,历来有两种断句:一是“道常无名朴”;一是“道常无名,朴虽小”。第二种断句法是将“朴”字属下读,但三十七章有“无名之朴”一句,所以在这里仍以“无名朴”断句。
【白话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朴质状态的。虽然幽微不可见,但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他。侯王如果能守住他,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不须指使他而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个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引述】
《老子》用“朴”来形容原始无名的状态,侯王若能守住无名之朴的道(也是持守他那自然无为的特性),人民当能安然自适,各遂其生。
道德功用,均调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
这是原始朴质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定名分、设官职,处身行事就有着适度规范了。
【摘自台湾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
其他网友回答:道这东西,看似无形,胜似有形,正是它的无形也就看不到它的名字,正是它的微小和朴素精神,却能使大家都能臣服道的存在。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我们老子2800年前对宇宙的论述『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漫天星辰,人们会不禁感叹宇宙的广袤。但是你是否知道,宇宙中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恒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总质量还不到整个宇宙质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质组成的,科学家们看不到,探测不到它们,甚至无法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些神秘物质被称作暗物质和暗能量。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们会对『可见宇宙』施加引力影响,而这种影响是能够被察觉到的。而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身则仍然隐匿于黑暗之中,无影无踪。这正是老子对宇宙精微物质的论述,因此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为《道德经》着迷。但他们不懂中国文化,其实中国人也没有几个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根底文化隐藏在道家的丹道中,而丹道的理论就隐藏在道德经中,只有仙家能够触及,世人永远也读不懂。就像我们看《西游记》一样,只有极少数的修为者能看出,他是五脏六腑生成的精气神,这是见不到的解剖图。这也是宇宙的真谛。宇宙间有四大,其中就包括王者,真正的王者有天生的感悟力,他如果遵循宇宙精微物质的法度行事,那万物将自动归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修道者要知道停止欲望,知道了停止欲望,阴阳之气相合而下降为雨露。宋•张紫阳诗云: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鹦争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被丹家视为玉液还丹、金液还丹之法诀。天地间冷暖气流相遇就会下雨,人体小宇宙当阳气从会阴沿督脉上升至脑,丹士头内受真气冲击,产生生理化学的反应,口腔产生一种灵妙的丹药,作为无形之气相应的形质的一面。明·张三丰诗曰: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自饮甘露似蜜甜。清•《敲跷洞章》曰:『外之先天母气下降,而内之后天子气上升,(此子气即人体元气)聚会中田,点化凡气。日久月深,凡气炼尽,而真气充实,其气勃然而生,莫之能御(无法阻止),自双关(后背正中的夹脊穴)深入泥丸,与神交媾之后,所谓,追二气于黄道,会三姓于玄宫, (张紫阳语),夫交媾之后,化为甘露,自玄膺(口中一穴)而降下,复入中宫。一升一降,成其造化也……亦如天地之妙。此法用先天之妙,不期而然,亦不可存想妄运识神,不然,拔苗助长之说,同日而语。』宋•陈泥丸诗云:三姓包含二物交,赤龙飞上碧云霄。夜来甘露空中过,片月横空对鹊桥。这是天的阳气下降,地阴气上升,阴阳之气相合而下降为雨露,机体的组织结构能各自均匀的得到滋养。『知止所以不殆』是修道者要知道停止欲望:知道了停止欲望,所以才可以无危殆。
其他网友回答:“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
虽然细微,天下没有人能够收服它。
其他网友回答:“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此几句来自老子道德経第三十二章,此章阐述的是未知自然之多之大,人类是永远也探索不完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探索发现能力是无限的,没有哪种事物能阻挡人类的探索。道,就是深藏在自然事物内部而决定该自然事物特性区别于它物的关键所在。无名,是言道处于人类未知未探索阶段,“道常无名”是言人类所已探索的自然之道是很少很有限的,多数处于未知未探索状态,因此,人类的探索空间无限大,永远也探索不完。“朴虽小”是言人类探索自然之道的能力尽管艰难,步伐很小,能力很微弱,但人类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是巨大的,天下任何事物也阻挡不住人类的探索,也即都必须臣服于人类的探索能力。“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是言统治者执政者若能坚守人类探索自然之道的精神,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成为真正的王者。万物自宾,就是万物皆认可王侯的主宰领导地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甘露,就是雨水;是大自然对天下所有生灵的恩赐;也即产生美好;天人相合同样产生美好,天人相合的产物远胜于甘露,天人相合的产物就是“一”,“一”就是德。“一”就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科技和人类的创新制造,这对于人类来说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德”,才是引领人类发展的所在。才是真正让人幸福的所在。“民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言王侯用探道精神引领民众,民众会把探道作为自觉行动而不用执政者发号施令。
威海链 » 老子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怎样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